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武官官服補子知識
清朝補服,也叫“補褂”,為無領、對襟,其長度比袍短、比褂長,前后各綴有一塊補子,清朝補子比明朝略小。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清朝武官官服補子知識,希望你喜歡。
清朝武官官服補子知識介紹
方形補子是區(qū)分官職品級的主要標志。有圓形補子及方形補子。圓形補子為皇親貴族所用,方形補子為文武官員所用。凡補服都為石青色。方形補子所繡的紋樣不同是區(qū)分官職品級的主要標志。文官繡飛禽,武官繡猛獸。
清代武官一律用獸類來劃分上下不同:
一品二品獅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羆,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馬。
這倒真應了舊時文武百官無非都是皇帝羽翼爪牙之說了。除此之外,冠飾、束帶、佩帶物等等,在在都以不同形制作等級之分。如清朝冠頂上東珠的多少有無,寶石的顏色大小,從皇子親王到七品芝麻官,都按身份的尊卑貴賤有嚴格的規(guī)定。八品以下,珠也沒有,寶石也沒有,只是個光頂子。
清代文官官服補子
清朝補服,也叫“補褂”,為無領、對襟,其長度比袍短、比褂長,前后各綴有一塊補子,清朝補子比明朝略小。是清代主要的一種官服,穿著的場所和時間也較多。凡補服都為石青色。方形補子是區(qū)分官職品級的主要標志。補子又分為文、武兩種。
清代官服補子大體與明朝官服補子類似。不過清朝文官補服上的禽鳥與明朝最大區(qū)別是清朝文官補子上的禽鳥只有一只,而明朝文官補子上的禽鳥則是兩只,明朝和清朝武官補子則都只有一個走獸。
文官: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鴛鴦,五品白鷴,六品鷺鷥,七品鸂鶒,八品鵪鶉,九品藍雀。
清朝服飾之清代朝珠
朝珠是清代朝服上佩戴的珠串,形狀如同和尚胸前掛的念珠。朝臣,凡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的,本人及妻室或兒女和軍機處、侍衛(wèi)、禮部、國子監(jiān)、大常寺、光祿寺、鴻臚寺等所屬官員穿著朝服時,才得掛用。它是顯示身份和地位的標志之一,平民百姓在任何時候都不許佩掛。
朝珠通常由身子、佛頭、背云、紀念、大墜、墜角六部分組成, 是從佛教的“念珠”衍化而來。每串朝珠的珠數都嚴格規(guī)定為108顆,據稱佛教將108作為佛的象征。朝珠每隔27顆珠子夾入一顆“佛頭”加以間隔,使其在色澤上與朝珠形成強烈、鮮明的對比。“佛頭”共有4顆,色澤和大小一致,直徑比朝珠大一倍左右,將108顆朝珠四分,也稱之為“分珠”,據說是寓意四季。朝珠頂部的那顆佛頭上,連綴一塔形“佛頭塔”,其穿孔的方式為倒置的“T”字形,即把朝珠的兩頭各從對穿的孔的一頭穿進,然后都從中間上部的孔中穿出,合二為一。佛頭塔的頂端用闊絲帶系綴有一塊寶石大墜子,大墜上端還垂有一塊寶石,稱之為“背云”。 葫蘆狀佛頭塔的兩側又有三串小珠串,每串10粒,珠串的末端各有用銀絲琺瑯裹著寶石的小墜角,稱為“紀念”。
清代皇后穿朝服時,要身掛三盤朝珠,中掛東珠朝珠,兩側為珊瑚朝珠;穿吉服時則掛一盤,珠寶雜飾隨意。而皇貴妃、貴妃、妃等人身穿朝服時,中間佩戴一盤蜜蠟或琥珀朝珠,左右斜挎肩掛兩盤紅珊瑚朝珠;嬪以下乃至貝勒夫人、輔國公夫人、鄉(xiāng)君等人,身穿朝服中間佩戴一盤珊瑚朝珠,另兩盤為蜜蠟或琥珀朝珠;民公夫人、五品命婦身穿朝服時所掛的三盤朝珠,則在青金石、綠松石、蜜蠟、琥珀、珊瑚中隨心選用,無嚴格定制。
清代的朝珠多用東珠(珍珠)、翡翠、瑪瑙、琥珀、珊瑚、象牙、蜜蠟、水晶、沉香、青金石、玉、綠松石、寶石、碧璽、伽楠香、桃核、芙蓉石等世間珍物琢制,以明黃、金黃及石青色等諸色絳為飾,由項上垂掛于胸前。朝珠的材質珍稀高貴,一般都以光素的形態(tài)出現,著意表現它的材質,以顯其氣質非凡。清代朝珠的絳用絲線編織,顏色等級分明:明黃色絳只有皇帝、皇后和皇太后才能使用;全綠和金黃色絳是王爺所用;武四品、文五品及縣、郡官為石青色。
朝珠的大小質量也表示了官位的高低。官員覲見皇帝時必須伏地跪拜,只要朝珠碰地,即可代替額頭觸地。朝珠的直徑越大,珠串就越長,佩掛者俯首叩頭的幅度就可減小,這可以說是皇上對不同官職的不同恩賜。
婦女懸掛的朝珠,與男子所佩者略有不同。其區(qū)別主要看朝珠上的“紀念”,兩串在左者為男,兩串在右者為女,兩者不能顛倒。此外,還有一些規(guī)定:如命婦穿著吉服參加祈谷、先蠶等古禮,只需佩掛一盤朝珠;若遇重大朝會,如祭祀先帝、接受冊封等時,則要佩掛三盤朝珠,同時還必須穿著朝服。三盤朝珠的具體佩掛是正面一盤佩于頸間,另外兩盤由肩至肋交叉于胸前。至于男子,在任何場合都只懸掛一盤朝珠。
清朝武官官服補子知識相關文章:
2.關于清朝的禮儀
3.清朝宮女禮儀
清朝武官官服補子知識
上一篇:清代官吏朝服文化知識
下一篇:清代婦女發(fā)飾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