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勵志名人事例經典故事
在當代的眾多名人中,各行各業(yè)的都有些值得我們了解的故事事例,那么當代勵志名人事例經典故事都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
當代勵志名人事例經典故事篇1:珍愛自己,遠離作戲
作者:劉同
有一種孤獨是真話只能對自己說,對別人說的全是言不由衷的假話。
當主持人叫我名字的時候,我的腦子里不停地告誡自己:不能說假話,不能說假話……主持人說:“劉同先生,能談談你對這部電影的感受嗎?”
我看著主持人,全場觀眾看著我,我腦子里全是吐槽的內容,我把想說的話翻來覆去找了一遍,根本找不出一個好聽的詞語來。
我說:“電影里的歌曲非常好聽,你看,我現(xiàn)在都能哼出來。”
主持人不依不饒:“那電影中呈現(xiàn)出來的感情,給你帶來了怎樣的感觸呢?”
這部電影的大概情節(jié)就是一個人愛另外一個人,但沒說出口。要命的是,兩個人的曖昧程度令所有和他倆在一起的人都成了探照燈,一個始終裝純情,另一個一直裝無知。
我說:“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如果你真的遇見一個好的另一半,別磨磨嘰嘰的,時不可待,不敢說出來的愛,還是因為不夠愛?!?/p>
主持人接不下去了。臨走的時候,公司負責電影宣傳的同事狠狠地看著我說:“你說得實在太差了。”我嘻嘻一笑說:“我沒說實話就不錯了。”
那天晚上,我睡得特別踏實。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我已經不再困惑一個問題——要如何回答別人的問題才能顯出自己的好。
記得還沒畢業(yè)那會兒,凡是別人問我意見,我都會盡可能地找到對方的優(yōu)點進行評述,對此還沾沾自喜過。后來,開始對事情有了自己的態(tài)度和分析。每次別人問我問題的時候,我就會很認真地說:“是這樣的,我對這件事情有幾個看法……”
我說得格外透徹、特別誠懇,把自己都感動了,心里想著:你看,除了我,誰還會那么在乎你啊!
某一次參加審片,看了其他欄目組的節(jié)目,我仔細記錄了一整頁的建議,列出了節(jié)目里的十大硬傷,以及造成這些硬傷的原因。輪到我發(fā)言的時候,才說到第四點,對方節(jié)目的制片人已經滿臉通紅。為什么我那么認真地說出你想聽到的答案,你反而不開心了呢?
其實每次我意識到自己身上有某種問題時,就會竭盡全力去調整自己的軌道,讓自己不要繼續(xù)朝錯誤的方向前進。當我意識到自己總是為了讓對方開心而去說假話時,我就再也不能允許自己繼續(xù)諂媚下去了。
有一年過年回家,我給家里的馬桶買了一個智能加熱坐墊,我媽偏不要。
我就努力說服她,說這個坐墊有什么什么作用,對你們會多么多么好。
我媽和我吵了兩個小時,我脾氣倔,我媽就只能用痛哭來表達她的憤怒。我媽一哭,我就傻了,趕緊說:“我說的一直是對的啊!我哪里說錯了,你反駁我就是了,干嗎要哭啊?”然后,我媽就說:“我管你道理對不對,你的態(tài)度從一開始就是錯的!”
當時我就蒙了。
道理對不對不是最重要的,態(tài)度對了才是最重要的——這是我媽在我成長之后,給我上的一堂極其深刻的思想教育課。
有時候,道理可以不用說得太明白,只要用正確且對方能接受的態(tài)度表達自己的觀點,必然皆大歡喜。
小時候,因為對事物沒有自己的看法,所以努力讓自己看任何事物都有態(tài)度。后來慢慢成熟了,理解到即使對事物有了自己的看法,也不必一一說出來,你的態(tài)度有時無聲勝有聲。
解釋有兩種:一種是喋喋不休,一種是沉默不語。前者令人厭惡,后者令人敬畏。當你從喋喋不休地解釋,到不再用語言去解釋,基本上,你的未來不會在“解釋”這件事情上浪費時間,你只會選擇做給對方看。
我們可以選擇不說真話,但一定不能說假話。不說真話,可以有自己的態(tài)度;說假話,則失去了一個人處世的原則。
聽到顛倒是非的事情,不必非得解釋,只需要“呵呵”。
看到搬弄是非的人,只需要從有他的世界里消失。
冷漠和淡薄,是對不喜歡的人和事最有力的反擊。
當你到了我這個年紀,再細細回想過去那些令人覺得無助崩潰的時刻,多半會覺得那些事情在現(xiàn)在看來就是一個笑談,你根本想不明白那時的自己怎么會那么糾結,浪費那么多時間。為了讓多年后的自己給現(xiàn)在的自己點個贊,請珍愛自己,遠離作戲。
當代勵志名人事例經典故事篇2:周云蓬永遠不聽話
作者:柴靜
1
我去采訪周云蓬的時候,要進紹興一個公園拍點外景。公園管理處的人看見我們的攝像機,連票都不賣了。穿藍制服的大姐說:“公園今天維修?!蔽覀冋f:“拍鳥,不拍人?!薄澳且膊恍小!币话闳擞龅竭@樣的情況要么上火,要么低聲下氣求一下,老周站在邊上,蔫蔫地問:“鳥也修嗎?”大姐被逼得只好說:“也修?!?/p>
我們手忙腳亂拿了介紹信,請示她的上級,當他們確認了我們只是拍攝“一個盲人歌手在紹興的文化生活”后,放我們進去了,后面還有三五位很客氣地跟著。
進了公園,周云蓬說:“領導是怕鳥有怨,一進門,孔雀跪一地?!?/p>
2
紹興小街光凈,橋上的青石頭被磨得锃亮水滑,他和綠妖夾著手臂,不用盲杖,走得比誰都快。走過木店,他聞著刨花香,停下腳,讓我們買幾個新鮮的木陀螺。紹興雨多,開著電暖氣,圍著暗紅的光搓手哈氣,桌上幾個橘子,剝皮后又涼又沉又香。雨真冷,我說:“你一個北方人,怎么跑到這兒來了?”
他覺得北京像湯,是水和火的結合體,老在加熱,在鍋里,咕嚕嚕,老湯,一百年,很濃,“能解餓,但就是不新鮮”。熬到后來,除了金剛一樣的人,很多人都被煮成湯料了。
他說:“我老愛在半生不熟的時候蹦出來溜達?!?/p>
他說這是他的命?!叭说囊簧鶉粋€動機轉。音樂,也是第一句重要,有一個旋律動機的時候,這首歌的命運就注定了?!边@個動機從他幼年開始,他媽帶著他看眼睛,坐綠皮火車到處跑?!敖^望是沒有出路,一望一堵墻。不安是不知道看見什么,還有百分之五十?!?/p>
“人要被困住了,就想去新鮮的地方。每個地方的味兒都不一樣,連雞叫聲都不一樣,河南的雞叫聲就比西藏的暴躁些。”
就這么出出進進,停停走走,怕自己被砌在一種水泥模式里?!安还苁亲詮姴幌⑹降囊饬x,還是流浪在路上的意義,要是被綁架了,其實都是在表演,哪怕這個詞有多好聽。”
“人嘛,害怕沒拐杖?!蔽艺f。
“那也是一種綁架,我后來爭取盡量不依賴某一個人或者某個地方。關鍵要看是不是誠實,如果內心的聲音不是那樣的,就別那樣?!?/p>
3
他這種自我警覺性總是很強,用他的話說:“自由就是有權利不斷地懷疑,或者有懷疑的可能性,懷疑就是自我更新?!?/p>
很多寫詩唱歌的人不問俗事,老周關心世俗,他寫崔健與羅大佑,也是寫自己?!安辉敢饪偙蝗后w意愿附體……關鍵是誰也無法指認哪里才是自我的邊界,并且……他們心很軟,不會先鋒到把時代遠遠地甩開?!?/p>
我們在紹興的小店里吃芋艿,25塊錢要了四個菜、三碗黃酒,白米飯隨便加。他說:“這要是在北京,飯店不是自己的房子,租金貴,老板肯定說,這還了得,為什么不用地溝油?”
他寫的都是這類的感受,沒有以世界名著愛好者和業(yè)余思想家自居,面對公共性問題也是從個人出發(fā):“有人傷害了你的朋友,或者傷害了你關心的人,你也覺得很疼痛,疼痛和幸福都擴大了?!?/p>
不過他一邊寫社會新聞,一邊自我責問,覺得這種限時的緊張要求不從容。每周一期的專欄,有的時評寫的時候看得出有點急,有鍛字煉句的痕跡。一覺得勉強,他就把專欄又停了。
紹興他家的房后,有條河,寒綠色,他坐在河邊的石臺上抱著吉他隨手撥弄:“生活和彈琴一樣,不能只緊,也不能只松,得這么松松緊緊地漚出來?!?/p>
中國人現(xiàn)在不管在哪兒,總像老周說的,有那種“身在外地”的感覺,是一種焦慮。像地下河一樣,日夜都不停,焦慮都不自知。
民謠里頭有這個千百年來的味兒,張佺、瑋瑋、小河、__、馬木爾……唱的都是自己的窩。人要沒有這幾根沾土的草莖連著,活著活著就干枯了。
“啊,黑拔拔的天,好大哦”,就這幾個字,這么一個調,從古到今的苦樂哀愁在里頭,但人聽了能有一個寬解,就是老周說的“人不是完全活在當下,你有很多延伸在古代里面,也伸在未來,是一個縱深的、完整的人”。
人活著,情動于衷,嗟嘆不足,歌之詠之,只要槐花還開,楊柳還擺,風還吹著小月亮,民謠就還在,它會自己長,帶著腥味兒從硬土里拱出來,白天黑夜,種子被鳥帶走,被風吹來,帶著青濕之氣,它自己要找出路,繩子捆不住,石頭壓不了,把水泥地淹了,鉆過籬笆,在水邊暗暗會合,蔓得千枝萬枝。
它不與什么對抗,它就是要按它的一股子天性自在地長。
在紹興他寫字的窗子底下,周云蓬指給我看過,小木窄門里頭那個老太太用電子琴伴奏唱革命歌,氣壯山河,日夜不息。他寫:“我起初放雷鬼、死亡金屬,加以對抗,都不管用。后來想起鄧麗君,找了一張鄧麗君全集?!?/p>
一腔自顧自的柔情,把火紅焦亮的東西都滲透了,澆得沒聲了。
4
有天我在《收獲》上看了史鐵生寫給王朔的信,覺得寫得實在好,非跟誰分享一下不可,就突兀地發(fā)給周云蓬看。
史鐵生和王朔談的是信仰,這種事最難談,人人各有經驗,我非要說我天眼開了,你也否認不了我的經驗。這種個人看法旁人很難置喙。但史鐵生的信寫得又平實,又幽默,又痛快,他說自己很多事也沒想明白,但人和人談話,不是比高低。他反對絕對武斷,“行嘞,聽我的,這事兒我就給你辦了”,因為讓人不明白的事兒最容易抓人,承諾你一個真理、一個終點,挺容易讓人入迷,跟著就走了,可卻不能多問,“聽我的不得了,老這么問東問西的,咱這事可就瞎了”。
他說:“這里頭最容易孕育一種霸道?!?/p>
史鐵生覺得“但凡全能的或者宣稱全能的,我都聽著邪乎”,他覺得沒有一條路是有終點的,只能是這么走,碰到什么拆解什么。
我是覺得周云蓬在這點上和史鐵生挺像——誠實。我想了想,誠實是什么?誠實就是精神上的一貫性,不相信什么突變和頓悟,對別人手拿把攥的東西,總要有一點疑問。他跟我說過:“要像劃船一樣,自己有個舵,不要逆流而上,那也是一種做作。但是允許個人把舵左偏偏,右偏偏,船為什么要有這么個東西?因為個人有一方向,人要有一點調整。”
所以他在“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之后加了那句“永遠不聽話”。不相信誰定的方向,只愿意見招拆招,這樣才不會被什么綁架,包括自我。
我們采訪結束告別的時候,很多人一起吃飯,大家忍不住夸“老周是一個精神強大的人”,“他比我們明眼人看得還清楚”。
周云蓬聽了一會兒,朗誦了一句“請把我的骨灰撒在大海里吧”。
眾人哄笑而散。
當代勵志名人事例經典故事篇3:楊斌出走
楊斌今年45歲,18年檢察官生涯后,2015年3月16日,她向廣州市檢察院提出了辭職,4天后,辭職被批準,她承認時間短得出乎意料。
公門里頭好修行
新世紀以后,楊斌大概是廣東最有名的檢察官。她頻繁出現(xiàn)在媒體上,從中央臺到地方臺,檢察官楊斌都會從容地在鏡頭前訴說自己的想法。作為一個體制內升起的明星,她卻并非體制特意塑造的“高大全”,相反,一開始,她是作為體制的異類,被輿論發(fā)現(xiàn)的。
聽聞她的人都知道,這要追溯到一起10年前的舊案。
一位年輕的母親周模英,她的丈夫每天外出打工,她則被困在廣州的出租屋里,獨自照顧3個孩子,大的4歲,最小的只有9個月。無錢生活。而厄運總是襲擊弱者,剛剛出生9個月的女兒生病了,年輕的母親花掉了所有積蓄,可疾病還是反復發(fā)作,她在一天深夜,將自己的女兒溺殺在城中村邊晦暗的河水里。
作為案件的公訴人,楊斌并未像通常檢察官做的那樣,以此定罪起訴,宣告她的“罪不可赦”,反而念著自己寫的公訴詞,她泣不成聲,請求法庭能從寬處理。她的同情緣于一個自己永遠無法解答的疑問,若是易位而處,身處周模英的絕境,自己能做到哪一步?
“周模英的遭遇,固然是她個人的悲劇,但又何嘗不是這個社會、這個時代的悲劇?”不久,楊斌的公訴詞流出庭外,在“不專業(yè)”與“作秀”的質疑中,對制度的拷問和對弱者的同情,迅速擊中了這個時代的痛點。5年后,2010年底,被告人周模英提前出獄,登門跪謝,徹底讓楊斌成為輿論的寵兒。
一個體制內人物,不是“千人一面”,不是唯唯諾諾,反而表達自己的想法:在法律之上,還有永恒的人道主義——這份個性,讓她的形象凸顯了出來。
她的父親給她說過一句老話,“公門里頭好修行”。這話在楊斌的事業(yè)中有了第一層解讀,“作為一名公職人員,我們的位置和身份意味著我們手里握著或多或少的資源,我們是可以為老百姓做點好事的?!倍w制的冰冷,讓她甚至覺得,身處公門,有一種原罪,她該做些什么。
向楊斌求助的人多了起來,她的辦公桌上時常堆著上百封的求助信。
公門里頭好修行,對楊斌來說,也就有了第二層的體會,“在公門里,做一點點好事,就會被放大,被戴上光環(huán)?!?/p>
這句話有謙虛的成分,但也不無道理。
2011年,楊斌被正義網(wǎng)選為“中國正義人物”。更重要的,則是體制內的承認。她的獨特的公訴風格,曾經被批評為不顧大局,庭上亂說話,現(xiàn)在則成了“做好群眾工作”,當時的廣東省檢察長號召“每一位檢察官都應該向她學習”。
這之后,楊斌迎來了職業(yè)生涯中最光輝的一段歷史,她開始頻頻披紅掛綠,《鐵肩擔當公平正義,柔情演繹執(zhí)法為民》,這樣主旋律的先進事跡報告會,她一年內就開了6場,她還當選了廣東省黨代會代表,成為政法系統(tǒng)內冉冉升起的新星。
它拿真正的壞人沒辦法,
也拿真正的好人沒辦法
這是一段意氣風發(fā)的時期,后來,回顧自己接下來的舉動,楊斌說,她只是沒有想到后果那么嚴重,“以前所有的典型都是體制打造的,不依靠體制,一個體制內的人也可以擁有自己的社會影響力,這在以前是沒法想象的?!?/p>
影響力來自于微博。2011年她寫下的第一條微博,她就宣告了自己的到場,“我是楊斌,和你分享真正的生命故事?!?/p>
其時正是微博問政風起云涌之時。作為體制中人,最吸引眼球的當然是她對體制的批評。
微博開了一個月后,楊斌被通知參加微博學習班;3個月后,領導找她談話,她不得不取消了實名認證;半年后,她恍然感慨,“因為這個微博,第N次被談話”。
政治部的同事約談她,和她商量,現(xiàn)在正在幫你申請榮譽,是不是就把微博停了?——2011年,廣州市檢察院正在給楊斌申請全國模范檢察官,申報材料已經寄給了最高人民檢察院,這是檢察系統(tǒng)的最高榮譽??伤辉甘帐?。
后來,政治部的同事告訴她,最高檢沒有批準他們的申請。
這是蜜月期的結束,之后,體制停止了對她的宣傳。
她被調離了第一線的公訴崗位,不再辦案。輾轉騰挪的,是在職務犯罪預防處給企業(yè)開講座,借調政法委搞平安廣州,然后作為年紀最大的工作人員,和年輕人一起在窗口辦公,做檔案查詢。這些工作的共同特點,一是清閑,二是邊緣。她也曾申請調回公訴人崗位,重新辦案,但申請卻如石落深潭,杳無音訊,沒人告訴她為什么。
“這個制度最大的優(yōu)越性就是:它拿真正的壞人沒辦法,但也拿真正的好人沒辦法?!?/p>
楊斌說,自己是個好人。
生存之道
對于楊斌的辭職,區(qū)伯形容是憤而辭職,在微博上為她打抱不平:這是體制的“逆淘汰”,是正義的一大損失,反映出的是體制的陰暗和腐敗,社會的悲哀。
但這次,楊斌并不同意他的聲援,“我其實不喜歡這樣的解讀。”她想強調,離開,主要是看到了體制外的廣闊空間,她并不是帶著憤怒走的。
辭職后,楊斌加入了朋友朱永平的律師事務所,決定當一名律師。
兩年前,楊斌創(chuàng)辦了天祥關愛基金,為刑事案件當事人雙方提供人道救助。這些都需要資金運轉。
對于區(qū)伯希望她留下的意見,她說自己并非沒有猶豫,畢竟,敢言的律師多了去了,但敢言的檢察官卻沒幾個。
朱永平倒是對此不以為然,他反而覺得,沒有了體制的身份,說話更自由,不會被過度解讀。而且,他也不認為,在微博上自說自話,就是一個好的表達方式。他更相信傳統(tǒng)的傳播渠道,報紙專欄、電視節(jié)目、電臺廣播……他已經想好了,以后要拉著楊斌去這些地方,那里才有她的表達空間。雖然,言論會受到審核,但通道起碼更穩(wěn)定。
事實似乎證實了他的判斷,自2013年整頓網(wǎng)絡輿論環(huán)境之后,楊斌說,微博就慢慢衰落了。她不再每年發(fā)出成百上千條微博,有一個月,她只發(fā)了5條。
“那我就放棄了呀。”她說。
這樣的妥協(xié),也是一種生存之道。
看了“ 當代勵志名人事例經典故事”的人還看了:
5.當代名人勵志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