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生活課堂>節(jié)日知識>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除夕> 除夕的民間傳說故事

除夕的民間傳說故事

時間: 思欣0 分享

除夕的民間傳說故事有哪些

每年農(nóng)歷的12月的最后的一天就是除夕。而除夕就是農(nóng)歷的臘月三十。 除夕,又稱大年夜、年夜、除夜、歲除、大晦日,是過年前的最后一天。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除夕的民間傳說故事,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肯定對大家有所幫助。

除夕的民間傳說故事

除夕的民間傳說故事

話說古代有一只四角四足的惡獸——夕,因冬季大雪覆蓋而短缺了食物常到附近的村莊里去找吃的,因其身體龐大、脾氣暴躁、兇猛異常,給村民帶來了很大的災(zāi)難。每到臘月底,人們都整理衣物扶老攜幼,到附近的竹林里躲避夕。

這一年,村里的人們在收拾東西逃走的路途中遇到一位年紀約七八歲的孩子,餓倒在路旁。有位好心的老婆婆將孩子救醒,并要這孩子一起上山躲避惡獸——夕,這個聰明的孩子便與老婆婆一起跟著村子里的人來到了村后的竹林里。由于冬季在竹林里寒氣逼人,大家冷得紛紛伐竹蓋房、燒火取暖。

這個被老婆婆救來的孩子就好奇的問大家:我們這竹林離村子那么近,就不怕夕會來到這里嗎?有位老人回答他說:“我年小的時候就隨鄉(xiāng)親們來這里躲避夕,雪很大的那幾年因為它餓極了也追來過,可是它每次都看到鄉(xiāng)親們在這竹林里伐竹就匆匆忙忙的走了。”

這個孩子想了想告訴大家:“我有辦法除掉‘夕’讓大家從今以后不用每到臘月里就出來逃難。”大家聽后都非常高興,紛紛問該怎么辦?這個聰明的孩子告訴大家:多砍一些竹節(jié)帶著,今夜全村人都可以回家!在你們各家的門外掛一塊紅布,就好了,等到明天天亮之后夕就再也不會來了。鄉(xiāng)親們半信半疑的聽著這個孩子的話,由村里的老者帶著各自回了自己的家。

很快入夜了,村民們由于害怕“夕”會來沒有人敢睡覺,除都在自家的門外懸掛了紅布條之外,就來到村中間的空地上,守著一些從竹林里帶回來的一些碎的竹節(jié)。天氣寒冷大家點了火堆取暖,餓了就拿些吃的出來……子夜,便聽到一聲震天的巨吼,大家恐懼的縮做一團。這時那個聰明的孩子突然間站出來告訴大家說:“我去把他引來,然后大家就往火堆里扔我們守了一夜的碎竹節(jié)?!?/p>

還沒等還好心的老婆婆伸手去拽,這個孩子已經(jīng)來到了村口,孩子看到夕正在往村里硬闖,破壞了很多東西,于是他大聲的叫到:你每年都來,害得百姓不能安居樂業(yè),今天我一定要給你點厲害!!“夕”聽到孩子的叫聲,便循著聲音追來過來,可是它看到家家門墻都掛著紅紅的布條就沒敢進,于是順著孩子的聲音忍著挨餓的肚皮來到了村中央的空地這里。

時孩子大聲地說:“鄉(xiāng)親們,往火里扔碎竹節(jié)啊!!”,可是大家因為害怕早已經(jīng)站在那里礓住了,這個瞬間“夕”用他的角把孩子挑了起來重重的甩在了地上。村民們聽到孩子落地的聲音反應(yīng)過來,紛紛往火里扔起了竹節(jié)。由于是砍伐不久,濕濕的竹節(jié)遇到旺火紛紛爆裂,噼里啪啦的響了起來!“夕”聽到這響聲掉頭鼠竄,沒有再損壞村里的東西。

天亮起來了,“夕”被人們?nèi)拥交鹄锏闹窆?jié)爆裂時發(fā)出的聲音嚇跑了,住戶家因為門前掛的紅條,夕沒有進所以保住了,人們心中卻高興不起來。因為那個救了這個村莊的聰明的孩子被“夕”挑死了。而這一天就是正月初一。這個聰明的孩子,他的名字就叫做“年”。

因為“夕”沒有死,所以每年的臘月卅十,大家都守著碎竹節(jié)等待著,希望早日除掉“夕”??墒且荒昴赀^去了,誰也沒有再見過“夕”,有的只是大家為防止“夕”的到來燃放的爆竹與門前掛的紅布條,然而卻給我們留下了這個傳說與過年的習俗:臘月卅的夜里,大家齊聚一堂吃著年夜飯,一起守歲等待除夕的鐘聲。放爆竹,貼門聯(lián)。等到天亮彼此走訪鄰里給予問候與祝福。 初一早上鄉(xiāng)親們彼此走訪看看相鄰有沒有受傷說一些吉祥客氣的話。希望來年的臘月“夕”不再來。

除夕年夜飯的風俗

年夜飯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餃子、餛飩、長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講究。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又因為白面餃子形狀像銀元寶,一盆盆端上桌象征著"新年大發(fā)財,元寶滾進來"之意。有的包餃子時,還把幾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幣包進去,說是誰先吃著了,就能多掙錢。吃餃子的習俗,是從漢朝傳下來的。相傳,醫(yī)圣張仲景在寒冬臘月,看到窮人的耳朵被凍爛了,便制作了一種“祛寒嬌耳湯”給窮人治凍傷。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溫熱的藥材,用面皮包成耳朵樣子的“嬌耳”,下鍋煮熟,分給窮人吃,人們吃后,覺得渾身變暖,兩耳發(fā)熱。以后,人們仿效著做,一直流傳到今天。新年吃餛飩,是取其開初之意。傳說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狀態(tài),盤古開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長面,也叫長壽面。新年吃面,是預(yù)祝壽長百年。

除夕儀式的意義

學術(shù)界普遍認為,除夕起源于上古的“逐除”。分集體力量與個人力量驅(qū)逐邪惡。巫儺祭祀活動是集體除惡行為,屬社會公共性事務(wù)。面具與鼓,是驅(qū)除邪惡的法器。面具意味著神靈降臨在場,鼓是雷神的象征,能創(chuàng)造新生命?!吨芏Y.夏官.方相氏》:“方相氏掌:蒙熊皮,黃金四目,玄衣朱裳,執(zhí)戈揚盾,帥百隸隸而時儺,以索室驅(qū)疫?!薄秴问洗呵铩芳径o注:“前歲一日,擊鼓驅(qū)疫癘之鬼,謂之逐除,亦曰儺。”據(jù)《論語.鄉(xiāng)黨》記載,“鄉(xiāng)人儺”,孔子“朝服立于阼階”,恭恭敬敬地參加這一逐鬼驅(qū)疫的儀式。此習俗延綿幾千年。至今,某些地方還留存有除夕舉行巫儺祭祀之習俗。

個人力量驅(qū)逐邪惡,有沐浴、理發(fā)、更衣、大掃除、貼門神、祭祀之類。各地風俗不一,故而不必繁瑣地贅述。

守歲,就是守候新年。除夕夜“守歲”,通宵不睡,敲鑼打鼓,鳴放爆竹。萬歷《嘉興府志》:“臘月,鄉(xiāng)人以朱墨圖面,跳舞于市,行古禮。除夕,易門神,桃符,春貼,井皆封,爆竹,設(shè)酒果聚歡,鑼鼓徹夜,謂之守歲?!?/p>

從民俗學來講,除夕驅(qū)逐邪惡的儀式具有收懾人心、整飭秩序、斬斷過去、除舊迎新、招福納祥等意義。不管是悲慘的一年,還是美好的一年,一切都過去了,一切都需要重新開始。正如有的禪師忽然頓悟,契合機鋒,一撥就轉(zhuǎn),決不拖泥帶水,放下過去,當下重做來人!不過,這個需要大氣力。

時間(歲時)與地理是中國文化的大舞臺,儀式便是戲劇的內(nèi)容。復(fù)興年節(jié)的歲時文化,關(guān)鍵在詮釋年節(jié)在儀式上的文化意義與價值。只有通過年節(jié)的儀式,才能更好地營造過年的氣氛,彰顯中國文化。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于今的時代,科技發(fā)達,人心向惡,崇拜物質(zhì)與金錢,不信仰傳統(tǒng)宗教,家庭結(jié)構(gòu)單一,雖然人口總數(shù)龐大,但每一家庭人口太少,而許多大城市禁止燃放鞭炮,除夕夜圍坐烤火箱看電視,故而傳統(tǒng)儀式?jīng)]落,根本感覺不到往昔過年的氣氛,只覺得年味越來越淡了,剩下無數(shù)寂寞與孤獨。

除夕和春節(jié)的區(qū)別

廣義的春節(jié)包括正月和除夕,過年、大年三十、大年夜、除夕都是指同一天。而特定意義的春節(jié)指的是大年初一,也就是農(nóng)歷新年的第一天。

大年夜就是農(nóng)歷年的最后一天晚上,通常設(shè)在臘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稱為大年三十。這一天在古時候稱為“歲除”,又叫“除夕”。除夕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掃得干干凈凈,還要貼門神、貼春聯(lián)、貼年畫、掛門籠,人們則換上帶喜慶色彩和帶圖案的新衣,往往通宵不眠,俗稱守歲。

春節(jié)俗稱“年節(jié)”,古稱“元旦”。自漢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農(nóng)歷)正月初一為“歲首”(即“年”),年節(jié)的日期由此固定下來。民國開始采用公歷(陽歷)計年,遂稱公歷1月1日為“元旦”,稱農(nóng)歷正月初一為“春節(jié)”。

除夕是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中最重大的節(jié)日之一。指農(nóng)歷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春節(jié)前一天晚,因常在夏歷臘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稱該日為年三十。一年的最后一天叫“歲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守歲。蘇軾有《守歲》:“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除夕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掃得干干凈凈,還要貼門神、貼春聯(lián)、貼年畫、掛門籠,人們則換上帶喜慶色彩和帶圖案的新衣。春節(jié),即農(nóng)歷新年,俗稱過年。

1066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