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 > 論文大全 > 畢業(yè)論文 > 文化 > 西方文化 >

格薩爾史詩的源頭及其歷史內(nèi)涵

時間: 尊勝1 分享

格薩爾史詩是藏族民間文學的總匯,是藏族人民對幾千年歷史文化的記憶。只要細心解讀這部史詩的文本,藏族古代社會生產(chǎn)、社會生活、社會關系、社會結(jié)構(gòu)及其相關的精神風貌就將具體、形象地展現(xiàn)在我們眼前。
一、格薩爾史詩的本體認定
格薩爾史詩,藏語中稱為“格薩爾的故事”,簡稱“仲”或“嶺仲”,意譯即“故事”、“嶺國的故事”。后來,受佛教術語的影響,一些文化人稱“仲”為“傳記”或“本生”。于是出現(xiàn)“嶺·格薩爾王傳”的稱呼。近年來,由于學術交流的需要,藏族也吸收了“史詩”這一術語,“格薩爾史詩”這一詞組,已成為學術界公認的專用學術術語。
二、格薩爾史詩的流傳形式
在藏文產(chǎn)生前,格薩爾史詩以口耳相傳的形式流傳;藏文產(chǎn)生之后,出現(xiàn)藝人“說唱形式”和“文本形式”同時在民間流傳的情況,其中藝人的說唱形式占最大的比例。
說唱形式由民間藝人講唱,眾人席地而坐,數(shù)日不散。這些說唱藝人一般都不會讀書寫字,但他們都是天才的詩人和歌唱家,有驚人的記憶力和表演才能。講唱格薩爾史詩時,藝人們用詩的歌唱為主,散文的講解為輔,是一種“詩、文、曲”三結(jié)合的講唱。若不錄音、錄像,僅以文字難以描述藝人講唱時聲情并茂的動人場景。一些杰出的民間藝人,自稱“天啟”、“神授”的說唱者,只要有“施主”供應茶食,他們便能連續(xù)不斷地演唱下去,據(jù)傳已故著名的扎巴老人曾在功德林講唱“霍嶺大戰(zhàn) ”時就用了十三天!
據(jù)粗略統(tǒng)計,20世紀80年代,在藏區(qū)還有40多個老藝人,每人都能演唱40~120部格薩爾史詩,據(jù)此我們能整理出幾千部格薩爾史詩本子。可見蘊藏在民間藝人中的史詩數(shù)量是巨大的。目前,藏區(qū)處在從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文明的轉(zhuǎn)型時期,現(xiàn)代化的傳煤如廣播、電影、電視、卡拉OK吸引了絕大多數(shù)原有的史詩聽眾,青年人發(fā)現(xiàn)外面的世界更精彩,對圍坐篝火旁聽老人詠唱農(nóng)耕游牧文化生活沒有興趣。另外隨著時間的推移,老的史詩藝人也相繼過世,格薩爾史詩的口頭傳唱在稍稍地消亡,這也是我們能切身感覺到的變化。盡管史詩作為一種重要的民間社會通迅方式的時代的終結(jié)早已是一種世界性的歷史現(xiàn)象,但史詩所具有的獨具魅力的文化功能并不會隨著職業(yè)化游吟詩人的消亡而減退。
文本形式 目前,全國六七家出版社已經(jīng)出版了近百部格薩爾史詩的文本。對這些文本稍加分析,不難發(fā)現(xiàn)其中有古代抄本、木刻本;也有文人加工整理的本子;文人根據(jù)格薩爾的故事而創(chuàng)作的本子;還有個別藝人自己創(chuàng)作的本子。當然更多的是根據(jù)錄音整理出的記錄本。因此,研究格薩爾史詩,必須對這百十部文本加以分類,鑒別出哪些本子是接近格薩爾史詩的原生形態(tài),哪些本子是后期藝人、文人修改過的本子。
因為格薩爾史詩是活的史詩,它的絕大部分還保存在民間,只有一小部分形成文本供人閱讀,所以,格薩爾史詩至今沒有一個完整的、統(tǒng)一的、公認的、定型的文本。這表明格薩爾史詩內(nèi)容的浩博繁雜。出版一部完整、定型的格薩爾史詩雖然是大家的共同愿望,但恐怕很難實現(xiàn)。
三、格薩爾史詩的核心內(nèi)容和整體結(jié)構(gòu)
格薩爾史詩雖然浩博繁雜,但核心內(nèi)容卻基本一致,整體結(jié)構(gòu)也十分清晰。格薩爾史詩的核心內(nèi)容就是講述自己的祖先——“董”氏的來源、世系、傳承,以及格薩爾率領“三十個眾兄弟南征北戰(zhàn),建立豐功偉績的英雄故事”。
現(xiàn)已出版的《世界形成》、《董氏預言授記》、 《天界篇》等書,講述了格薩爾祖先“董”氏族的來源、世系和傳承;《誕生篇》和《賽馬篇》等書,講述格薩爾誕生和“董”的“父系三兄弟”從衛(wèi)藏輾轉(zhuǎn)遷徙到黃河源頭,并占領其地的經(jīng)歷。
遷徙到嶺地的“董”氏父系三兄弟與當?shù)仄渌献迓?lián)姻,組成更大的群體,史詩中稱為“嶺地六部”。“嶺地六部”的同輩男子互為兄弟,當格薩爾降生時,‘嶺地六部’共有三十個眾兄弟。格薩爾率領這三十個兄弟首先征服的“四方四敵”(指“魔部”、“霍爾部”、“門部”、“姜部”),其后相繼征服了鄰近的“宗”;然后占領了邊遠的“三十六小宗”。在征服這58個部落或邦國的過程中,格薩爾為嶺地的民眾奪取了牛、羊、馬、金、銀、綢緞、水晶、茶葉等生活必須的物質(zhì)財富,并把它作為遺產(chǎn)留給后人,這就是史詩中反復描述的格薩爾的豐功偉績。
通過以上對百十部史詩粗略的內(nèi)容分析,順序排列,看似繁雜龐大的史詩卻有嚴密的整體結(jié)構(gòu),每個單行的史詩本子,在整體結(jié)構(gòu)上都有自己的位置,不會出前后的錯亂。所以,格薩爾史詩的整體結(jié)構(gòu)可以概括為:以格薩爾為中心,縱向追溯了格薩爾祖先的淵源、傳承,以及遷徙到黃河上游的過程;橫向則鋪陳了格薩爾的戰(zhàn)斗一生,以及他的豐功偉績。
四、用藏文的歷史文獻驗證格薩爾史詩
這個史詩唱段告訴我們,“董”氏族的發(fā)展線索是:古代六氏族——“穆布董”——嶺六部——三十個眾兄弟。這是貫穿在整個史詩的歷史線索。研究史詩的歷史內(nèi)涵時絕對不能脫離各種史詩文本所提供的這條脈絡。而這條一脈相承的歷史線索隱含在各種史詩文本中,應該引起史詩研究者的高度關注。
追溯“董”氏族的淵源,必然涉及整個藏族的族源問題。歷史文獻中藏族族源是多元的。如:《薩迦世系譜》主張人類祖稱“天神下降”說;《朗氏家譜》主張藏族祖先從“卵中衍化”說;《德吾宗教源流》第227頁有類似漢族的“開天辟地”的記載,等等。總之,藏文史書中關于藏族的族源記載是多樣的,目前比較普遍的則采取“神猴與巖魔女結(jié)合,繁衍出藏族的各個氏族”的說法,我們把它稱為“藏族族源獼猴之種說”。
著名的藏文史書《柱間史》⑹記載:神猴和巖魔女結(jié)合,生下六個似人似猴的孩子,父母把他們放置在林中,不久繁衍四百多個子孫。神猴根據(jù)子孫的相貌把他們分成“董”、“冬”、“斯”、“穆”四個群體(氏族)。這就是史書常稱的“原初四氏族”。
格薩爾史詩中經(jīng)常提到的“董”氏族,原來是藏族“原初四氏族”之一,“董”氏族最初居住在“約茹”,也就是現(xiàn)今西藏山南地區(qū)的雅隆。
1、關于“古代六氏族”的史料
格薩爾史詩中經(jīng)常談及的“古代六氏族”,按藏族歷史文獻的記載是從“原初四氏族”中分化來的。藏文歷史文獻中,把“原初四氏族”稱為“舅父氏族”,把“古代六氏族”稱為“外甥氏族”,他們是甥舅關系。所以,從“原初四氏族”中分裂出“古代六氏族”其實質(zhì)是舅父氏族中分化出外甥氏族的。
“古代六氏族”在廣袤洪荒的青藏高原上各自以血緣氏族為單位,隨水草任意遷徙,每次遷到新的地方就認為自己是該土地的主人,藏文史料和格薩爾史詩中把它稱為“占地”或“分地”。在遠古時代,“古代六氏族”就已經(jīng)走出了衛(wèi)藏,遷徙到了“漢藏交界的地方”?!稘h藏史集》第13頁在記載“古代六氏族”遷到漢藏交界的地方時,“在瑪卡學熱帶達巴這個地方,吐蕃的三父六子分地居住”這與史詩中談及的董氏父親三兄弟占據(jù)“瑪康嶺”,即占地稱王的說法是極其相似的。這表明,史詩與歷史事實始終互為表里,即有其事才有其說,不是藝人異想天開編造出來的。
2、關于“穆布董”——“嶺”(“嶺六部”)的史料
我們從藏文歷史文獻中終于找到了“嶺巴”這氏族(部落)。它原來是穆布董氏族中的“尊者六系”之一,并不像格薩爾史詩中描寫的那么強大。但“嶺巴”這個氏族(部落)在歷史上的確存在,它的確有“古代六氏族”——“穆布董”——“嶺巴”的源遠流長的歷史發(fā)展線索。這個悠久的歷史不僅被格薩爾史詩反復歌誦,在可靠的藏族典籍中也有明確記載,兩者完全吻合。這有力地證明史詩中詠唱的“董”氏族的歷史故事并非民間藝人的胡編亂造,而是有歷史根據(jù)的,難怪民間藝人始終堅持說他們講唱的是真實的歷史故事,這些歷史珍藏在一代又一代的藝人的記憶中。

五、格薩爾史詩與藏族最早故事集《瑪桑故事》的比較
格薩爾史詩大致在什么年代初具雛形,這也是史詩研究的一大難題。本文找出藏族最早的《瑪桑故事》作為“參照物”,與格薩爾史詩相比較研究,以探索格薩爾史詩形成的相對年代。
藏族的著名史書《智者喜宴》(上冊)第164頁在記述止貢贊普事跡時寫到:“藏族最早的故事書有《遺體變金的故事》、《瑪桑故事》、《麻雀的故事》等。”可見故事已經(jīng)成為一種文體,故事的名目也繁多,民間講唱故事十分盛行,看來人類的童年是在故事中度過的。
《瑪桑故事》是藏族最古老的故事,可惜已經(jīng)失傳。但“瑪桑”是藏族歷史上非常活躍的一個氏族,藏文史書中有斷斷續(xù)續(xù)的記載。下面我把“瑪桑”的史料大致地串連起來,以窺視《瑪桑故事》的大概內(nèi)容。
1、“瑪桑”是藏族遠古的氏族之一,起源于阿里地區(qū),其勢力一度波及衛(wèi)藏。在吐蕃王朝以前曾在高原掌權(quán)。
2、“瑪桑”氏族的一支是薩迦“昆”氏的始祖。此時“瑪桑”還征服了格薩爾的祖先“董”氏族。
3、到了吐蕃時代,大臣羅昂殺死止貢贊普,并一度奪取吐蕃政權(quán)。據(jù)《柱間史》第58頁記載,大臣羅昂的全名叫“瑪桑·羅昂”,可見,吐蕃王朝的初期,瑪桑氏族還很強大。
引用以上三條史料的目的要證明“瑪桑”又是一支有著光輝歷史的遠古氏族,與格薩爾的祖先有過激烈的沖突。藏文史書中把《瑪桑故事》推崇為藏族最早的故事集之一,據(jù)我個人的推測,《瑪桑故事》的內(nèi)容可能是一本講述“瑪桑”氏族起源、發(fā)展、壯大的故事,具備了史詩的性質(zhì),在古代民間廣為講唱,所以被佛教徒視為佛教經(jīng)典的先聲或預示,并為格薩爾史詩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提供了文化借鑒。
現(xiàn)在,我們換個視角,考察一下格薩爾史詩是如何看待瑪桑氏族的,史詩和《瑪桑故事》有何關系。
第一,格薩爾史詩中聲稱“瑪桑”是格薩爾的父系氏族,是母系社會的產(chǎn)物。在母系時代,“董”的血統(tǒng)按女性計算,氏族實行外婚,氏族中的女性只能與外族的男子婚配,但子女與母親、舅父生活在本氏族中,父親則是外族的人,子女們依稀知道自己父親的族系。所以格薩爾史詩中把“瑪桑”認定為自己的父親,反映了史詩對母系社會的遙遠、模糊的記憶。
第二,格薩爾史詩中常常用“瑪桑”兩字為格薩爾命名,以表示對遠古父系的懷念。
第三,格薩爾史詩中有“瑪桑”字樣的書名。
通過瑪桑史料與格薩爾史詩的比較,不難發(fā)現(xiàn)格薩爾史詩與瑪桑氏族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從格薩爾有“瑪桑好漢”的名字,格薩爾史詩也有稱之為瑪桑的書名,我們能否這樣大膽地推斷:藏族最古老但已失傳的《瑪桑故事》是否就是我們現(xiàn)在就能讀到的《格薩爾史詩》呢?如這種推斷還欠歷史資料,從以上的歷史資料我們完全可以斷定;如果說《瑪桑故事》是最古老的,那么與“瑪桑”有千絲萬縷聯(lián)系的格薩爾史詩也同樣的古老。這些故事從遠古傳來,至少在吐蕃第八位贊普——止貢贊普時代就已初具史詩的型態(tài),并在民間有人講唱,有廣大的聽眾,就是說格薩爾史詩距今至少有兩千多年了。
六、史詩研究的兩種誤導
1、“文化中心論”的誤導
20世紀30~40年代,一些中外專家初步接觸到格薩爾史詩時,由于語言障礙難能與史詩藝人交流,而當時為數(shù)不多的史詩文本珍藏在寺院和貴族手中,難得一見。盡管他們連格薩爾史詩的皮毛都沒有碰著,卻匆匆談觀點、下結(jié)論,說什么“格薩爾是羅馬凱撒(Kai-Sir),說什么“格薩爾是關公”,“格薩爾史詩是‘藏三國’”。據(jù)說這些專家運用的是高深莫測的“歷史語音考證法”。他們從事學術,事先帶著某種成見和情緒。
2、“歷史演義小說”思維定勢的誤導
用這種思維定勢研究格薩爾史詩,認定史詩是歷史演義小說,是依據(jù)某種史實創(chuàng)作出來的故事。他們說“《格薩爾》基本上是吐蕃人按照吐蕃時期的基本史實創(chuàng)作出來的長篇詩體作品”(參見《格薩爾學集成》第二卷,甘肅民族出版社1987年版,第1007頁),并進一步斷定“格薩爾是墀松德贊的文學形象”(也就是說格薩爾史詩是依據(jù)墀松德贊的歷史事實創(chuàng)作出來的)。因此對史詩中的征戰(zhàn)情節(jié)作了大量的歷史考證,認為史詩描寫的征戰(zhàn)與墀松德贊進行的戰(zhàn)爭完全吻合。
我認為,首先,格薩爾史詩不是歷史小說,格薩爾史詩是董氏族的先民向后人講述的氏族發(fā)展史,是董氏族的先民世世代代積累和記憶下來的祖先業(yè)績,史詩沒有作者,也不需要某個作者創(chuàng)作。把口頭傳說記錄下來就是杰出的作品。其次,吐蕃和“嶺”有共同的族源,但后來的發(fā)展是不同的,吐蕃以拉薩為中心,嶺在黃河上游的“瑪康嶺”。吐蕃贊普是“穆”氏族,嶺格薩爾是“董”氏族,還有格薩爾和墀松德贊是否同時代的人,也需要認真考察。
如果說“歷史演義”小說是根據(jù)史實的再創(chuàng)作,那么史詩僅僅是對祖先歷史的回憶,兩者有著本質(zhì)的區(qū)別。如果把史詩當作歷史小說,一味去尋找、考證歷史原型,就容易在歷史考據(jù)中陷入捕風捉影、牽強附會的泥潭。另外也容易走上只信文字記載的史書,而否認口碑史料,否認老人記憶,否認民間傳說的極端。所以我認為用 “歷史小說”的研究方法去研究史詩也是一種誤導。
七、簡短的小結(jié)
本文對格薩爾史詩進行了粗略的追根溯源的工作。若問格薩爾史詩的源頭在哪里,我的回答是:史詩的源頭在藏族的猴子變?nèi)说膫髡f里;在藏族“原初四氏族”、“ 古代六氏族”的衍化過程中。說得具體一點,格薩爾的祖先“董”氏族從西藏的山南雅隆出發(fā),輾轉(zhuǎn)阿里,遷徙到了“黃河源頭,發(fā)展成為強大的“嶺”部落,這些人群自稱“嶺巴”,也就是住在黃河源頭的人,他們的英雄也稱之為“嶺·格薩爾”。格薩爾史詩是他們留下的寶貴文化遺產(chǎn)。這部史詩產(chǎn)生于藏族先民中,是歷代先民積累、創(chuàng)造的,是土生土長的民間文學。
格薩爾史詩的歷史內(nèi)涵是什么?格薩爾史詩在幾千年的代代輾轉(zhuǎn)傳授過程中,吸納了不同的時代的內(nèi)容,難免有“累層”的增添和重塑。研究格薩爾史詩的歷史內(nèi)涵必須抓住核心的東西,這就是“董”氏族的起源、發(fā)展、遷徙的歷史,“董”氏族遷徙到“瑪康嶺”(即黃河源頭)后,與散處在“河、湟、江、岷間”的150多個氏族、部落聯(lián)姻、結(jié)盟、征戰(zhàn),這是格薩爾史詩的主要內(nèi)容。宏偉的格薩爾史詩畫卷是在黃河源頭150多個氏族、部落中展開的,因此,也需要中華各族人民共同來解讀。
格薩爾史詩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藏傳佛教的各個宗派對它的歪曲和竄改是十分明顯的,他們給格薩爾獻上了各種美妙的桂冠,說什么“格薩爾是三世佛的弟子,蓮花生的使者,赤松德贊的化身,保衛(wèi)藏地的好漢”。另外,千方百計地神化格薩爾,給他編造了天界的世系,安排了神仙的父母。一些竄改過的史詩版本中格薩爾已經(jīng)脫下了戰(zhàn)袍,穿上了袈裟,開始講經(jīng)說法。還有蓮花生,甚至15世紀的唐東杰布也摻合進了“董”氏族,充當原始氏族的“上師”,儼然成了史詩中的人物,使這部英雄史詩蒙受了宗教玷污,研究格薩爾史詩必須盡力撥開這些宗教的迷霧,尋找英雄史詩的原型。

3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