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運動的領導人介紹
太平天國運動(1851~1864)是一場由洪秀全等農(nóng)民階級領導人發(fā)起的發(fā)起的反對清朝封建統(tǒng)治和外國資本主義侵略的農(nóng)民起義戰(zhàn)爭。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太平天國運動的領導人介紹,希望你喜歡。
太平天國運動的領導人
太平天國運動領導層包含以下幾個人:天王洪秀全(1814~1864)、東王楊秀清(1821~1856)、西王肖朝貴(約1820~1852)、南王馮云山(1822—1852)、北王韋昌輝(1823~1856)、翼王石達開(1831~1863)、英王陳玉成(1837~1862)、忠王李秀成(1823~1864)。
天王洪秀全(1814~1864)
太平天國創(chuàng)建者及思想指導者。原名仁坤。廣東花縣人。道光年間屢應科舉不中,遂吸取早期____義中的平等思想,創(chuàng)立拜上帝會,撰《原道救世歌》以布教,主張建立遠古“天下為公”盛世。
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初十(1851年1月11日)他發(fā)動金田起義,建國號太平天國,自稱天王。咸豐三年定都南京,稱天京。頒《天朝田畝制度》,又分兵西征、北伐。八年,因掌握軍政實權的東王楊秀清“威權逼己”,遂密詔(一說無密詔)北王韋昌輝率軍返京誅楊。韋又擴大事態(tài),濫殺無辜。洪秀全迫于眾怨,只好殺韋,以翼王石達開主政。
次年,石達開受猜忌負氣出走,太平天國瀕危。洪秀全重用陳玉成、李秀成諸后起良將,自兼軍師,又采取減賦和加強宗教宣傳等措施,度過難關。同治二年(1863)冬,天京為清軍圍困,糧盡援絕。洪秀全拒絕李秀成突圍之議,固守天京。三年四月病卒。所著詩文及詔旨、文告等多收入《太平天國》(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之一)及《太平天國史料》等書中。
東王楊秀清(1821~1856)
太平天國前期領導人之一。廣平桂平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入拜上帝會。二十七年馮云山被捕,洪秀全外出未歸,他假托代天父傳言,主持拜上帝會事務。后與洪秀全、馮云山結(jié)為兄弟,稱天父第四子。金田起義后為左輔正軍師,領中軍主將。封東王,稱九千歲,掌握軍政,節(jié)制諸王。他是起義軍前期的實際指揮者,曾指揮太平軍成功地突圍永安,攻克武昌、漢口、漢陽等重鎮(zhèn)。
太平天國定都天京(今江蘇南京)后,他又籌劃、組織了太平軍第一次西征和北伐諸戰(zhàn)役,并以其名義與英國公使通信,宣布太平天國的外交政策。他戰(zhàn)功顯赫,位高權重。因居功驕橫與天王洪秀全矛盾加劇。咸豐六年(1856),在太平軍連破清軍江北、江南大營后,他逼洪秀全封他為萬歲(一說未逼封)。洪秀全遂下密詔(一說無密詔)令領兵在外的韋昌輝、石達開等返天京除楊。韋昌輝率部抵天京后,突襲東王府,誅殺楊秀清全家。而后又有意擴大事態(tài),誅戮楊秀清部屬二萬余人,逼走石達開,使太平天國元氣大傷,史稱天京事變。事后不久,洪秀全在誅殺韋昌輝以后,追念楊秀清前功,將其死日定為“東王升天節(jié)”以志懷念。
西王肖朝貴(約1820~1852)
肖朝貴,生于清嘉慶末年,壯族,武宣縣河馬鄉(xiāng)下武蘭村人。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加入由馮云山組織的紫荊山拜上帝會。后到壯、漢、瑤各族人民中去宣傳拜上帝會的教義和好處,串連發(fā)動各族群眾人會。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紫荊山拜上帝會從秘密活動轉(zhuǎn)入公開斗爭,提出“同衣同食”、“把天堂搬到人問”口號,英勇地向封建統(tǒng)治挑戰(zhàn)。地方官吏和土豪劣紳十分仇視和恐懼。土豪王作新勾結(jié)桂平縣官府逮捕馮云山、逼走洪秀全后,揚言“殺絕拜上帝佬”。拜上帝會一時群龍無首,肖朝貴和楊秀清挺身而出,組織民眾增強團結(jié),安定人心。并發(fā)動燒炭工人捐集了幾百串錢,疏通官府營救馮云山出獄。
金田起義前夕,肖朝貴回武宣家鄉(xiāng)招集會眾,并動員同族兄弟參加起義。他斷然自毀廬舍,表示破斧沉舟,義無反顧的反清革命決心。在肖朝貴的帶動下,群眾踴躍參加團營。
1851年(清咸豐元年)1月11日,爆發(fā)了金田起義,建立了太平天國,肖朝貴是起義的主要領導人之一。3月18日,他在武宣東鄉(xiāng)代天兄傳言,針對當時軍事給養(yǎng)困難和太平軍內(nèi)部有動搖、開小差的情況,教育太平軍廣大將士恪守天條命令,和睦團結(jié),互相幫助。扎營不得入村搜索財物,打仗不得臨陣退縮,繳獲銀元不得私分,特別強調(diào)要同心同力打江山。在武宣東鄉(xiāng)的會戰(zhàn)中,太平軍大敗清軍,取得了金田起義以來最大的勝利。肖朝貴在協(xié)助洪秀全動員、鼓舞和指揮太平軍英勇殺敵中,起了重要的作用。3月23日,洪秀全在東鄉(xiāng)登極稱天王,封五軍主將,肖朝貴為右弼正軍師、前軍主將,僅次于洪秀全、楊秀清而居第三位。從此,肖朝貴擔負著率領太平軍主力部隊的重任,轉(zhuǎn)戰(zhàn)千里,功勛卓著。
1851年7月,太平軍撤離武宣、象州,回師紫荊、金田。清軍糾集3萬兵力,分兩路南北夾擊太平軍,太平軍被包圍在金田、莫村的狹小地區(qū)內(nèi),形勢危急,少數(shù)人叛變。7月13日,肖朝貴在莫村配合楊秀清又一次代天兄傳言,嚴厲斥責一些人“各為私,不公心,不忠心”。激勵將士團結(jié),忠于革命,鼓舞士氣,反對叛逃。由于太平天國軍民的努力,度過了難關,轉(zhuǎn)危為安。
9月中旬,太平軍突圍到平南縣的思旺圩。15日,清廣西提督向榮繞道人平南的官村,扎營數(shù)十座,企圖攔截太平軍的去路。肖朝貴率領的前軍和馮云山率領的后軍密切配合,乘向榮立足未穩(wěn),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對其發(fā)起突然襲擊。向榮措手不及,陣腳大亂,幾乎全軍覆沒,將領斃命一二十人,大批糧草軍械成了太平軍的戰(zhàn)利品。平南官村大捷,為太平軍勝利進軍掃清道路。9月25日,肖朝貴指揮羅大綱率領前鋒,以聲東擊西的戰(zhàn)術,一舉攻下永安州(今蒙山縣城)。
太平軍在永安半年中,進行休整和加強農(nóng)民政權建設,肖朝貴駐扎州城西面二里的寇嶺炮臺上,指揮太平軍的主力部隊在西線戰(zhàn)場上多次打敗清軍的軍事“圍剿”。同年12月17日,天王洪秀全為了表彰“同打江山”的功臣,加封肖朝貴為西王、八千歲。
1852年(清咸豐二年)4月5日,太平軍從永安突圍北上,肖朝貴督率太平軍幾千人擔負著反擊清軍追襲的重任。4月7日,清廣州副都統(tǒng)烏蘭泰率大軍尾隨追來。肖朝貴和南王馮云山奉命反擊。4月8日,烏蘭泰率清軍來犯,太平軍居高臨下,發(fā)動凌厲攻勢,殲滅清軍四五千人。清將長瑞等四總兵斃命。烏蘭泰墮崖受傷,僅以身免。清軍在廣西的主力基本被打垮。太平軍乘勝北上,一路勢如破竹。
1852年夏,太平軍從桂北全州進入湖南期間,東王楊秀清、西王肖朝貴聯(lián)名發(fā)布了《奉天討胡檄布四方諭》、《奉天救世安民諭》、《救一切天生天養(yǎng)中國人民諭》等幾篇重要檄文。猛烈抨擊清朝的倒行逆施,列舉了官僚地主盤剝民脂民膏的罪狀。宣告了清朝“妖運告終”,“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新世界來臨。動員廣大人民大力支援革命,號召清官兵認清形勢,棄暗投明,共同反清,“同享太平之樂”。這幾篇檄文,旗幟鮮明,氣勢磅礴,對團結(jié)人民、孤立敵人、推動革命的勝利,起了重要的宣傳鼓動作用。
肖朝貴統(tǒng)帥前軍,出廣西、入湖南,“所攻必克”,節(jié)節(jié)勝利,連克道州、桂陽、安仁、攸縣,7月25日攻破醴陵,充實了軍需給養(yǎng)。這時,肖朝貴向天王洪秀全獻策:長沙清軍兵單力薄,如果撥數(shù)千精兵,神速攻襲,垂手可得。洪秀全采納了肖朝貴的建議,即命肖朝貴率軍督戰(zhàn)。
1852年7月27日,肖朝貴率軍直奔長沙,在石馬鋪一戰(zhàn)告捷,大敗清軍。然后親率曾水源、林鳳祥、李開芳等幾位猛將,領兵在離長沙十里處扎營,準備攻城。長沙守將羅繞典事先得報,不與肖朝貴交鋒,只緊閉城門不出,命令城里8000清兵按兵不動。
肖朝貴在勝利面前,驕兵疾進,又遠離了太平軍的后續(xù)部隊,孤軍深入。結(jié)果,由于兵力單薄,不能合圍長沙,只好占據(jù)城南外的妙高峰、鰲山廟,搶修工事,以作側(cè)面攻城。這時,長沙清兵增至10萬之眾,清將江忠源率援軍趕到,占據(jù)城南高地天心閣和蔡公墳兩地,夾擊太平軍。7月28日,肖朝貴在后軍不繼的不利形勢下,拔隊攻城。當天上午,雙方激戰(zhàn)幾小時,肖朝貴指揮太平軍連破清方營盤多座,乘勝推進七八里,殺死殺傷清方將官數(shù)十人、清兵2000多人,繳獲火藥4000余擔,以及大小火炮和軍糧無數(shù)。但是,太平軍付出了重大的代價,局部的勝利無法扭轉(zhuǎn)整個戰(zhàn)局,長沙仍無法攻下。7月29日,肖朝貴親帶衛(wèi)隊臨陣指揮。他“勇猛剛強,沖鋒第一”,揮刀往來,呼號激烈。正當與敵混戰(zhàn)中,他不幸被清軍發(fā)炮擊中,洞穿胸部,血流如注,但他視死如歸,在臨難時還對太平軍將士說:“攻取長沙,有進無退。我今天馬革裹尸,上登天堂,也是如愿的?!弊詈?,他壯烈犧牲,時年僅30余歲。
南王馮云山(1822—1852)
馮云山(1822—1852)太平天國領導人之一。廣東花縣人。又名乙龍。自幼習誦經(jīng)史,博覽諸書,但屢試不第,執(zhí)教村塾。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7月,與洪秀全創(chuàng)建拜上帝會。次年與洪秀全到廣西貴縣發(fā)展會眾。同年9月只身入桂平紫荊山區(qū),充當雇工,塾師,在燒炭工人和貧苦農(nóng)民中宣傳拜上帝教,發(fā)展會眾,吸收楊秀清、蕭朝貴等山區(qū)農(nóng)民。燒炭工人3000余人參加,為太平天國運動奠定了組織基礎。1847年秋,洪秀全來紫荊山區(qū)后,協(xié)助洪設立拜上帝會總機關,參與制訂“十款天條”和各種儀式。1848年1月,因遭劣紳控告,在桂平被捕入獄,在獄中堅貞不屈。同年10月經(jīng)營救出獄后,積極協(xié)助洪秀全籌劃武裝起義。1851年金田起義時,任前導副軍師,領后軍主將。12月,在永安(今蒙山)封為南王、七千歲。太平天國軍制、官制、禮制、歷法等均出自其手。1852年6月,進攻全州時中炮受傷,至簑衣渡犧牲。
北王韋昌輝(1823~1856)
太平天國前期領導人之一。又名韋正。廣西桂平人。道光二十八年(1848)入拜上帝會。不久成為中堅,與洪秀全、馮云山結(jié)為兄弟,稱天父第五子。金田起義后任后護又副軍師,領右軍主將,封北王,稱六千歲,地位僅次天王洪秀金、東王楊秀清對楊秀清素懷不滿,但表面裝作順從。咸豐六年(1856)督師江西時,洪、楊矛盾爆發(fā),他接到天王密詔(一說無密詔)后率兵3000星夜回天京誅殺楊秀清及其家眷。有意擴大事態(tài),株連殺戮楊部屬二萬余人,史稱天京事變。后欲加害石達開。石達開逃離天京,起兵安徽,要求洪秀全殺韋昌輝“以謝天下”。十月初五,洪秀全下詔討韋,處死韋昌輝,削其封號,貶為“死孽”。
翼王石達開(1831~1863)
太平天國軍事統(tǒng)帥之一。廣西貴縣人。早年加入拜上帝會,與洪秀全、馮云山等共謀舉義。金田起義后,被封為左軍主將,旋封翼王。在太平軍由廣西向金陵(今南京)進軍途中,任開路先鋒,屢建戰(zhàn)功。咸豐三年(太平天國癸好三年,1853)春,太平天國建都金陵,稱天京,石達開留京協(xié)助洪秀全、楊秀清處理軍政要務。四年,西征軍在湖南湘潭為曾國藩的湘軍所敗,節(jié)節(jié)后撤,武漢失守,九江危急。他奉命率援軍赴湖口,指揮九江、梅家洲守軍頑強抗敵,將湘軍水師的小船困鎖于鄱陽湖內(nèi),重創(chuàng)其笨重大船于長江水域,由此西征軍扭轉(zhuǎn)戰(zhàn)局。六年春,奉命回援天京,協(xié)同燕王秦日綱等部,摧毀清軍江南大營,共解天京之圍。六年秋,天京爆發(fā)內(nèi)訌,石達開奉詔回京輔政,合朝擁戴。七年夏,因受洪秀全疑忌,率10余萬眾,脫離皖、贛根據(jù)地,轉(zhuǎn)戰(zhàn)浙、閩,后折入湖南,進圖四川,與湘軍作戰(zhàn)失利,被迫撤入廣西。十一年秋,他重振隊伍,在川南、黔北轉(zhuǎn)戰(zhàn)年余,屢戰(zhàn)受挫。同治二年(太平天國癸開十三年,1863)夏,進至越廳紫打地(今四川石棉縣安順場南),為大渡河所阻,又遭清軍及士兵圍困,進退無路,陷于絕境。他冀圖“舍命以全三軍”,投入清營,后不僅部屬慘遭屠殺,自己也在成都遇害。
英王陳玉成(1837~1862)
太平天國青年將領、后期軍事統(tǒng)帥。廣西藤縣人。少孤,14歲隨叔父參加金田起義。清咸豐三年(1853),隨軍西征。次年攻武昌,因功升殿右三十檢點,轉(zhuǎn)戰(zhàn)湖北、安徽等地。六年春,鎮(zhèn)江被困,隨燕王秦日綱往援,與守將約定內(nèi)外夾攻,遂大敗清軍,解鎮(zhèn)江圍,并與各友軍共破江北、江南大營。石達開出走后,受封為成天豫、又正掌率、前軍主將,和李秀成等同主軍政。八年夏,與李秀成先破浦口江北大營,繼而全殲湘軍精銳李續(xù)賓部。九年,晉封英王。十年,會同各軍再破江南大營,東征蘇(州)、常(州)。時湘軍四路東下,安慶被圍,他注重上游,力主先救安慶。秋,太平軍計分兩路,合取湖北,迫敵回救。他率大軍趨北路,于次年二月進抵湖北黃州(今黃岡),因受英國侵略者的阻撓和南路李秀成誤期,未能合取武昌,遂回師徑援安慶,多次苦戰(zhàn)失利。八月,安慶陷落,陳玉成退守廬州,受嚴責革職。同治元年(1862)春,派部將陳得才等率師去陜西等地招兵,廬州守軍兵單并圍急。四月,率部突圍,走壽州(今安徽壽縣),為叛徒苗沛霖誘捕,解送清營。五月初八,在河南延津縣就義,年僅26歲。
忠王李秀成(1823~1864)
太平天國將領、后期軍事統(tǒng)帥。廣西藤縣人。咸豐元年(太平天國辛開元年,1851)參加太平軍。三年二月克金陵(今南京),稱天京,以功保升軍帥、監(jiān)軍。次年,調(diào)守廬州(今合肥)。六年春,隨燕王秦日綱回救鎮(zhèn)江,與清軍大戰(zhàn)于高資、湯頭,解鎮(zhèn)江之圍,旋大破清軍江北、江南大營。晉升地官正丞相,七年,封合天侯。時當天京事變后,授命為副掌率,與陳玉成同掌兵符,提調(diào)軍務。八年夏,與陳玉成等共商解京圍之策。九月大破清軍江北大營。十月,在三河之戰(zhàn)中配合陳玉成部全殲湘軍精銳李續(xù)賓部。九年,封忠王。曾與干王洪仁共訂“圍魏救趙”之策,并于十年初親率大軍奔襲杭州,誘敵分兵,然后間道馳還,五路合擊,再破江南大營;又乘勝東取蘇(州)、常(州),建立蘇福省,為太平天國后期戰(zhàn)爭開辟了新的重要基地。但李秀成此后對天京上游戰(zhàn)事重視不足,在二次西征中進兵遲緩,合攻湖北誤期,進抵湖北南部后即撤軍東下,雖得一浙江而安慶陷落,天京西面失去屏障。同治元年(太平天國壬戌十二年,1862)進軍上海,未克。集結(jié)各路大軍(共十三王)回救天京,久戰(zhàn)無功而退;又北進江北,半途而返,損折精銳大半,軍勢大挫。二年,受任真忠軍師,主持天京戰(zhàn)守。湘軍圍城日急,他力主“讓城別走”,洪秀全固執(zhí)不從,遂致坐困。三年六月十六,天京城破,他保護幼主突出重圍后被俘。寫有長篇供詞,記述太平天國后期軍事甚詳,但流露出偷生乞憐情緒,不久被殺害。
義和團運動與太平天國運動的比較
1、不同點:
(1)背景不同:太平天國運動發(fā)生在鴉片戰(zhàn)爭后國內(nèi)階級矛盾空前激化的背景下;義和團運動發(fā)生在19世紀末,民族危機嚴重的背景下。
(2)性質(zhì)不同:太平天國運動斗爭矛頭主要指向清政府,同時也反侵略;義和團運動是一次反帝斗爭。
(3)組織發(fā)展情況不同:太平天國運動有統(tǒng)一的領導組織,有斗爭綱領《天朝田畝制度》;義和團運動無統(tǒng)一組織領導和綱領。
(4)主張不同:太平天國主張絕對平均主義,后期曾要求學習西方資本主義;義和團運動一味盲目排外。
(5)斗爭時間不同:太平天國運動建立政權,持續(xù)了14年,斗爭時間長;義和團運動未建政權,斗爭時間短。
2、相同點:
(1)領導階級、運動主體、斗爭方式相同:都是農(nóng)民階級領導的以農(nóng)民群眾為主體、以武裝斗爭為主要形式的農(nóng)民運動。
(2)起義的組織形式相同:都是利用宗教結(jié)社形式來發(fā)動、組織群眾,都具有濃厚的迷信色彩。
(3)結(jié)果相同:都在中外反動勢力聯(lián)合鎮(zhèn)壓下失敗。
太平天國運動的領導人介紹相關文章:
太平天國運動的領導人介紹
上一篇: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原因分析
下一篇:大成國起義主力軍受挫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