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端午節(jié)五彩繩的由來
2022端午節(jié)五彩繩的由來_端午節(jié)含義
五色絲的五色代表五行,五色線之俗源于我國古代的五行觀念,或為文身遺俗,古代崇尚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下面是小編精心推薦的2022端午節(jié)五彩繩的由來_端午節(jié)含義,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端午節(jié)系五彩線,是古老習俗。五彩線是端午節(jié)吉祥物兼飾物,具有辟邪作用,兼有祈福納吉的美好寓意。仲夏端午飛龍在天,龍氣(陽氣)旺盛,百邪皆避,端午日是辟陰邪的吉祥日子,由此衍生了一系列的辟邪習俗,其中以五色絲線系臂,是端午辟邪習俗之一。五色絲線源于我國古代的五行觀念,或為上古時代南方古越人的文身之俗,據(jù)《漢書》記載:“越人常在水中,故斷其發(fā)、文其身,以象龍子,故不見傷害也?!庇帧痘茨献印份d:“越人以箴刺皮為龍文,所以為尊榮也?!睍x人劉義慶《世說》等書,記以五色絲纏繞粽子,以投入江中,為蚊龍所憚。中國古代崇尚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端午以五色絲線系臂,曾是很流行的節(jié)俗。這習俗自漢代時已流傳到北方中原各地,在東漢應劭著《風俗通義》中記載說把它系在臂上可避病除鬼、不染病瘟;在東晉葛洪的《抱樸子》中又記述有將五色紙掛于山中,召喚五方鬼神的巫術,大概是以五色象征五方鬼神齊來護佑之意?!肚G楚歲時記》載:“以五彩絲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边@些習俗傳到后世,即發(fā)展成許多種漂亮飾物,制作也日趨精致,成為端午節(jié)特有的民間藝品。
端午節(jié)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后插或懸在門上。因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驅(qū)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jié)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后來的風俗則引申為“蒲劍”,可以斬千邪。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有一段記載“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于床戶,皆以卻鬼”。
而晉代《風土志》中則有“以艾為虎形,或剪彩為小虎,帖以艾葉,內(nèi)人爭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劍狀,名為蒲劍,以驅(qū)邪卻鬼”。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藥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在我國古代就一直是藥用植物,針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有關艾草可以驅(qū)邪的傳說已經(jīng)流傳很久,主要是它具備醫(yī)藥的功能而來,像宗懔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曰“雞未鳴時,采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采艾為人形,懸于戶上,可禳毒氣?!?/p>
一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后栽種艾草,求吉祥的習俗。臺灣民間也有在端午時貼“午時聯(lián)”,它的作用和靈符一樣,有些午時聯(lián)上有下列的句子“手執(zhí)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榕枝在民間的意義可使身體矯健“插榕較勇龍,插艾較勇健”。也有地方習俗是掛石榴、胡蒜或山丹,胡蒜除邪治蟲毒;山丹方劑治癲狂,榴花懸門避黃巢,石榴花正是這個季節(jié)的花卉,也有治病的功能。石榴皮為一常見的中藥。
懸艾草: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jié),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nèi)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于門眉,懸于堂中。并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制成花環(huán)、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qū)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fā)性芳香油。它所產(chǎn)生的奇特芳香,可驅(qū)蚊蠅、蟲蟻,凈化空氣。中醫(yī)學上以艾入藥,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藥材。
可見,古人插艾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jié)也是自古相傳的“衛(wèi)生節(jié)”,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端午節(jié)上山采藥,則是我國各民族共同的習俗。
農(nóng)歷五月初五端午節(jié),是中國人最喜愛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讹L土記》云:“仲夏端午,端,初也。”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意思,后因“五”、“午”同音,農(nóng)歷五月初五便成了端午節(jié),又名重五、重午。因“五”為陽數(shù),又名端陽。
端午節(jié)又稱為端陽節(jié),是我們中國十分隆重的節(jié)日。端午節(jié)是我國二千多年前的舊習俗,直到現(xiàn)在人們還在過端午節(jié),它是紀念我國戰(zhàn)國時期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屈原是戰(zhàn)國時期出國人,很有學問。他在楚王身邊做官,以形象是自己的國家富強起來?;杈鯀s聽信_臣的話,把屈原削職流放。在流放中,屈原聽說楚國的的都城被敵人占領,百姓遭難,悲憤極了。五月初五這一天,他來到汨羅江邊,懷抱一塊石頭,以縱身跳入汨羅江中。出國的百姓聽到屈原投江的消息,都十分悲痛。他們含著淚劃著船趕來打撈屈原,還把粽子扔到江里喂魚,希望魚兒不要傷害屈原的身體。這就是五月端陽包粽子的來歷。
端午節(jié)的由來,有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曹娥說。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余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則認為端午節(jié)起源于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jié)日。
端午習俗活動發(fā)端于南宋時期,至明清時達到鼎盛。據(jù)《嘉興府志》記載:1765年,乾隆第四次南巡,重游煙雨樓,龍舟競渡掀起高潮。除了南湖群龍飛百舸爭流的龍舟競渡外,民間還流行插“健符”、祭嫘祖、懸鐘馗、跳鐘馗舞、關帝畫像、寫“王”字、送百蟲、吃粽子等,豐富多彩民俗活動形成嘉興端午節(jié)一道獨具特色的文化風景線。
中國的端午節(jié)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jié)、五月節(jié)、浴蘭節(jié)、女兒節(jié)、天中節(jié)、詩人節(jié)、龍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們過節(jié)的習俗卻大同小異。內(nèi)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鐘馗像,懸掛菖蒲、艾草,佩香囊,賽龍舟,比武,擊球,蕩秋千,給小孩涂雄黃,飲用雄黃酒、吃咸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逐漸消失外,其余習俗至今已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的國家。
粽子最初是民間普通食品,吃粽子并不固定在端午,但是后來由于紀念屈原,才使得端午節(jié)吃粽子成為中華民族世代沿襲的習俗,也使得小小的粽子具有了深厚的歷史底蘊和文化內(nèi)涵。古時每逢端陽,人必食粽。唐明皇曾御筆親書“四時花意巧,九子粽爭新”贊粽,詩人鄭谷有“諸鬧漁歌響,風和角粽香”之句譽粽,這說明當時上自朝廷,下至民間,食粽已是很普遍的事。吃粽子原本簡單,但經(jīng)這么詠唱,頓覺濃情異趣大增,意韻余味綿長。
端午節(jié)吃粽子是我國傳統(tǒng)食俗。全國各地的端午節(jié)粽子味道各異,但是大家公認的美味就是的“五芳齋”粽子。五芳齋號稱“江南粽子大王”,至今已有80多年歷史,以糯而不爛、肥而不膩、肉嫩味美、咸甜適中而著稱。
端午節(jié)的粽子真是讓人驚訝不已,蘆葦?shù)拈L葉,江南的糯米,還有蜜制的大棗。包制成一只只粽子,開水一煮,葦葉清爽的香氣,糯米濃膩的粘香,還有蜜棗的甘甜,混在一起是怎樣的享受啊。什么樣的人會有如此的妙構,讓千古的人們都為之沉醉。
小孩還要掛香囊的。端午節(jié)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qū)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nèi)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每到端午節(jié)來臨前幾天,大人們便會給孩子們準備各式各樣的女紅飾物,有各色彩線擰成的“花花繩”,有繡了“五毒”的肚兜兒,看的是五彩絲線做的“香囊”,香囊內(nèi)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據(jù)說戴了可以辟邪。伴隨著這些形形色色,玲瓏可愛的飾物的,是一個白娘子與許仙的美麗故事。孩子們喜歡上了多情善良的白娘子,生怕這樣的“辟邪物”會將白娘子給“辟”了去。大人們總是解釋說,白娘子是千年修煉,這些物件是降不住她的。大人們又拿了雄黃酒要在孩子的耳朵上搽,許多孩子說啥也不肯涂雄黃,他們知道白娘子最怕雄黃了,他們真心喜歡那個“棄黃冠攜青妹佩劍云游……
賽龍舟源于戰(zhàn)國時楚人因舍不得屈原死去,于是有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并驅(qū)散江中之魚。其實,“龍舟競渡”早在戰(zhàn)國初期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jié)目。
后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賦予不同的寓意。江浙地區(qū)劃龍舟,兼有紀念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貴州苗族在農(nóng)歷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jié)”,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谷豐登;云南傣族則在潑水節(jié)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巖紅窩。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qū),包括臺灣、香港,每年端午節(jié)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jié)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lián)系在一起。因而端午節(jié)又稱詩人節(jié),把屈原崇高的人格和偉大的作品引以為民族的光榮。詩人節(jié)之倡設,實與整個社會有關。詩的社會固不必人人吟詩,個個度曲,旨在能明辨是非,能以誠相見,有良好的風尚。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fā)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藥物。五月古稱“惡月”,空氣悶熱潮濕,蛇蚊出沒頻繁,陽光熾熱,百毒齊出。古人掛艾和菖蒲是有一定科學性的,端午節(jié)也就成了自古相傳的“衛(wèi)生節(jié)”。賞不盡人間西湖景色秀,春情蕩漾在心頭”的白娘子。真有點矛盾,這正是端午文化的豐富內(nèi)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