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 > 生活課堂 > 節(jié)日知識 > 24節(jié)氣 > 立春 >

今日立春時節(jié)的說法

時間: 宋佳4544 分享

立春又名打春,打春節(jié),是24節(jié)氣之首。那在這萬物復蘇的第一天,為此關(guān)于立春時節(jié)的說法不知你們了解多少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了今日立春時節(jié)的說法簡介,歡迎參閱。

今日立春時節(jié)的說法

今日立春時節(jié)的說法

立春是24節(jié)氣之首,所以古代民間都是在“立春”這一天過節(jié),相當于現(xiàn)代的“春節(jié)”,陰歷正月初一稱為“元旦”。1913年民國二年7月,袁世凱擬定陰歷元旦為“春節(jié)”,次年1914年起開始實行。自此,夏歷歲首稱春節(jié),一直相沿至今。故屬相應當從立春開始計算,而不是以正月初一為界。

立春”只能說春天來了,不能代表新年的第一天,元旦大立春年初一才是新年的第一天。中國古代“元旦”歷來指的是農(nóng)夏、陰歷正月初一。“元旦”的“元”,指開始,是第一的意思,凡數(shù)之始稱為“元”;“旦”,象形字,上面的“日”代表太陽,下面的“一”代表地平線?!暗奔刺枏牡仄骄€上冉冉升起,象征一日的開始。人們把“元”和“旦”兩個字結(jié)合起來,就引申為新年開始的第一天。

公元1911年,孫中山領(lǐng)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的統(tǒng)治,建立了中華民國。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開會,決定使用公歷,把農(nóng)歷的正月初一叫做“春節(jié)”,把公歷的1月1日叫做“元旦”。不過當時并未正式公布和命名。到孫中山于1912年1月初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tǒng)時,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nóng)時,從西歷,所以便統(tǒng)計”,定農(nóng)歷正月初一為春節(jié),改公歷1月1日稱為歲首“新年”,但仍稱“元旦”。在民國以后雖然定1月1日為新年,當時只有機關(guān)、學校以及外國經(jīng)營的洋行大商號等才放假1天,老百姓并不承認,仍延承古時舊習以農(nóng)歷初一為新年,因此老北京的街市上與民間均沒有什么歡慶活動。

立春的民俗活動

迎春

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動,事先必須做好準備,進行預演,俗稱演春。然后才能在立春那天正式迎春。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進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來。立春后,人們在春暖花開的日子里,喜歡外出游春,俗稱出城探春、踏春,這也是春游的主要形式。

貼“春”字

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后漸漸發(fā)展為春聯(lián),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愿望。

送春

立春這天,民間藝人會制作許多小泥牛,稱為“春牛”,送往各家各戶,謂之“送春”。

拜太歲

太歲為值歲之神,坐守當年,主管當年之休咎,因此民間也多祭之。從傳統(tǒng)的干支紀年規(guī)則上來講,立春之時就是新舊太歲進行交接之時。太歲神對應六十甲子,共六十位,每年有一位當值,在當年當值的太歲謂之“值年太歲”。太歲在寅曰攝提格,在卯曰單閼,在辰曰執(zhí)徐…。在古代立春是一個重大節(jié)日,稱立春節(jié)、正月節(jié)、歲始、改歲等。立春歲首拜太歲是我國民間一種化煞消災、祈福納吉的古老傳統(tǒng)習俗。

立春的氣候特點

“一年之計在于春”,立春正是陽氣初生之時,萬物復蘇,萬物隨陽氣上升而萌芽生長。時至立春,在我國,北回歸線及其附近一帶,已風和日暖、萬物開始生長,氣溫、日照、降雨等,這時常處于一年中的轉(zhuǎn)折點,趨于上升或增多,可明顯感覺到早春的氣息。立春節(jié)氣,東亞南支西風急流已開始減弱,但北支西風急流強度和位置基本沒有變化,蒙古冷高壓和阿留申低壓仍然比較強大,但在強冷空氣影響的間隙期,偏南風頻數(shù)增加,并伴有明顯的氣溫回升過程。

“立春”是季節(jié)類節(jié)氣,標示著進入了春季,代表溫暖、生長。立春后陽氣開始上升,日照增加,白天漸長,意味著萬物閉藏的冬季已過去,開始進入生長的季節(jié),萬物至此漸次復蘇,天氣開始逐漸回暖。交節(jié)時真正進入春季的只有位于黃赤交角上的南方嶺南,早春的氣息已撲面而來;而在北方,萬物仍蕭索,有的地方還在下雪,立春,更多只能說是春天的前奏,并沒進入春天。在現(xiàn)代中國氣候?qū)W(候平均氣溫)上,常以每五天的日平均氣溫穩(wěn)定上升至10℃以上的始日作為劃分為春季開始。

1744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