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姓的來源介紹
湯姓是一個古老、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先秦時期,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湯姓的來源介紹,希望你喜歡。
湯姓簡介
湯姓主要活動在中原地區(qū)。湯姓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九十位,屬于大姓系列,人口約二百四十六萬一千余,占全國人口總數(shù)的0.15%左右。湯姓在全國的分布如今主要集中于湖南、江蘇、福建、湖北四省,大約占全國湯姓總人口的45%,湖南為湯姓第一大省,占湯姓總人口的17%。全國形成了長江流域地區(qū)高比率湯姓分布帶。商湯為得姓始祖。
湯姓源出
1.系出子姓,始祖成湯,以謚號為氏。成湯,帝嚳之子契十四世孫,姓子,名履,又名天乙。滅夏建商后,定都毫。死后謚成湯。其子孫中有一支以謚號命氏,成為湯氏。
2.出自子姓,商末宋國君偃之后,因避禍所改?!妒酚?middot;殷本紀》載,公元前十一世紀,周公平定武庚反叛后,把商舊都周圍分封給商紂王庶兄微子啟,建立宋國。傳至偃,自立為王,偃之弟曰昌,昌生隆,改姓子,后因秦始皇焚書坑儒,畏禍改子姓為湯姓。
3.出源于蕩氏,出自春秋時宋國蕩姓家族,屬于簡改姓字為氏。
4.源于風姓,出自遠古太暤(昊)伏羲氏的十個兒子湯,屬于以先祖名號為氏。
5.源于子姓,出自秦朝時期商紂王庶兄微子啟之后裔,屬于以先祖謚號為氏。
6.源于官位,出自秦朝時期官吏湯官,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秦、漢時期,宮廷少府設置有湯官令、湯官丞,負責掌管帝王君主的御用糕點。在史籍《漢書·百官公卿表》中記載:“太官主膳食,湯官主餅餌。”到了東漢時期,廢黜了湯官令,僅保留了湯官丞。后該官職并入“尚食府”。
7.源于官位,出自南北朝時期官吏湯沐食侯,屬于以官爵稱號為氏。
8.源于改姓,出自南唐時期大司空殷崇義,屬于避諱改姓為氏。
9.源于滿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10.源于其他少數(shù)民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今侗族、瑤族、黎族、土家族等少數(shù)民族中,均有湯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湯氏,世代相傳至今。
得姓始祖
商湯?;实廴⑽髁曛凶鏋檎?,生二子:長玄囂,次昌意?;实郾溃庵痈哧柫?,是為厹帝。厹帝崩,玄囂之孫高辛立,是為帝嚳。帝嚳娶簡狄為妻,生契。契佐夏禹治水有功被任司徒封于商,并賜姓,是為成湯始祖。
湯姓分布
先秦時期,湯姓主要活動在中原地區(qū)。漢朝時,湯姓已經東移江蘇、南涉越南北部。唐朝時期,湯姓隨中原二次南下移民分布到安徽、浙江、江西、湖南、四川、福建等地,明朝時湯姓南遷兩廣地區(qū)。清初湯姓進人臺灣。宋朝時期,湯姓大約有12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16%,排在第九十八位。湯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約占全國湯姓總人口的36.7%。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江蘇、安徽、浙江、湖南、四川、福建、河南。全國形成了東部贛蘇為中心的湯姓聚集區(qū)。明朝時期,湯姓大約有19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2%,排在第九十一位。明朝時期,江西為湯姓第一大省,約占全國湯姓總人口的24%。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江蘇、浙江、安徽,這四省湯姓大約占湯姓總人口的72%,其次分布于湖南、湖北、四川,這三省的湯姓又集中了16%。宋、元、明期間,湯姓的分布總格局變化不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東南遷移。全國仍以贛、蘇、浙、皖為湯姓的聚集地。
當代漢族湯姓的人口200萬,為全國第一百零一位姓氏,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16%。從明朝至今600年中湯姓人口由19萬增到200余萬,近11倍,湯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于全國人口的增加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湯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的態(tài)勢。湯姓在全國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湖南、江蘇、福建、湖北四省,大約占全國湯姓總人口的45%,其次分布于四川、浙江、安徽、廣東、江西,這五省的湯姓又集中了27%。湖南為湯姓第一大省,占湯姓總人口的17%。全國形成了長江流域地區(qū)高比率湯姓分布帶。在近600年間,湯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了很大的區(qū)別,由東部向華中和四川的移動成為湯姓遷移的主流。湯姓分布很廣,但在人群中分布不均衡。湯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表明:在湘贛浙滬、閩臺、皖蘇南部、湖北大部、廣東大部、云南大部、黑龍江西北、內蒙古東北,湯姓占當?shù)厝丝诘谋壤话氵_到0.27%以上,中心地區(qū)可達0.7%以上,以上地區(qū)覆蓋面積63%的湯姓人群。在皖蘇北部、山東東部、北、川渝貴、云南西部、廣西、廣東西部、海部,湯姓占當?shù)厝丝诘谋壤?.09%一0.27%。該地區(qū)居住了大約32%的湯姓人群。
湯姓姓氏文化
郡望
中山郡:中國古代稱“中山”者有四:①戰(zhàn)國時期原為顧國的都城(今河北定縣),一度為魏所滅,復國后遷靈壽(今河北平山),周郝王十九年(乙丑,公元前296年)為趙國所滅;秦朝時期歸屬于巨鹿郡。②西漢漢高祖劉邦初年(乙未,公元前206年)設置中山郡(今河南登封),漢景帝執(zhí)政時期改回為中山國,治所在盧奴(今河北定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部與河北省正定縣之間一帶,包括今河北定州、安國、唐縣、新樂、無極、滿城、完縣、望都和保定一帶;南北朝時期后燕以為都城;隋朝開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廢國置郡。③宋朝時期以定州為中山府,治所為安喜(今河北定縣)。④宋朝時期的香山縣;民國十四年(乙丑,公元1925年)孫中山逝世后,民國政府將其改為中山縣,今有廣東中山市,孫中山故里在中山市南部的翠亨村。江蘇省南京市溧水區(qū)古稱“中山”,緣于溧水本是南京湯姓郡望所在,即南京的湯氏大本營就在溧水永陽街道秋湖社區(qū)的石灘頭村。
范陽郡:秦朝時期置郡,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定興縣一帶。三國時期曹魏國魏文帝黃初七年(丙午,公元226年)改涿郡置范陽郡,其治所在薊(今河北薊縣),其時轄地在今北京市昌平區(qū)、房山區(qū)及河北省涿州市一帶。西晉時期改為范陽國,北魏時期復改回范陽郡。隋朝開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廢黜。唐朝時期的幽州范陽郡,本是幽州涿郡,唐朝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置,治所在薊縣(今北京),又名為方鎮(zhèn)。唐朝寶應元年(壬寅,公元762年)改幽州,并兼盧龍。唐朝大歷四年(己酉,公元769年),與固安等縣自幽州析出,置涿州,以范陽縣為治所。
堂號
中山堂:以望立堂。
范陽堂:以望立堂。
掬星堂:湯悅,安徽貴池人,夢見飛星入盤,后來文思日進,官至南唐宰相、宋拜其為正一品光祿大夫、上柱國,封陳縣男,食邑三百戶。因而湯悅的堂號為掬星堂。
吞星堂:同掬星堂。
玉茗堂:都是因為明朝湯顯祖命名的。湯顯祖是臨川人,所以叫玉茗堂。他的書房叫玉茗堂,又被族人做了湯氏的堂號。他在朝做吏部主事,性格直爽看到皇帝不采納忠臣的諫議,還往往把提意見的人治罪,于是決定冒死奏本向皇帝提抗議,于是被罷了官。他回到家里,一方面繼續(xù)奏本抗議,一方面編寫劇本,著有《玉茗堂集》。
湯姓家族名人
湯顯祖:(1550-1617),明戲曲作家、文學家。字義仍,號海若、若士、清遠道人。明臨川(今屬江西)人。精研詞曲與傳奇,以著述為事。所著《紫釵記》、《還魂記》、《南柯記》、《邯鄲記》,合稱《臨川四夢》,或稱《玉茗堂四夢》。其中尤以《還魂記》(全名《牡丹亭還魂記》)最負盛名,另有詩文《玉茗堂全集》。
湯惠休:南朝宋齊間詩人。字茂遠。原為僧,宋世祖命他還俗,官至揚州從事史。常從鮑照游,以詩贈答,時人稱為“休鮑”。其詩多情語,辭采綺艷。鐘嶸《詩品》云:“惠休淫靡,情過其才。”原有集四卷,已佚。今存詩十余首,載《玉臺新詠》及《樂府詩集》,以《怨詩行》較著名。事見《宋書·徐湛之傳》。
湯思退:(?-1164),南宋臣。字進之,處州(今浙江麗水)人。中博學宏詞科,授秘書省正字。附秦檜,官至知樞密院事。隆興元年(1163),符離師敗,力主和議,許割海、泗、唐、鄧四州,為言者所論,旋貶居永州。張觀等七十二人上書論其奸邪誤國,請斬。憂悸而死。
湯和:(1326-1395),明初將領。字鼎臣。濠州(今安徽鳳陽東)人。與朱元璋同鄉(xiāng),一同起兵。渡江后,守常州,御張士誠。統(tǒng)兵取浙東、福建、四川,守備西北,均有戰(zhàn)功。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自請解除兵權,深得朱元璋歡心。次年,奉命在沿海筑城設防,以御寇。死后,追封東甌王。
湯斌:(1627-1687),清臣、理學家。字孔伯,號荊峴,河南睢州人。順治進士,官嶺北道參政,乞歸從孫奇逢學。康熙間應博學鴻詞科。歷《明史》總載官、內閣學士等。禁書坊刻小說,令州縣建學社講孝經。疏減田賦,濟江北災民。終官工部尚書。治程朱理學,也不廢王守仁之說,提倡“身體力行”。有《洛學篇》、《睢州志》等。
湯恩伯:(1898.9.20 ~1954.6.29 )國民黨軍陸軍一級。名克勤,字恩伯。浙江武義縣人。黃埔系骨干將領。抗戰(zhàn)時期(前期和中期)表現(xiàn)突出,被日軍視為勁敵。
湯有?。?1912--1962年,肖鼠),字墨成,號靜得,南京溧水秋湖石灘頭人,民國時期著名書法家,有“中華門外大書家”和“溧水大東門外(第)一支筆”的美譽。先后師從家父湯正寶、民國四大書法家之首譚延闿,吸取翁同龢對恩師“少自家面目”的忠告,獨創(chuàng)“抖鋒楷書”,在金陵書法界獨樹一幟。曾在石灘頭村創(chuàng)辦“菊花墩私塾”。
湯化龍:湖北浠水人,民國開國元勛、清全國各省咨議局聯(lián)合會主席、創(chuàng)立湖北革命軍政府任民政長、民國首任眾議院議長。
湯姓的來源介紹相關文章:
1.水姓的來源介紹
2.施姓的來源介紹
3.鄒姓的來源介紹
4.葛姓的來源介紹
5.費姓的來源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