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 > 語文學習 > 國學知識 > 國學經(jīng)典 > 龔鵬程國學入門的觀點

龔鵬程國學入門的觀點

時間: 思遠921 分享

龔鵬程國學入門的觀點

  在作者看來是入門讀物,在我看來,很多地方簡直如覽天書,例如談到佛家的很多專業(yè)術(shù)語,談到了中國古代的天文學、歷法、樂律等等知識,無論自己多么耗費腦力去理解,總感覺還離這些真知很遠。無奈之余,還是有一些收獲。

  龔鵬程國學入門觀點:讀書應該博通

  在作者看來是入門讀物,在我看來,很多地方簡直如覽天書,例如談到佛家的很多專業(yè)術(shù)語,談到了中國古代的天文學、歷法、樂律等等知識,無論自己多么耗費腦力去理解,總感覺還離這些真知很遠。無奈之余,還是有一些收獲。

  第一,讀書應該博通。作者認為,專業(yè)化的知識灌輸,讓大學得以成為為了社會輸出工作者的機器。當時這種科學主義的大學觀與各知識門類科學化的趨勢并非完全正確。大學不應該僅僅是為了培養(yǎng)一些專家,為了某些特定的領(lǐng)域而處在,而是應該用人文主義的培養(yǎng)方式,去培養(yǎng)一些純粹做學問的人,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這樣的。在這種大環(huán)境無法改變的情況下,作者認為,我們學人應該自主的涉獵各個方面、門類的知識,而不要讓自己的眼光過于短淺。他也同時提倡我們做學問,應該讀全集。我個人認為這和我最初的想法是完全一致的。作者在書中也指出了包括章太炎、陳寅恪、王國維等大師的很多缺點,很多問題都是因為個人的知識背景仍然較為狹窄而造成的。我從前也覺得,做學問,應該安下心來,好好地先把自己本專業(yè)的各類經(jīng)典著作、判例判牘等原始典籍好好讀完一遍,然后再找一個自己感興趣而且有價值、有意義的地方入手,深入地研究。其實進入文獻、掌握文獻,我覺得至少也需要1年半到兩年的時間。但是呢,現(xiàn)在不光是教師有憑職稱的強烈需要,學校對于教師也有各種各樣發(fā)表論文的硬性指標。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也需要發(fā)表一定數(shù)量、一定等級的論文才能夠畢業(yè),所以,大家的論文、著作都只能如五個月就出世的早產(chǎn)兒一樣,發(fā)育不良。光有GDP,當時是黑色的GDP,結(jié)果浮華一場,“畝產(chǎn)十萬斤”,最后集體餓死。但是呢,我現(xiàn)在也只能發(fā)發(fā)牢騷,和作者產(chǎn)生共鳴而已,以后該早產(chǎn),還是要早產(chǎn)啊。真是折磨。不過,我覺得學人們還是要適應眼下的環(huán)境,盡可能地在短的時間內(nèi),讓自己博通起來,而不是僅僅鉆在自己的那個方面,寫幾篇論文,混個文憑而已。

  龔鵬程國學入門觀點:要有敢于懷疑權(quán)威的精神

  第二,要有敢于懷疑權(quán)威的精神。上面我已經(jīng)說過了,讀書應該博通,這樣就可以讓自己的學術(shù)眼力更加敏銳。而有了這種眼力還不行,我覺得還應該用這種眼力去重新評判學界的各種觀點與說法,尤其是通論、通說。越安全的地方越是越危險的地方,通說、通論往往由于其地位,導致了沒有人想起來去懷疑,即使想起來了也不敢去懷疑。龔鵬程先生在本書中,大膽地質(zhì)疑了很多名家大師,我也不一一列舉,至少在我看來,作者的分析都是很有道理的。因此,我覺得我應該學習作者的這種大膽懷疑的精神。而如果作者是錯誤的,而他懷疑的那些大師是正確的呢?那么我還是覺得應該大膽懷疑,并且是在自身閱讀過大量經(jīng)典而根基扎實的情況下。人云亦云,多半都是因為自己對于該領(lǐng)域不懂,所以誰發(fā)表言論,聽上去都很有道理。所謂“內(nèi)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我們應該自己建立起自己的一套理論和見解,這樣才能夠在眾說紛紜中接近真理,找到真理。即使我們懷疑的錯了,恰好也是從反面論證了我們批駁的觀點,其實這也是非常好的一種學習方法,相反相成。

  龔鵬程國學入門觀點:要有博大的學術(shù)包容的胸懷

  第三,要有博大的學術(shù)包容的胸懷。緊接著我上面的兩點感想,很多的大師、名人,在書中其實被作者是批駁的較為厲害的。除去如作者自身所說的,他這人為了這種性格也得罪了不少人的實事求是的治學態(tài)度,我覺得作者確實是只認真理,對事不對人的。但作何筆下的批判之語多少還是有些尖銳、毫不留情,令我這個讀者都覺得如此寫法是不是多少對于前輩有些不尊重。當然,我完全能夠理解龔先生,這種較真恰恰是他尊重前輩、認真治學的表現(xiàn)。而從被他批判的各位前輩的角度來說呢,我覺得啊,真的是”學海無涯“,”長江后浪推前浪“,或許我們一輩子的學術(shù),被后人評說,也未必有多少分量。畢竟那么多的名人、大師,都被作者指出了這么多缺點,而我這個一輩子的成就遠遠比不上那么大師的人,又算得了什么呢?不過是滄海一粟,宇宙中的一粒微塵而已,真的是什么都算不上。這絕對不是謙虛,而是實事求是地自我認知。你是這樣,我也是這樣,大家都是這樣。所以我覺得,工作、學習還是應該努力的,但是呢,也千萬別把自己的事業(yè)、自己的成就、自己的能力看的那么多,別把自己太當一回事啊。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吧,楊朱的”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也不是絕對一點道理也沒有的。

1955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