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腦記憶和左腦記憶的區(qū)別
右腦和左腦的區(qū)別及功能
著名作家福樓拜精辟地指出:“科學與藝術在山腳分手,在山頂會合。”
左腦有理解語言的語言中樞,而右腦有與之對應的接受音樂的音樂中樞,這一點,從左、右腦的外形差別便一目了然。其次,語言中樞的左腦與人的意識相連,如果打擊左腦,人的意識會立即變得模糊。
右腦支配左手、左腳、左耳等人體的左半身神經和感覺,而左腦支配右半身的神經和感覺,右視野同左腦,左視野同右腦相連,因為語言中樞在左腦,所以左腦主要完成語言的、邏輯的、分析的、代數的思考認識和行為,而右腦則主要負責直觀的、綜合的、幾何的、繪圖的思考認識和行為。
思維與想象之中的個人差異
“天下沒有一片相同的樹葉”同一種智力在不同人的身上都會表現(xiàn)出一些相類似的特點,把這些特點加以分析、歸類,就出現(xiàn)了各種智力不同類型。人們在知覺、表象、注意、記憶、言語、思維和想象等方面都表現(xiàn)出類型差異,并且,它們和人的左右腦的分工也有密切關系。
知覺方面的差異 人們在知覺方面表現(xiàn)出個別類型差異,可以根據不同的分類標準來劃分。
首先根據知覺觀察時是主動還是被動的,分為主動觀察型和被動觀察型。主動觀察型在觀察時不易受環(huán)境干擾,能按照自己的目的任務,主動而有計劃地進行觀察,而被動觀察型容易受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
其次,根據知覺時主客觀所占比例的大小,分為知覺客觀型和知覺主觀型。客觀型的人感知事物精密而準確,而主觀型的人對事物的感知帶有情緒色彩,容易加入自己的臆測和虛構,這就改變或歪曲了所知覺的客體形象。
再次,根據觀察知覺的速度和效率,可分為快速型和精細型??焖傩透兄杆?,但往往粗枝大葉,觀察感知不深入、不持久;精細型的人觀察深入細致,但速度慢。
第四,根據感知和觀察的方法來分,有知覺描寫型和解釋型兩種。知覺描寫型的人知覺事物的興趣在于事物本身,就事論事,缺乏分析,所以往往抓不住事物的本質。知覺解釋型的人不以觀察事物的現(xiàn)象為滿足,而是要大膽地探索和解釋事物的原因和結果。
最后,根據知覺時分析和綜合所占比重,可分為知覺分析型、知覺綜合型、知覺分析—綜合型。分析型的人具有較強的分析能力,對細節(jié)觀察清晰,善于分析感知對象的構成部分,但對整體的把握不夠,往往“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綜合型對現(xiàn)象的觀察富有概括性和整體性,但是細節(jié)不夠,分析方面較弱,往往“只見森林,不見樹木”。分析—綜合型兼有上面兩種類型的特點,觀察時既能注意事物的整體,也能把握事物的細節(jié)。
注意力方面的差異 就注意品質而言,人們的注意力可分為強型的和弱型的兩種,強型的人注意的范圍廣,能較好地集中注意力,且能把精力穩(wěn)定在某一對象上,同時還能根據任務的要求,主動分配和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弱型的人注意的范圍較窄,注意力極易受外界的影響而分散,同時注意力缺乏明確而穩(wěn)定的目標,有時會因迷戀某種活動而不能主動地轉移注意力。
協(xié)調好左右腦
1836年,戴克斯在一部著作中首次指出,右腦思維與語言機能有關系。美國的斯佩里教授通過割裂腦實驗,證實了大腦不對稱性的“左右腦分工理論”,并因此在1981年,榮獲了諾貝爾醫(yī)學獎———生理學獎。可以說,這是腦科學研究的重大里程碑,從此,右腦的研究在世界上開始熱起來。
經美國的斯佩里和日本角田等人的研究:左腦支配右半身的神經和感覺,是理解語言的中樞,主要完成語言、邏輯、分析、代數的思考認識和行為,它是進行有條不紊的條理化思維,即邏輯思維。右腦支配左半身的神經和感覺,是沒有語言中樞的啞腦,但有接受音樂的中樞,主要負責可視的、綜合的、幾何的、繪畫的思考認識和行為,也就是負責鑒賞繪畫、觀賞自然風光、欣賞音樂,憑直覺觀察事物,縱觀全局,把握整體。歸結起來,就是右腦具有認識能力、圖形認識、空間認識、繪畫認識、形象認識能力,是形象思維。
右腦在創(chuàng)造性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國科學家在《思維的藝術》一書中,將創(chuàng)造過程分為四個階段,即準備階段、醞釀階段、閃光階段和驗證階段。這其中,直覺和頓悟是創(chuàng)造的源泉,但是它必須經過語言的描述和邏輯的檢驗才具有價值。左右腦的這種協(xié)同關系是創(chuàng)造力的真正基礎。
人類正在進入計算機時代,計算機是人腦功能的延伸和加強,承擔的恰恰是左腦的工作。因此必須改變現(xiàn)行教育重點,更多地注意創(chuàng)造性和整體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右腦革命并不是以右腦思維代替左腦思維,而是更好地將兩者結合起來,進行人類左右腦的第二次協(xié)同,充分調動起人腦潛能。
開發(fā)你的大腦潛能
中央電視臺每天晚上黃金時間有一個《科技博覽》的節(jié)目,其中播放了一部叫《人的大腦》的科普片。片中介紹到:如果一個人孜孜不倦,每天24小時地吸收知識和信息,他的大腦所貯藏的知識信息可以是北京圖書館館藏圖書的25倍。一個經常動腦、勤于思考的人,其使用的腦細胞僅為大腦細胞的1%,可見人大腦的容量也堪稱一個“小宇宙”。同樣的人記憶容量也大得驚人,如果將人腦記憶容量換算成比特,那么,一個人的大腦每秒鐘能接受10億比特的信息。即使假設99%被遺忘,只記住1%,人的一生能記憶的信息是10的16次方,即一京比特。注:一京是100億的100萬倍,這也就是說,人腦記憶容量高于計算機100萬倍。
如果不早日開發(fā)我們自身的大腦潛能,我們就有愧于上蒼對人類的恩賜。
左腦記憶是一種初始記憶,是司空見慣的死記硬背,而這種記憶的遺忘幾率非常大。有統(tǒng)計表明,人的記憶力在一周后僅能記住“死記硬背”的20%。
喚醒你的大腦
大腦是個“百寶箱”。
一片葉子的單細胞,可以培植出一棵開花、結實的植物。
一只蟾蜍的單細胞,可以人工繁殖出一個酷似的子代。
一個人體的單細胞,也將有可能培養(yǎng)成功“無性繁殖”的后代。
……
人類作為智慧的追求者,如若僅把開發(fā)智慧的手段停留在佛所說的六根,即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及預感上,是十分淺薄的。
誰能預測,人體科學的發(fā)展,將能夠為人類誘導、發(fā)掘、訓練出什么樣的未知功能呢誰敢說一個“矮個子”就不可能在某一方面將“高不可測”呢在這個意義上,“矮個子”也可做大事,“矮個子”也可成大業(yè)。關于勇于撞擊智慧大門的人生意義,有一位作家張君默曾經這樣寫過:“我們有些人比較幸運,智慧之門比別人多開了一扇,便可以做……以致做預言家和靈媒,要是他們的智慧開發(fā)得太早,所做的事要我們千百年后才能理解,就會被視為瘋子,其實這是我們的無知。”追求生存大智者,不甘心永遠低人一頭者,自然不應懼怕充當這樣的“瘋子”,而常人也應該提高自身的理性承受力,不要面對領先開啟了原先無知的智慧之門者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甚至妄加指責、眾起攻之,以致貽誤了獲益的機會。
從哲人的眼光中,人類第一個生存的環(huán)境就是海——充滿著羊水的子宮,這是人類遠古的祖先告別汪洋時,懷著留戀的心情包容起來的“海”。人類智慧產生的大腦,也就是海,是人類不斷沿著新的航路,一種采擷思維的花束而開拓出來的智慧之“海”,腦,不愧為海,腦海這個詞生動鮮明地記錄了人類進化的歷程。大約從350萬年前東北草原上出現(xiàn)了第一批直立行走的古人以來,這種腦海的“精微強化工程”就同時開始了。據著名人類學家菲力浦·拉特默對古人腦顱相比較,腦的總體積雖然不相上下,但它的精微、強化進程卻十分顯著。例如其結構更加完善,灰腦含量與神經元增多,大腦的組織程度和分化水平越來越高,從而使現(xiàn)代人的大腦貯存和傳遞信息的能力達到驚人的程度。據科學家估算,人的神經元每秒鐘可接受的信息量為14比特,最大可達25比特,這就是說,一個人的腦??梢匀菁{的信息量,大約相當于5億~75億冊書籍的容量。要知道,世界科學巨星愛因斯坦一生的科學思維創(chuàng)造了轟鳴于千古的輝煌業(yè)績,然而他也只動用了大腦潛能的30%,可見,人腦的承受力及其潛在的發(fā)展力,足以應付得了人類自身攪動起來的“智慧風暴”的襲擊這還只是指大腦容納信息的功能而言,腦海所具有的其他功能,諸如創(chuàng)造性思維等功能的潛力更是大得無與倫比了。不過,這對相對來說極為短暫的人生幾乎是無窮的腦力資源,有很多卻像巨人一樣酣睡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