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如何教育孩子
教育要身教重于言教。在家庭中,孩子是在家長的影響和教育下,在認識周圍的世界中成長的,家長對待人生、事業(yè)、生活以及對待他人的態(tài)度,都對孩子產(chǎn)生重要的影響。以下是學習啦小編整理了家長教育孩子,供大家參考。
家長究竟該怎樣教育孩子
家長教育孩子【現(xiàn)象一】:小提琴奪走了我的童年
在許多人眼里,川子是個非常出色的青年。今年28歲的他畢業(yè)于國內一所著名高校,但對于自己所受的家庭教育,他有許多話要說。
很難用一個詞匯定性我所受的家庭教育。我自小好奇心很強,凡事喜歡究其根底,父親發(fā)現(xiàn)了這一點,從并不寬裕的家庭預算中為我買了很多的書籍。那時候還沒有許多的娛樂項目,讀書成了我最大的樂趣。
大約從我小學三年級開始,父親開始了他的育才計劃--英語、日語、書法、小提琴……我的童年從此開始改變。
我出生在一個小城市,那時,各種學習班還沒有那么多,所有的講授均由我父親完成。其實,有些他也不懂,只是在教育自己的子女方面,他跟大多數(shù)家長一樣,都是那么自以為是。
記得那時我每天早上5點就被揪起來,開始跟他讀兩個小時的外語,然后才是跟其他孩子一樣,背起書包開始一天的學校生活。如果說外語、書法僅僅算是“加碼”的話,所謂的業(yè)余愛好--小提琴,對我來說則不啻于一場噩夢。之所以這么說,因為它根本就不是我的愛好,完全是他自己的愛好,和很多家長一樣,把自己的愛好與夢想強加給孩子,奪走了我童年的歡樂。也是從小學三年級的暑假開始,我的生活中多了一項重要的內容--練琴,教師當然也是他自己。條件所限,那時的我甚至沒有一把適合自己的兒童琴,直接用成年人的琴練,這對我的臂力以及下頜是個嚴峻的考驗。記得那年暑假,我每天要練8小時的琴,開學后也是同樣,擠掉了我?guī)缀跞康恼n余時間。
在父親看來,若是看到我放學后不做點兒什么就是浪費時間。那時,父親天天掛在嘴邊的就是“不能荒廢了時間”。隨后是參加各種各樣的演出,獲得這樣那樣的榮譽,父親的虛榮心得到了極大的滿足,對拉琴的要求當然是變本加厲,稍有懈怠,隨之而來的就是拳腳暴力。與別的孩子相反,那時的我最害怕放學和寒暑假,至少在學校里,我還可以輕松應對,但回到了家,我卻要為那個不屬于我的“業(yè)余愛好”付出我的汗水和眼淚。這種狀況一直持續(xù)了6年,直到我進了高中,住了校,才暫時擺脫了家庭。
犧牲了我寶貴的童年,收獲又是什么呢?上大學以后,我再也沒有碰過小提琴,因為一看到它就會讓我回憶起那段痛苦不堪的日子。也正是因為這樣,我與父親之間的親情日益淡漠,大學時放假回到家,發(fā)現(xiàn)想找點話題都很難。平常給家里打電話,成了一種責任和義務,而不是親情的需要。最為糟糕的是,長久的暴力和反抗,甚至改變了我的性格,讓我在大學以及工作中都遇到了不少的困難。
其實我這樣的情況在中國絕不是個案,每當看到寒暑假里父母帶著孩子背著電子琴、小提琴等趕場的時候,我的心里就感到深深的悲哀。很多人說父母之愛是無私的,我想冒天下之大不韙,提出點兒不同看法,有多少孩子學這學那是因為自己真正愛好的呢?又有多少父母真正了解孩子的興趣所在呢?
我想對天下的父母說,孩子不是你們的私有物,讓孩子做他們自己想做的事情。(川子)
家長教育孩子【現(xiàn)象二】:兒子的埋怨讓我傷透心
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對兒子好,希望把兒子設計成才,結果卻適得其反。
我30歲才有兒子,那真是如獲至寶,捧到手里怕凍了,含到嘴里怕化了。從小兒子就聽話,我決心按照我的計劃培養(yǎng)兒子。
上小學時,我為他選擇了當?shù)刈詈玫膶W校,還一口氣給他報了3個課外輔導班,我們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兒子身上。
兒子學習成績很好,五年級時,我已經(jīng)讓兒子把六年級的課程學完了。所以兒子沒有上六年級就結束了小學的學習生涯,我決定讓兒子直接“跳”到初中去!而且要上全市最好的初中。
于是,我托關系、找門路,好不容易讓兒子進了離家百里的市重點初中。兒子從小沒有離開過家,我就在學校附近租了兩間房子,請他外公外婆去做陪讀。我和丈夫每個星期天去看望他們,平時晚上我只能通過電話來跟寶貝兒子聯(lián)系了。
跟兒子通電話是最痛苦的事兒,剛剛開學時,兒子總是在電話里給我哭訴。終于有一天,兒子在電話里說他頭痛,以至上課不能聽講了。我趕緊趕到學校,把兒子送到醫(yī)院檢查。醫(yī)生說可能是學習壓力過大而形成的腦神經(jīng)紊亂引發(fā)頭痛。
考高中時,兒子沒有跟我們商量就填報了B類高中的志愿,他可能感到自己考不上A類重點高中。后來,兒子果然被B類高中錄取,可是我們說什么也不讓他去,我想辦法把兒子轉到重點高中。可是,兒子卻老大不愿意,做了許多思想工作才勉強去了重點高中。
不知道什么原因,兒子在重點高中始終提不起精神,學習成績當然每況愈下。他告訴我說:“我在重點高中,每次考試都排在老末,自信心全沒了,都怨你們!”
兒子的埋怨,讓我傷透了心。到高二分文理科時,兒子想學文科,我說:“學文科將來就業(yè)面太窄,高考錄取比例也小,學文是沒有前途的。”兒子最終還是聽我的話選擇了理科。但是,兒子數(shù)學、物理兩科基礎太差,每天放學回來沒見他高興過。結果,高考成績只上了專科線。
填報志愿時,兒子報了內蒙古的一所??茖W校,我嫌學校離家太遠,兒子卻說:“我就想離你們遠遠的!”選擇專業(yè)時,兒子想學工商管理專業(yè),我說:“上??七€是學一門實用技術好,報計算機專業(yè)吧?”兒子又聽了我一次話,填報了計算機專業(yè)。
誰知道這回我又錯了,兒子到學校后,對計算機專業(yè)極不感興趣,我在電話里勸他找學校領導改專業(yè),誰知道他竟然對我說:“你就把我當成死人,永遠也不要管我的事情!”
現(xiàn)在兒子放假回來,基本上不愿和我說話,我想找機會和兒子好好談談,可是兒子卻故意躲避我……(辛愿)
家長教育孩子【觀點】
家庭教育需要創(chuàng)新
當前中國的家庭教育現(xiàn)狀不容樂觀,最大原因是中國家庭教育傳統(tǒng)的斷裂和失承。
其實,家庭教育的絕大多數(shù)內容都是繼承而不是創(chuàng)新,只要按照父輩教育我們的經(jīng)驗來教育子女,就大致不會出錯。但是現(xiàn)在的問題是,我們所獲得的家庭教育經(jīng)驗在今天已經(jīng)無法參照。因此,當代中國的每個父母都在摸索。
孩子的問題大多是由家庭問題造成的,雖然表現(xiàn)在孩子身上,但根子卻在成年人身上,在父母身上,要治孩子的“病”,父母得先“吃藥”。因此,中國青少年的素質教育問題,不僅是學校和社會必須回答的問題,更是每個家庭必須正視的問題。它需要每一個家庭來回答,需要每一個人來回答!
教育在學校,素質在家長!沒有父母素質的提高,就沒有孩子的高素質。這道理就像是教師素質的提高,是學生素質提高的基礎和前提一樣。從這個角度來看當前的學生“減負”問題,我的看法是,學生“減負”不能以犧牲教育質量為代價,“減負”只有一條路徑可走,那就是教師和父母要“增負”。一方面,教師要改變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另一方面,父母不能再靠經(jīng)驗來教孩子,應該學習怎樣做個稱職的父母,怎樣做個優(yōu)秀的父母。
千萬個孩子就是一個民族的希望。對于成年人來說,沒有一種成功能夠彌補家庭的失敗,而對于未成年人來說,如果家庭瀆職,即使有再多的學校、社區(qū)工作站、心理咨詢室和勞動教養(yǎng)所,都將無濟于事。(華東交通大學母親教育研究所所長 王東華)
教育孩子方法很重要
是否只有“壞”孩子才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而所謂的好孩子并不需要呢?在接觸中我們發(fā)現(xiàn),一些“好”孩子不敢將自己的問題袒露出來,他們不想因此破壞在家長、老師、同學眼中的形象,他們活得很累。所以,很多的“好”孩子都成了兩面派,表面上樂觀快樂,內心深處卻悲觀孤獨。
然而,上述問題被家長和教師忽視了。有很多高學歷的父母,總是自信自己的教育方式?jīng)]有問題。一個高中生曾在來信中說道:父親是復旦大學的教授,母親是某公司的副總經(jīng)理,從小家庭就給了她一種無形的壓力,當她轉入一所新的重點高中后,因為一時不能適應學校環(huán)境以及長期以來家庭給她的壓力,她的學習成績開始下滑,然后陷入了一種惡性循環(huán),直到高考前,她的恐懼達到了極點,最后她想到了自殺……幸運的是,這個女孩得救了,但女孩的父母仍沒有意識到是他們的教育出了問題,他們一直認為是孩子太不懂事了,不懂得珍惜生命,不懂得知恩圖報。
天下哪有生來就懂事的孩子呢!孩子不僅需要好的朋友、好的老師,更需要好的父母!從這個事例我們可以看出,家庭教育是要每個父母重視的。(中國陶行知研究會賞識教育研究所 陶言)
我們該有什么樣的孩子觀
教育的背后隱含著社會的孩子觀:孩子是什么?應該成為什么?這種觀念決定或影響著教育的模式和內容。近代以來,中國居支配地位的孩子觀曾經(jīng)歷了一個從“家族本位”到“民族國家本位”再到“家庭—民族國家本位”的過程,我們的近代教育制度也在這種觀念脈絡中建立起來并逐步演變。
民族國家本位的孩子觀,與家族本位的孩子觀在許多方面是相通的:孩子是整體目標的手段。孩子的利益必須服從國家和家族的利益,個體需求必須讓位于整體需求。與這樣的孩子觀相適應,我國近代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沿用了傳統(tǒng)教育中教化式、被動式的教育模式。
在這種觀念和制度支配下,中國孩子的某些社會狀況和問題一直遺留了下來。兒童和青少年的一些基本權利缺乏切實的保障,他們的一些基本需求也沒有得到充分的認可和制度的保證,他們的心理品質養(yǎng)成、性格發(fā)展等需要,更為我們的教育所忽略。
如今,社會急速變化的價值多元、信息開放的趨勢,越來越個人化的社會對其成員的要求,反襯出既有教育模式對孩子的獨立、自由的人格、自主的能力以及自我責任感的培養(yǎng)等的不利。
我們今天缺少的恰恰是“孩子需要的”、“為了孩子的”教育。只有當孩子的基本權利成為社會共識,并得到起碼的制度保證,我們才能期望他們身心健康地面對社會、進入社會,并對社會承擔起公民義務,對人類承擔起道義和責任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