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公認四大帝國有哪些_世界公認四大帝國是哪幾個
中古西歐史家在編纂長時段世界歷史時慣于使用四大帝國更替的撰史結構原則。依照這一原則,他們把古羅馬帝國的歷史直至他們自己生活時代的歷史連在了一起,今天學習啦小編給大家精心挑選了世界公認四大帝國,希望文章對大家有所啟發(fā)。
世界公認四大帝國一:羅馬帝國
羅馬帝國(公元前27年—公元395年;西羅馬帝國,公元395年—公元476年;東羅馬帝國,公元395年—公元1204年,公元1261年—公元1453年),正式名稱為元老院與羅馬人民(拉丁語:Senātus Populusque Rōmānus,縮寫SPQR),中國史書稱為大秦、拂菻,是古羅馬文明的一個階段。
羅馬共和國的擴張使羅馬超出了一個城邦的概念,成為一個環(huán)地中海的多民族、多宗教、多語言、多文化大國。公元前27年,元老院授予蓋烏斯·屋大維“奧古斯都”稱號,羅馬共和國由此進入帝國時代。
安敦尼王朝皇帝圖拉真在位時(公元98年—公元117年),羅馬帝國達到極盛,經(jīng)濟空前繁榮,疆域也達到最大:西起西班牙、高盧與不列顛,東到幼發(fā)拉底河上游,南至非洲北部,北達萊茵河與多瑙河一帶,地中海成為帝國的內海,全盛時期控制了大約5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世界古代史上國土面積最大的君主制國家之一。
公元395年,狄奧多西一世將帝國分給兩個兒子,從此羅馬帝國一分為二,實行永久分治。 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在內憂外患下滅亡;公元1453年,奧斯曼帝國蘇丹穆罕默德二世率軍攻破君士坦丁堡,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滅亡。西羅馬帝國滅亡后,歐洲進入了近一千年的中世紀(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
羅馬帝國一般被分為前期帝國(前27年—192年)和后期帝國(193年—395年)兩個階段。
羅馬曾經(jīng)有數(shù)百年的 共和制歷史(前509年—前27年),但自從 斯巴達克斯起義以后,羅馬進入了軍人執(zhí)掌政權的時代。
前27年, 元老院授予 屋大維“ 奧古斯都”稱號,建立 元首制, 羅馬共和國事實上被羅馬帝國所取代。帝國前期經(jīng) 朱里亞·克勞狄王朝(前27年—68年)、 弗拉維王朝(69年—96年),至 安敦尼王朝(96年—192年) 五賢帝時代(96年—180年)達到全盛,國家穩(wěn)定、經(jīng)濟繁榮,這段時期被稱為 羅馬和平時期。
三世紀危機(235年—284年)后帝國在內憂外患中逐漸衰落,后經(jīng) 戴克里先實行四帝共治政策,至 君士坦丁大帝重新統(tǒng)一帝國,最終于395年,由 狄奧多西一世死后將帝國分給兩個兒子,羅馬帝國自此分裂為東西兩部分。410年8月,羅馬城被 西哥特人攻陷, 西羅馬帝國皇帝淪為高級將領的傀儡。476年, 日耳曼人首領 奧多亞克廢黜西羅馬帝國皇帝 羅慕路斯·奧古斯都,西羅馬帝國滅亡。 東羅馬帝國( 拜占庭帝國)直到1453年5月29日才為 奧斯曼帝國 蘇丹 穆罕默德二世所滅。
羅馬帝國是古羅馬文明由原本共和時代進入帝國時代之后的一個階段,理論上是仍維持 元老院主持的共和制,實際上是將大權移交給皇帝獨攬的 政體。雖然早期的皇帝都并沒有正式稱帝,但是實際上已經(jīng)具備 帝制的特點,皇帝已然成為獨裁統(tǒng)治者,獨攬軍事、 司法、行政、宗教等大權,實際上與專制君主無異,所以整個政府其實是由皇帝領導而運作。
世界公認四大帝國二:安息帝國
帕提亞帝國(英文:Parthian Empire,波斯語:امپراتوری اشکانی、Emperâturi Ashkâniân),又名阿薩息斯王朝或安息帝國,是亞洲西部的伊朗高原地區(qū)古典時期的奴隸制王國。于公元前247元建國,于公元224年滅亡。國土面積為229萬平方公里,開國群主是阿爾撒息。安息帝國坐落在地中海的羅馬帝國與中國漢朝之間的貿易路線絲綢之路之上,使帝國成為了商貿中心被認為是當時亞歐四大強國之一,與漢朝、羅馬、貴霜帝國并列。安息帝國是一個由不同文化組成的國家,她在很大程度上吸納了包括波斯文化、希臘文化及地區(qū)文化的藝術、建筑、宗教信仰及皇室標記。內部斗爭及長期與羅馬的戰(zhàn)事削弱了安息帝國,安息帝國很快便被薩珊王朝取代。
阿爾沙克一世在建立安息帝國之前是伊朗民族古中亞部落帕尼的酋長,帕尼是游牧民族聯(lián)盟大益(Dahae)的一員。帕尼人大多說東伊朗語,與同一時期帕提亞地區(qū)流行的西北伊朗語不同,帕提亞在亞洲西部伊朗高原的東北部,先后受到阿契美尼德王朝及塞琉古帝國的統(tǒng)治。帕尼部落征服了帕提亞后采納安息語作為官方宮廷用語,隨著帝國征服了其他使用多種語言的地區(qū),中古波斯語、亞拉姆語、希臘語、阿卡德語、粟特語及其他語言都成為了帝國常用的語言。
安息帝國要追溯到前247年作為建國年份的理由仍未明確。研究伊朗的學者阿德里安·大衛(wèi)·休·比瓦爾(AdrianDavidHughBivar)推斷那一年正是塞琉古帝國帕提亞總督安德拉戈拉斯叛變使塞琉古帝國失去帕提亞的時候,因此阿爾沙克一世“將他的年號追溯到”塞琉古帝國失去對帕提亞的控制權的時候。作者韋斯塔·薩克什·柯蒂斯稱阿爾沙克一世在那一年成為帕尼部落的酋長?;赳R·卡圖贊和赫內·拉爾夫·加思韋特則指他在那一年征服了波斯,消除了塞琉古帝國的權力,但柯蒂斯及研究古波斯歷史的學者瑪麗亞·布羅修斯指出安德拉戈拉斯在前238年才被安息帝國推翻。
誰是阿爾沙克一世的繼承者這個問題仍然未有準確的答案。比瓦爾和卡圖贊斷定是他的兄弟梯里達底一世(TiridatesI)繼其位,然后由他的兒子阿爾沙克二世在前211年繼位。不過,柯蒂斯和布羅修斯認為阿爾沙克二世直接繼承阿爾沙克一世,當中柯蒂斯稱阿爾沙克二世在前211年登基,而布羅修斯則指他是在前217年即位。比瓦爾堅稱米特里達梯一世執(zhí)政的最后一年——前138年是“安息帝國歷史上第一個可信的年號”。根據(jù)這些差異,比瓦爾列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皇室年表,都得到史學家的接受。一些安息帝國皇帝自稱為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后裔,這個說法曾得到錢幣學及文獻證據(jù)的證實,證據(jù)顯示阿契美尼德王朝及安息帝國的統(tǒng)治者都罹患遺傳性的多發(fā)性神經(jīng)纖維瘤病。
埃及托勒密三世(前246年~前222年在位)從西面入侵塞琉古帝國,阿爾沙克二世乘機在帕提亞和希爾卡尼亞鞏固統(tǒng)治。托勒密王國與塞琉古帝國爆發(fā)的第三次敘利亞戰(zhàn)爭也使狄奧多特一世叛離塞琉古帝國,在中亞及建立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狄奧多特一世的繼承人狄奧多特二世與阿爾沙克一世結盟對抗塞琉古人,但塞琉古帝國的塞琉古二世(前246年~前225年在位)暫時性地將阿爾沙克一世驅離帕提亞,阿爾沙克一世被迫流亡到阿帕西亞卡埃(Apasiacae)游牧民族,他在那里過了一段時間后發(fā)動反擊,重奪帕提亞。塞琉古二世的繼承人安條克三世(前222年~前187年在位)忙于應付米底亞總督莫倫的叛亂而未能立刻回擊阿爾沙克一世。
前210年或前209年,安條克三世奪還帕提亞和巴克特里亞的作戰(zhàn)不果,他與阿爾達班一世訂立了和約。阿爾沙克二世得到塞琉古帝國承認為皇帝,作為交換,他要歸順安條克三世,并接受他的監(jiān)督。隨著羅馬共和國的入侵加劇及在前190年的馬格尼西亞戰(zhàn)役戰(zhàn)敗,塞琉古人無力再干預安息人。弗里阿帕提烏斯(前185年~前170年在位)、阿爾沙克四世(前170年~前168年在位)和弗拉特斯一世(前168年~前165年在位)先后接管安息帝國,弗拉特斯一世已在沒有塞琉古人的干預下統(tǒng)治安息。
世界公認四大帝國三:貴霜帝國
貴霜帝國(Kushan Empire)古國名。在其鼎盛時期(105年-250年)疆域從今日的塔吉克綿延至里海、阿富汗及恒河流域。貴霜帝國在迦膩色伽一世和其承繼者統(tǒng)治之下達至鼎盛,曾擁有人口百萬士兵二十多萬,被認為是當時歐亞四大強國之一,與漢朝、羅馬、安息并列。
由被大月氏征服的大夏貴霜部落建立。大月氏屬突厥游牧部落,初居中國西部敦煌祁連山一帶。公元前170年左右被匈奴擊敗,西遷中亞阿姆河流域。公元前125年征服巴克特利亞(大夏),統(tǒng)治整個阿姆河、錫爾河流域,將大夏部族一分為五,遷往東部山區(qū),設五部翕侯統(tǒng)治,各翕侯應該是原大夏的貴族,貴霜是其中一部。公元一世紀中葉貴霜部翕侯丘就卻統(tǒng)一五部,建立貴霜帝國。公元二世紀中期,疆域西起咸海,東至蔥嶺,南包括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形成連亙中亞和北印度的龐大帝國。定都布路沙布羅(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帝國中心是“絲綢之路”的樞紐,也是佛教中心。中國高僧法顯曾到此。公元二世紀后開始衰落。五世紀(公元425年)遭嚈噠人(白匈奴)入侵滅亡。唐代高僧玄奘西游時還曾聽聞貴霜帝國。
世界公認四大帝國四:漢帝國
漢朝(前202—220年 )是繼秦朝之后的大一統(tǒng)王朝,分為西漢和東漢兩個時期,共歷二十九帝,享國四百零五年。漢朝因尚火德故稱為炎 ,又因皇室姓劉而被稱為劉漢。 秦末天下大亂,劉邦在推翻秦朝后被封為漢王,楚漢之爭獲勝后稱帝建立西漢,漢初在消滅異姓王和諸呂之亂后政局趨于穩(wěn)定。漢文帝、漢景帝采取養(yǎng)生息開創(chuàng)文景之治,漢武帝即位后攘夷拓土,被今人稱為漢武盛世,至漢宣帝時期國力達到極盛 ,史稱孝宣中興 。8年,王莽篡漢,西漢滅亡,不久爆發(fā)綠林赤眉起義。25年,劉秀稱帝,建立東漢,定都洛陽[8] ,統(tǒng)一天下后息兵養(yǎng)民,史稱光武中興 。漢明帝、漢章帝沿襲輕徭薄賦開創(chuàng)明章之治,漢和帝繼位后開創(chuàng)永元之隆 ,東漢國力達到極盛 。中期發(fā)生戚宦之爭和黨錮之禍,于184年爆發(fā)黃巾起義,雖剿滅民亂卻導致地方擁兵自重,董卓之亂后東漢名存實亡。220年曹丕篡漢,東漢滅亡后,劉備建立蜀漢延續(xù)漢室,中國進入三國時期。]漢朝和約略同時期歐洲的羅馬帝國并列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文明及強大帝國。[14] 兩漢時期奠定漢地范圍,極盛時東并朝鮮、南包越南、西逾蔥嶺、北達陰山。2年,西漢全國人口達六千余萬[16] ,占當時世界的三分之一。 漢朝文化統(tǒng)一,科技發(fā)達,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漢文化圈正式成立,華夏族自漢朝以后逐漸被稱為漢族[18] ,兩漢為華夏文明的延續(xù)和挺立千秋做出了巨大貢獻。在科技領域亦頗有成就,如蔡倫改進了造紙術,成為中國四大發(fā)明之一,張衡發(fā)明了地動儀、渾天儀等。
漢朝分為西漢(前202年十二月-公元8年十一月)、東漢(25年六月-220年十一月)。漢高帝劉邦建立西漢,定都長安,又稱前漢;[2] 后世史學家不承認新朝和玄漢合法性,所以一般將其合并到漢朝歷史里。漢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定都洛陽,自稱中漢,[21-23] 又稱后漢;漢昭烈帝劉備建立蜀漢,定都成都,自稱季漢,又稱西蜀;西漢與東漢合稱兩漢。漢朝是中國發(fā)展史上的第一個黃金時期,漢族在這一時期得名,漢族由于文明程度較高,在中國各兄弟民族中一直處于主導地位,這是歷史發(fā)展和自然形成的結果。漢以后歷代的朝代名稱雖有變換,但漢族作為中國主體民族的地位始終未變。
看過“世界公認四大帝國”的人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