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對人際交往的認知偏差有哪些
大學生對人際交往的認知偏差有哪些
大學生對人際交往的認知偏差有哪些?一些偏差導致你的人際關系緊張惡化。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搜集整理的大學生對人際交往的認知偏差文章內容。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大學生對人際交往的認知偏差
大學生人際交往中認知偏差主要有以下幾類:
1.首因效應
首因即最先的印象。首因效應是指初次對人的知覺所形成的印像往往最鮮明最牢固,對以后的人際知覺及人際交往產生深刻的影響。首因效應產生的根源在于人類知覺的恒長性。知覺恒長性保證了人對事物相對穩(wěn)定的認識,避免對于同一事物的多次反復認識,決定了人們可以根據(jù)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去認識層出不窮的新事物,但同時也導致了認識上的偏差。在人際交往中,首因效應也往往帶有片面性、表面性。首因效應在大學人際交往中比較普遍。有些大學生往往僅憑第一印象就輕易地對別人判斷下結論。第一印象好什么都好,第一印象差,就不屑于交往。這種先入為主的認知方式容易使人陷入人際交往的誤區(qū),是應當避免的。所以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如能堅持事必躬親,注重調查研究,多了解、多觀察、多留心,就不會產生“一葉障目”而“不見泰山”。
2.近因效應
近因即最后的印象。近因效應是指最后印象對以后的認知具有強烈的影響,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后攝”作用。人們在相識、交往過程中,第一印象固然很重要,而最后的最近的印象也很重要。一般來說,在對陌生人的認知過程中,首因效應比較明顯;在對熟人或對久違的人的認知中,近因效應所起的作用則更為明顯,近因效應在大學生的人際交往也是普遍存在的。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應注意克服近因效應帶來的認知偏差,要用動態(tài)的、歷史的、發(fā)展的眼光看待他人,看待人際關系。
3.暈輪效應
暈輪效應也稱光環(huán)效應,是指在人際認知中,人們常常把對方所具有的某個特性泛化到其他一系列尚不知道的特征上,也就是從已知的特征推及未知的特征,從局部信息而形成一個完整的印象。人們常說“情人眼里出西施”、“愛屋及烏”,這就是一種光環(huán)效應。受光環(huán)影響的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容易犯一點帶面的毛病。因此必須加以克服,力求全面的看待別人。
4.投射效應
投射效應是指在人際交往中,認知者形成對別人的印象時總是假設他人與自己有相同的傾向、特征,亦即“由已推人”。投射效應實質上就在于從主觀出發(fā)簡單地去認知他人,自我與非我不分、認知的主體與客體不分、認知的主體與認知的對象不分,其結果導致認知的主觀性、任意性。因此,在認知過程中應注意客觀性,力求從客觀實際出發(fā),深入考察、摒棄主觀臆斷、妄想猜測,盡量減少人際交往中的誤會和矛盾。
5.定式效應
定式效應是指在人們頭腦中存在某些固定化認知,影響著對人的認知和評價。定式效應有兩方面的作用。積極作用使認知他人的過程簡化,有利于對被認知的人和事物做出概括性反映,它給予人的是經(jīng)驗。但定式效應在人際交往中的消極影響也顯而易見,使人在認知過程中產生有害的偏見、成見,甚至錯覺,給人際交往帶來負面的影響。因此,大學生認知他人時要力求具體、深刻,切不可想當然,亂畫像,亂對號。
總之,大學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要:“創(chuàng)造自我,超越世俗的拘束而達到精神自由的高度;升華自我,守住生命的熱情;沉思自我,伸展情志的深度與廣度。”只有這樣才能為我們畢業(yè)以后,進入大社會提供一個處事、處人的強硬本領。
大學生人際關系的特點
(1)重橫向聯(lián)系:大學生的橫向人際關系指大學生在同齡的同學與朋友之間建立的人際關系,縱向關系指他們與父母、師長等不同年齡人之間建立的人際關系。大學生對同輩關系的重視程度超過與父母或其他成年人的交往。這一方面是因為大學生的自我意識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與同學和同齡朋友在生理、心理上有更多的相似之處,在理想、愛好、愿望等方面有更多的共同點。
(2)小群體多:小群體指那些由于成員彼此認同而自發(fā)形成的群體,其主要特征是以情感因素來調節(jié)人際關系。大學生隨著自我意識的增強,特別不愿意接受各種硬性的制度束縛,加之感情豐富,渴求高度個別化的私人情誼,因而極易自發(fā)地形成各種小群體。
(3)自我選擇:與中小學生的結伴上學、共同游戲為基礎的人際關系不同,大學生與同學朋友的關系更多的表現(xiàn)在思想政治、價值觀念、文化知識等方面的相互作用上。他們人際關系的建立是自覺選擇的結果,而與自己同輩親屬的關系反而淡薄。
(4)深刻持久:大學階段是人生交朋覓友的高峰期,也是最重友誼、最重交往的時期。他們珍視大學時代的友誼,廣交朋友,持續(xù)時間較為長久。
看了大學生對人際交往的認知偏差有哪些的人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