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介休婚嫁習俗
介休市位于山西省腹地,太原盆地偏南,地理坐標東經(jīng)111°44′10″——112°10′14″,北緯36°50′01″——37°11′04″,北、東北部分別與汾陽市、平遙縣接壤,東南與沁源縣毗鄰,西南與靈石縣相連,西北與孝義市相望。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山西介休婚嫁習俗相關資料,希望能幫到你。
山西介休婚嫁習俗
出嫁前一天,女方要把陪送女兒的妝奩送往男家,稱為“送嫁妝”。嫁妝舊時一般為桌椅箱柜、衣服被褥及梳妝用具,都要貼上大紅喜字或扎上紅布。講究在嫁妝中的枕頭里裝上筷子、核桃,鞋里放上麩子,被子四角縫上棗和花生。這些習俗都是表示希望新婚夫妻早生貴子,兒女雙全及夫妻感情和美、有福有緣。 出嫁前夕,女家還要給女兒“上頭”和“開臉”。“上頭”,即改變頭發(fā)式樣,把辮子盤成發(fā)髻。“開臉”又叫“開面”,其實是新娘進行美容修面,并以此表示少女時代的結束。一般是請一個“全福人”,即公婆、父母和丈夫俱在,兒女雙全的年長婦女,由她用細絲線絞去姑娘臉上的汗毛,并修細眉毛,剪齊鬢角。“上頭”,“開臉”之后,女方要宴請本族尊長和鄰里鄉(xiāng)親,同時款待即將出嫁的女兒。民間認為,女兒一上頭,就是人家的人了,娘家須以客相待,所以筵席非常豐盛,女兒也被安頓在筵席的首位。尊長、鄰里除對待嫁的姑娘表示祝賀外,還要囑咐她一些尊敬公婆、侍候丈夫以及處理好妯娌、姑嫂關系的道理。 女兒在出嫁前,還有“哭嫁”的習俗,人稱“媳婦哭,娘家富”。據(jù)民俗學專家研究,這一習俗的起源與遠古時代的“搶婚”有關,后來女子被掠奪時的哭訴才逐漸演化為婚俗中的“哭嫁”。這不是樂極而悲,往往有其真實的內(nèi)容。一般是感嘆無憂無慮少女生活的結束,感謝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眷念兄嫂弟妹及與女友的友好相處之情,同時對為人妻、媳的人生轉(zhuǎn)折甚感惶惑不安。如果對婚事不太滿意,感到委屈,更要借機發(fā)揮,大哭而特哭一場。新娘的母親、女友與家族中的女眷,一般都要陪哭。
迎娶的隊伍到來后,女方的家門往往由新娘的妹妹或女友們緊閉、關鎖。一方面顯示女方家族的尊嚴,另一方面是故意捉弄迎親者。迎親者怕誤了時辰,只有付“開門錢”了事。呂梁柳林一帶,迎娶隊伍到女家門口時,要把一只羊趕在前頭進門,俗稱“撞門”。
迎娶隊伍進門后,女方設筵盛情款待。晉中榆次等地,招待女婿時,除一應酒菜外,還有薄餅一樣主食,當新女婿的一定要“偷”十幾張餅、幾雙筷子和一些酒器,當?shù)厝朔Q為“得富貴”。晉南襄汾一帶講究新郎、新娘同吃“合婚餅”。晉東南沁縣等地,女兒臨行前要吃雞蛋餅,俗稱“三顆雞蛋一壺酒,打發(fā)閨女上轎走”。
撤席后,新郎再次向岳父、岳母叩頭辭行。晉中祁縣一帶,岳父此時要為女婿披紅、簪花。然后樂聲大作,迎娶隊伍再加上女方陪送人員,以更為盛大的氣勢起程了。“婚”、“昏”同音,晉南一些地方還保留著新娘晚上出嫁的古老習俗,娘家筵請新郎,一直要到初更才打發(fā)閨女出門。 女兒出嫁離家時,有不帶娘家土的習俗。民間認為“土能生萬物,地可產(chǎn)黃金”,怕帶走了土會帶走娘家種莊稼的好運氣。這自然是農(nóng)業(yè)社會根深蒂固的傳統(tǒng)觀念。女兒出嫁時,要在炕上換上新鞋,然后由哥哥或舅舅背上或抱上轎;或者坐在椅子上,由人抬上轎;有的地方是以紅氈或紅布鋪地,女兒脫去腳上的舊鞋,進了轎再換新鞋。不管怎樣出門,反正是腳不沾地。
女兒臨行時,母親要含著眼淚繞轎二圈,默默祝愿女兒幸福吉祥;父親則象征性地護送“百步”,然后由其舅、叔、兄、弟等四人伴行送親。 迎娶路線一般講究走大回環(huán),回時不走來時路。晉中祁縣一帶依據(jù)村落位置,有玄武(北)入,朱雀(南)出;或白虎(西)入,青龍(東)出的說法。迎娶隊伍要隨帶紅氈或紅布,除了供新娘上下轎踩踏外,路經(jīng)寺廟、井臺或石碾、石磨時,還要用來遮掩轎窗和新娘,意在防止白虎星等鬼崇邪怪相擾。路遇別人家的嫁娶隊伍時,雙方要互換“針線”,即新娘的女紅消災?,F(xiàn)在迎親隊伍相遇時互贈手帕,即此遺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