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 > 生活課堂 > 節(jié)日知識 > 24節(jié)氣 > 立冬 > 立冬為什么吃餃子

立冬為什么吃餃子

時間: 麗霞1035 分享

立冬為什么吃餃子

  “立冬的餃子入伏的面,吃了一輩子不遭難。”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立冬標志著寒冷的冬天馬上就要到來了。羊肉大蔥餡的餃子最適宜在立冬吃。那么立冬為什么要吃餃子呢?吃餃子有什么好處呢?下面由小編帶領大家簡單了解一下吧。

  立冬吃餃子的原因

  每年農(nóng)歷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jié)日飯。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yī)圣”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張仲景是南陽郡涅陽 (今河南省鄧州市穰東鎮(zhèn))人,他著《傷寒雜病論》,集醫(yī)家之大成,被歷代醫(yī)者奉為經(jīng)典。張仲景有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yī)。”東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yī)。后毅然辭官回鄉(xiāng),為鄉(xiāng)鄰治病.其返鄉(xiāng)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xiāng)親面黃肌瘦,饑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y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醫(yī)治凍瘡。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qū)寒藥材放在鍋里熬煮,然后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后,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只“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fā)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

  立冬吃餃子的好處

  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yī)圣”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今天立冬,北方在這天有吃餃子的習俗。專家表示,立冬吃餃子講究餡料的選擇,不同的餡料功效不盡相同,市民應根據(jù)自身需求各取所需。

  冬天的寒冷天氣影響人體的內(nèi)分泌系統(tǒng),使甲狀腺素、腎上腺素等分泌增加,加速蛋白質(zhì)、脂肪、碳水化合物三大類熱源營養(yǎng)素的分解,以增加機體的御寒能力,這樣就造成人體熱量散失過多。

  因此,冬天營養(yǎng)應以增加熱能為主,可適當多吃牛羊肉、雞蛋、魚類、乳類、豆類及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食物。

  立冬吃餃子的寓意

  11月7日是今年的立冬節(jié)氣,習慣上,我國民間常把這一天當作冬季的開始。“立冬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在我國北方,一些地區(qū)的人們有立冬吃餃子的習俗。

  在京津一帶,人們有立冬吃水餃的習俗,有民俗專家認為,立冬是秋冬季節(jié)之交,是“交子之時”,所以這時吃餃子有“順從天意”的意思。而且,我國過去是個農(nóng)耕社會,勞動了一年的人們,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一下,順便犒賞一家人一年來的辛苦。

  雖然濟南也是北方城市,不過,“立冬餃”似乎并不受重視。在老濟南的習俗里,立冬并沒有吃餃子的習慣,不過“冬至餃子夏至面”卻一直流傳著。濟南立冬過后,天氣不是很冷,真正的‘嚴冬’,得等到冬至,在經(jīng)濟條件欠發(fā)達的時候,冬至的寒冷會讓不少人凍傷耳朵,而餃子形狀很像耳朵,于是有了‘冬至吃餃子不凍耳朵’的習俗。

  盡管各地的習俗有所差別,但是“補冬”的意義是基本一樣的,都是為了溫暖身體、驅(qū)走嚴寒,增強抵抗力,少生疾病。

  有關保健專家提醒,立冬之后的飲食要以溫補為主,吃餃子講究餡料的選擇,不同的餡料功效不盡相同,不同人群應根據(jù)自身需求各取所需,胡蘿卜、羊肉、洋蔥、牛肉等都是立冬水餃餡料的好選擇。

  按中醫(yī)的說法,羊肉味甘而不膩,性溫而不燥,具有補腎壯陽、暖中祛寒、溫補氣血、開胃健脾的功效,所以冬天吃羊肉,既能抵御風寒,又可滋補身體,是一舉兩得的美事。

  用羊肉做餡時,加入適量的料酒、生姜和蔥,這樣不僅可以去膻氣,還能保持羊肉原有的風味。蔥含有刺激性氣味的揮發(fā)油和辣素,能祛除腥膻等異味,并有較強的殺菌作用。此外,生蔥含烯丙基硫醚,而烯丙基硫醚會刺激胃液的分泌,有助于增進食欲。

  溫馨提示:吃蔥別扔蔥葉,蔥葉要比蔥白含有更多的維生素A、維生素C及鈣。蔥含有微量元素硒,并可降低胃液內(nèi)的亞硝酸鹽含量,對預防胃癌及多種癌癥有一定作用。搭配蘿卜、白菜也很好。

2770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