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高超的勸說藝術(shù)
人都不是傻子,我憑什么要聽你的?其實,正因為人是有思想,有頭腦的,才給勸說提供了可能。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關(guān)于古人高超的勸說藝術(shù),歡迎借鑒參考。
讓別人改變主張,聽從你的建議,這是一件很難的事。初中語文課本中的《公輸》、《曹劌論戰(zhàn)》、《唐雎不辱使命》、《鄒忌諷齊王納諫》和《愚公移山》,這幾篇文章,都涉及到了勸說的問題,很有意思,文章表現(xiàn)的古人高超的勸說藝術(shù)令人拍案叫絕,難以忘卻。
楚國要攻打宋國,墨子風(fēng)塵仆仆,前往勸說;齊國要攻打弱小的魯國,魯莊公勉強要參戰(zhàn),作為草根一族的曹劌雖不在其位,但堅信“肉食者鄙”,挺身而出,勸諫魯莊公不要魯莽行事,幫助魯莊公戰(zhàn)勝了強大的齊國;彈丸之地的安陵進(jìn)入了不懷好意的秦國的視線,貪得無厭的秦王詭計多端,想占領(lǐng)安陵,面對這種局面,唐雎在勸說無效的情況下,以死相拼,保住了自己的國家;鄒忌從自己和徐公比美中發(fā)現(xiàn)了問題,勸說齊威王納諫;愚公要搬走太行王屋山,智叟前往勸說,結(jié)果沒有成功,還成了反面教材。細(xì)細(xì)研究這些人物和故事,對于我們有很多需要借鑒的地方。
勸說要注意分析清楚各種情況,針對不同的形勢和人物,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方式得當(dāng),就會有一定的效果,就能到達(dá)目的。
一、利用正當(dāng)名義
名義總是具有給予希望、刺激功名欲并誘發(fā)對新生活的向往的魔力。它對后悔的人和尋找奮斗目標(biāo)的人都能起到激勵作用。
二、顛倒黑白
一旦常規(guī)性邏輯被弄混,人的思維就會產(chǎn)生錯誤,失去判斷能力,這是人們普遍的心理特點。以打破對方邏輯思維結(jié)構(gòu)為目的的詭辯不應(yīng)該受到常規(guī)邏輯的約束。
三、利用數(shù)字提高可信度
即使是令人難以信服的內(nèi)容,只要列出“以調(diào)查和客觀事實為基礎(chǔ)的”具體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就可以大大提高可信度,因為很多人都十分迷信數(shù)據(jù)。記住,最好精確到小數(shù)點以后,如“99.9%”。
四、揭其短處
雖然是討論,可一旦升級為近似口角的爭論,就難以找出解決的辦法。這時與其使用正當(dāng)?shù)恼Z言進(jìn)行理論,不如直接攻擊對方身體、能力、地位上的缺陷。這種方法雖然有些卑鄙,但在爭論中不進(jìn)則退,取勝才是最重要的。
五、不要貪小失大
有句諺語說“撿了芝麻丟了西瓜”,比喻為貪小利而失大益。有時必須臨機應(yīng)變、主動丟掉芝麻。如果只顧著避免眼前的損失,可能會導(dǎo)致日后無法彌補的大損失。只顧眼前利益就可能丟掉全局,即所謂的貪小失大。所以要具備丟掉芝麻的勇氣。
六、注意勸說的方法和態(tài)度
因為勸說的對象不同,目的不同,在勸說的方法上就不一樣。曹劌直諫魯莊公,鄒忌諷諫齊王,唐雎死諫秦王,智叟嘲笑諷刺愚公。這些人,相盡千方百計,就是為了到達(dá)自己的目的,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有的借故事講道理,有的單刀直入,有的委婉含蓄,有的據(jù)理力爭。
七、一定明確勸說的目的
勸說的目的不同,所采取的措施就不一樣。曹劌勸說魯莊公不要盲目出戰(zhàn),墨子勸說楚國不要攻打宋國,鄒忌勸說齊王要學(xué)會納諫,智叟勸說愚公停止挖山。這些目的,有的是別人給定下的,象唐雎;也有的是自己設(shè)定的。完成這些目標(biāo),是有很大難度的。正是因為任務(wù)艱巨,事關(guān)國家利益,有的事關(guān)國家存亡,所以需要耗費腦筋,需要付出一定的代價,有的甚至要忍辱負(fù)重。
八、必須看清所勸說的對象
上面提到的這些人物,面臨的形勢不同。楚國攻打宋國,齊國攻打魯國。秦國侵占安陵,形勢危急,他們所面對的都是君王。勸說君王一般來說比較困難,因為君王有自己獨特的思維,大多有霸氣,傲氣,不可一世,象秦王、楚王。可墨子和唐雎,就不得不面對。而曹劊勸說的魯莊公和鄒忌勸說的齊威王,又是另一種情況。這兩個君王,性格和氣勢和秦王、楚王不可同日而語。上面提到的故事中,勸說者和被勸說者是上下級關(guān)系,有的雖不是上下級關(guān)系,但是地位有一定的懸殊。如何勸說這些君王,這些使者確實需要高度的智慧,和非凡的才能。說話要分對象,特別是勸說更要掂量好對象啦!
九、開誠布公,坦成相待
曹操大兵壓境,東吳何去何從,急需孫權(quán)早做決斷。如何讓主公聽從自己的正確建議,《資治通鑒·赤壁之戰(zhàn)》中魯肅一番推心置腹的話感人至深。“今肅可迎操耳,如將軍不可也。”魯肅不遮不掩,開誠布公,我魯肅可以投降操曹操,但是將軍您不可以。“何以言之?今肅迎操,操當(dāng)以肅還付鄉(xiāng)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乘犢車,從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將軍迎操,欲安所歸呼?”我魯肅投降后說不定還能混個小官做,將軍您呢?你讓曹操怎么安排你?劉琮可是前車之鑒啊。人都喜歡聽真話,真誠的話才是最感人的,也最容易讓人接受,果然,孫權(quán)聽后大受感動,“諸人持議,甚失孤望。今卿廓開大計,正與孤同”。
十、講明利害,由聽者自己做出選擇
應(yīng)朝廷之命,則祖母無人供養(yǎng),孝心難盡;辭不就職,又遭朝廷責(zé)備,甚至有性命之憂。怎樣才能擺脫這兩難的尷尬處境,就需要說話人有高超的語言藝術(shù)。《文選·陳情表》中李密在做了充分的鋪墊之后,講出了如下道理:“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節(jié)于陛下之日長,而報養(yǎng)劉之日短也。”一段簡單、樸實的事實敘述,卻為晉武帝算清了一筆賬,如果你同意我奉養(yǎng)祖母,祖母又能活多長時間,即使你有失,也只是小失;而用這個小失,你換來的是什么呢?我李密幾十年的忠心報答,一個寬厚、大度的仁君形象,以孝治天下的光輝榜樣,這真是惠而不費。利害關(guān)系如此明了,稍有頭腦的人自會做出選擇,而勸說者的目的也自然達(dá)到了。
十一、巧妙設(shè)喻,委婉諷諫
給皇帝提意見可不是小事,批龍鱗,逆圣聽,弄不好不僅會丟官罷職,而且會殃及生命,甚至株連九族,因此勸說皇帝就非得講究點兒藝術(shù)技巧?!稇?zhàn)國策·齊策·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的鄒忌不愧為一個聰明的臣子,“千古臣諂君蔽,興亡關(guān)頭,從閨房小語破之(《古文觀止》評語)”,自己本來不如徐公長得漂亮,可是妻子出于偏愛,妾由于畏懼,客人有求于己,結(jié)果三人都說了假話,使自己受了蒙蔽,他以此設(shè)喻,推己于人,宮中的妃子、近臣沒有不偏愛皇帝的,朝中的大臣沒有不畏懼皇帝的,全國的老百姓沒有不有求于皇帝的,這樣看來,皇帝受的蒙蔽就很深了,道理講得機智巧妙,通俗形象,皇上自然容易明白接受,他也很好地達(dá)到了諷諫的目的。
十二、勸說的語言
常言道:“好話一句三冬暖,惡言半句六月寒。”在勸說時一定要高度注意語言的分寸。根據(jù)不同的人物,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環(huán)境,采取不同的語言。勸說一定要看人說話。語言過激,有時會適得其反;語言力度不到,有可能就不湊效果。有的人善于旁征博引,有的人喜歡夸夸其談,有的人詞藻華麗,有的人語言妙趣橫生,有的人喜歡旁敲側(cè)擊,有的習(xí)慣冷嘲熱諷。有的人喜歡擺事實,有的人擅長講道理。運用排比手法,增強語言氣勢。墨子的語言就很有特點,《公輸》第一部分中的5個連續(xù)的“……不可謂……”在語勢上像連發(fā)的炮彈一樣有力,在內(nèi)容上從不同角度對公輸盤進(jìn)行斥責(zé),令其難以招架,無可推脫。智叟勸說愚公,心態(tài)不正,冷嘲熱諷,一個“笑”字,讓人回味無窮。愚公不但沒有采納智叟的意見,反而主動反擊,最后讓智叟啞口無言。
十三、站在對方的立場上,替對方考慮
《左傳·僖公三十年·燭之武退秦師》中記載了這樣一段歷史:晉、秦圍鄭,鄭國危在旦夕。關(guān)鍵時刻,燭之武挺身而出,他冷靜地分析了當(dāng)時的形勢,決定用分化瓦解的策略說退秦師。他知道,秦、鄭本無尖銳的矛盾沖突,秦國此行,無非是想趁機撈些好處。他采取了站在對方的立場上,替對方考慮的勸說方法,看看亡鄭對于你秦國有沒有好處?“越國以鄙遠(yuǎn),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原來,滅亡鄭國,僅僅是增加了晉國的實力,秦國不僅得不到任何好處,反而使自己的力量相對減弱了,這當(dāng)然是秦國所不希望的。相反,如果保存鄭國呢?“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亡鄭,秦有百害而無一利;舍鄭,秦有百利而無一害。秦伯越是聰明,越會聽從燭之武的勸說,果然,秦國不僅退了兵,而且還留下了三員大將幫助鄭守國,對自己有利的事,誰不樂意做呢?
十四、重視勸說的技巧
有的講究策略,有的注重方法,有的毫無顧忌,有的不甘示弱,有的機智善辯,說理巧妙。有的喜歡類比,有的擅長用故事打動別人。說明為了說服楚放棄攻宋的打算,墨子充分的展示了他的論辯技巧,最終達(dá)到了他的目的。公輸盤是云梯的制造者,墨子和他交談的時候用的是激將法,他沒有先提到有關(guān)云梯和楚國將要攻宋的事,而是要求公輸盤幫他去殺人,又要給他錢,直逼到公輸盤說出“吾義固不殺人”,墨子才開始直陳厲害,分析攻宋這件事。楚王,是一國之君。墨子也沒有直接勸說楚王,而是以生活中的例子作比,引導(dǎo)楚王說出,如果真有墨子說的情況就是“竊疾”。然后,將楚國和宋國的情況作比,指出如果楚攻宋就是“與此同類”。墨子在這里運用了類比的說法,步步為營,讓楚王自己意識到他這樣做是錯誤的。其次,論辯中語言樸實,氣勢磅礴。墨子的語言雖然并不華麗,但字字珠璣,氣勢不凡。如向公輸盤分析攻宋的利害關(guān)系時,言簡意賅的說明攻宋就是一件不智、不仁、不忠、不強、不知類的事,使公輸盤為之折服。
十五、迂回曲折,水到渠成
《墨子·公輸》記載,公輸盤為楚造云梯之械,將以攻宋。一向反對“強凌弱”“眾暴寡”,主張“兼愛”“非攻”的墨子怎能袖手旁觀?他要憑借一己之力,勸說楚國放棄這場不義的戰(zhàn)爭。但他深知,公輸盤與楚國可說是蓄謀已久,直接規(guī)勸,又豈能聽得進(jìn)去?于是與公輸盤見面后墨子首先提出了一個看似不相干的問題:“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殺之。”公輸盤不說。既然你公輸盤不高興,看來你也沒有殺人的嗜好。但墨子并不就此罷休,接著說:“請獻(xiàn)千金。”給你錢看你去不去。公輸盤說:“吾義不殺人。”好,要的就是你這句話,既然你還承認(rèn)一個“義”字,既然你為了“義”可以不殺人,現(xiàn)在你要發(fā)動這場殺人的不義戰(zhàn)爭,你做何解釋?不由公輸盤不服。這種迂回曲折的勸說方式,可以在不知不覺中把聽者引入話題,水到渠成,從而達(dá)到說服對方的目的。
十六、留足面子,暗示自省
《資治通鑒·唐紀(jì)·太宗真觀二年》載,皇上曾經(jīng)得到一只好鷹,愛不釋手,有一天,他正玩兒得高興,遠(yuǎn)遠(yuǎn)地看見魏征來了,趕緊把鷹藏在了懷里。魏征看在眼里,憂在心上,禍患常積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他是非常清楚的,怎么辦呢?皇上能夠把鷹藏起來,說明他已經(jīng)初步認(rèn)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此時如果硬逼著皇上把鷹拿出來,再給皇上講一番玩物喪志的道理,不僅掃了皇上的面子,結(jié)果可能會適得其反,可是如果不給皇上一個警戒,他以后說不定還會如此。聰明的魏征,對皇上玩鷹之事假裝不知,他有大事要向皇上稟報,在稟報的過程中他故意拖延時間,結(jié)果鷹在皇上的懷里悶死了。響鼓不用重槌敲,唐太宗不會不明白魏征的良苦用心。給人留足面子,通過暗示讓他去自我反省,這種勸說方法,有時會起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十七、贊揚鼓勵,順耳利行
喜歡贊揚,厭煩批評,人之常情,這不唐太宗又發(fā)起火來,“今需殺此田舍翁”(今天,我一定要把這個鄉(xiāng)巴佬殺了)?;屎竺?,是誰呀?皇上說:魏征總在朝廷上侮辱我。這是《貞觀政要·公平》中的記述?;屎蠓浅G宄赫魇菄业臈澚?,有這樣的臣子是國家的大幸,可是皇上正在氣頭上,怎么勸他呢?聰慧的皇后急中生智,她二話沒說,而是退下穿戴好朝服站在了皇上的面前。這一舉動讓皇上大感意外,他非常吃驚地問這是為了什么,皇后說:“妾聞主明臣直,今魏征直,由陛下之明也,妾敢不賀。”好一個聰明的皇后,她沒有說魏征多么對,皇上多么不對,而是變換了一種角度,從贊揚入手。魏征的直言,還‘不是由于皇上您的賢明嗎?主明臣直,朝中有這樣的好事,我怎能不祝賀呢?你想,這樣的話皇上聽起來要有多么熨帖!人常說,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如果良藥不苦,忠言順耳不是更好好?
十八、啟迪思維,另種視角看世界
清風(fēng)、明月,良辰、美景、佳友,然而蘇軾《赤壁賦》中的“客”不樂反悲,原來他從浩廣的宇宙中讀出了人生的渺小,“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怎樣才能讓“客”從這種悲涼的心境中走出來呢?偉大的蘇軾站在一個哲學(xué)的高度,從另一個視角重新詮釋了這個問題,“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物與我同,自然無可羨;既然無可羨,自然無可悲。一個千古的難題,就在蘇軾思維方式的轉(zhuǎn)變中解決了。人有時容易囿于某種思維定勢而走不出來,以致鉆了牛角尖,走了死胡同,此時勸說者如果能巧妙點撥,開啟另一種思維角度,常會出現(xiàn)“山重水復(fù)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世界沒變,只是我們看問題的角度變了。就還剩半杯水,這是悲觀者的慨嘆;還有半杯水呢,這是樂觀者的喜悅,轉(zhuǎn)換思維,走出狹隘的圈子,才會贏來廣闊的世界,“客喜而笑”,其實是蘇軾說服了自己。
十九、步步為營,請君入甕
《戰(zhàn)國策·趙策·觸龍說趙太后》載:秦攻趙,趙危急,向齊求救,齊國提出了一個不容商量的條件,“必以長安君為質(zhì),兵乃出”??蓜倓傉茩?quán)的趙太后偏偏舍不得這個小兒子,她非常明確的告訴左右,誰再敢說讓長安君去做人質(zhì),“老婦必唾其面”。如何解國家危難于倒懸,關(guān)鍵是要說服趙太后,如何說服趙太后,首先需要緩和眼前的緊張氣氛,只有趙太后靜下心來聽你說,你才有機會把她說服。觸龍采取了步步為營,請君入甕的辦法。他先是和趙太后討論老年人比較關(guān)心的健康問題,使得趙太后的臉色有了緩和,然后他又替自己的小兒子向趙太后求情走后門。這一步非常關(guān)鍵,它不僅松懈了趙太后的警惕心,原來觸龍不是來勸我的,而且兩個人很快就找到了共同話題--究竟是男人愛自己的小兒子,還是女人更愛自己的小兒子。多少天來,趙太后見到的都是一副副冷冰冰的面孔,聽到的都是一句句無情無義的話語,今天終于找到了知音,何不一吐為快?觸龍又似乎不經(jīng)意的提了一個問題,我認(rèn)為你更愛你的女兒。趙太后馬上說到,你說錯了,我還是更愛自己的小兒子。觸龍趁機分析到,父母如果真愛自己的孩子,就要替他們做長遠(yuǎn)的打算。經(jīng)過一番分析,趙太后終于同意了觸龍這個觀點,至此,可以說已經(jīng)水到渠成,觸龍明確的指出,現(xiàn)在你不同意讓長安君去做人質(zhì),并不是對他的真愛,相反,如果你讓他現(xiàn)在于國有功,才有利于他將來在趙國站穩(wěn)腳跟,說得趙太后心悅誠服,“諾。恣君之所使之”。
二十、巧設(shè)誘餌,張弛有度
別人為什么要聽你說話,主要是對你說話的內(nèi)容感興趣。或者說,話雖是你說的,但內(nèi)容卻是他關(guān)心的。聰明的勸說者,常常用對方的興趣做為誘餌,牢牢把對方吸引住,這樣勸說的目的也就容易達(dá)到了?!睹献?middot;齊桓晉文之事》中寫道,齊宣王見到孟子后首先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齊桓、晉文何許人也?都是主張武力征伐的一代霸主。齊宣王提及二人,其用意不言自名。對于反對霸道,主張王道的孟子來說,聽到這樣的問題,肯定是非常反感的,因此孟子做了毫不客氣的回答:“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你不是想聽桓文之事嗎?對不起,無可奉告。談話一開始,氣氛就有些緊張。事情如果這樣僵持下去,顯然談話就無法進(jìn)行了,孟子也就達(dá)不到自己的目的,敏銳的孟子從齊宣王的話語中一下就洞悉了他的內(nèi)心,談齊桓、晉文是借口,欲稱王稱霸才是真正的目的。孟子不愧是一位論辯大師,他深諳勸說之道,既然你喜歡吃糖,我可以巧設(shè)誘餌,把我的良藥放在糖中讓你接受。“無以,則王乎?”王如果一定要我說,就講講用道德的力量來統(tǒng)一天下的王道吧。齊宣王可能對道德、王道不感興趣,但其中有他最感興趣的統(tǒng)一天下,不由他不聽,后面的談話又始終圍繞齊宣王最感興趣的問題進(jìn)行,怎樣的品德可以稱王呢?我齊宣王具備稱王的條件嗎?怎么知道我具備呢?孟子就像一個高明的釣者,始終抓住齊宣王的興趣,并且張弛有度,一步一步引導(dǎo)他走向自己預(yù)設(shè)的目的地。
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