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文公為什么忘記介子推_晉文公為什么不賞賜介子推
由于介子推相比其他人實在不出眾,沒什么明確的功勞,只有割肉奉君那一個光輝事跡,重耳要賞賜的人太多,就把介子推忘了,而介子推為人又謙虛、低調(diào),所以沒去邀功,下面是學(xué)習(xí)啦小編為你搜集晉文公為什么忘記介子推的相關(guān)內(nèi)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晉文公為什么不賞賜介子推
介子推在驪姬之亂發(fā)生后,跟隨重耳出奔,歷盡艱辛,忠心輔佐重耳得以返國,介子推卻淡泊功名,歸隱鄉(xiāng)間。曾有名言“是非審之于己、毀譽聽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數(shù)”。“驪姬之亂”后,晉公子重耳為了躲避禍害,避難奔狄,隨行賢士五人,介子推即是其中之一。此后,介子推一直追隨重耳在外逃亡19年,輾轉(zhuǎn)周折,備歷艱難險阻。重耳最終能返回晉國,成為日后的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介子推也盡了犬馬之勞。據(jù)《韓詩外傳》記載,重耳逃入衛(wèi)國國境時,頭須偷光了重耳的資糧,逃入深山。重耳無糧,饑餓難行,介子推毅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供養(yǎng)重耳。在重耳落難之時,介子推如此肝腦涂地,忠心耿耿,也成就了他的忠義之名,史稱“割股奉君”。據(jù)《史記》記載,在重耳得到秦穆公相助,得以返國時,與介子推一起追隨重耳19年的咎犯擔(dān)心先前出奔在外,多有犯冒犯重耳之處而假意請辭。介子推認為晉君歷盡艱險,重返王座,乃上天相助,咎犯身為臣子,攜功要君,惺惺作假,早有歸隱之意的介子推恥與其為伍,于是借此機會歸隱鄉(xiāng)間。晉文公登基后,按功績對臣子一一封賞,卻唯獨漏賞了介子推,“推亦不言祿,祿亦不及”,有人為介子推的遭遇抱不平,將一首詩掛在宮門口:龍欲上天,五蛇為輔。龍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獨怨,終不見處所。晉文公見后,派人召介子推,得知介子推已攜老母隱入綿山,于是將綿山之地封與介子推,并改名“介山”。另據(jù)一些史書記載,和一些民間傳說,得知介子推隱居綿山后,晉文公非常懊悔,親自去綿山尋找,但介子推始終避而不出。于是晉文公下令焚山,企圖逼介子推出山,不料介子推卻堅不下山,最終抱在一棵柳樹上死去,晉文公悲痛萬分,將一段燒焦的柳木,帶回宮中做了一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此后,“足下”成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jù)說就是來源于此。傳說文公為哀悼介子推,下令全國介子推被焚的三月五日為火禁日,禁止煙火,僅食寒食,并從此形成了中國古代一個著名的節(jié)日“寒食節(jié)”。雖然寒食節(jié)的真正起源并非來自于此,但將紀念介子推作為寒食節(jié)起源的說法卻更為流行,甚至后來寒食節(jié)逐漸被清明節(jié)取代,許多人又把紀念介子推作說成清明節(jié)的起源。由于介子推的忠心耿耿和淡泊名利,一直是中國古代社會極力推崇的的高尚品質(zhì),所以介子推在歷朝歷代都得到了很多的贊譽。民間修建了許多祠堂廟宇,以慰籍介子推的在天之靈。宋天禧元年,宋真宗詔封介子推為潔惠侯。
介子推與重耳的故事
也許是因為當初重耳的血統(tǒng)問題,也可能是宗法分封的遺留,總之,重耳當初逃亡的時候,身邊還是有一些忠臣的,比如說介子推。
介子推是個人物,很聰明,也很有智慧,還特別的清高。當初重耳逃亡的時候,他跟隨著重耳,給了他很多的幫助。傳說中有一次重耳餓到不行了,身邊只有介子推,沒辦法,介子推也找不到食物,就把自己的肉割下來給重耳吃??墒侵囟磉叺挠斜臼碌娜颂嗔?,重耳當了君王之后,論功行賞,當初給他幫助的人也太多了,所以一開始就把某個人給忘記了,被別人提醒才記起來。
介子推一看哦沒有我什么事情了,那我就走了吧。也是文人的一種清高,帶著自己的媽媽上山住去了。重耳開始禮賢下士了,派人去請,三番五次請都請不動,親自去介子推也不從山上出來見他。這個時候有人給他出餿主意,說君王啊你放火燒山吧,介子推一看起火了,就肯定會出來了。
重耳一聽有道理,于是就讓人照做了。然而他不知道,文人把一種東西看的比生命還重要,那東西叫做骨氣,而介子推恰巧是文人。所以,介子推寧愿自己死了,也不愿意出賣自己的氣節(jié)和骨氣。就這樣,可能介子推一開始不想死的,但是走到了一定絕境,閉著眼咬著牙也要繼續(xù)走下去了。 大火越來越旺,最后迎接重耳的,只剩下燒焦的尸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