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xué)習(xí)啦>在線閱讀>故事大全>故事>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小故事

時間: 秋梅1193 分享

  關(guān)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歷史故事,你一定聽過很多,下面小編給大家列舉幾個小故事,供大家參考。

  一鳴驚人

  戰(zhàn)國時代,齊國有一個名叫淳于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會說話。他常常用一些有 趣的隱語,來規(guī)勸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氣,而且樂于接受。

  當時齊國的威王,本來是一個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后,卻沈迷于酒色, 不管國家大事,每日只知飲酒作樂,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給大臣去辦理,自己則不聞不問。因 此,政治不上軌道,官吏們貪污失職,再加上各國的諸侯也都趁機來侵犯,使得齊國瀕臨滅亡的邊緣。

  雖然,齊國的一些愛國之人都很擔心,但是,卻都因為畏懼齊王,所以沒有人趕出來勸 諫。

  其實齊威王室一個很聰明的人他很喜歡說些隱語,來表現(xiàn)自己的智慧,雖然他不喜歡聽 別人的勸告,但如果勸告得法的話,他還是會接受的。淳于髡知道這點后,便想了一個計 策,準備找個機會來勸告齊威王。

  有一天,淳于髡見到了齊威王,就對他說:“大王,為臣有一個謎語想請您猜一猜:其 國有汁大鳥,住在大王的宮廷中,已經(jīng)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飛翔,也不發(fā)生名叫, 只是毫無目的的蜷夫著,大王您猜,這是一只什么鳥呢?”

  齊威王本是一個聰明人,亦聽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諷刺自己,向那只大鳥一樣,身為一國 之尊,卻毫無作為,只知道享樂。而他時再也不是一個昏庸的君王,于是沈吟了一會兒之后 便毅然的決定要改過,振作起來,做一番轟轟烈烈的是,因此他對淳于髡說:

  “嗯,這一只大鳥,你不知道,它不飛則已,亦非就會沖到天上去,它不鳴則已,一鳴 就會驚動眾人,你慢慢等著瞧吧!”

  從此齊威王不在沈迷于飲酒作樂,而開始整頓國正。首先他召見全國的官吏,盡忠負責 的,就給予獎勵;而那些腐敗無能的,則加以懲罰。結(jié)果全國上下,很快就振作起來,到處 充滿蓬勃的朝氣。

  另一方面他也著手整頓軍事,強大武力,奠定國家的威望。各國諸侯聽到這個消息以后 都很震驚,不但不敢再來侵犯,甚至還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歸還給齊國。

  齊威王的這一番作為,真可謂是“一鳴驚人”呀!

  所以后來的人便把“一鳴驚人”這句成語用來比喻一個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 好好的運用,一旦發(fā)揮出來,往往有驚人的作為。

  狐假虎威

  戰(zhàn)國時代,當楚國最強盛的時候,楚宣王曾為了當時北方各國,都懼怕他的手下大將昭 奚恤,而感到奇怪。因此他便問朝中大臣,這究竟是為什么。

  當時,有一位名叫江乙的大臣,便向他敘述了下面這段故事:、

  “從前在某個山洞中有一只老虎,因為肚子餓了,便跑到外面尋覓食物。當他走到一片 茂密的森林時,忽然看到前面有只狐貍正在散步。他覺得這正是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于 是,便一躍身撲過去,毫不費力的將他擒過來。

  可是當它張開嘴巴,正準備把那只狐貍吃進肚子里的時候,狡黠的狐貍突然說話了:

  ‘哼!你不要以為自己是百獸之王,便敢將我吞食掉;你要知道,天地已經(jīng)命令我為王中之 王,無論誰吃了我,都將遭到天地極嚴厲的制裁與懲罰。’老虎聽了狐貍的話,半信半疑, 可是,當它斜過頭去,看到狐貍那副傲慢鎮(zhèn)定的樣子,心里不覺一驚。原先那股囂張的氣焰 和盛氣凌人的態(tài)勢,竟不知何時已經(jīng)消失了大半。雖然如此,他心中仍然在想:我因為是百 獸之王,所以天底下任何野獸見了我都會害怕。而他,竟然是奉天帝之命來統(tǒng)治我們的!

  這時,狐貍見老虎遲疑著不敢吃它,知道他對自己的那一番說詞已經(jīng)有幾分相信了,于是便更加神氣十足的挺起胸膛,然后指著老虎的鼻子說:‘怎么,難道你不相信我說的話 嗎?那么你現(xiàn)在就跟我來,走在我后面,看看所有野獸見了我,是不是都嚇的魂不附體,抱 頭鼠竄。’老虎覺得這個主意不錯,便照著去做了。

  于是,狐貍就大模大樣的在前面開路,而老虎則小心翼翼的在后面跟著。他們走沒多 久,就隱約看見森林的深處,有許多小動物正在那兒爭相覓食,但是當它們發(fā)現(xiàn)走在狐貍后 面的老虎時,不禁大驚失色,狂奔四散。

  這時,狐貍很得意的掉過頭去看看老虎。老虎目睹這種情形,不禁也有一些心驚膽戰(zhàn), 但他并不知到野獸怕的是自己,而以為他們真是怕狐貍呢!

  狡狐之計是得逞了,可是他的威勢完全是因為假借老虎,才能平著一時有利的形勢去威 脅群獸而那可憐的老虎被人愚弄了,自己還不自知呢!

  因此,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懼昭奚恤,完全是因為大王的兵全掌握在他的手里,那也就是 說,他們畏懼的其實是大王的權(quán)勢呀!”

  從上面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知道,凡是藉著權(quán)威的勢力欺壓別人,或藉著職務(wù)上的權(quán)力 作威作福的,都可以用“狐假虎威”來形容。

  上下其手

  春秋楚襄王二十六年。楚國出兵侵略鄭國。以當時楚國那么強大,弱小的鄭國,實在沒 有能力抵抗的,結(jié)果,鄭國遭遇到戰(zhàn)敗的厄運,連鄭王頡也被楚將穿封戌俘虜了。戰(zhàn)事結(jié)束 后,楚軍中有楚王弟公子圍,想冒認俘獲鄭頡的功勞,說鄭王頡是由他俘獲的,于是穿封戌 和公子圍二人便發(fā)生爭執(zhí),彼此都不肯讓步,一時沒有辦法解決得來。后來,他們便請伯犁 作公正人,判定這是誰的功勞。

  伯州犁的解紛辦法本是很公正的,他主張要知道這是誰的功勞,最好是問問被俘的鄭 王。于是命人帶了鄭王頡來,伯州犁便向他說明原委,接著手伸二指,用上手指代表楚王弟 公子圍,用下手指代表楚將穿封戌,然后問他是被誰俘獲的。鄭王頡因被穿封戌俘虜,很是 恨他,便指著上手指,表示是被公子圍所俘虜。于是,伯州犁便判定這是公子圍的功勞。 “上下其手”這句成語便是出于這個故事;是表示玩法作弊,顛倒是非的意思。

  在現(xiàn)在的社會中,這種情形是常常會發(fā)生的:譬如有人做了不法的事情,知道罪有應(yīng) 得,難逃被懲處的厄運;于是暗地里進行賄賂,或請托親友奔走求情,求予包庇,結(jié)果大事 化小,小事化無,仍得消遙法外。像這種參與其事的人,從中枉法舞弊,便可以說是:“上 下其手”了。

  杞人憂天

  從前在杞國,有一個膽子很小,而且有點神經(jīng)質(zhì)的人,他常會想到一些奇怪的問題,而 讓人覺得莫名其妙。

  有一天,他吃過晚飯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門前程量,并且自言自語的說:

  “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來,那該怎么辦呢?我們豈不是無路可逃,而將活活地被壓 死,這不就太冤枉了嗎?”

  從此以后,他幾乎每天為這個問題發(fā)愁、煩惱,朋友見他終日精神恍惚,臉色憔悴,都 很替他擔心,但是,當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來勸他說:

  “老兄啊!你何必為這件事自尋煩惱呢?天空怎么會塌下來呢?在說即使真的塌下來, 那也不是你一個人憂慮發(fā)愁就可以解決的啊,想開點吧!”

  可是,無論人家怎么說,他都不相信,仍然時常為這個不必要的問題擔憂。

  后來的人就根據(jù)上面這個故事,引伸成“杞人憂天”這句成語,它的主要意義在喚醒人 們不要為一些不切實際的事情而憂愁。它與“庸人自擾”的意義大致相同。

  亡羊補牢

  這故事出自“戰(zhàn)國策”。戰(zhàn)國時代,楚國有一個大臣,名叫莊辛,有一天對楚襄王說:

  “你在宮里面的時候,左邊是州侯,右邊是夏侯;出去的時候,鄢陵君和壽跟君又總是隨看 你。你和這四個人專門講究奢侈淫樂,不管國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北)一 定要危險啦!”

  襄王聽了,很不高與,氣罵道:“你老糊涂了嗎?故意說這些險惡的話惑亂人心嗎?”莊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說:“我實在感覺事情一定要到這個地步的,不敢故意說楚國有什 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寵信這個人,楚國一定要滅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話,請允許我到趙國 躲一躲,看事情究竟會怎樣。”

  莊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陽城(今河南息縣西 北)。這才覺得莊辛的話不錯,趕緊派人把莊辛找回來,問他有什么辦法;莊辛很誠懇地說:

  “我聽說過,看見兔子牙想起獵犬,這還不晚;羊跑掉了才補羊圈,也還不遲。……”

  這是一則很有意義的故事,只知道享樂,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結(jié)果必然是遭到悲慘的失 敗無疑。

  “亡羊補牢”這句成語,便是根據(jù)上面約兩句話而來的,表達處理事情發(fā)生錯誤以后, 如果趕緊去挽救,還不為遲的意思。例如一個事業(yè)家,因估計事情的發(fā)展犯了錯誤,輕舉冒 進,陷入失敗的境地。但他并不氣餒,耐心地將事情再想了一遍,從這次的錯誤中吸取教 訓(xùn),認為“亡羊補牢”,從頭做起,還不算晚呢!

  一暴十寒

  戰(zhàn)國時代,百家爭鳴,游說之風(fēng),十分盛行。一般游說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學(xué)問、豐富的知識,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動的比喻,來諷勸執(zhí)政者,最為凸出。孟子也是當時的一個著名辯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孟子對齊王的昏庸,作事沒有堅持性、輕信奸佞讒言很不滿,便不客氣的對他說:“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雖有生命力很強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陽光下曬了一天,卻放在陰寒的地方凍了它十天,它那里還活著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時間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點從善的決心,可是我一離開你,那些奸臣又來哄騙你,你又會聽信他們的話,叫我怎么辦呢?”按著,他使打了一個生動的比喻:“下棋看起來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專心致志,也同樣學(xué)不好,下不贏,奕秋是全國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兩個徒弟,其中一個專心致志,處處聽奕秋的指導(dǎo);另一個卻老是怕著有大天鵝飛來,準備用箭射鵝。兩個徒弟是一個師傅教的,一起學(xué)的,然而后者的成績卻差得很遠。這不是他們的智力有什么區(qū)別,而是專心的程度不一樣啊;”這是一個很有教學(xué)意義的故事,我們要學(xué)習(xí)一樣?xùn)|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專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丟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么事情怎樣做得好呢?求學(xué)、做事的能否成功,這也是個決定因素之一,故后來的人便將孟子所說的“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簡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語,用來比喻修學(xué)、做事沒有恒心,作輟無常的一種說法。例如一位同學(xué),對于求學(xué)很是隨便,學(xué)習(xí)的時間少,荒廢的時間多,我們便說:他這種一曝十寒的作法,那里能學(xué)到什么東西呢?

  三人成虎

  戰(zhàn)國時代,互相攻伐,為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約,國與國之間通常都將太子交給對方作為人質(zhì)。“戰(zhàn)國策”:“魏策”有這樣一段記載:

  魏國大臣龐蔥,將要陪魏太子到趙國去作人質(zhì),臨行前對魏王說:

  “現(xiàn)在有個一人來說街市上出現(xiàn)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嗎?”

  魏王道:“我不相信。”

  龐蔥說:“如果有第二個人說街市上出現(xiàn)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嗎?”

  魏王道:“我有些將信將疑了。” 龐蔥又說:“如果有第三個人說街市上出現(xiàn)了老虎,大王相信嗎?”

  魏王道:“我當然會相信。”

  龐蔥就說:“街市上不會有老虎,這是很明顯的事,可是經(jīng)過三個人一說,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F(xiàn)在趙國國都邯鄲離魏國國都大梁,比這里的街市遠了許多,議論我的人又不止三個。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

  龐蔥陪太子回國,魏王果然沒有再召見也了。

  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當然不會有老虎。說市上有虎,顯然是造謠、欺騙,但許多人這樣說了,如果不是從事物真相上看問題,也往往會信以為真的。

  這故事本來是諷刺魏惠王無知的,但后世人引伸這故事成為“三人成虎”這句成語,乃是借來比喻有時謠言可以掩蓋真相的意思。例如:判斷一件事情的真?zhèn)?,必須?jīng)過細心考察和思考退避三舍:春秋時期,晉國內(nèi)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fā)生戰(zhàn)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后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zhí)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fā)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在歷史上從來沒有君臣權(quán)勢相同而永遠和好相處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師。請你讓我走吧。”趙襄子只好惋惜地答應(yīng)了。張孟談辭去官職,退還封地,隱居到負親丘去,在那里平安地度過了自己的晚年。后人將“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師”改為“前事不忘,后事之師”作成語,提醒人們記住過去的教訓(xùn),以作后來的借鑒。

  抱薪救火

  戰(zhàn)國時代,魏國老是受到秦國的侵略。魏國的安厘王即位后,秦國加緊了進攻,魏國連連戰(zhàn)敗。安厘王元年,秦國進攻魏國,魏國失去了兩個城鎮(zhèn);第二年,魏國又失去了三個城鎮(zhèn),不僅如此,秦國的軍隊當時還直逼魏國的都城,形勢十分危急。韓國派兵來救,但也被秦軍打敗。魏國沒有辦法,只得割讓了土地,才算了結(jié)了戰(zhàn)爭;可是到了第三年,秦國又發(fā)動進攻,強占了魏國的兩個城鎮(zhèn),并殺死了數(shù)萬人。第四年,秦國更把魏、韓、趙三國的軍隊,一起打得大敗,殺死兵士十五萬人;魏國的大將芒卯也因此失蹤。魏國軍隊的接連敗北,使安厘王坐臥不安。此時,魏國軍隊的另一位大將段干子也十分恐懼,為了茍安,便向安厘王建議,把南陽割給秦國,請求罷兵議和,安厘王本來就對秦軍的進攻十分害怕,以為割讓土地就可以求得太平,便照著段干子的話做了。 當時有個叫蘇代的,是一貫主張"合縱抗秦"的蘇秦的弟弟,他也極力主張各諸侯國聯(lián)合起來抵抗秦國。蘇代得知魏國割地求和的事后,就對安厘王說:"侵略者貪得無厭,你這樣用領(lǐng)土、主權(quán),想換取和平,是辦不到的,只要你國土還在,就無法滿足侵略者的欲望。這好比抱著柴草去救火,柴草一把一把地投入火中,火怎么能撲滅呢?柴草一天不燒完,火是一天不會熄滅的。"但是,安厘王不肯聽從蘇代的話,仍然一味屈膝求和,這樣過了沒多少年,魏國終于被秦國滅亡。

  毛遂自薦

  在戰(zhàn)國的時候,有權(quán)有錢的人很喜歡供養(yǎng)一些有才能的人,以增強自己的勢力,在有事、需要有人出意見的時候,就讓他們策劃謀略,替自己解決問題。這樣的人被稱做食客,也叫門下客。 趙國的宰相平原君勢力龐大,家中養(yǎng)了幾千名食客。其中有位叫毛遂的食客,待了三年,都沒有什么別的貢獻,平原君雖然覺得很奇怪,卻也沒有埋怨,任由他在家中吃住。

  后來,趙國的國都邯鄲被秦軍包圍,情勢非常危急。于是趙王派平原君到楚國,勸說楚王和趙國合作,共同出兵對抗秦國。平原君回家后,準備從食客中選出二十個文武全才的人一同前往,可是選來選去只有十九人合格,還差一個人。平原君正傷腦筋,毛遂突然走上前對平原君說:“我是最適合的人選,愿意跟從公子前往。”平原君說:“有才能的人在人群中,就好象一把鋒利的錐子放在袋子里,立刻就會穿破袋子,顯露鋒芒。而你在我這三年,卻沒有杰出的表現(xiàn),我看你還是留下吧!”毛遂回答:“我是現(xiàn)在才要進入袋子里,不然我這把錐子早就穿破袋子,顯露出它的鋒利,而且連錐柄都要穿出袋子了。”平原君心想,反正一時之間也找不到適合的人選,于是平原君就帶著毛遂等二十人趕往楚國。

  見到楚王,平原君說明了局勢和利害得失,費盡口舌,卻都無法說服楚王,同行的十九名食客也沒有辦法、想不出好點子。正當大家不知到該怎么辦才好,毛遂這時候手按寶劍,走到楚王前面說:“大王的性命現(xiàn)在掌握在我的手中!楚國有幾百萬精兵,然而在上次的戰(zhàn)役中卻被秦國幾萬人的軍隊打敗,奪去了許多城池與土地,連我們趙國都替你們感到羞憤。趙國提議兩國聯(lián)合抗秦,是在替你們楚國報仇。”楚王聽了覺得毛遂說得有理,再加上毛遂拿著寶劍威脅,就同意結(jié)盟,訂下和約。并立刻發(fā)兵支持趙國,解了邯鄲之圍。

  從此,平原君不敢再小看毛遂,而把他當作上賓招持。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魯莊公姬同有三個弟弟:慶父、叔牙、季友。慶父最為專橫,并拉攏叔牙為黨,一直蓄謀爭奪君位,并與其嫂——魯莊公姬同的夫人哀姜私通【魯莊哀姜,魯桓文姜,衛(wèi)宣姜。注意區(qū)別】。

  孟母三遷

  孟子小時候很貪玩,模仿性很強。他家原來住在墳地附近,他常常玩筑墳?zāi)够驅(qū)W別人哭拜的游戲。母親認為這樣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別人做生意和殺豬的游戲。孟母認為這個環(huán)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學(xué)堂旁邊。孟子就跟著學(xué)生們學(xué)習(xí)禮節(jié)和知識。孟母認為這才是孩子應(yīng)該學(xué)習(xí)的,心里很高興,就不再搬家了。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孟母三遷”的故事。

  對于孟子的教育,孟母更是重視。除了送他上學(xué)外,還督促他學(xué)習(xí)。有一天,孟子從老師子思那里逃學(xué)回家,孟母正在織布,看見孟子逃學(xué),非常生氣,拿起一把剪刀,就把織布機上的布匹割斷了。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請問原因。孟母責備他說:“你讀書就像我織布一樣??棽家痪€一線地連成一寸,再連成一尺,再連成一丈、一匹,織完后才是有用的東西。學(xué)問也必須靠日積月累,不分晝夜勤求而來的。你如果偷懶,不好好讀書,半途而廢,就像這段被割斷的布匹一樣變成了沒有用的東西。”

  孟子聽了母親的教誨,深感慚愧。從此以后專心讀書,發(fā)憤用功,身體力行、實踐圣人的教誨,終于成為一代大儒,被后人稱為“亞圣”。

398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