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生活課堂>禮儀知識>飲食禮儀>中餐禮儀> 良好的餐桌禮儀

良好的餐桌禮儀

時間: 雪錦826 分享

良好的餐桌禮儀

  餐桌禮儀就像音樂或藝術,是一種非語言的交流方式。良好的餐桌禮儀猶如讓孩子瞬間擁有了好的歌喉或神奇的畫筆,無論是在金發(fā)碧眼的國度,還是在我們古典的東方,都可以順利與人交往。文明的禮儀,實際上是一本全球免簽的護照,能幫孩子走得更高更遠。下面學習啦小編就為大家整理了關于良好的餐桌禮儀,希望能夠幫到你哦!

  良好的餐桌禮儀

  相信大多數媽媽都遇到過這種情形--在餐廳里,鄰桌的孩子不停打鬧、上竄下跳、互相追逐;小孩把盤子碗敲得叮當亂響,挑揀食物或把食物當做玩具;席間一同就餐的孩子不斷打斷大人談話,大聲尖叫、嬌縱頑劣…每當這種時候,作為旁觀者或是心里想,如果是我的孩子,一定要胖揍一頓!

  但孩子在餐桌上沒樣兒,并非抽他兩個嘴巴,然后告訴他一堆條條框框就可以解決的。多觀察就會發(fā)現,那些可以安安靜靜、舉止得體的小孩,都是在平日里就受到過良好的言傳身教,有愉悅的生活環(huán)境,并時刻被成人禮貌對待著的孩子。反之,沒有被好好尊重過的小孩是不會理解這些抽象詞匯中的含義的。

  “禮法并不是為了看著漂亮,禮法的真意是理解生命中的一些本質。”日本知名平面設計師山口信博如是說。就像我們了解,殘酷是生命的真相,因而我們懂得了珍惜那些被我們剝奪生命而得來的食物。在西方的餐桌上,飯前會為上天賜予的食物祈禱,在東方,亦以不可掉落飯粒和剩余食物成為重要的用餐禮節(jié);自私是人的本性,克制自己為他人著想則成為重要的禮儀。謙恭、隱忍、注重禮節(jié)——不打攪別人,讓他人感到愉悅是其中的本質。

  對于幼童,在一餐一飯的日常生活中培養(yǎng)的禮儀,并不僅僅是這些規(guī)矩本身,而是通過這些細小的行為方式,告訴他們一種與人、與世界相處的模式,并通過這些獲得自信和他人的尊重。英女王皇室家庭總管Alexandra Messervy女士這樣詮釋禮儀——擁有好的禮儀的全部目的,是為了建立自信。因為它可以使其他人感到舒服、自然。

  同樣,對于孩子的教育和培養(yǎng),也并非一個粗魯的命令和強加式過程,而是在尊重他們,為他們著想的基礎上,讓他們從懵懂的模仿,到能體會出其中的美好的真諦。

  這么說聽起來有點白癡,誰不知道用餐是為了愉快呢?但事實往往本末倒置,在我們過多專注于嚴格練孩子用餐禮儀、培養(yǎng)用餐好習慣時,常常忘了讓他們首先感受到,吃飯是一個享受愉悅的過程——這才是我們的出發(fā)點。那些懂得享受用餐樂趣的孩子總能在舉手投足間恰到好處,而缺乏用餐禮儀的小孩更多時候甚至不知道他們?yōu)楹螘霈F在餐桌前,為何總在這種時候被父母教訓?更不知道他們究竟該用什么樣的態(tài)度去對待食物或周圍環(huán)境?

  李安導演曾說過拍電影有幾條定律,不要碰小孩、不要碰動物,不要碰水。確實,這些都是最難掌控的部分,但電影可以避開小孩,可作為生活的導演,我們必須面對我們的孩子。在這部戲的腳本中,就要從心底認同,教會孩子餐桌禮儀的目的,不是在外出吃飯時做給別人看,也不是在家里拿著游標卡尺盯住孩子在餐桌上的一言一行就夠了。餐桌禮儀不是桎梏,不是讓孩子戴著腳鐐舞蹈,而是灰姑娘的水晶鞋,把孩子最天真美好的部分連同他們古靈精怪的熱情一起安放其中,用最自然最舒服的方式展現出他們閃閃發(fā)亮的一面。

  1. 教養(yǎng)首先要講道理

  一次吃飯時,一個孩子不斷大聲地打斷我們的對話,對她的媽媽以及其他人大叫——吃飯的時候不可以說話!場面尷尬。作為父母,是粗魯地呵斥,大人說話小孩不要搭茬兒,還是含糊地說,大人可以說話小孩不可以?這似乎都不合理。難道不是他的老師或父母曾經這樣要求他嗎?是否有必要先給他解釋清楚,吃飯的時候為什么不能說話?是的,吃飯的時候為什么不能說話呢?

  難道吃飯的時候不正是大家交談最好的時機嗎?這條規(guī)矩的形成也許起因于希望孩子盡快專心吃完食物,并且不要被飯粒嗆到,但這并不合乎生活常理。日本小說家、評論家宮本百合子在她的著作《新教養(yǎng)》中提到,教養(yǎng)要合乎道理,這是非常重要的事。煩瑣而不得要領的教養(yǎng),是最差的。因而,吃飯不能說話這條規(guī)矩應該稍作修改——嘴里含著食物的時候,請不要說話。

  教養(yǎng)首先要講道理。實際上,無論是拿筷子的方式,還是左叉右刀從外而內的餐具擺放順序,都是符合人體工學的。千百年來形成的禮法,一定會是最方便、最有效率的章法。無論中西,上菜的順序、品嘗美味的講究,又都內含著對人味覺的深入研究。我們?yōu)槭裁匆嬖V孩子,先品嘗清淡的前菜,味重的葷菜要在海鮮之后,而甜品壓軸?因為這樣才能享受到味覺豐富的層次。又為什么拿酒杯的時候只能捏住杯腳?專喝勃艮第酒的酒杯杯口窄,而喝波爾多酒的酒杯杯口寬?這里面關于化學和生理學的道理可以等他們長大點后慢慢講解。但你要做的是,教給孩子之前,自己要深諳其中的道理,即使像不能抖腿斜眼、筷子不能插在米飯上、不能敲盤子敲碗這些要求,雖然盡可以大喝一聲,少廢話,這就是老祖宗留下的規(guī)矩!但其實,這一切也是和社會文化與心理學之間有著扯不完的關聯(lián)和典故的。

  2. 不被打擾的小孩才懂得安靜

  在餐廳里,我們會遇到這樣的孩子——像有多動癥一般,一直處于不安的狀態(tài)。對父母說話高聲而無理,甚至尖叫,把食物亂丟,杯盤弄得亂響,還會撒潑哭鬧。

  們也會遇到這樣的孩子——一直專注地吃著面前的食物,小手的動作甚至還笨笨的、萌萌的,但卻很努力地吃完食物。想要什么的時候會向父母提出請求,會和父母交流,但不會過大聲量或一直打斷大人的談話。

  這兩種孩子從生下來都是一無所知,并沒有誰對餐桌禮儀或用餐規(guī)則天生就懂,但發(fā)展到如此極端的兩個方向,必然有其中的原因。我們把鏡頭再推過去仔細觀察,會看到第一個孩子的媽媽一直在絮絮叨叨問孩子吃這個不吃那個不,要擦手要喝水要撒尿,不要摔筷子不要敲碗要坐直。那個孩子剛吃一口米飯,媽媽便塞過來一口青菜,剛要喝水,媽媽又叫著擦擦嘴,而孩子的父親一直在玩手機,與這對母子的交流幾乎為零。而第二個孩子的父母則穿戴精致得體,一邊用餐,一邊彼此輕聲愉快地交談,他們的目光時常會落在孩子的身上,但很少去打擾他,只在他最需要的時候及時而到位地提供幫助。如果他要說什么,他們總會轉過目光,注視著他認真傾聽,并耐心地和他交流。

  就像前文所說,被好好尊重和禮貌對待的小孩,才會以同樣的禮貌待人。同樣,在日常生活中不被隨意打擾的孩子,才能夠懂得安靜和專心。從兒童心理學上講,專注力是幼兒發(fā)展的第一要素,成人過多指令和頻繁的干擾會阻礙專注力的發(fā)展;不能懂得他們內心的需求,錯誤的教育手法和無效的溝通方式,都會讓孩子因為無路可走而變得焦躁——他們除了以發(fā)脾氣和搞破壞為手段地發(fā)泄和引起關注外,別無他法。做一個簡單的置換游戲,假設你是那個被一萬只蒼蠅嗡嗡嗡包圍住的可憐蟲,三分鐘被人擺弄一下頭發(fā)抹一下嘴角,兩分鐘糾正一次坐姿,并不斷地讓你吃這個吃那個要這樣不要那樣,你還不能掀桌子也不能起身就走,不可以以成人的方式表示抗議,怎么辦?估計也只能嚎啕著滿地打滾兒了……

  3. 為孩子外出用餐做足準備

  經常看到一些年輕而時髦的父母會帶著他們一兩個月甚至更小的小嬰兒一起吃飯、喝咖啡、曬太陽,小寶寶也許只是躺在嬰兒提籃里,或依偎在大人懷里睜大眼睛吃著手指好奇地看,但最好的家庭教育,不正是一家人在一起,愉快地吃很多很多頓飯嗎?

  千萬不要因為怕麻煩而放棄帶小孩出門。在餐廳里看各式各樣的人、觀察環(huán)境,感受輕松歡樂的氣氛,都是潛移默化的啟蒙。只是當你決定帶小寶寶出門前,備課工作要做仔細,這樣才能讓吃飯變成一個令人愉快的過程。

  因而餐桌禮儀的培養(yǎng),不應該僅僅限于在餐桌之上。一言一行具體的身教,勝于空洞乏味的言傳。就像簡單的請、謝謝、對不起,每個成年人都會教給孩子,但小孩更直觀地感受到的不是這些詞匯的應用,而是父母對待服務人員的態(tài)度;為他人著想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在降低了嗓門、打噴嚏知道遮住嘴巴后,在餐桌上是否會傾聽配合別人的談話則是潛移默化中教養(yǎng)的體現??曜拥恫娴氖褂梅椒梢酝ㄟ^嚴格的管教來傳授,但吃相中的貪相和貧相則是更細微之處的流露。

  在遇到孩子失禮于人的時候,我們總是先想到,你丟了我的臉。但要知道,他并不會為了你的面子而活。教養(yǎng)并不是只針對孩子,要時刻透過孩子的行為反思自己的舉止。也不要喋喋不休地去說這樣不可以那樣不可以,而是去做。一個溫和謙恭的父親,不會教出對人頤指氣使的女兒;一個舉止優(yōu)雅的母親,也不會有粗俗莽撞的兒子。在一個頑劣的孩子身上,反射出的實際上是父母的粗魯和不自知。

  因而我們也會說,養(yǎng)孩子也是一個不斷自我修正的過程。與其說,孩子,你要為我爭氣!不如說,孩子,我會為你爭氣!

  全世界通用的餐桌禮儀

  在我們的印象里,總有個誤區(qū),覺得西餐的規(guī)矩更多一些,而中餐不必那么講究。但其實,光秦漢以前的各種禮儀就已經寫成了一部《禮記》,其中關于餐宴中的諸多規(guī)矩細致到驚人,“毋咤食,毋嚙骨,毋反魚肉,毋投與狗骨。毋固獲,毋揚飯……”,翻譯成大白話就是吃飯別吧唧嘴;不要大口撕咬著啃肉;吃多少夾多少,別再放回去;狗也有尊嚴,別把自己不啃的骨頭扔給狗;不能愛吃什么就猛吃,更不能因為燙嘴就扇風吹熱氣兒……這些東西放在今天,依然是完全通行的標準,而且,如果細細想來,其實無論中餐西餐,好的禮儀,全世界通用。

1033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