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傳的原文_屈原列傳的翻譯
屈原列傳是司馬遷記錄在史記中的一個章節(jié),此章節(jié)是專門講述屈原的故事。下面是學(xué)習(xí)啦小編為你搜集屈原列傳的原文和翻譯的相關(guān)內(nèi)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屈原列傳的原文
屈原列傳是選自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的章節(jié),因?yàn)槲恼缕^長小編特選取了其中一節(jié),原文如下: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博聞強(qiáng)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yīng)對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屈平屬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因讒之曰:“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為‘非我莫能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離騷”者,猶離憂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秶L(fēng)》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若《離騷》者,可謂兼之矣。上稱帝嚳,下道齊桓,中述湯、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yuǎn)。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蟬蛻于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屈原列傳的翻譯
以上就是屈原列傳的原文選段,將文章翻譯成白話文之后的意思是:屈原,原名平,與楚國王族同姓。他是楚懷王的左徒。見多識廣勵志圖強(qiáng),他懂得治理國家平定禍亂的方法,擅長與人溝通建立邦交的外交辭令。對內(nèi)則與楚王一起商討治國之道,并發(fā)號施令;對外則接待賓客,應(yīng)對各路諸侯。楚王對他非常信任。
上官大夫與他一起在朝為官,為了爭奪盛寵而嫉妒屈原的才能。懷王讓屈原制定法令,上官大夫想要強(qiáng)行更改其中項(xiàng)目以向楚王邀功,屈原不讓,所以上官大夫?qū)Τ淹跽f:“大王讓屈原制定令法,這個人盡皆知。他每制定一個法令都說是他自己的功勞,還說:‘除了我屈原,沒人能制定出來。’”楚王聽了非常憤怒,因而疏遠(yuǎn)了屈原。
屈原為楚懷王聽信讒言不能明辨是非而感到痛心疾首,楚懷王如此做法讓小人得志,君子難容,因此便憂愁而著作了《離騷》。“離騷”就是憂愁的意思,天是人類的始祖,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在困境的時候總是會思念根本,所以在極為困難和疲勞的時候沒有人不叫天的;遇到痛苦和憂愁時也沒有人不叫父母的。屈原行為正直,傾盡自己全部的忠誠和智慧來輔助楚王,可是讒邪的小人來離間他,這就是他的困境。屈原誠信卻被懷疑,忠心卻被誹謗,這能不怨恨嗎?屈原之所以寫《離騷》,其原因大概就是因?yàn)樵箲嵃伞?/p>
《國風(fēng)》雖然寫男女情愛,但是不過分。《小雅》雖然多譏諷指責(zé),但并不囂張作亂。像《離騷》這樣的書,可以說是兼并了二者的特點(diǎn)。它上溯到帝嚳,近世到齊桓公,中古稱述商湯和周武王,從這些事情來諷刺當(dāng)時的政事。用歷史事實(shí)來闡明道德的崇高和國家治亂興亡的道理,幾乎全部表現(xiàn)出來了。屈原的文筆簡約但詞意精微,他的志趣高潔,行為端正廉潔。單單從文字描寫來看,不過就是寫尋常事物,但是字里行間透露著極大的旨趣,列舉的事都是近期的事情,但表達(dá)的意思卻十分深遠(yuǎn)。他志趣高潔,所以他所描寫的事物也散發(fā)著芬芳之氣,他行為廉正,所以死也難容奸惡勢力。所以他自己遠(yuǎn)離了污濁,像脫殼一樣退去污穢,自己獨(dú)自浮游在塵世之外。這樣便不受濁世的玷污,能保持他高潔的品質(zhì),出污泥而不染。由此可以推斷,屈原的志向可以與日月爭輝。
史記是司馬遷的著作,在著作史記的時候,司馬遷出了如實(shí)的記錄事實(shí)之外還會加入自己的情感和評斷,屈原列傳就是司馬遷描寫屈原生平的同時也加入了司馬遷自己對于屈原的評價和分析。屈原列傳,詳細(xì)的講述了屈原人物的性格和做事做人的態(tài)度,并有司馬遷對他生平經(jīng)歷的坎坷表示痛惜和同情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