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石濤的簡介
石濤是我國清代時候的有名畫家,有著中國畫一代宗師的稱號。他叫做朱若極,字為石濤,下面是學(xué)習(xí)啦小編搜集整理的畫家石濤的簡介,希望對你有幫助。
畫家石濤的簡介
石濤(1642一約1707),清代畫家、中國畫一代宗師。法名原濟,一作元濟。本姓朱,名若極。字石濤,又號苦瓜和尚、大滌子、清湘陳人等。廣西全州人,晚年定居揚州。明靖江王后裔,幼年遭變后出家為僧,半世云游,以賣畫為業(yè)。早年山水師法宋元諸家,畫風(fēng)疏秀明潔,晚年用筆縱肆,墨法淋漓,格法多變,尤精冊頁小品;花卉瀟灑雋朗,天真爛漫,清氣襲人;人物生拙古樸,別具一格。工書法,能詩文。存世作品有《搜盡奇峰打草稿圖》《山水清音圖》《竹石圖》等。著有《苦瓜和尚畫語錄》。
石濤的藝術(shù)特點
石濤工詩文,善書畫。其畫擅山水,兼工蘭竹。其山水不局限于師承某家某派,而廣泛師法歷代畫家之長,將傳統(tǒng)的筆墨技法加以變化,又注重師法造化,從大自然吸取創(chuàng)作源泉,并完善表現(xiàn)技法。作品筆法流暢凝重,松柔秀拙,尤長于點苔,密密麻麻,劈頭蓋面,豐富多彩;用墨濃淡干濕,或筆簡墨淡,或濃重滋潤,酣暢淋漓,極盡變化;構(gòu)圖新奇,或全景式場面宏闊,或局部特寫,景物突出,變幻無窮。畫風(fēng)新穎奇異、蒼勁恣肆、縱橫排奡、生意盎然。其花鳥、蘭竹,亦不拘成法,自抒胸臆,筆墨爽利峻邁,淋漓清潤,極富個性。石濤的繪畫,在當(dāng)時即名重于世,由于他飽覽名山大川,“搜盡奇峰打草稿”,形成自己蒼郁恣肆的獨特風(fēng)格。石濤善用墨法,枯濕濃淡兼施并用,尤其喜歡用濕筆,通過水墨的滲化和筆墨的融和,表現(xiàn)出山川的氤氳氣象和深厚之態(tài)。有時用墨很濃重,墨氣淋漓,空間感強。在技巧上他運筆靈活?;蚣毠P勾勒,很少皴擦;或粗線勾斫,皴點并用。有時運筆酣暢流利,有時又多方拙之筆,方圓結(jié)合,秀拙相生。
石濤作畫構(gòu)圖新奇,無論是黃山云煙,江南水墨,還是懸崖峭壁,枯樹寒鴉,或平遠、深遠、高遠之景,都力求布局新奇,意境翻新。他尤其善用“截取法”以特寫之景傳達深邃之境。石濤還講求氣勢。他筆情恣肆,淋漓灑脫,不拘小處瑕疵,作品具有一種豪放郁勃的氣勢,以奔放之勢見勝。對清代以至現(xiàn)當(dāng)代的中國繪畫發(fā)展產(chǎn)生了
極為深遠的影響。有《搜盡奇峰打草稿圖》、《淮揚潔秋圖》、《惠泉夜泛圖》、《山水清音圖》、《細雨虬松圖》、《梅竹圖》、《墨荷圖》、《竹菊石圖》等傳世。著《苦瓜和尚畫語錄》,闡述了他對山水畫的認識,提出一畫說,主張“借古以開今”,“我用我法”,和“搜盡奇峰打草稿”等,在中國畫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畫家石濤的藝術(shù)成就
從傳世作品看,石濤在畫史上不僅稱得上是一個有創(chuàng)新才能的畫家,同時也是創(chuàng)作題材廣泛的多產(chǎn)作者。石濤的表現(xiàn)手法富于變化,又能獨特、和諧地統(tǒng)一為自己的風(fēng)格特色。他的繪畫風(fēng)格變化同他的生活經(jīng)歷有密切關(guān)系,他一生游歷過廣西、江西、湖北、安徽、浙江、江蘇和北京等地,自然界的真山真水賦予他深厚的繪畫素養(yǎng)和基礎(chǔ),他在自然的真實感受和探索中加以對前人技法長處的融會,因而他對繪畫創(chuàng)作強調(diào)「師法自然」,把繪畫創(chuàng)作和審美體系構(gòu)成為「借筆墨以寫天地而陶泳乎我也」。石濤是一個僧人,他從禪門轉(zhuǎn)入畫道,因而他的畫風(fēng)似有一種超凡脫俗的意境,無論是山水、人物、還是花卉、走獸都有很高的藝術(shù)成就。當(dāng)然,「搜盡奇峰打草稿」是石濤繪畫藝術(shù)取得成功的最重要關(guān)鍵。
石濤于51歲從北京回到揚州定居,直至終老天年,這期間是石濤繪畫藝術(shù)達到爐火純青的階段。藝術(shù)上的成熟和旺盛的創(chuàng)作精力,使石濤的畫藝達到高峰,代表作品如52歲所畫《余杭看山圖卷》(癸酉康熙32年)、58歲所作《卓然廬圖軸》(己卯康熙38年)、59歲所作的《溪南八景圖冊》(庚辰康熙39年)等,件件精絕,是石濤繪畫作品中出類拔萃的佳作。
《余杭看山圖軸》為石濤北上南歸后所作,他以虛靈的筆墨節(jié)奏,流暢如瀉的筆勢,描繪出了作者昔年在浙江余杭城外遠眺大滌山之情景,畫面上江南丘陵郁蔥綿亙,一覽無遺的佳境令人心馳神往。
《卓然廬圖軸》以濕筆淡墨作底,用濃墨鉤皴,山石皴法取直皴填凹凸之形,筆勢平穩(wěn)沉著,布局采用董其昌四面取勢格局,景色無奇,但有超然絕世的寧靜舒適感。
《溪南八景圖冊》為康熙39年石濤61歲所作,是作者壯暮之年的小景杰作。作品按祝允明《溪南八景詩》詩意,生動描繪出皖南歙縣的溪南山村佳景。曾經(jīng)客居皖南,熟悉當(dāng)?shù)厣揭懊谰暗氖瘽?,運用自如地把他所熟悉的山嶺、溪流、田野、月色付之筆端,活靈活現(xiàn)地展現(xiàn)于盈尺宣紙上。
石濤于康熙46年(1707年)與世長辭,在最后的歲月中,他還能以蒼勁流利的畫筆畫出最后的一些作品。作于康熙44年乙酉(1705年)的《梅竹圖》(上海博物館藏)為其中之一。此圖以羅紋紙作畫,由于半生半熟的紙質(zhì)特點,畫面達到了濕潤而不漫漶的筆墨效果,更兼用筆清逸流暢,構(gòu)圖巧妙,把梅干、枝枒、花瓣、花蕊及寥寥數(shù)枝的竹枝得體地畫于各個部位,是件文人畫意趣濃厚的作品。
石濤代表作《蓮社圖》《蓮社圖》畫的是晉代高僧惠遠等在廬山白蓮池畔結(jié)社參禪的故事。與《十六應(yīng)真圖》相比,人物占的位置和比重更突出,對面目、服飾的細節(jié)描寫更具體,也就更生動傳神,線描
《蓮社圖》的款識,前后共二處,一為畫成時的落款,“湘源石濤濟道人敬畫”題在卷首右下方。一為乙酉年(1705年)重題的長跋,書自己的畫語。從款字的筆法及字號的用法上可看出二題并非出于同時。前一題的書法,與我們所見到的石濤三十歲前后楷中兼行,舒撇展捺的一種書體極相似。石濤所稱的“湘源”,即湘江之源——廣西,這是他的祖籍。他的一方印章“贊之十世孫”正是為懷念那位襲封于廣西的高祖靖江王朱贊儀而刻,顯赫的出身成了他永遠的記憶。這種落款形式在石濤的早中期作品,如故宮博物院所藏他庚申種秋畫的《山水圖冊》、上海博物館藏的辛酉七夕所畫《山水花卉》冊中都偶能一見。不過在石濤的晚年,“湘源”被改成了“清湘”,成了人們習(xí)見的石濤字號,“湘源”反不為大家所熟知了。款字的書寫特征這一不為人熟知的早年別號,為鑒定《蓮社圖》提供了又一可靠的依據(jù)。
關(guān)于“白蓮社”,歷史上有不少人畫過這一題材,能見較早的一幅是傳為李公麟外甥張激所作的手卷(今藏博寧博物館)。如果拿石濤的《蓮社圖》與這幅南宋人作的同名手卷相比較,我們會發(fā)現(xiàn)其中的某些相似之處,兩卷的人物組合、動作、聚散乃至基本的造型都大致相同。只是石濤畫得更精到,更重視細節(jié)的描寫,線描亦由蘭葉描改為鐵線描,而樹石的畫法,則完全不同。由此,我們可以推測,傳為張激的畫的這一南宋本子,由于清初時期尚未入宮(它曾為梁清標(biāo)所藏),青年時代曾一度活動在收藏風(fēng)氣很盛的江浙、安徽一帶的石濤,很有可能見到過這個手卷或一個忠于原作的摹本。但作為一個非常有自信的天才畫家,石濤絕不愿意亦步亦趨刻板地死臨前人的作品,而是在取其大略的情況下進行再創(chuàng)造,這正是一直強調(diào)“我用我法”,反對“古人既立法之后,便不容今人出古法”的化古為新的石濤精神。正是這種精神,使石濤既超越了前人,賦予《蓮社圖》全新的面貌與筆墨,也超越了自己,使這一于《十六應(yīng)真圖》的工筆人物手卷,畫出了更高的水準。據(jù)于古人,屈從古人,處處“存我”的藝術(shù)個性,再一次證明了石濤此卷的可靠性。
總之,從畫風(fēng)的時代特征、年齡特征、性格特征等多方面考證,《蓮社圖》卷無疑是石濤的真跡,是一幅他青年時代的精心杰作,是中國美術(shù)史不可忽視的傳世佳作,一定會得到研究者和收藏家的關(guān)注和珍愛。
畫家石濤的簡介相關(guān)文章:
1.石濤花鳥畫欣賞
2.石濤花鳥畫大全
5.元代畫家倪瓚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