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 > 生活課堂 > 節(jié)日知識 > 24節(jié)氣 > 夏至 >

夏至節(jié)氣知識點2024

時間: 藝潔4659 分享

夏至,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第十個節(jié)氣,古時也是民間“四時八節(jié)”中的一個節(jié)日,那么為了方便大家,下面給大家分享關于夏至節(jié)氣知識點2024,歡迎閱讀!

夏至節(jié)氣知識點2024

夏至節(jié)氣知識點2024

歷史淵源

“二十四節(jié)氣”是古代農耕文明的產物。人們發(fā)現了大自然的四季更迭等,逐漸認識到一年中氣候、物候的變化也有規(guī)律可循。在每天的黃昏時候觀察北斗七星,人們發(fā)現在不同的季節(jié),“北斗”的方位和斗柄的指向不同。因此北斗七星很早就成為指示季節(jié)的星空標志。如《冠子·環(huán)流篇》中寫道:“斗柄東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p>

二十四節(jié)氣,是歷法中表示自然節(jié)律變化以及確立“十二月建”的特定節(jié)令。一歲四時,春夏秋冬各三個月,每月兩個節(jié)氣,每個節(jié)氣均有其獨特的含義。 據__齡《恪遵憲度》解釋[夏至]:“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極也?!毕闹林纱硕鴣?。在夏至這天正午時分太陽呈絕對(接近)直射狀,北回歸線地區(qū)會出現短暫的“立竿無影”奇景,“立竿無影”現象只發(fā)生在北回歸線以南的地區(qū)。 [

天文歷法

“二十四節(jié)氣”最初是以北斗的斗柄指向確定,斗指午,為夏至。現行的“二十四節(jié)氣”依據的是“大陽黃經度數”劃分,即每一個節(jié)氣分別相應于地球在黃道上每運行15°所到達的位置,當太陽運行至黃經90°為夏至點。

夏至,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第十個節(jié)氣。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北緯23°26'),北半球各地的白晝時長達到最長,且緯度越高,白晝越長。 這是地球自轉軸傾斜造成的“晝長夜短效應”,越接近兩極越明顯的緣故。 例如:海南的??谑羞@天的日長約13小時多一點,杭州市為14小時,北京約15小時,而黑龍江的漠河則可達17小時以上。 在北極圈以北,這一天太陽整日都位于地平線之上,成為北半球一年中極晝范圍最廣的一天。

同時,對于北回歸線及其以北的地區(qū)來說,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陽高度在當地屬最高的一天。夏至是一年里太陽最偏北的一天,這天北半球得到的太陽輻射最多,比南半球多了將近一倍。

夏至是太陽北行的轉折點,這天過后太陽將走“回頭路”,太陽光直射點開始從北回歸線向南移動。 對于中國位于北回歸線以北的地區(qū)來說,夏至日過后,正午太陽高度開始逐日降低;對于中國位于北回歸線以南的地區(qū)來說,夏至日過后,正午太陽高度經過南返的太陽再次直射后才開始逐日降低。凡位于北半球北回歸線以南的地區(qū),一年中都有兩次被太陽垂直射向地面。

過了夏至,北半球各地的白晝開始逐漸變短。民間有“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的說法。 中國唐代詩人韋應物的《夏至避暑北池》也曾寫到“晝晷已云極,宵漏自此長”。

同時,夏至到來后,夜空星象也逐漸變成夏季星空。

夏至是白天最長的一天嗎

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太陽到達黃經90度,為夏至節(jié)氣。夏至,最早在公元前722到公元前481年的春秋時代就已確立了??茖W地說,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北緯23度27分),北半球的白晝達到最長,且越往北越長。

夏至節(jié)氣,我國的??谑械娜臻L時間約13小時多一點,杭州市為14小時,北京約15小時,而黑龍江的漠河則可達17小時以上。夏至以后,陽光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漸南移,北半球的白晝日漸縮短。民間素有“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的說法。

夏至白天時間最長大約多少小時?

不同地區(qū),夏至白天時間長短不同,在北半球,越往北方白天的時間越長;

《恪遵憲度抄本》:“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極也?!毕闹吝@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北緯23°27’),北半球的白晝達最長,且越往北越長。

夏至那天,在廣東的汕頭,白天是13小時30分;在南京,白天是14小時12分;在北京,白天是15小時,而在我國東北黑龍江省的愛琿,白天長達16小時18分。而到了冬至節(jié)氣,在汕頭白天是10小時36分,南京的白天是10小時,北京是9小時16分,而在愛琿白天只有8小時。

以上的白天時間,是以當地從太陽升出地平線到沒入地平線的總時間來計算的。不過由于大氣對陽光的散射作用,日出前有曙光,日沒后有暮光,可以使白天的時間長一些。

夏至在端午前有什么說法

一般來說,端午節(jié)是在陽歷6月的上旬,也就是芒種節(jié)氣前后,由于今年農歷閏二月,所以今年端午節(jié)就出現在夏至前一天。今年夏至節(jié)氣的交節(jié)時間是6月21日,農歷的五月初四。初五是端午節(jié),由此看來,今年是一個夏至節(jié)氣和端午節(jié)緊相連的年份。

說法一、“夏至端午前,必定是災年”,意思就是說,夏至出現在端午節(jié)前,農作物會出現減產或歉收是個災年。這樣的年景說明熱的天氣比較多,降雨少,農作物缺水干旱,這是災年的預兆。尤其古代科技落后,沒有先進的灌溉設施,農作物全靠降水,如果沒有降水,還真會減產,甚至顆粒不收出現災年。

不過,對于現在來說,降雨少也不會出現農作物的干旱情況,已影響不了農業(yè)豐收。畢竟社會在發(fā)展,時代在進步,降雨少,隨時都可以澆水。

說法二、“夏至端午前,必定是豐年”,顯然這一句和上一句正好相反。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如果夏至節(jié)氣出現在端午節(jié)前,將預示著是個豐收的好年景。當然這也是農民所盼望的,按照二十四節(jié)氣來說,進入芒種節(jié)氣就是梅雨季節(jié),夏至提前到來,也預示著降水提前到來,端午節(jié)正是秋季作物苗期需要水分的時候,這對于農作物肯定有利。

說法三、“夏至端午連,旱地能行船”,顯然這句俗語是說,如果兩節(jié)相連,降水就會很多很大,旱地幾乎可以能行船了。當然,這也是一種夸張的說法,其目的就是告訴人們,立夏節(jié)氣如果遇到和端午節(jié)相連的年份,可能是個降水大的年份,要防患于未然,充分做好防澇的工作,以免受到經濟損失。

其實,像這樣的說法還有很多,畢竟古代在沒有氣象臺能夠做出預報的情況下,人們也只能這樣夠通過長期的觀測來總結,以便更好地安排農事活動。不過,老一輩的說法多是因地因時而做出的總結,并不存在科學性,我國地域遼闊,南北差異大,氣候條件也各有不同。再則說自然界的氣候也在隨著時間而變化,俗語又是應運時代而產生的,因此,我們對于一些說法只能作以參考,盡可能地去防患于未然。

夏至是入伏的頭一天嗎

夏至不是入伏的頭一天,夏至之后的第三個庚日才是入伏的時間。

按歷書規(guī)定:“夏至三庚便數伏”,意思是說,“從夏至日”開始往后數,數到第三個“庚日”便開始入伏了,一個庚日10天。

這里的“庚日”是指古代的“干支紀日法”中帶有“庚”字頭的那一天。歷書上還規(guī)定:“立秋”節(jié)氣后的第一個“庚日”為“末伏”(即第三伏)開始的日子。

舉個例子,2022年的夏至日是6月21日,這天為“乙巳日”,夏至后的第一個庚日在6月26日,為“庚戌日”,往后每隔10天為一個庚日,因此,夏至后的第二庚日在為7月6日,這一天為“庚申日”,再往后推遲10天為7月16日,這一天為夏至后的第三個庚日,這一天也是入伏的時間,為“庚午日”。所以今年入伏的時間是7月16日。

入伏后吃什么好

餃子

北方有“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的習俗。頭伏吃餃子是傳統(tǒng)習俗,伏日人們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謂之苦夏,而餃子在傳統(tǒng)習俗里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

民諺云:“起伏吃只雞,一年好身體”。南昌“頭伏吃雞二伏鴨”,湖南與江西比鄰,頭伏也是吃雞。相對來說,江西、湖南人三伏天養(yǎng)生吃雞倒是很有幾分科學根據。三伏天里人的體能消耗較多,須適當補充營養(yǎng)。

2224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