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秋愁的古詩詞范仲淹《御街行》
御街行,詞牌名,又名《孤雁兒》,《樂章集》及《張子野詞》并入“雙調(diào)”,一般以范仲淹詞為準。全詞重頭七十八字,上下片各四仄韻;下片亦有略加襯字者,列為變格。以下小編整理的范仲淹的《御街行 》賞析。
《御街行》原文:
作者:范仲淹
紛紛墮葉飄香砌。夜寂靜、寒聲碎。真珠簾卷玉樓空,天淡銀河垂地。
年年今夜,月華如練,長是人千里。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
殘燈明滅枕頭欹。諳盡孤眠滋味。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回避。
《御街行》譯文:
夜深人靜,四野寂寂.秋葉紛紛飄墜,落在臺階之上,那聲音凄涼而有瑣碎。珍珠的簾幕高高卷起,玉樓空空無人跡.夜色清淡,爍爍閃光的銀河直垂大地。年年月月卻如今日的夜晚,月光如潔白的素練,而人卻相隔千里,受著相思的煎熬而滿懷愁緒,愁到深處,已無法靠喝酒來麻醉。酒尚未到唇邊,已先化著了眼淚。一盞如豆的青燈忽明忽暗,獨自憑欄斜倚,嘗盡這孤眠的滋味。這種苦苦相思的滋味,看來無論如何也無法回避。不是在心里隱隱作痛,就是把眉頭緊緊皺起.
《御街行》賞析:
范仲淹是宋朝一代名臣,他在政治和軍事上叱咤風云的同時,也不失其風雅之度。此詞言辭婉麗,深情綿邈。內(nèi)容寫羈旅思鄉(xiāng)之感。題材一般,但寫法別致。上闋寫景,氣象闊大,意境深遠,視點由上及下,由近到遠。自淮南小山《招隱士》“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之后,“芳草”往往與離情密不可分,它的季節(jié)特征反而在其次。
上闋皆為景語,僅“無情”二字點出愁緒,猶是對景而言,不露痕跡。下闋直揭主旨,因“芳草無情”導入離愁和相思。
“追”字尤顯愁情纏綿之形。
“酒入愁腸”兩句,極寫愁思難遣的苦悶。其《御街行》詞也說:”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
此詞以大景寫哀情,別有悲壯之氣。清代張惠言、黃蓼園據(jù)詞中個別意象,認為此詞非為思家,實借秋色蒼茫,隱抒其憂國之意。
元代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三折《長亭送別》〔正宮端正好〕云:“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即由此詞點染而成。
上闋起首兩句點明節(jié)令,從高低兩個角度描繪出廖廓蒼茫、衰颯零落的秋景。三、四兩句,從碧天廣野寫到遙接天地的秋水。秋色,承上指碧云天、黃葉地。這湛碧的高天、金黃的大地一直向遠方伸展,連接著天地盡頭的淼淼秋江。江波之上,籠罩著一層翠色的寒煙。煙靄本呈白色,但由于上連碧天,下接綠波,遠望即與碧天同色而莫辨,如所謂“秋水共長天一色”,所以說“天接水”。“寒”字突出了這翠色的煙靄給予人的秋意感受。這兩句境界悠遠,與前兩句高廣的境界互相配合,構成一幅極為寥廓而多彩的秋色圖。上闋結尾三句進一步將天、地、山、水通過斜陽、芳草組接一起,景物自目之所接延伸到想象中的天涯。這三句寫景中帶有強烈的主觀感情色彩,著一“情”字,更為上闋的寫景轉(zhuǎn)為下闋的抒情作了有力的渲染和鋪墊。過片緊承芳草天涯,直接點出“鄉(xiāng)魂”、“旅思”。鄉(xiāng)魂,即思鄉(xiāng)的情思,與“旅思”意近。兩句是說自己思鄉(xiāng)的情懷黯然凄愴,羈旅的愁緒重疊相續(xù)。上下互文對舉,帶有強調(diào)的意味,而主人公羈泊異鄉(xiāng)時間之久與鄉(xiāng)思離情之深自見。
下闋三、四兩句,表面上看去,好像是說鄉(xiāng)思旅愁也有消除的時候,實際上是說它們無時無刻不橫梗心頭。如此寫來,使詞的造語奇特,表情達意更為深切婉曲。“明月”句寫夜間因思旅愁而不能入睡,盡管月光皎潔,高樓上夜景很美,也不能去觀賞,因為獨自一人倚欄眺望,更會增添悵惘之情。
結拍兩句,寫因為夜不能寐,故借酒澆愁,但酒一入愁腸,卻都化作了相思之淚,欲遣相思反而更增相思之苦了。這兩句,抒情深刻,造語生新而又自然。寫到這里,郁積的鄉(xiāng)思旅愁外物觸發(fā)下發(fā)展到最高潮,詞至此黯然而止。
上闋寫景,下闋抒情本是詞中常見的結構和情景結合方式。這首詞的特殊性于麗景與柔情的統(tǒng)一,即闊遠之境、秾麗之景與深摯之情的統(tǒng)一。寫鄉(xiāng)思離愁的詞,往往借蕭瑟的秋景來表達,這首詞卻反其道而行之,景色寫得闊遠而秾麗。它一方面顯示了詞人胸襟的廣闊和對生活對自然的熱愛,反過來襯托了離情的可傷,另一方面又使下闋所抒之情顯得柔而有骨,深摯而不流于頹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