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jié)各地的飲食習俗
清明節(jié)各地的飲食習俗_清明節(jié)的節(jié)日風俗
清明,許多綠植都長出了嫩芽,清明前后,春陽照臨,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清明節(jié)各地的飲食習俗,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清明節(jié)各地的飲食習俗
四川
四川成都一帶清明節(jié)有以糯米作團,用線穿之,或大或小,各色點染,名曰“歡喜團”。舊時,在成都北門外至“歡喜庵”一路擺賣。
山西
晉中一帶還保留著清明前一日禁火的習慣。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儀式后,將祭祀食品分吃。晉南人過清明時,習慣用白面蒸大饃,中間夾有核桃、棗兒、豆子,外面盤成龍形,龍身中間扎一個雞蛋,名為“子福”。要蒸一個很大的總“子?!?,象征全家團圓幸福。上墳時,將總“子?!鲍I給祖靈,掃墓完畢后全家分食之。
山東
即墨吃雞蛋和冷餑餑,萊陽、招遠、長島吃雞蛋和冷高粱米飯,據(jù)說不這樣的話就會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餅卷生苦菜,據(jù)說吃了眼睛明亮。
舟山
舊定海上墳時供品有一個特色,許多菜肴系涼菜與涼拌菜,還有清明特色點心——青餅、條子糕皆可冷食,祭禮畢,要給圍觀上墳的小孩分“麻糍錢”(麻糍即青餅也,其形狀有圓形的,也有菱形的)。上墳后,回家還要做“清明羹飯”。
臺灣
臺灣民眾的掃墓習俗,一般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一般祭掃,儀式及祭祀的東西比較簡單,大都只供一些米糕、粿類和糕餅;二是修整祖墓,祭禮相當隆重,供祭的祭禮一般包括各種祭禮品十二種蔬菜及粿類、糕餅等。掃墓時一定要在墳墓的四周獻置“墓紙”,每張紙壓上小石頭,還得放一沓在墓碑上。這個儀式俗稱“掛紙”,是獻給祖先的錢。如果是培墓即修整祖墓,全家人要圍在墳墓四周吃紅蛋,蛋殼就撒在墓地上,含有新陳代謝、生生不息的吉祥意思。過去的臺灣農(nóng)村,每當掃完墓之后,都會有一群孩子前來討粿類,來的人愈多,表示這一家族日后將愈發(fā)達,主人們也都樂意分送“發(fā)粿”或金錢給那些孩子們。
上海
上海舊俗,用柳條將祭祀用過的蒸糕餅團貫穿起來,晾干后存放著,到立夏那天,將之油煎,給小孩吃,據(jù)說吃了以后不得疰夏病。上海清明節(jié)時有吃青團的風俗。將雀麥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后包上豆沙、棗泥等餡料,用蘆葉墊底,放到蒸籠內(nèi)。蒸熟出籠的青團色澤鮮綠,香氣撲鼻,是本地清明節(jié)最有特色的節(jié)令食品。上海也有的人家清明節(jié)愛吃桃花粥,在掃墓和家宴上愛用刀魚。
清明節(jié)的習俗
1、蕩秋千
這是中國古代。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為了避忌諱,改之為秋千。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后來逐步發(fā)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蕩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yǎng)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2、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nèi)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jié)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是黃帝發(fā)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打馬球,也是端午之戲之一。馬球,是騎在馬上,持棍打球,古稱擊鞠。三國曹植《名都篇》中有“連翩擊鞠壤”之句。唐代長安,有寬大的球場,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馬球。章懷太子墓中《馬球圖》,畫出了唐代馬球的興盛:畫上,二十多匹駿馬飛馳,馬尾扎結(jié)起來,打球者頭戴幞巾,足登長靴,手持球杖逐球相擊?!段鼋蛑尽酚涍|國把打馬球作為節(jié)日的傳統(tǒng)風俗,于端午、重九擊球?!督鹗贰ざY志》也記金人于端午擊球。宋代有“打球樂”舞隊。至明代,馬球仍流行?!独m(xù)文獻通考·樂考》記載明成祖曾數(shù)次往東苑擊球、射柳。明《宣宗行樂圖》長卷中繪有宣宗賞馬球之場面。
當時的官員王直寫的端午日觀打球的詩:“玉勒千金馬,雕文七寶球。鞚飛驚電掣,伏奮覺星流。炎頁過成三捷,歡傳第一籌。慶云隨逸足,繚繞殿東頭。”北京白云觀前也有群眾騎馬擊球之典。清代天壇一帶也還有馬球運動,直至清中葉之后,馬球才消失了。近年西安市又出現(xiàn)了仿古馬球運動,使這一古老的體育運動在絕跡多年后重又出現(xiàn)在中華大地上。
3、踏青
又叫春游。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xiàn)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4、植樹
清明前后,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jié)叫作“植樹節(jié)”。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會規(guī)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jié)。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5、放風箏
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jié)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jié),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里在風箏下或風穩(wěn)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jù)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6、掃墓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后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蘖T,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逼鋵崳瑨吣乖谇匾郧熬陀辛?,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開始盛行?!肚逋ǘY》云:“歲,寒食及霜降節(jié),拜掃壙塋,屆期素服詣墓,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辈⑾鄠髦两?。
清明祭掃儀式本應親自到塋地去舉行,但由于每家經(jīng)濟條件和其它條件不一樣,所以祭掃的方式也就有所區(qū)別?!盁ぁ笔羌赖熳嫦鹊闹饕问?。所謂“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屬從陽世寄往“陰間”的郵包。過去,南紙店有賣所謂“包袱皮”,即用白紙糊一大口袋。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用木刻版,把周圍印上梵文音譯的《往生咒》,中間印一蓮座牌位,用來寫上區(qū)號亡人的名諱,如:“已故張府君諱云山老大人”字樣,既是郵包又是牌位。另一種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圖案,中間只貼一藍簽,寫上亡人名諱即可。亦做主牌用。關(guān)于包袱里的冥錢,種類很多。
7、插柳
據(jù)說,插柳的風俗,也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nóng)事祖師神農(nóng)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蒙蒙;柳條干,晴了天”的說法。黃巢起義時規(guī)定,以“清明為期,戴柳為號”。起義失敗后,戴柳的習俗漸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fā),無心插柳柳成蔭?!绷鴹l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處處成陰。
清明插柳戴柳還有一種說法:原來中國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為三大鬼節(jié),是百鬼出沒討索之時。人們?yōu)榉乐构淼那謹_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響,人們認為柳可以卻鬼,而稱之為“鬼怖木”,觀世音以柳枝沾水濟度眾生。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shù)》里說:“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鼻迕骷仁枪砉?jié),值此柳條發(fā)芽時節(jié),人們自然紛紛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8、射柳
射柳是一種練習射箭技巧的游戲。據(jù)明朝人的記載,就是將鴿子放在葫蘆里,然后將葫蘆高掛于柳樹上,彎弓射中葫蘆,鴿子飛出,以飛鴿飛的高度來判定勝負。
9、斗雞
古代清明盛行斗雞游戲,斗雞由清明開始,斗到夏至為止。我國最早的斗雞記錄,見于《左傳》。到了唐代,斗雞成風,不僅是民間斗雞,連皇上也參加斗雞。如唐玄宗最喜斗雞。
10、蠶花會
蠶花會 “蠶花會”是蠶鄉(xiāng)一種特有的民俗文化,過去清明節(jié)期間,梧桐、烏鎮(zhèn)、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項民俗活動。其中以洲泉的馬鳴廟和青石的雙廟諸的蠶花會最為精彩隆重。馬鳴廟位于洲泉鎮(zhèn)西,在當?shù)赜小皬R中之王”之稱,每年蠶花會人山人海,活動頻繁,有迎蠶神、搖快船、鬧臺閣、拜香凳、打拳、龍燈、翹高竿、唱戲文等十多項活動。這些活動有的在岸上進行,絕大多數(shù)在船上進行,極具水鄉(xiāng)特色。近幾年烏鎮(zhèn)香市活動中的蠶花會,僅有迎蠶神、踏白船、翹高竿等幾個項目,大有潛力可挖。
清明節(jié)的來歷
清明節(jié)的得名源于我國農(nóng)歷24節(jié)氣中的清明節(jié)氣?!稓v書》記載,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它也是我國節(jié)日中唯一一個既是節(jié)氣又是節(jié)日的日子。
我國傳統(tǒng)的清明節(jié)大約始于周代,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據(jù)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jié)與清明節(jié)是兩個不同的節(jié)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jié)。2006年5月20日,經(jīng)國務院批準,清明節(jié)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清明節(jié)在公歷中的日期比較固定,大多數(shù)都在4月5日,但如果遇到閏年就會在4月4日,今年就是這個情況。
清明節(jié)的別稱
清明節(jié)
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在二十四個節(jié)氣中,既是節(jié)氣又是節(jié)日的只有清明。我國古代將清明分為三候:“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鵪;三候虹始見。”意即在這個時節(jié)先是白桐花開放,接著喜陰的田鼠不見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后是雨后的天空可以見到彩虹了。
一般是在公歷的四月五號,但其節(jié)期很長,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兩種說法,這近二十天內(nèi)均屬清明節(jié)。清明節(jié)古時也叫三月節(jié),已有2000多年歷史。
三月節(jié)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節(jié)……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這里所用“清明”不是名詞,而是與“潔齊”同為形容詞,“潔齊”謂萬物因溫濕潤澤而生長,“清明”指氣候清凈而明媚。清明節(jié)在夏歷三月間(日期有參差,而在公歷則每每在4月4日或5日),故又名三月節(jié)。
柳節(jié)
晉·周處《風土記》有記載,云清明節(jié)為柳節(jié)。相傳是為紀念春秋時期晉國介子推而有插柳風俗,衍生柳節(jié)之名目。介子推是隨晉公子重耳避國亂流亡的諸臣之一,重耳多年后歸國踐位(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晉文公),封賞從亡諸臣,“介子推不言祿,祿亦弗及”,奉母避居綿山,重耳去請他出山,他不愿為官,重耳命人焚山逼促,他抱住柳樹不出,與其母都被燒死;后世人指此日為清明日,其實春秋時代還不知有此節(jié)氣。清明插柳枝以作紀念,當是很久以后形成的節(jié)俗。清明時節(jié),柳樹新綠,傳出春信,清明日就又稱柳節(jié)。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則云:“清明即寒食,又曰禁煙節(jié)。”
禁煙指禁炊煙,不生火只吃此前煮就的冷食品,相傳亦是紀念介子推而立禮俗。其說非,因為寒食禮俗在介子推之前就有,隋·杜公瞻為《荊楚歲時記》所加按語引《周書,不能說“清明即寒食”。
秋千節(jié)
見于明·劉若愚《明宮史》。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載:“按《析津志》云:遼俗最重清明,上自內(nèi)苑,下至士庶,俱立秋千架,日以嬉戲為樂?!薄都t樓夢》敘及飲酒行令,有“女兒樂,秋千架上衣衫薄”之句。清明時換上春裝,開始蕩秋千,故有秋千節(jié)的名稱。
踏青節(jié)
嶺南春早,踏青節(jié)定得亦早,以夏歷二月初二日為踏青節(jié),但大部分地區(qū),從中原、江南到華北都以清明為踏青節(jié)。這些地方,春信日期有先后,華北一帶要在公歷4月中旬或下旬開春,但踏青節(jié)卻也定在清明。
踏青節(jié),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jié),也正是人們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
寒食節(jié)
又稱熟食節(jié)、禁煙節(jié),冷節(jié)。它的日期,是距冬至一百零五日,也就是距清明不過一天或兩天。這個節(jié)日的主要節(jié)俗就是禁火,不許生火煮食,只能吃備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因為有上墳、效游、斗雞子、蕩秋千、打毯、牽鉤(拔河)等。所以也稱秋千節(jié),拔河節(ji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