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xué)習(xí)啦 > 勵志 > 勵志故事 > 經(jīng)典勵志短篇哲理小故事

經(jīng)典勵志短篇哲理小故事

時間: 鴻宇671 分享

經(jīng)典勵志短篇哲理小故事

  有很多經(jīng)典勵志的短篇哲理小故事都是很值得我們花點時間去閱讀品味的,那么經(jīng)典勵志短篇哲理小故事都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

  經(jīng)典勵志短篇哲理小故事:打破關(guān)住自己的門

  一個木匠做得一手好門。他給自己家做了一扇門,他認為這門用料實在,做工精良,一定會經(jīng)久耐用。

  過了一段時間,門的釘子銹了,掉下一塊板,木匠找出一顆釘子補上,門又完好如初。不久又掉了一顆釘子,木匠就換上一顆釘子。后來,又有一塊板壞了,木匠就又找出一塊板換上。再后來,門閂壞了,木匠又換了一個門閂……

  若干年后,這扇門雖經(jīng)無數(shù)次破損,但經(jīng)過木匠的精心修理,仍堅固耐用。木匠對此甚是自豪:多虧有了這門手藝,不然門壞了還不知如何是好。

  忽然有一天,鄰居對他說:‚你是木匠,你看看你家這門!木匠仔細一看,才發(fā)覺鄰居家的門一扇扇樣式新穎、質(zhì)地優(yōu)良,而自己家的門又老又破,滿是補丁。木匠明白了,是自己的這種門手藝阻礙了自家‚門的發(fā)展。

  【哲理啟示】:學(xué)一門手藝很重要,但換一種思維更重要。行業(yè)上的造詣是一筆財富,但也是一扇門,會關(guān)住自己。面對全新變化全新的世界,要有勇氣、有決心打破關(guān)住自己的這扇‚無形門,及時反思和提升自己的,手藝,這樣才能更多看到外面美麗的風(fēng)景。

  經(jīng)典勵志短篇哲理小故事:永遠不要打開這把鎖

  有一個老鎖匠,技藝高超,一生開鎖無數(shù)。他為人正直,凡是找他修過鎖、開過鎖的人,他都坦蕩地把自己的姓名和地址告訴別人。

  老鎖匠漸漸老了,為了讓他后續(xù)有人,他有心物色徒弟,最后老鎖匠將一身技藝傳給了兩個年輕人。過了一年,兩個年輕人有了一身開鎖技藝,但只能有一個得到他的真?zhèn)鳌@湘i匠決定用一次考驗來決定。

  老鎖匠拿來兩個保險柜,分放在兩個房間,讓兩個徒弟去打開,看誰花的時間短。結(jié)果大徒弟只用了半個小時的時間就完成了任務(wù),小徒弟稍后也完成了任務(wù)。眾人都覺得大徒弟必勝無疑。

  老鎖匠問大徒弟:保險柜里裝的是什么?大徒弟頓時兩眼放光:有很多錢,全是百元大鈔。

  老鎖匠轉(zhuǎn)過臉問小徒弟:你那里面裝的是什么,小徒弟支吾了半天說:師傅,我沒看,你只讓我開鎖,我打開了鎖就走出屋來,你也沒吩咐我看里面有什么。

  老鎖匠很欣慰,鄭重的宣布他的小徒弟為他的真?zhèn)鞯茏印?/p>

  大徒弟不甘心,眾人也很納悶!

  老鎖匠微微一笑:人行事都要講一個“信”字,尤其是開鎖這個活計,更需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我是要把徒弟培養(yǎng)成一個技藝高超的鎖匠,但他的心中只能有鎖而不能有任和的雜念,對錢財視若無睹;否則有一點貪欲,就會雜念叢生,私心膨脹,登門入室或打開保險柜簡直易如反掌,這對別人不負責(zé)任,對自己更不負責(zé),修鎖的人,心中要有一把永遠不能打開的鎖。

  【哲理故事啟示】

  人心是把鎖,有時可以打開,有些永遠不可以打開,比如私心、情欲、貪欲之心那部分是不能打開的。打開了私心和貪欲,我們的人生在天主內(nèi)最后反而什么都得不著。

  再有就是情感方面,有些情感是不能隨便打開的,一旦打開便一發(fā)不可收拾,不但得不著,反而會失去更多的,所以我們更要謹慎。圣保祿宗徒勸勉青年弟茂德說:你要逃避少年的私欲,同那清心祈禱主的人追求公義、信德、仁愛、和平。這里少年的私欲并不是少年人的私欲,從少年到中年甚至老年都有可能出現(xiàn)心里或生理中的欲念,這欲念不單單限制在少年,所以我們要躲避,更不能把私欲的這把鎖輕易地打開。

  今天我們在天主的面前,?看重的更是我們對?單一純潔的心,在做事上的忠信。不要以為天主看不見,當(dāng)我們犯罪的時候,哪怕是最隱秘的罪,?都在旁邊看的一清二楚。

  就讓這把鎖永遠鎖住我們里邊那顆貪欲的心吧,永遠都不要把它打開。終有一天,每個人都要到?臺前去交賬的,誰都逃不掉!

  經(jīng)典勵志短篇哲理小故事:稱量自己得失的天平

  有一個農(nóng)民,為人處世踏實,但他說的一段話卻影響了我的一生。“我們很多人和別人交往,總覺得自己吃虧了,但實際上,旁人看來,你們彼此得失相當(dāng),你既沒吃虧也沒占便宜;如果你覺得自己不虧也不賺,那么旁人看來,你一定占便宜了;如果你覺得自己占便宜了,而對方?jīng)]有跳起來,那么要么對方很偉大,要么你很偉大!”

  在這位智慧的農(nóng)民悟出這個看似簡單的道理之后很多年,張瑞敏發(fā)明了他的“鴕鳥理論”:一個人在評價自己的能力和貢獻的時候總覺得自己是鴕鳥,別人是雞。若有一天他有幸看到真的鴕鳥的時候,他會說,噢,這只雞比我大一點!

  張瑞敏的鴕鳥理論便是被我驗證了的,下面的例子,你也可以用來進行你的驗證:如果有兩個人下棋,不管象棋圍棋,你站在邊上看,發(fā)現(xiàn)他們旗鼓相當(dāng),下了七盤,可能一個人贏了三盤,一個人贏了四盤,用統(tǒng)計學(xué)來看他們的水平也確實旗鼓相當(dāng)。但如果你分頭問他們,他們都一定覺得自己比對手水平高,自己如果不是某地方不小心,自己肯定贏得多!

  你去觀察你熟悉的兩個同事,你確認他們水平差不多,你可以了解一下他們對自己的看法,他們大抵都會認為自己能力更強一些。除非其中一個確實比別人差得很多,他是不會覺得自己差一點的。

  環(huán)顧你的四周,你看看有幾個人能認為自己所得比自己付出的多?甚至是認為自己所得和自己付出基本相當(dāng)?shù)亩紱]有幾個人!社會學(xué)中有一個"歸因理論",是說一個人常常把自己的成功歸為自己的努力,常常把自己的失敗歸咎于運氣不好。這個理論和"鴕鳥理論"有異曲同工之妙,也可以有很多的事例驗證。

  數(shù)年來,那位農(nóng)民的話也一直在時刻地提醒著我,在和人相處時,在評判個人得失時,在個人的天平上的所得端一定要再加上一塊砝碼,在所失端一定要減去一塊砝碼。

  【人生哲理啟示】:這個世上最不準(zhǔn)的天平是稱量自己的天平。


看了“經(jīng)典勵志短篇哲理小故事”的人還看了:

1.68個經(jīng)典勵志小故事大道理

2.勵志短篇的哲理小故事

3.名人人生哲理小故事大全精選

4.短篇的名人哲理小故事

5.勵志短篇哲理小故事

1409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