學習啦 > 論文大全 > 畢業(yè)論文 > 教育類論文 > 基礎教育 >

心靈教育在小學課程中的滲透

時間: 沈超1 分享
【摘 要】國際教育的改革、教育理念的發(fā)展以及我國教育的現狀等都要求我們實施心靈教育。心靈教育的出發(fā)點是將學生視為一個人,而非一個容器。心靈教育是指在學校教育的過程中,積極關注學生豐富人格的培養(yǎng)和內心世界的豐富以及促進學生富有同情心、責任感和移情能力,關注學生周圍的世界。而心靈教育的實施途徑具有依附性,可滲透到各個學科課程和活動課程中。
【關鍵詞】心靈教育 課程 養(yǎng)成途徑
一 心靈教育的提出
1.國際教育的改革理念滲透著心靈教育的要求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一系列的學會思想的推移,從學會生存到學會關心再到學會生存、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隱喻著教育的價值取向:提倡一種人道和責任感。心靈教育即是需要關注人之為人的本質和人的責任意識。要求教育者從人性的角度出發(fā),關注學生的人性,關注學生的心靈世界。
美國斯坦福大學榮譽主席、美國教育哲學協(xié)會和杜威研究協(xié)會前任主席內爾諾丁斯女博士于1992年出版的《學會關心——教育的另一種模式》中認為傳統(tǒng)人文教育體系中,學校里幾乎所有的課程完全圍繞著學科知識來安排,嚴重忽視了人的全面素質和能力,認為學校應培養(yǎng)出這樣的人:他們能夠與他人和平共處;他們善待自然;他們待人接物都追求一種理智與和諧。
2.我國教育現實和素質教育需要實施心靈教育
觀察我國的教育現狀,應試教育的影響和教育形式依然存在。學校教育中智育目標狹隘化,僅僅注重知識的傳授與知識的熟練程度,僅僅注重知識的死記硬背,把學習局限在課本的記憶,與社會生活和學生的個體經驗相脫節(jié)。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對教材的深入挖掘不夠,導致學生的發(fā)展片面化,學生的內心、人格、精神世界被忽視。另外,學生的自我意識和自我實現不能充分體現。分數、升學率這些硬性的評價指標,使教育缺乏科學性、藝術性。教育的價值追求應訴諸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不僅是知識是的增長,更應該有心靈的不斷完善。
而我國的素質教育,要求樹立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教育目標,提供豐富多彩的課程內容,建立全面的教育評價機制,擴大教育視野。而在應試教育下,只關注學生課本知識,只關注成績單上的數字,只關注成堆的卷紙……培養(yǎng)出的學生程式化、扁平化。教育應積極關注學生的心靈世界,不斷實現素質教育的真正內涵:養(yǎng)成學生的健全人格,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3.和諧教育蘊含心靈教育的理念
和諧教育是通過調控教育中要素的關系,使教育節(jié)奏符合受教育者的發(fā)展節(jié)律,進而使教與學產生諧振效應,促使學生素質得到全面和諧充分的發(fā)展,以取得最大效益的教育活動。站在系統(tǒng)論角度,和諧教育包括:人體內部,個體內部各個部分、各個方面之間的協(xié)調平衡;人與人之間通過信息反饋實現和諧,從而達到協(xié)調的目的;人的群體之間,通過開放等實現和諧,從而達到進步;人類與自然之間有機聯(lián)系,形成彼此不可分割的整體和諧。愛因斯坦明確指出:學校的目標始終應當是青年離開學校時,是作為一個和諧的人而不是作為一個專家。他認為教育應使受教育者成為和諧發(fā)展的人。由上可知,和諧教育要求的是全面的發(fā)展,不是哪一方面單一的發(fā)展,是作為一個有機體的協(xié)調發(fā)展。和諧教育是學生作為一個完整人的各方面的提高,不僅僅包括身體素質、智力水平、道德品質、勞動觀念,心靈的不斷完善和和諧發(fā)展也是重要的方面。而在物質極大豐富,社會科技日新月異,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知識大爆炸的時代,如何更好地發(fā)展和提升人的心靈品質,彰顯人性,關注心靈教育至關重要。
4.柏拉圖的天賦品德論和其《理想國》具有心靈教育的啟示
柏拉圖的天賦品德論認為:在人的靈魂中有先天的“善”。柏拉圖認為教育并不是憑空地在人身上產生善,消滅惡,教育必須以人的天性為基礎,促進人的發(fā)展。而對于學的心靈教育更多的是教育者予以引導。柏拉圖的《理想國》的一個中心思想是塑造人、培養(yǎng)人的問題。他認為:城邦或國家不僅是一個政治實體或政府組織,而且也是心靈和人類活動的產物,為此,對人施以教育,尤其是開展以道德、品性為本位的心靈教育,才能拯救國家于危亡。其實這種“心靈教育”就是將人的心靈導向最高、最真、最美“理念”的教育。
柏拉圖提出用音樂進行心靈的教育。
“音樂教育比起其他教育都重要得多——節(jié)奏與樂調有最強烈的力量浸入心靈的最深處,如果教育的方式適合,他們就會拿美來浸潤心靈,使它也就因而美化;如果沒有這種適合的教育,心靈也就因而丑化。”[3]他意識到,只有合適的教育和培養(yǎng),才能使好的天賦有好的結果。其實,音樂在廣義上即是人文教育,它的目的在于潛移默化,塑造人格,使人辨別美德,達到陶冶性情的目的。反觀小學生課程教學中,只要教育者積極思考,敢于創(chuàng)新,所有的教學科目都能對學生的心靈予以教育。由此,筆者開始反思心靈教育的實施途徑。
二 心靈教育的養(yǎng)成途徑
總體而言,切實實施新課程改革,體現課程結構的綜合性,密切課程內容與生活與時代的聯(lián)系,建立與素質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評價與考試制度,實現由“以分數為標準”到“以每個學生德智體等諸方面素質和個性得到充分發(fā)展為標準”的轉變,倡導全人的教育,努力把一種開放的民主的科學的課程交給新世紀的兒童。課程內容彰顯生活,體現人文性:課程內容體現人文關懷,浸透自然的熏陶,表現社會的思考。
心靈教育更多的是一種潛在的熏陶,沒有必要進行專門的課程傳授和訓練。本文中,課程是指綜合課程,既包括學科課程也包括活動課程,即學校中一切具體的課程形式。
1.課程中引入生命教育
在課堂中引導、教育學生熱愛生命,珍惜生命,享受生命,尊重生命,使學生樹立生命觀,善待生命,真愛自我,友愛各種生命形式。小學生命教育課包括許多內容。舉一至二年級的例子,它可包括:初步認識自然界的自然現象;喜歡自己,樂于與同學交往;親近大自然,愛護自然環(huán)境;初步掌握交通安全、防溺水的基本技能;了解家庭用電安全、飲食安全等自我保護方面的知識和技能??赏ㄟ^小學自然、體育與健康、語文、音樂等學科課程進行生命教育。當學生有了生命的意識,心靈就有向往美好和呵護美好的責任心。
2.加強心理課程教育,心理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心理教育的實施利于心靈教育的不斷提升。心理教育積極承擔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健康、獨立人格的任務。積極的獨立人格是貼近生活,貼近社會的人格,它與責任感緊密相連。關注學生自我內心世界,促進學生身心協(xié)調健康的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的移情意識,對他人、社會、生活等充滿關注、關懷的熱情,完善學生的心靈世界。
3.利用具體的教學科目課堂滲透人文教育
在語文課上,利用豐富的課文資源,深挖里面的人文精神:利用描述自然的優(yōu)美篇章—千巖萬壑、山明水秀、大雨滂沱、風和日麗、萬紫千紅、鶯歌燕舞、春華秋實等引導小學生關注生活、體會自然界的豐富多彩,感悟人生的美好。數學課上,通過各種數字、計算的學習,感悟人類的智慧與偉大。外語課上,感受人類語言與文化的豐富多彩,培養(yǎng)交流、共融意識。在音樂課上,通過人的聽覺來直感,音樂表現風嘯、海嘯、鳥鳴,表現高山流水、詩情畫意等,音樂通過旋律美來描述美麗的自然,美滿的生活,美好的情感……用這些可激發(fā)學生的人文關懷,豐富學生的內心世界。
4.利用自然活動課飼養(yǎng)小動物,培養(yǎng)各種植物,潛移默化進行心靈教育
孩子學會關照小動物,將小動物視為一種生命形式而尊重,學會體會小動物的傷心與快樂,學會在與小動物的交流中履行一種責任。小動物的一舉一動換化成學生體悟的肢體語言,體會其中的交流與情感,使學生萌生愛,進而關注與珍視。自然活動課中體悟植物生命的奇妙,引領學生細心觀察生活,學會感受植物生命的靈動。蘇霍姆林斯基就十分注重在自然的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的品行,他曾在著作中說:“經歷了學校生活的第一個秋季,我們就深信:贊嘆火紅色的硬果的野薔薇,欣賞還掛著幾片黃葉的枝干勻稱的小蘋果樹,心疼被初冬的寒風吹僵了的西紅柿——這一切都在喚起兒童對于有生命的美好事物的親切、愛護的態(tài)度。在兒童的心里,一株植物變成了有生命的東西,這個生命在凜冽的寒風中會瑟瑟發(fā)抖,于是孩子就想保護他抵擋嚴寒。”通過這樣的活動課程,促進學生的身心協(xié)調發(fā)展,內心的不斷完善和提升。
教育的終極目的是指向學生的發(fā)展。而學生的發(fā)展是全面的發(fā)展,協(xié)調的發(fā)展,活潑的發(fā)展。沒有心靈教育的實施和滲透,教育的實施是不完善的,沒有心靈教育的滲透,學生的發(fā)展是畸形的發(fā)展。心靈教育的提出和重視必定會促進學生的發(fā)展,促進教育的不斷進步。
參考文獻
[1]內爾諾丁斯.學會關心——教育的另一種模式[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10
[2]高正華.和諧教育:教育的理想與追求[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7.7
[3]柏拉圖. 柏拉圖文藝對話錄(朱光潛譯)[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4]〔蘇〕蘇霍姆林斯基.關于全面發(fā)展教育的問題[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5
28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