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傳統(tǒng)的幼兒教育原則
我國傳統(tǒng)的幼兒教育原則
中國古代在長期的幼兒教育實踐中,總結和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摸索出許多幼兒成長和教育的規(guī)律。本文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我國傳統(tǒng)的幼兒教育原則,歡迎閱讀!
我國傳統(tǒng)的幼兒教育原則 1: 蒙以養(yǎng)正
《易經》稱:“蒙以養(yǎng)正,乃圣功也。”意思是要以正當、正確、正面的內容和方法教育蒙童,盡量減少以至杜絕后天或外界的不良影響,保證幼兒健康成長。這是儒家學者一貫堅持的原則,也成為古代幼兒教育的根本指導思想。明朝丘溶在《大學衍義補》中指出:“古人為教,方其子在胞胎之中,已謹其所感。及其子在孩提之日,尤謹其所示。稟之于初者,純全而無偽;養(yǎng)之于幼者,端正而無邪。所見必正事,所聞必正聲,所視必正色,所言必正理。非但男有教,而女亦有教。非但養(yǎng)其心,而又養(yǎng)其身。古之人家,其豫于教育如此。是以他日出而就教于學校,服役于官府,執(zhí)事于朝廷,無所往而不可。”呂祖謙曾就此作了進—步解釋。他認為,“教小兒當以正”,因為幼兒分析、辨別能力低,又喜歡模仿,所以接觸到的入以身作則,躬行正道,可以有效地發(fā)揮教育作用,否則就容易受壞的影響。清代陸世儀在《思辯錄》中也稱:“教子須好似一身率先。每見人家子弟,父母未嘗著意督率,而規(guī)模動定,性情好尚,輒酷肖其父,皆身教為之也。”堅持正面教育,為幼兒成長創(chuàng)造良好環(huán)境,教育者包括父母在內都應以身作則,成為為人處事的楷模,實現(xiàn)“蒙以養(yǎng)正”。
我國傳統(tǒng)的幼兒教育原則2:早喻教
提倡幼兒早期教育的思想淵源出自儒家“正本”“臣始”的哲學觀?!洞蟠鞫Y記·保傅》中引《易經》稱:“正其本,萬物理。失主亳厘,差之千里。”朱熹也認為,“子之初生,不可不慎:”《大學衍義補·家鄉(xiāng)之禮上》指出:“人之初生,童孺之時,元氣未漓,天真未散,善性未斫,情竇未開。當此時而開導之,則順而易;過此日、十而防閑之,則逆而難。”流傳極早的俗諺“教婦初來,教兒嬰孩”講述的同樣是這個道理。朱熹強調,“幼稚之時,使其習與智長,化與心成”,必能“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顏之推也曾指出:“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以后,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中國古代流傳著許多“幼慧”“少成”的典型,被人們稱之為“神童”,為人所羨慕,也導致長期存在著盲目追求幼兒教育愈早愈好,學的東西愈多愈難愈好的偏向。這樣做不僅未必使幼兒成才,反而摧殘幼兒的身心健康,這是值得后人警惕的。其實,中國很早就有人懷疑或不贊成過早施教?!妒勒f新語·夙惠》載一古諺稱:“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宋代王安石寫《傷仲永》一文,講到他家鄉(xiāng)有一個五歲能作詩的“神童”方仲永,名噪一時,其父帶他四處炫耀,但隨著年齡的增長,與同齡人的差距越來越小,至成人,與常入無異,“泯然眾人矣”。由此可見,提倡早期教育還應持科學的態(tài)度。
我國傳統(tǒng)的幼兒教育原則 3:嚴慈相濟,教愛相輔
慈愛幼兒是人之天性。宋代袁采在《袁氏世范》中作了分析:“父母于其子嬰孺之時,愛念尤厚,撫育無所不至。蓋由氣血初分,相去未遠,而嬰孺之聲音笑貌,自能取愛于人。亦造物者設為自然之理,使之生生不窮,雖飛有微物亦然。”出于“養(yǎng)兒防老”的期望,更有“望子成龍”的企盼,自然對子女慈愛有加,導致對子女的過分溺愛,反而對幼兒成長極為不利。顏之推在《顏氏家訓》中指出:“吾見世間無教而有愛,每不能然。飲食運為,恣其所欲。宜誡反獎,應呵反笑,至有識知,謂法當爾。驕慢已習,方復制之。捶撻至死而無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長,終為敗德。”他主張:“當及嬰稚,識人顏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誨,使為則為,使止則止。比及數(shù)歲,可省笞罰。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古有諺語“嚴家無悍虜,慈母有敗子”。袁采也說“慈父固多敗子”,在《韓非子·兒說》中有段話頗有哲理:“慈母之于弱子也,愛不可為前。然而弱子有僻行,使之隨師。有惡病,使之事醫(yī)。不隨師則陷于刑,不事醫(yī)則歸于死。”這些主張對于我們理解嚴慈相濟,教愛相輔,會有很大幫助。
傳統(tǒng)的幼兒教育原則4:順其性情,激發(fā)興趣
在中國傳統(tǒng)幼兒教育中,有不少教育家深刻認識到,必須適應幼兒的身心特點,順其性情,反對束縛、壓制幼兒個性。王陽明指出:“近世之訓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讀課仿,責其檢束,而不知導之以禮;求其聰明,而不知養(yǎng)之以善。鞭撻繩縛,待若拘囚。”采用違天性、逆性情的做法,“蓋驅之于惡,而求其為善”,結果是與教育者主觀愿望相反,“偷薄庸劣,日趨下流”。他認為,幼兒教育最有效的方式是“誘之以詩歌”。“凡誘之詩歌者,非但發(fā)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號呼嘯于詠歌,宣其幽抑結滯于音節(jié)也。導之以禮者,非但肅其威儀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讓,而動蕩其血脈,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諷文讀書者,非但開其智覺而已”。他強調幼兒教育必須使幼兒“趨向鼓舞”,“心中喜悅”。詩歌、故事、舞蹈、游戲、旅行是幼兒教育的最好形式。明朝呂德勝編《小兒語》“使童子樂聞而易曉”,清朝陸世儀強調“因其歌舞而之以禮樂”,是“因其勢而利導之”。林之望在《養(yǎng)蒙全鑒序》中說:“以童子之典教童子”,不僅“易記”,而且“易生其感發(fā)之心”,以產生共鳴,興趣盎然。王筠還提出,為了維護幼兒學習興趣,應有勞有逸,注意調節(jié)。“小兒無常精神,必須使有空閑。”崔學古在《幼訓》中也主張要使幼兒“優(yōu)而游之,使自得也”。
我國傳統(tǒng)的幼兒教育原則5:量資循序,隨其分限所及
幼兒教育必須適應兒童的身心特點,同時必須遵循學習內容自身的客觀規(guī)律。量資循序,隨其分限所及,正是這一客觀規(guī)律的體現(xiàn)??鬃又v“欲速則不達”,孟子早就批評過“揠苗助長”的愚蠢做法。朱熹指出:“教小兒,只說個義理大概,只眼前事?;蛞詾?、應對之類作段子,亦可。”唐彪在《教女遺規(guī)》中指出:“子弟幼時,當教之以禮。禮不在精微,止在粗淺。”王筠在《教童子法》中指出:“學字亦不可早。小兒手小骨弱,難教以拔蹬法,八九歲不晚。”崔學古在《幼訓》中專寫“量資循序”一節(jié),指出:“為師父者,不量子弟之資稟,不顧學向之生熟,而惟欲速以求成。不知功夫有序,何可一旦助長?故昔謂教子弟不必躐等,當知循序;不必性急于一時,而在操功于悠久。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年復一年,毫不放空,亦不逼迫。優(yōu)而游之,使自得之。自然慧性日開,生機日活。”王陽明對此更有精辟的論述。他說:“與人論學,亦須隨人分限所及。如樹有這些萌芽,只把這些水去灌溉,萌芽再長,便又加水,自拱把以至合抱,灌溉之功,皆是隨其分限所及。若些小萌芽,有一桶水在,盡要傾上,便侵壞他了。”“凡授書,不在徒多,但貴精熟,量其資稟,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則無厭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這是值得重視的。
看過"我國傳統(tǒng)的幼兒教育原則 "的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