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為什么立秋在中伏 為什么立秋前后下大雨
我國民間有立秋之日“啃秋”的習俗,即在立秋之日啃吃西瓜,意用西瓜“啃”去余夏暑氣,“啃”下“秋老虎”,迎接涼爽的秋季。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收集關于為什么立秋在中伏,歡迎借鑒參考。
為什么立秋在中伏
俗語說:秋后有一伏,所以立秋后必有一伏(完成的伏10天)所以今年兩個中伏,立秋整好在中伏。
三伏天,一伏是十天,是按照天干的十數(shù)去計算的。所以,劃分三伏天,就是:夏至之后的第三個天干的庚日,為第一伏的開始天。每年進入三伏天之后,都是很熱的,特別是第三伏的十天,是最熱的。
中國民間老百姓根據(jù)地球積蓄熱量的情況,總結出了二十四個秋老虎的說法,這意思是說,每年的立秋之后的二十四天,同樣是很熱的。但是,中國民間老百姓也同時總結出了“立秋早晚涼;蚊從立秋死”的諺語。這意思是說,立秋之后雖然天氣還很熱,但是,一早一晚卻是涼快了,而且,討厭的蚊子也開始從立秋就越來越少了。
這里需要說明的是,由于天干地支配制組合日子的六十循環(huán)情況,所以,有的時候,初伏結束之后,不見得馬上就會出現(xiàn)庚日,于是,有的時候,中伏期間,可能會超過十天。
為什么立秋前后下大雨
立秋的到來意味著秋天的開始同時也預示著溫度的逐漸降低,立秋降溫最大的法寶是下雨,這是人們長期觀察總結得出的結論。人們對秋雨無疑是歡迎的,農(nóng)民總結的經(jīng)驗立秋下雨,意味一段時間天氣以晴朗為主,接下來會適合收莊稼;處暑下雨的話,一段時間天氣會很糟糕。這樣就不利于秋收,收了也沒法曬。
“立秋”對于農(nóng)事的影響相當大。古代農(nóng)業(yè)社會,農(nóng)民對“立秋”的重視程度不亞于過節(jié)。立秋日如果聽到雷聲,農(nóng)作物就會欠收;如果立秋日天氣晴朗,必定風調(diào)雨順,可以坐等豐收。同樣,“立秋”的早晚也相當重要,立秋相應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立秋既是萬物成熟收獲的季節(jié),也是人體陽消陰長的過渡時期。因此,秋季養(yǎng)生從來是人們不可忽視的重要內(nèi)容。最易做的就是“立了秋,便把扇子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