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歷史網(wǎng)>歷史百科>歷史常識>正史>

正史中的項羽

時間: 藍俊22 分享

  項羽[1] (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項氏,羋姓,名籍,字羽,楚國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他是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代表人物(兵家四勢:兵形勢、兵權(quán)謀、兵陰陽、兵技巧) 的軍事家,也是以個人武力出眾而聞名的武將。李晚芳對其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下面由學習啦小編給大家整理了正史中的項羽相關知識,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項羽生平

  早期經(jīng)歷

  項羽少年時,項梁教他讀書,但他學了沒多久就不學了,項梁又教他學劍,沒多久又不學了,項梁因此特別生氣。項羽說:“讀書識字只能記住個人名,學劍只能和一個人對敵,要學就學萬人敵。”項梁于是又教項羽學習兵法,項羽非常高興,但是只學個大概,不肯深加研究。[3]

  秦始皇到會稽游玩,駕大船渡浙江,項羽與項梁一起觀看,項羽對項梁說:“秦始皇是可以被取代的。”項梁捂住項羽的嘴說:“你不要胡亂說話,否則會給全族招來禍患。”項梁因此對項羽另眼相看。項羽身高八尺多,力能扛鼎,才氣過人,即使是吳中弟子,也都非常害怕項羽。[4]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七月,陳勝、吳廣在大澤鄉(xiāng)揭竿而起。同年九月,會稽太守殷通對項梁說:“江西人全都造反,這是上天要亡秦的時刻,我聽說先發(fā)制人,后發(fā)為人所制,我準備發(fā)兵,想要用你和桓楚為將。”當時桓楚在大澤逃亡,項梁說:“桓楚在逃亡,不知道他人在哪里,只有項羽知道。”于是項梁出去囑咐項羽持劍在外面等候,然后又進來跟殷通一起坐下,說:“把項羽召來,讓他奉命去找桓楚。”殷通同意后,項羽在項梁的指示下將殷通殺死。項梁手里提著殷通的頭,佩戴殷通的官印。殷通部下大為驚慌,一片混亂,項羽連殺將近一百人。整個郡府上下都嚇得趴倒在地,沒有一個人敢起來。項梁召集原先所熟悉的豪強官吏,向他們說明起事反秦的道理,于是就發(fā)動吳中之兵起事。項梁派人去接收吳中郡下屬各縣,共得精兵八千人。又部署郡中豪杰,派他們分別做校尉、侯、司馬。于是項梁做了會稽太守,項羽為裨將,去巡行占領下屬各縣。[5]

  公元前208年(秦二世二年)六月,陳勝被殺,項梁召集部下議事,居巢人范增前來告訴項梁,如果不立楚國后人而自立,一定不會長久。于是項梁聽取范增的意見,在民間找到楚懷王之孫熊心,仍立為楚懷王。項梁自號武信君。[6]

  項梁統(tǒng)軍在東阿大破秦軍,別遣項羽、劉邦攻打成陽,破秦軍于濮陽東,秦軍被迫退入濮陽城內(nèi),項羽、劉邦又率軍攻打定陶,斬殺秦將李由。項梁連破秦軍,非常驕傲。而此時秦派了大量的援軍支援章邯,章邯在得到援軍后突襲項梁,項梁兵敗被殺。項羽和劉邦攻打陳留不下,于是商議退軍,項羽引軍駐扎彭城西,劉邦駐軍于碭。[7]

  巨鹿之戰(zhàn)

  章邯殺敗項梁后,認為楚兵不足為慮,于是引軍北渡黃河,大破趙國。趙王以陳余為將,張耳為相,敗走巨鹿,章邯率領王離、涉間共四十萬圍攻巨鹿。[8]

  楚懷王聽聞項梁戰(zhàn)死,非常害怕,從盱臺趕到彭城,收編項羽、呂臣的軍隊由自己統(tǒng)領,并任命呂臣為司徒,呂臣的父親呂青為令尹,封劉邦為碭郡長、武安侯,仍舊統(tǒng)領碭郡的軍隊。[9]

  公元前207年(秦二世三年),楚懷王以宋義為上,封項羽為魯公,為次將,范增為末將,以宋義為主帥率兵五萬前往救趙。宋義軍行至安陽,逗留四十六日,不再進軍。項羽向宋義建議說:“秦軍圍趙于巨鹿,我們快速引兵渡河,和趙兵內(nèi)外夾攻,必然可以擊破秦軍。”但宋義不肯發(fā)兵,還在軍中飲酒作樂。時天氣寒冷,又下大雨,士卒又冷又餓。項羽見此狀況,于早晨去見宋義,將其斬殺。項羽提著宋義的頭告訴將士:“宋義想要和齊聯(lián)合謀反,楚懷王暗令我將其殺死。”諸將因為畏懼而屈服,不敢抗拒,于是推項羽暫為上?;赋⒋耸?a href='http://www.zh056.com/fanwen/baogao/' target='_blank'>報告給楚懷王,楚懷王就任命項羽為上。[10]

  項羽殺了宋義之后,威震楚國,名聞諸侯,于是派遣當陽君、蒲率領兩萬士卒渡河,多次進攻章邯給王離軍輸送糧食的甬道,但收獲不大,趙將陳余派人請項羽再次發(fā)兵。項羽率領全部兵馬渡河,與秦軍大戰(zhàn)九次,章邯破走,項羽率軍繼續(xù)北上進攻王離。楚兵以一當十,呼聲動天,打退章邯后,諸侯軍受到了極大的鼓舞,與項羽一起進攻王離,斬殺蘇角,并生擒王離,秦將涉間不愿投降而自殺。大破秦軍后,項羽于轅門召見諸侯將領,諸將無不跪著前來,不敢仰視項羽。于是項羽為諸侯上,諸侯都歸附于他。[11]

  章邯率軍駐扎在棘原,項羽駐軍于漳水南,兩軍相持不戰(zhàn)。秦軍多次被項羽打敗,秦二世派人責備章邯,章邯害怕,于是派長史司馬欣去請示,司馬欣到了咸陽,被趙高留在司馬門三天,不予接見,有不信任的意思。司馬欣非常害怕,急忙逃到章邯營中,勸章邯早做打算,趙軍陳余也寫信給章邯,勸其反秦。章邯暗中派始成前往項羽營談和約,但沒有談妥。[12]

  項羽讓蒲領兵,日夜兼行渡過三戶津與秦軍交戰(zhàn),將其擊敗。而后項羽率領全軍又于污水上大破秦軍。章邯再次派人來見項羽,想要訂立和約,項羽召軍吏來商量說:“現(xiàn)在軍糧越來越少,想答應他們。”軍吏說可以。于是項羽和章邯約在洹水南殷虛上相見,并訂立盟約。章邯見到項羽后,哭著向項羽傾訴趙高的種種行為。項羽于是立章邯為雍王,司馬欣為上,率領秦軍為前部,行至新安。

  公元前206年(漢元年)十一月,諸侯的士卒原來都曾在秦服過徭役,受盡秦兵的鞭撻,而今秦兵投降諸侯,諸侯兵都把秦兵當作奴隸來驅(qū)使,引起秦兵的不滿,暗地里作打算。諸侯聽聞到秦兵的計策,將其告訴項羽,項羽召集黥布、蒲等人商議,認為秦兵很多,入關中后如果不聽令,會引起非常大的禍患。于是項羽將秦降卒二十余萬全部在新安城南連夜坑殺。[13]

  分封諸侯

  項羽消滅了秦軍主力后,即率諸侯軍向關中挺進,行至函谷關,發(fā)現(xiàn)有兵守關,項羽軍無法通過,又聽說劉邦已經(jīng)攻破咸陽,項羽大怒,派當陽君攻破函谷關,四十萬大軍駐扎于新豐鴻門,劉邦軍十萬駐扎灞上。劉邦左司馬曹無傷派人告訴項羽,說劉邦想在關中稱王,并且用子嬰為相,珍寶全部占有。范增也告訴項羽,說劉邦在山東時貪財好色,入關后卻不取財物女人,志向不小,應該趁早殺了他。[14]

  項羽叔父項伯與劉邦手下的張良關系友好,連夜前往劉邦軍見張良,想要勸張良逃走,卻反被張良拉攏。項伯回來后告訴項羽,劉邦攻破咸陽有大功,如果進攻他是不義之舉,項羽表示贊同。[15]

  劉邦第二天率領一百多騎兵來見項羽,范增暗示項羽殺掉劉邦,但項羽為人不忍,默然不應。于是范增讓項莊于席間舞劍,伺機刺殺劉邦,而項伯也拔劍起舞,擋住項莊。張良見狀,至軍門找樊噲前來。[16]

  劉邦留張良將白璧玉斗獻給項羽和范增,自己以上廁所為由,扔下車騎,只帶樊噲、夏侯嬰等人從酈山道逃回霸上。項羽接受了白璧放在桌上,而范增卻將玉斗摔在地上拔劍砍破,嘆道:“奪項羽天下的人,一定是劉邦。”[17]

  項羽進入咸陽后,引兵屠戮咸陽,殺秦王子嬰,火燒秦王宮,大火連續(xù)燒了三個月沒有滅,搜集寶物美女準備回江東,有人勸項羽說關中富饒,可以成王霸之業(yè)。但項羽見秦王宮都已經(jīng)被毀壞,自己又迫切的想回到江東,于是不聽。那人又說,都說楚人性情殘暴,果然是這樣。項羽聽到后,把那個人殺了。[18]

  項羽在得到楚懷王的同意后,自立為西楚霸王,封劉邦為漢王,章邯為雍王,司馬欣為塞王,董翳為翟王,魏王豹為西魏王,申陽為河南王,司馬卬殷王,趙王歇為代王,張耳為常山王,當陽君英布為九江王,吳芮為衡山王,共敖為臨江王,燕王韓廣為遼東王,臧荼為燕王,齊王田市為膠東王,田都為齊王,田安為濟北王等十八個諸侯王。[19]

  彭城之戰(zhàn)

  項羽分封完諸侯,諸侯各前往封國,項羽將義帝遷往長沙郴縣,暗中令衡山王吳芮、臨江王共敖于途義帝殺死。[20]

  公元前206年(漢元年)八月,齊、趙諸侯叛亂,項羽率軍前往平亂,聽聞劉邦已定關中,非常憤怒,封鄭昌為韓王,派其前往阻擋劉邦,令蕭公角阻擊彭越。彭越擊敗蕭公角后,張良偽作韓王書給項羽,說劉邦只想得關中,不會向東用兵,又偽作齊王、梁王書給項羽說齊王準本和梁王齊心協(xié)力滅掉楚國。于是項羽放心攻打齊國。[21] 項羽征召九江王英布,英布托病不出,派遣手下將領只率領幾千人前往,項羽因此怨恨英布。[22]

  公元前205年(漢二年)冬,項羽北至城陽,田榮引兵會戰(zhàn),被項羽擊敗,田榮逃往平原,被平原民殺死。項羽燒毀齊國房屋,將降卒全部坑殺。把擄掠的男女老幼全部遷往北海,死傷無數(shù),齊國人因此聚在一起反叛,田橫趁機收編齊兵數(shù)萬反攻城陽,項羽久攻不下。[23]

  劉邦率領五路諸侯兵馬有五十六萬,向東攻打楚國,項羽聽聞后,留部將繼續(xù)攻齊,自己親率精兵三萬去救援彭城。劉邦攻下彭城后搜集珍寶美人,大擺宴會。項羽率軍從早晨開始,由蕭縣從西打到東,中午時打到彭城,大破劉邦軍,殺死漢兵十余萬。劉邦軍逃往南山,項羽率軍追到靈壁東阻攔,漢兵落入睢水十余萬,睢水為之不流。項羽把劉邦包圍了三層,卻被一陣大風吹亂楚軍,劉邦趁機率領數(shù)十騎兵走脫。[24]

  劉邦逃往下邑,收集敗亡散卒至滎陽,各路敗軍先后前來會合,蕭何也發(fā)動關中沒有登記在冊的百姓前來投奔劉邦,劉邦因此軍勢得以重振。項羽乘勝來戰(zhàn),無法取勝。[25] 劉邦彭城大敗后,諸侯反叛劉邦,歸附項羽。[26]

  公元前204年(漢三年),劉邦在滎陽修筑甬道用以過河取敖地的糧食,項羽軍多次侵奪甬道,劉邦軍無法取得糧草補充,非常害怕,于是與項羽議和,項羽同意。[27]

  鴻溝和議

  項羽在范增的建議下,與范增合圍滎陽,打算把劉邦消滅。劉邦非常害怕,采取陳平的計策,離間項羽和范增,項羽于是剝奪了范增的權(quán)利。范增沒有想到項羽竟然會懷疑自己和劉邦有勾結(jié),十分氣憤,于是告老還鄉(xiāng),但在途中病死。[28]

  項羽將滎陽的劉邦四面圍定攻打,劉邦軍勢非常危急,部將紀信于是引兩千軍乘黃車假扮劉邦出城,說劉邦愿意投降,項羽趕來見到紀信問劉邦在哪,紀信說劉邦已經(jīng)逃走了,項羽于是將紀信燒死。[29]

  公元前203年(漢四年),項羽攻下滎陽,處死滎陽守將周苛、樅公。而劉邦走宛、葉,派人說服英布背叛項羽,進入成皋。項羽得知后迅速率兵前來攻打,奪下成皋,一路西進。劉邦逃亡鞏縣,派重兵阻擋,項羽無法挺進。[30]

  此時,彭越渡河攻擊東阿,楚將薛公兵敗身死,項羽于是親自率軍攻打彭越,彭越敗走,但成皋卻被劉邦趁機奪下。項羽回軍與劉邦對峙于廣武,相持了幾個月。項羽向劉邦單挑,但劉邦不肯,項羽于是派壯士出來挑戰(zhàn),但被樓煩人射殺。項羽大怒,身披鎧甲手持長戟來挑戰(zhàn),樓煩人準備射項羽,項羽怒目而視,將樓煩人嚇得不敢出來。劉邦聽聞后,出來和項羽對話,項羽又向劉邦挑戰(zhàn),劉邦不從,項羽以弩射傷劉邦,劉邦退入成皋。[31]

  韓信于河北攻破齊、趙等國,并準備進攻楚國,項羽派大將龍且前往進攻韓信,但卻被韓信所破殺,[32] 這時彭越又于上谷城復出,項羽大怒,親自前往救援,留大司馬曹咎原地待守,并告誡他不要出戰(zhàn),只需守住十五日即可。[33] 項羽走后,劉邦軍前來挑戰(zhàn),曹咎大怒,引兵渡汜水,劉邦軍趁機發(fā)動進攻,大破曹咎軍。項羽聽聞曹咎兵敗,引兵而回。這時劉邦軍正于滎陽東圍攻鐘離眜,聽到項羽回來了,非常害怕,全部退走。[34]

  項羽腹背受敵,又糧草不繼,于是送還劉邦家眷,與劉邦簽訂盟約,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35]

  垓下之戰(zhàn)

  鴻溝和議后,項羽引兵東歸,劉邦卻趁這個時候突然撕毀盟約,追擊項羽,想要把項羽一舉消滅。但和劉邦約定一起出兵的韓信和彭越卻沒有來。項羽引兵反擊劉邦,大破漢軍,劉邦于是深溝高壑,堅守不出。[36]

  劉邦以加封土地為條件,說動韓信從齊地南下,占領楚都彭城和今天蘇北、皖北、豫東等廣大地區(qū),兵鋒直指楚軍側(cè)背,自東向西夾擊項羽;梁王彭越率軍數(shù)萬從梁地出發(fā),先南下后西進,于劉邦本部軍共同逼楚軍后退;漢將劉賈率軍數(shù)萬會同九江王英布、合兵十萬,自淮北出發(fā),從西南方發(fā)動對楚地的進攻,先克壽春,再攻下城父并將此城軍民全部屠盡;而鎮(zhèn)守南線的楚將大司馬周殷卻在此時叛楚,先屠滅六縣,再與英布、劉賈會師,隨后北上合擊項羽;同時,得到關中兵丁補充的劉邦則率本部軍二十萬出固陵東進;漢軍五路大軍、合計近六十萬之眾,形成從西、北、西南、東北四面合圍楚軍之勢,項羽被迫率十萬楚軍向垓下后撤。[37]

  劉邦以韓信引兵三十萬為前軍,孔熙為左翼、陳賀為右翼,劉邦率部跟進,周勃斷后。項羽引兵十萬,先與韓信大戰(zhàn),韓信軍失利往后退卻,令左右兩翼包夾項羽軍,項羽軍抵敵不住,于是往后撤,韓信趁機反擊,項羽軍大敗,退到壁壘堅守,劉邦乘勝領大軍將項羽重重包圍。[38]

  項羽軍在垓下,不但兵少,而且糧草不夠,又被劉邦幾十萬大軍包圍,于是率領八百騎兵趁夜突圍,天亮后,漢軍發(fā)覺項羽離去,于是灌嬰率五千精銳騎兵追擊,等他渡過淮河,隨從的騎兵只有一百多人了,來到陰陵時,項羽迷路了,他去問一個老農(nóng),老農(nóng)回答:“左”往左去,陷入了一片沼澤,耽誤了時間。漢軍追了上來,經(jīng)過一場激戰(zhàn),項羽又往東去,到達東城的一座山上,只剩下了二十八騎,而追擊的漢軍卻有數(shù)千人。[39]

  烏江自刎

  項羽自忖不能脫身,就部下說:“我從起兵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八年,經(jīng)七十余戰(zhàn),抵擋我的人都被我攻破,我打擊的人都表示臣服,未嘗敗北,遂稱霸天下,現(xiàn)在困于此,不是我不會打仗,而是天要亡我!今日是要決死戰(zhàn)了,我要為諸君痛快地一戰(zhàn),必定要勝利三次,為諸君擊潰包圍、斬將、砍旗,讓諸君知道,是天要亡我,非我不會打仗。”于是他分騎兵為四隊,此時,漢軍圍困數(shù)重,項羽對他的騎兵們說:“我為你們殺掉對方一將!”于是他命令騎兵們分四面向山下沖,約在山東面會合。項羽大呼馳下,斬殺一漢將。赤泉侯楊喜追項羽,項羽大喝一聲,楊喜的人馬俱驚,退后數(shù)里!項羽與騎兵分為三隊,漢軍不知項羽在哪隊,就也分三隊包圍。項羽飛馳而出,又斬殺一漢將,同時殺近百人,再會合騎兵,僅損失兩騎,項羽問:“怎么樣?”騎兵們欽佩地回答:“和大王說的一樣” 。[40]

  項羽一路逃到烏江,遇見烏江亭長,亭長勸項羽可以回到江東以圖東山再起,但項羽以無顏見江東父老為由拒絕,并將自己坐下馬賜予亭長。項羽于是下馬步戰(zhàn),一口氣殺了漢兵幾百人,自己也受了十幾處的傷。而后揮刀自刎。[41]

  項羽軼事典故

  破釜沉舟

  巨鹿之戰(zhàn)時,項羽率軍渡過漳水后,下令把船全部鑿沉,把做飯的器具全部毀壞,只帶著三日糧草與秦軍作戰(zhàn),項羽士卒因此以必死之心奮勇向前,項羽軍因此戰(zhàn)斗力得到大的提升,個個以一擋十,殺的諸侯軍人人膽寒,最終取得巨鹿之戰(zhàn)的勝利。[42]

  鴻門宴

  即范增勸項羽殺劉邦所擺的一場宴會,成語“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由此而來。

  四面楚歌

  項羽兵敗垓下后被劉邦軍四面圍定,劉邦軍在晚上高聲唱起了楚地的歌,項羽軍聽到歌后都非常的傷心,以為劉邦已經(jīng)平定楚地,項羽軍的軍心也因此被瓦解。[43]

  霸王別姬

  項羽有一美人叫虞姬,常常陪伴項羽左右,但項羽要率領精騎準備突圍,不得已作歌與虞姬訣別,虞姬也作歌附和,表必死之心,與項羽淚別。[44] 霸王別姬后又被改編為戲曲、影視、小說、歌曲等文藝作品。

  作壁上觀

  由章邯帶領的秦軍主力部隊在圍攻趙國于巨鹿時,趙王派人向各地諸侯求救,雖然各地諸侯都有引兵前來,但是都懼怕秦軍的強大,而躲在自軍修筑的壁壘里不敢出來,與秦軍長久相持,但不能解巨鹿之圍。項羽率領英布、蒲等幾萬楚軍主動向秦軍發(fā)起進攻時,諸侯還是只敢躲在壁壘里觀看,直到項羽殺敗秦軍之后,諸侯才敢從壁壘里出來。[45] 作壁上觀現(xiàn)指讓自己置身事外,不協(xié)助任何一方。

  錦衣夜行

  項羽率軍破咸陽之后,看到秦朝宮室都被火燒得殘破不堪,又思念家鄉(xiāng)想回去,就說:“富貴不回故鄉(xiāng),就像是穿著錦繡衣裳在黑夜中行走,有誰能知道呢?”[46-47]

  沐猴而冠

  項羽攻占并燒毀咸陽之后,想要東歸彭城。韓生聽到后說:“人說楚國人像是獼猴戴了人的帽子,果真是這樣。”項羽聽見這話,便把韓生扔進鍋里煮死了。[47]

  項羽歷史評價

  兩漢

  楚國諸老將:項羽為人僄悍滑賊,諸所過無不殘滅。[48]

  陳平:項王為人,恭敬愛人,士之廉節(jié)好禮者多歸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項王不能信人,其所任愛,非諸項即妻之昆弟,雖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

  酈食其:項王有倍約之名,殺義帝之負;于人之功無所記,于人之罪無所忘;戰(zhàn)勝而不得其賞,拔城而不得其封;非項氏莫得用事;為人刻印,刓而不能授;攻城得賂,積而不能賞:天下畔之,賢才怨之,而莫為之用。故天下之士歸于漢王,可坐而策也。[49]

  高起、王陵: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zhàn)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48]

  劉邦:“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48]

  韓信:請言項王之為人也。項王喑惡叱咤,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50]

  司馬遷: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邪?何興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杰起,相與并爭,不可勝數(shù)。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yè),欲以力征經(jīng)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51]

  《太史公自序》:秦失其道,豪桀并擾;項梁業(yè)之,子羽接之;殺慶救趙,諸侯立之;誅嬰背懷,天下非之。[52]

  王充:項羽惡微,號而用兵,與高祖俱起,威力輕重,未有所定,則項羽力勁。[53]

  郭嘉:昔項籍七十余戰(zhàn),未嘗敗北,一朝失勢而身死國亡者,恃勇無謀故也。[54]

  魏晉南北朝

  諸葛亮:①昔項籍總一強眾,跨州兼土,所務者大,然卒敗垓下,死於東城,宗族如焚,為笑千載,皆不以義,陵上虐下故也。[55] ②昔在項羽,起不由德,雖處華夏,秉帝者之勢,卒就湯鑊,為后永戒。[56]

  劉邵:若一人之身,兼有英雄,則能長世;高祖、項羽是也。然英之分,以多于雄,而英不可以少也。英分少,則智者去之,故項羽氣力蓋世,明能合變,而不能聽采奇異,有一范增不用,是以陳平之徒,皆亡歸高祖。

  段灼:秦失其鹿,豪杰競逐,項羽既得而失之,其咎在烹韓生,而范增之謀不用。假令羽既距項伯之邪說,斬沛公于鴻門,都咸陽以號令諸侯,則天下無敵 矣。而羽距韓生之忠諫,背范增之深計,自謂霸王之業(yè)已定,都彭城,還故鄉(xiāng),為晝被文繡,此蓋世俗兒女之情耳,而羽榮之。是故五載為漢所擒,至此尚不知覺悟,……甚痛矣哉![57]

  蔡漠:夫以白起、韓信、項籍之勇,猶發(fā)梁焚舟,背水而陣。[58]

  隋唐兩宋

  李德林:項羽誅秦摧漢,宰割神州,角逐爭驅(qū),盡威力而無就也。[59]

  房彥謙:故蚩尤、項籍之驍勇,伊尹、霍光之權(quán)勢,李老、孔丘之才智,呂望、孫武之兵術(shù),吳、楚連盤石之據(jù),產(chǎn)、祿承母弟之基,不應歷運之兆,終無帝主之位。[60]

  魏元忠:假有項籍之氣,袁紹之基,而皆泯智任情,終以破滅,何況復出其下哉。[61]

  司馬貞:秦鹿走,偽楚狐鳴。云郁沛谷,劍挺吳城。勛開魯?shù)椋瑒莺洗X兵。卿子無罪,亞父推誠。始救趙歇,終誅子嬰。違約王漢,背關懷楚。常遷上游,臣迫故主。靈壁大振,成皋久拒。戰(zhàn)非無功,天實不與。嗟彼蓋代,卒為兇豎。[51]

  蘇洵:項籍有取天下之才,而無取天下之慮。

  蘇軾:項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戰(zhàn)百勝而輕用其鋒。[62]

  范浚:若籍則無能有是,得范增不能用,得陳平不能用,得韓信不能用,皆使之怨僨棄去,徒以匹夫小勇,欲決雄雌于挑戰(zhàn)間,至力蹙勢窮,猶將馳殺一二漢將,以見枝能,此楚所以失天下也。然則籍之亡也,又胡望乎天哉?

  何去非:項羽之于力嘗強矣,以其不知真力之所在,此所以亡。彼項羽以百戰(zhàn)百勝氣蓋于一時,手襲天下以王豪杰而宰制之,自以天下莫能抗也。觀其所賴以為資,蓋有類乎力者矣。雖然,彼之所謂力者,內(nèi)恃其身之勇,叱咤震怒足以威匹夫;外恃其眾之勁,搏捽決戰(zhàn)足以吞敵人而已。至于阻河山,據(jù)形便,俯首東瞰,臨制天下,保王業(yè)之固,遺后世之強,所謂真力者,彼固莫或之知也。是以輕指關中天險之勢,燔燒屠戮逞其暴,卒舉而遺之二三降虜,反懷區(qū)區(qū)之故楚而甚榮。......惟其知奪而不知其有,此所以亡耳。

  劉叔友:項王有吞岳瀆意氣,咸陽三月火,骸骨亂如麻,哭聲慘怛天日,而眉容不斂,是必鐵作心肝者。然當垓下訣別之際,寶區(qū)血廟,了不經(jīng)意,惟眷眷一婦人,悲歌悵飲,情不自禁。[63]

  明清

  朱元璋:項羽南面稱孤,仁義不施,而自矜功伐。高祖知其然,承以柔遜,濟以寬仁,卒以勝之。[64]

  王世貞:嗟乎!古之有天下者,要必有人君之德,而其佐命以功臣終者,要必有人臣之體,人臣之體在才巨而心小其識不凡,而凡不遠而遠乃可保也無君德,而其材非人臣者。偏雄,則項羽、袁紹、李密;委質(zhì),則韓信及榮也。[65]

  李晚芳:羽之神勇,千古無二;太史公以神勇之筆,寫神勇之人。亦千古無二。迄今正襟讀之,猶覺喑嗯叱咤之雄,縱橫馳騁于數(shù)頁之間,驅(qū)數(shù)百萬甲兵,如大風卷籜,奇觀也。

  近現(xiàn)代

  蔡東藩:惟觀于項王之坑降卒,殺子嬰,弒義帝,種種不道,死有余辜,彼自以為非戰(zhàn)之罪,罪固不在戰(zhàn),而在殘暴也。彼殺人多矣,能無及此乎!天亡天亡,夫復誰尤![66]

  周恩來:時勢之英雄,固若是其眾也,然非吾之所論于項羽、拿破侖也。夫二氏,世界之怪杰也。具并吞八荒之心,叱咤風云之氣;勇冠萬夫,智超凡俗;戰(zhàn)無不勝,攻無不取;敵邦聞之而震魄,婦孺思之而寒膽;百世之下,猶懔懔有生氣,豈僅一世之雄哉!是猶其勇之著于外也。若其關系于世界之進退,人類之盛衰,又非一時豪俊、二三學者所可同日而語。雖以帝王之尊、宗教之力、金錢之勢,莫以易之。故二氏者,吾之所謂造時勢之英雄也。[67]

  毛澤東指出項羽戰(zhàn)敗的三個錯誤:鴻門宴不聽范增的話,放走劉邦;機械遵守鴻溝協(xié)定;以及建都徐州。

正史中的項羽

項羽[1] (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項氏,羋姓,名籍,字羽,楚國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他是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代表人物(兵家四勢:兵形勢、兵權(quán)謀、兵陰陽、兵技巧) 的軍事家,也是以個人武力出眾而聞名的武將。李晚芳對其有羽之神勇,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文檔為doc格式

上一篇:正史中的夏侯惇

下一篇:正史中的小喬

精選文章

  • 正史中的夏侯惇
    正史中的夏侯惇

    夏侯惇(?-220年),字元讓,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名將,曹魏開國元勛,西漢開國元勛夏侯嬰的后代。下面由學習啦小編給大家整理了正史中的夏

  • 正史中的魏延
    正史中的魏延

    魏延(?-234年),字文長,義陽人。三國時期蜀漢名將,深受劉備器重。下面由學習啦小編給大家整理了正史中的魏延相關知識,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魏延生平

  • 正史中的孫權(quán)
    正史中的孫權(quán)

    吳太祖大皇帝孫權(quán)(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陽區(qū))人。三國時代東吳的建立者。下面由學習啦小編給大家整理了正史中的孫權(quán)相

  • 正史中的龐統(tǒng)
    正史中的龐統(tǒng)

    龐統(tǒng)(179年-214年),字士元,號鳳雛,漢時荊州襄陽(治今湖北襄陽)人。東漢末年劉備帳下重要謀士,與諸葛亮同拜為軍師中郎將。下面由學習啦小編給大家

2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