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 > 生活課堂 > 節(jié)日知識 > 24節(jié)氣 > 秋分 > 詳解二十四節(jié)氣——秋分

詳解二十四節(jié)氣——秋分

時間: 炳卓1222 分享

詳解二十四節(jié)氣——秋分節(jié)氣

秋分節(jié)氣,正好是秋季過了一半時間,它與春分一樣,都是古人最早確立的節(jié)氣。大家對秋分節(jié)氣的由來和風俗有深入的了解嗎?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收集的關于詳解二十四節(jié)氣——秋分,歡迎大家前來參閱。

詳解二十四節(jié)氣——秋分

秋分節(jié)氣的由來和風俗

秋分節(jié)氣來源于秋分這天正好是秋季90天的中間,有著“平分秋色”的顏色,所以叫做“秋分”;秋分的習俗有吃秋菜、粘雀子嘴、放風箏、送秋牛、祭月等習俗。秋分節(jié)氣是秋季的第四個節(jié)氣,時間在每年公歷的9月22-24日交節(jié)。

秋分節(jié)氣的“分”代表晝夜平分的意思,這個節(jié)氣與春分一樣,秋分之日陽光直射地球赤道,晝夜相等。同時,在《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中也有提到,秋分這天正好是秋季90天的中間,有著“平分秋色”的意思,所以叫做秋分。

按農(nóng)歷來講,“立秋”是秋季的開始,到“霜降”為秋季終止,而“秋分”正好是從立秋到霜降90天的一半。秋分時節(jié),地面上的暑氣繼續(xù)被壓入地下,此時地面上與地面下的熱氣相等;同時夜晚的時間開始變長,與白天的時間相等,各十二小時,故名秋分。

秋分后太陽直射的位置移至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太陽輻射越來越少,而地面散失的熱量卻較多,氣溫降低的速度明顯加快。農(nóng)諺說:“一場秋雨一場寒”;“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八月雁門開,雁兒腳下帶霜來”。秋分也是一年中的冷熱交界線,此節(jié)氣過后,氣溫逐日下降,一天比一天冷,逐漸步入深秋季節(jié)。

秋分節(jié)氣有著吃秋菜的習俗,秋菜就是野莧菜,將其與魚片一起制成秋湯食用;秋分這天美甲都會吃湯圓,將湯圓用細竹叉扦著放在田坎上,叫做粘雀子嘴,以免雀子破壞莊稼;秋分客家孩子喜歡放風箏;秋分還有送秋牛、祭月的習俗。

秋分時節(jié)如何養(yǎng)生

作為晝夜時間相等的節(jié)氣,人們在養(yǎng)生中也應本著陰陽平衡的規(guī)律,使機體保持“陰平陽秘”的原則,按照《素問?至真要大論》所說:“謹察陰陽之所在,以平為期”,陰陽所在不可出現(xiàn)偏頗。要想保持機體的陰陽平衡,首先要防止外界邪氣的侵襲。

在精神養(yǎng)生方面,要看到秋季氣候漸轉(zhuǎn)干燥,日照減少,氣溫漸降,人們的情緒未免有些垂暮之感,故有“秋風秋雨愁煞人”之言。所以這時,人們應保持神志安寧,減緩秋肅殺之氣對人體的影響,收斂神氣,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同時精神情緒上要看到積極的一面,那就是金秋季節(jié)時,天高氣爽,是開展各種運動鍛煉的好時機,登山、慢跑、散步、打球、游泳、洗冷水浴;或練五禽戲,打太極拳、做八段錦、練健身操等。在進行“動功”鍛煉的同時,可配合“靜功”,如六字訣默念呼氣練功法、內(nèi)氣功、意守功等,動靜結合,動則強身,靜則養(yǎng)身,則可達到心身康泰之功效。

在飲食攝養(yǎng)上,因秋屬肺金,酸味收斂補肺,辛味發(fā)散瀉肺,所以秋日宜收不宜散,要盡量少食蔥、姜等辛味之品,適當多食酸味甘潤的果蔬。同時秋燥津液易傷,引起咽、鼻、唇干燥及干咳、聲嘶、皮膚干裂、大便燥結等燥癥,宜多選用甘寒滋潤之品,如百合、銀耳、淮山、秋梨、藕、柿子、芝麻、鴨肉等,以潤肺生津、養(yǎng)陰清燥。

廣東民間歷來秋日最多潤養(yǎng)的湯水,此時正是大有所用,如青蘿卜陳皮鴨湯、玉竹百合豬瘦肉湯、木瓜粟米花生生魚湯、沙田柚花豬肝湯、無花果白鯽湯、霸王花蜜棗豬月展湯等都是家庭養(yǎng)生之品。

秋分時節(jié)養(yǎng)生食譜

同時,秋燥溫與涼的變化,還與每個人的體質(zhì)和機體反應有關。要防止涼燥,就得堅持鍛煉身體,增強體質(zhì),提高抗病能力。秋季鍛煉,重在益肺潤燥,如練吐納功、叩齒咽津潤燥功。飲食調(diào)養(yǎng)方面,應多喝水,吃清潤、溫潤的食物,如芝麻、核桃、糯米、蜂蜜、乳品、梨等,可以起到滋陰潤肺、養(yǎng)陰生津的作用。

以下是幾款適合秋分節(jié)氣食用的養(yǎng)生食譜,以供大家參考。

1、油醬毛蟹

配料:河蟹500克(海蟹亦可),姜、蔥、醋、醬油、白糖、干面粉、味精、黃酒、淀粉、食油各適量。

做法:將蟹清洗干凈,斬去尖爪,蟹肚朝上齊正中斬成兩半,挖去蟹鰓,蟹肚被斬剖處摸上干面粉。將鍋燒熱,放油滑鍋燒至五成熟,將蟹(摸面粉的一面朝下)入鍋煎炸,待蟹呈黃色后,翻身再炸,使蟹四面受熱均勻,至蟹殼發(fā)紅時,加入蔥姜末、黃酒、醋、醬油、白糖、清水、燒八分鐘左右至蟹肉全部熟透后,收濃湯汁,入味精,再用水淀粉勾芡,淋上少量明油出鍋即可。

功效:益陰補髓,清熱散瘀。

2、海米熗竹筍

配料:竹筍400克,海米25克,料酒、鹽、味精、高湯、植物油各適量。

做法:竹筍洗凈,用刀背拍松,切成4厘米長段,再切成一字條,放入沸水鍋中焯去澀味,撈出過涼水。將油入鍋燒至四成熱,投入竹筍稍炸,撈出淋干油。鍋內(nèi)留少量底油,把竹筍、高湯、鹽略燒,入味后出鍋;再將炒鍋放油,燒至五成熱,下海米烹入料酒,高湯少許,加味精,將竹筍倒入鍋中翻炒均勻裝盤即可。

功效:清熱消痰,祛風托毒。

3、甘蔗粥

配料:甘蔗汁800毫升,高粱米200克。

做法:甘蔗洗靜榨汁,高粱米淘洗干凈,將甘蔗汁與高粱米通入鍋中,再加入適量的清水,煮成薄粥即可。

功效:補脾消食,清熱生津。

4、青紅蘿卜煲生魚

材料:白蘿卜300克、紅蘿卜300克、生魚1條(約500克)、豬瘦肉100克、紅棗6個、生姜3片。

做法:紅、白蘿卜去皮洗凈,切為厚塊;紅棗洗凈去核稍浸泡;豬瘦肉整塊洗凈;生魚去鱗、鰓、內(nèi)臟,洗凈,晾干水,下油鍋微火稍煎至微黃。然后一起放入瓦煲內(nèi),加入清水2500毫升(約10碗水量),武火煮沸后,文火煲兩個小時,加入適量食鹽便可,此量可供2-4人用。

5、瓊玉露

材料:人參15克、生地60克、茯苓30克、蜜糖30克。

做法:生地洗凈切成小粒;茯苓碎成小粒洗凈,放進瓦煲,加入清水1500毫升(約6碗水量)煲1個小時,至湯約400毫升(約1碗半水量),用燉盅盛裝,把人參洗凈切片,放進燉盅內(nèi)加蓋,文火隔水燉3-4小時,取出待稍涼,溶入蜜糖則成,此量可供1-2人用,深秋時宜每周1-2次。

6、白果菊花雪梨飲

材料:白果20克、白菊花4朵、雪梨3個、鮮牛奶或淡牛奶250-350毫升、蜜糖適量。

做法:白果去殼,用開水燙去衣、去心;白菊洗凈,摘取花瓣;雪梨削皮去心,切成粒狀。先把白果、雪梨放入開水鍋里,水分不宜太多,文火煲至白果熟。

7、蘿卜杏仁煮牛肺

材料:蘿卜500克,杏仁15克,牛肺250克。

做法:蘿卜切塊,杏仁去皮、尖。牛肺用開水燙過,再以姜汁、料酒旺火炒透。瓦鍋內(nèi)加水適量,放入牛肺、蘿卜、杏仁,煮熟即成。

功效:補肺清肺、降氣除痰。

8、蜜餞雙仁

材料:炒甜杏仁、炒核桃仁各250克,蜂蜜500克。

做法:將炒甜杏仁放入鍋中,加水適量,煎煮1小時,再加核桃仁,收汁,將干時加蜂蜜,拌勻至沸即可。

功效:補腎益肺、止咳平喘潤燥。

9、當歸燉子雞

材料:當歸30克,小母雞1只。

做法:將小母雞宰殺去毛、去肚腸。將當歸填入雞腹,放入沙鍋中,加水適量,先大火煮沸,打去浮沫,再小火煨至爛熟。

功效:補血益氣、和胃止痛。

10、黃精粥

材料:黃精15~30克(或鮮黃精30~60克),粳米60克,白糖適量。

做法:黃精切片,煎取濃汁,去渣,同粳米煮粥,粥成后加白糖適量即可食用。每日1劑。

功效:滋陰潤肺、平咳去痰。

禁忌:脾虛有濕、咳嗽痰多而稀白者不可食用。

11、天門冬粥

材料:天門冬20克,粳米100克。冰糖適量。

做法:1.將天門冬搗碎,放入沙鍋內(nèi),加水煎取濃汁,去渣。2.將米洗凈,連同煎汁一起放入沙鍋內(nèi),加適量水,大火煮沸,改為小火煮約30分鐘成粥,用糖調(diào)味即成。

天門冬含天冬酞胺、黏液質(zhì)等成分。近代研究證明,天冬酞胺有去除色素沉著的作用,與粳米共煮粥,具補中益氣、益皮膚、悅顏色的作用。

功效:潤肺生津、養(yǎng)腎補虧。

禁忌:脾胃虛寒、食少便溏、神疲乏力者不可食用。

秋分的古詩詞

1、詠廿四氣詩·秋分八月中

元稹〔唐代〕

琴彈南呂調(diào),風色已高清。

云散飄飖影,雷收振怒聲。

乾坤能靜肅,寒暑喜均平。

忽見新來雁,人心敢不驚?

2、夜喜賀蘭三見訪

賈島〔唐代〕

漏鐘仍夜淺,時節(jié)欲秋分。

泉聒棲松鶴,風除翳月云。

踏苔行引興,枕石臥論文。

即此尋常靜,來多只是君。

3、金風玉露相逢曲丙寅中秋,是日秋分

顧太清〔清代〕

天光如水,月光如鏡,一片清輝皎潔。吹來何處桂花香,恰今日、平分秋色。

芭蕉葉老,梧桐葉落,老健春寒秋熱。須知光景不多時,能幾見、團圓佳節(jié)。

4、秋分日憶用濟

柴靜儀〔清代〕

遇節(jié)思吾子,吟詩對夕曛。

燕將明日去,秋向此時分。

逆旅空彈鋏,生涯只賣文。

歸帆宜早掛,莫待雪紛紛。

5、道中秋分

黃景仁〔清代〕

萬態(tài)深秋去不窮,客程常背伯勞東。

殘星水冷魚龍夜,獨雁天高閶闔風。

瘦馬羸童行得得,高原古木聽空空。

欲知道路看人意,五度清霜壓斷蓬。

13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