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 > 語文學習 > 國學知識 > 國學經(jīng)典 > 2017初中國學經(jīng)典試題及答案

2017初中國學經(jīng)典試題及答案

時間: 思遠921 分享

2017初中國學經(jīng)典試題及答案

  在學習國學經(jīng)典的同時,初中生們也要通過多做試題來檢測一下到底學習了多少國學知識。下面是學習啦為大家準備的2017初中國學經(jīng)典試題,希望大家喜歡。

  2017初中國學經(jīng)典試題(精選)

  一、單選題

  1.“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句里的“庠序”指的是(B)A.官府B.學校C.家庭D.社會

  2.“學而優(yōu)則仕”概括了(A)關于教育目的的主張。

  A.孔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

  3.世界上最早的一篇專門論述教育教學問題的論著是(C)

  A.《論語》B.《師說》C.《學記》D.《孟子》

  4.“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體現(xiàn)了孟子的(D)

  A.教育思想B.學術(shù)思想C.等級觀念D.民本思想

  5.“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的思想最早出自(A)

  A.《論語》B.《學記》C.《四書集注》D.《孟子》

  6.《學記》上說:“不陵節(jié)而施。”這句話體現(xiàn)了(A)

  A.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B.啟發(fā)性教學原則C.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D.鞏固性教學原則

  7.“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是用反面事例來強調(diào)學習要(C)

  A.專心致志B.磨練意志C.持之以恒D.深造自得

  8.我國最早提出啟發(fā)式教學思想的是(D)A.朱熹B.孟子C.董仲舒D.孔子

  9.提出“建國君民,教學為先”主張的著作是(C)

  A.《大學》B.《論語》C.《學記》D.《中庸》

  10.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言論集(B)中有充分反映。

  A.《大學》B.《論語》C.《學記》D.《中庸》

  11.《學記》要求“學不躐等”屬于(A)教學原則

  A.循序漸進原則B.鞏固性原則C.因材施教原則D.直觀性原則

  12.下列名言屬于孟子說的是(D)

  A.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人,有殺生以成仁。B.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

  C.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D.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3.“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一句出自(C)

  A.《論語》B.《師說》C.《學記》D.《孟子》

  14.“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這句話出自(B)

  A.《學記》B.《論語》C.五經(jīng)四書D.《說文解字》

  15.“要在問題開頭啟發(fā)學生思考,但不提供現(xiàn)成的答案”就是《學記》強調(diào)的(B)。A.博學于文B.開而弗達C.強而弗抑D.道而弗牽

  16.孟子認為人皆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和(A)

  A.是非之心B.進退之心C.悲喜之心D.善惡之心

  17、《學記》是(C)四十九篇中的一篇。

  A.《大學》B.《論語》C.《禮記》D.《中庸》

  18.中國古代提出“有教無類”的思想家是(A)

  A.孔子B.孟子C.荀子D.墨子

  19.(C)是我國先秦時期教育思想的概括和總結(jié)。

  A.《大學》B.《論語》C.《學記》D.《中庸》

  20.“一齊人傅之,眾楚人咻之,雖日撻而求其齊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莊岳之間數(shù)年,雖日撻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這個故事說明了(B)對教育的影響。A.父母B.環(huán)境C.老師D.教學方法

  21.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其核心思想就是(B)。A.義B.仁C.禮D.智

  22.我國第一部專門討論教育教學問題的著作是(C)

  A.《大學》B.《論語》C.《學記》D.《中庸》

  23.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符合個體身心發(fā)展的(B)

  A.不平衡性要求B.個別差異性要求C.順序性要求D.互補性要求

  24.荀子以(A)作比喻,說明通過學習,后學可以超過前人,學生可以超過老師。

  A.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B.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C.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D.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25.“建國君民,教學為先”這句話反映了教育與(B)的關系。

  A.經(jīng)濟B.政治C.軍事D.文化

  26.荀子把教學或?qū)W習過程具體化為聞、見、知、行四個環(huán)節(jié),并把(D)看作是最終目標。A.聞B.見C.知D.行

  27.孟子曰:“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此話意在說明廣博地學習,詳盡地解說,目的在于融會貫通后返歸到(A)上去。

  A.簡約B.復雜C.炫耀D.文化

  28.(D)在中國教育史上開創(chuàng)了與教育“內(nèi)發(fā)說”截然相反的教育“外鑠論”。A.孔子B.孟子C.墨子D.荀子

  29.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這個回答體現(xiàn)出孔子(A)的治國思想。A.取信于民.B.為政以德C.講究禮節(jié)D、.因材施教

  30.孟子以(B)為教育思想的理論基礎。

  A.人性惡B.人性善C.人性無善惡D.人性有善惡

  31.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與“教育機會均等”相類似的樸素主張,他的“有教無類”的觀點體現(xiàn)了(A)A.教育起點機會均等B.教育過程機會均等C.教育條件機會均等D.教育結(jié)果機會均等

  32.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是(C)。A.孔子B.孟子C.荀子D.墨子

  33.孟子認為(A)是社會倫常秩序得以建立的基礎和基石。

  A.教育B.政治C.經(jīng)濟D.軍事

  34.孔子在(B)上主張“仁者愛國”,“克己復禮”。

  A.教育B.政治C.經(jīng)濟D.軍事

  35.“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反映了教學的(D)。

  A.因材施教原則B.鞏固性原則C.啟發(fā)性原則D.教學相長原則

  36.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孟子以這則“揠苗助長”的寓言說明了(C)的重要性。A.鞏固性B.啟發(fā)性C.循序漸進D.因材施教

  37.孔子在(A)方面提出“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等主張。

  A.教育B.政治C.經(jīng)濟D.軍事

  2017初中國學經(jīng)典試題(優(yōu)秀)

  1.總結(jié)提煉出“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學說的古代教育家是(B)

  A.朱熹B.王守仁C.韓非子D.黃宗羲

  2.“與人論學,亦須隨人分限所及。如樹有這些萌芽,只把這些水去灌溉。萌芽再長,便又加水。自拱把以至合抱,灌溉之功,皆是隨其分限所及。若些小萌芽,有一桶水在,盡要傾上,便漫壞他了”(《傳習錄下·門人黃直錄》)。體現(xiàn)出的教學原則是(D)

  A.可接受性原則B.循序漸進原則C.啟發(fā)性原則D.因材施教原則

  3.凡授書不在圖多,但貴精熟,量其資稟,能二百字者止可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則無厭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傳習錄·訓蒙大意示教讀劉伯頌等》)。體現(xiàn)的教學藝術(shù)是(B)

  A.自主學習B.量力而精C.愉快教學D.尊重個性

  4.王陽明的“心即理”是指(D)

  A.內(nèi)心的想法就是客觀現(xiàn)實B.內(nèi)心和外在相統(tǒng)一的的境界

  C.客觀現(xiàn)實受主觀的制約D.自己的道德認識和道德實踐相統(tǒng)一

  5.“古之君子,其責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原毀》選讀)其中“重”的正確解釋是(B)

  A.重要B.嚴格C.以……為重D.重視

  6.“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原毀》選讀)其中“修”的正確解釋是(D)

  A.修養(yǎng)B.修身C.養(yǎng)性情D.進修,求上進

  7.“其責人也詳,其待己也廉。詳,故人難于為善;廉,故自取也少。”(《原毀》選讀)其中“廉”的解釋是(B):

  A.廉潔B.少,低C.清廉D.廉政

  8.“紀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進學解》)最正確的大意是(C)

  A.做事選精當?shù)氖虑?,說話一定要有玄機。B.記敘事情選最重要的,記敘言論掌握言外之意。

  C.對記事之文一定提取它的要點,對言論之編一定勾劃出它深奧的意義。

  D.記事的人要選重要的人,寫言論的人要有涵養(yǎng)。

  9.韓愈在教育史上最突出的貢獻是著有論述教師問題的《師說》,目的在于(A)

  A.光復“師道”B.論述教師的價值C.傳授學習方法D.樹立師德

  10.“傳道、受業(yè)、解惑也”的“業(yè)”指(C)

  A.事業(yè)B.學業(yè)C.古人“六藝”之業(yè)D.專業(yè)知識

  11.“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揭示了(B)規(guī)律。

  A.教育B.學習成敗C.道德教育D.人的成長

  12.對“蒙養(yǎng)弗端,長益浮靡。”(《朱子語類》)的正確理解是(A):

  A.兒童時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B.成人對小孩的影響

  C.小孩與成人道德教育的因果關系D.道德教育的任務有階段性

  13.“抵觀書,先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爾。泛觀博取,不若熟讀而精思。”(《朱子語類》)提倡讀書比較好的方法是(B)

  A.廣聞博覽B.熟讀而精思C.多方汲取D.反復思考

  14.朱熹認為的“小學教育階段”,年齡段是(B)

  A.6—12歲B.8—15歲C.7-12歲D.5-12歲

  15.朱熹認為的“大學教育階段”,年齡段是(A)

  A.15歲以后B.15—20歲C.16歲以后D.18歲以后。

  16.朱熹認為小學教育重在“教事”不同,大學教育內(nèi)容的重點是(A),即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

  A.教理B.認識事物C.傳授科學知識D.明人倫

  17.朱熹:“國家建立學校之官,遍于郡國,蓋所以幸教天下之士,使之知所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而待朝廷之用也。”學校教育的主要任務是(D)

  A.修身B.傳授治國之道C.傳授家族禮儀D.為朝廷培養(yǎng)有用的人才

  18.朱熹重要的道德修養(yǎng)方法是(C)

  A.明人倫B.明確倫理綱常C.居敬D.反省

  19.朱熹說:"讀書是自家讀書,為學是自家為學,不千別人一線事,別人助自家不得"。體現(xiàn)他主張的教學原則是(A)

  A.自動和適時的啟發(fā)B.勇猛奮發(fā)和溫故時習C.教人有序不可說等D.篤行、博學與專精結(jié)合

  20.朱熹說:"道不能安坐等其自至,只待別人理會,來放自家口里"。體現(xiàn)他主張的教學原則是(D)

  A.篤行、博學與專精結(jié)合B.勇猛奮發(fā)和溫故時習C.教人有序不可說等D.自動和適時的啟發(fā)

  21.朱熹說:"圣賢千言萬語,無非只說此事。須是策勵此心,勇猛奮發(fā),撥出心肝,與他去做,如兩邊擂起戰(zhàn)鼓,莫問前頭如何,只認卷將去,如此方做得功夫。若半上半下,半沉半浮,濟得甚事?"體現(xiàn)他主張的教學原則是(B)

  A.篤行、博學與專精結(jié)合B.勇猛奮發(fā)和溫故時習C.教人有序不可說等D.自動和適時的啟發(fā)

  22.朱熹說:"人而不學,則無以知其所當知之理,無以能其所當為之事。學而不習,則雖知其理,能其事,然亦生澀危殆,而不能以自安。習而不時,雖日習之而其功夫間斷,一暴十寒,終不足以成其習之功矣"。他強調(diào)了(A)的教學原則。

  A.時習B.篤行C.博學與專精D.勇猛奮發(fā)

  23.朱熹的“教人有序不可說等”的最準確理解是(C)

  A.不斷努力B.循序漸進C.遵循由易而難、由近而遠的階段,且努力學習,則自有進步D.學習要有計劃性

  24.朱熹說:"徒明不行,則明無所有,空明而已;徒行不明,則行無所問,冥行而已"。他強調(diào)的主要觀點是(C)

  A.知的作用B.行的重要性C.知行并進D.知與行的關系

  25.《顏氏家訓》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內(nèi)容豐富,體系宏大的家訓,成為我國封建時代家教的集大成之作,被譽為(A)

  A.家教規(guī)范B處世哲學C.集大成之作D.家庭教科書

  26.顏之推認為培養(yǎng)的人應該具有“應世經(jīng)務”的能力,這種人是指(D)A.清談家B.章句博士C.狀元D.服務國家的統(tǒng)治人才

  27.為了培養(yǎng)“行道以利世”的實用人才,顏之推提倡的教育內(nèi)容是(A)。A.實學B.章句C.詩詞歌賦D.四書五經(jīng)

  28.顏之推說:“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慎而生孝矣。”是說父母的教育應該(C)

  A.嚴愛B.慈愛C.嚴慈結(jié)合D.順其自然

  29.顏之推特別重視為人之道的教育,最主要的主張是(A)

  A.強調(diào)為人厚重B.強調(diào)孝與仁C.強調(diào)為人厚道D.強調(diào)誠實守信

  30.顏之推認為“厚重”的道德品質(zhì)包括忠君、孝順、謙恭和(A)

  A.禮讓B.城市C.謙遜D.厚道

  3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認為知行是(B.)。

  A.兩回事B.一回事C.兩截D.不相干

  32.“以知為行”知與行的關系是(A.)

  A.知決定行B.行決定知C.二者相干D.二者不相干

  33.王守仁的籍貫是(C)

  A.廣東B.河南C.浙江人D.福建人

  34.王守仁是那個朝代的(C.)

  A.宋朝B.元朝C.明朝D.清朝

  35.《傳習錄》是他的問答語錄和論學書信集,分為上、中、下卷。是一部儒家簡明而有代表性的(A.)著作。

  A.哲學B.文學C.歷史D.社會學

  36.王守仁是宋明(D)的集大成者,是明朝中期有影響的教育家。

  A.哲學B.文學C.歷史D.主觀唯心主義

  37.王守仁的一生,著作甚豐。其中在哲學上最重要的是(B)。

  A.《王文成公全書》B.《傳習錄》C.《大學問》D.《進學解》

  38.韓愈在“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詩句中指出理解書本知識(A)

  A.重要B.不重要C.有的重要D.有的不重要

  39.韓愈“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講述了(C)

  A.有的疑惑可以不解B.學生自悟的重要性C.教師解惑的重要性D.有的疑惑不重要

  40.韓愈的籍貫是現(xiàn)在(B)省。A.河北B.河南C.陜西D.山東

  41.下列作品屬于韓愈的是(D)A.《明儒學案》B.《留別海昌同學序》C、《廣師說》D.《韓昌黎集》

  42.(A)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

  A.紀B.記C.計D.既

  43.怠者不能(A),而忌者畏人修。A.修B.秀C.休D.羞

  44.“紀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譯文正確的是(B)

  A.對記事之的人提取它的要點,對造謠者劃出它深奧的意義。

  B.對記事之文一定提取它的要點,對言論之編一定勾劃出它深奧的意義。

  C.記事情要抓主要的內(nèi)容,說話要抓住玄機。

  D.記事情抓要點,說話抓重點。

  45.“其責人也詳,其待己也廉。”其中“詳”的正確解釋是(C)

  A.詳細B.仔細C.(對別人要求)高D.端詳

  46.種樹者必(A)其根,種德者必養(yǎng)其心。

  A.培B.賠C.配D.倍

  47.夫同言而信,信其所(D);同命而行,行其所服。

  A.欽B.勤C.清D.親

  48.“人之愛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的正確解釋是(B)

  A.每個人都愛孩子,很少不能做到平等對待,從古到今,這種弊病一直都很多。

  B.人們愛孩子,很少能做到平等對待,從古到今,這種弊病一直都很多。

  C.每個人都愛孩子,很少能做到平等對待,從古到今,這種弊病一直都不多。

  D.人們都一樣愛孩子,從古到今,這種弊病不多見.

  49.兄弟不(A),則于侄不愛.

  A.睦B.慕C.牧D.目

  50.“今有施則奢,儉則吝;如能施而不奢,儉而不吝,可矣。”的最正確的解釋是(C)

  A.當今常有講施舍就成為奢侈。如果能夠做到施舍而不奢侈,節(jié)儉而不吝嗇,那就好了。

  .B.講節(jié)儉就變成吝嗇的情況。節(jié)儉而不吝嗇,那就好了。

  C.當今常有講施舍就成為奢侈,講節(jié)儉就變成吝嗇的情況。如果能夠做到施舍而不奢侈,節(jié)儉而不吝嗇,那就好了。

  D.如果能夠做到施舍而不奢侈,節(jié)儉而不吝嗇,那就好了。

  51.禮云:“欲不可縱,(D)不可滿。”A.自B.只C.治D志

  52.宇宙可臻其極,(A)不知其窮。A.情性B.清醒C.情形D.慶幸

  53.顏之推是(A)朝代人。A.北齊B.北周C.宋D.清

  54.顏之推祖籍是現(xiàn)在的(D)省。A.山西B.陜西C.江西D.山東

  55.將天下正大底(C.)去處置事,便公。

  A.事理B.明理C.道理D.道與理

  56.以自家(C)去處之,便私。A.思意B.司儀C.私意D.思議

  57.蒙養(yǎng)弗端,長益(A)。A.浮靡B.富民C.福民D.撫民

  58.“大抵觀書,先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爾。泛觀博取,不若熟讀而精思。”此句說明讀書的方法是(C)

  A.熟讀B.精思C.熟讀與精思D.泛觀博取

  59.“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慎而生孝矣。”說明孩子的教育(C)

  A.應該嚴格B.應該慈愛C.應該嚴格與慈愛結(jié)合D.應該因人而異。

  60.“夫同言而信,信其所親;同命而行,行其所服。”從教育的角度說明(D)

  A.言教的重要性B.身教的重要性C.身教勝于言教D.教育者的人格魅力有利于言教

  61.“生子咳提,師保固明孝仁禮義,導習之矣。凡庶縱不能爾,當及嬰稚識人顏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誨,使為則為,使止則止,比及數(shù)歲,可省笞罰。”說明“孝仁禮義”等教育(D)

  A.應該從小開始B.無所謂C.一律從出生開始D.根據(jù)外在環(huán)境和孩子自身條件,力求越早越好。

  62.“賢俊者自可賞愛,頑魯者亦當矜憐。”說明對待“賢俊者”和“頑魯者”這兩類孩子的態(tài)度是(C)

  A.偏愛“賢俊者”B.偏愛“頑魯者”C.“賢俊者”與“頑魯者”同等D.不偏愛對待。

  63.“有偏寵者,雖欲以厚之,更所以禍之”體現(xiàn)出對孩子的“愛”應該(D)A.偏寵B.厚愛C.溺愛D.溺愛害人

  64.“兄弟不睦,則于侄不愛;子侄不愛,則群從疏薄”說明家庭和睦對孩子待人處事的影響是(A)

  A.重要B.不重要C.不一定重要D.沒有關系

  65.“夫風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說明“風俗”傳承中,卑者、幼者與尊者、長者之間的關系是(D)

  A.沒有關系B.卑者幼者影響尊者長者C.相互影響D.尊者長者影響卑者幼者

  66.“是以父不慈則子不孝,兄不友則弟不恭,夫不義則婦不順矣”說明父、兄、夫的為人道德對子、弟、婦的影響(C)

  A.不一定重要B.不重要C.重要D.沒有關系

  67.“世人多不舉女,賊行骨肉,豈當如此,而望福于天乎?”這句話的主要觀點是(B)A.不要“重男輕女”B.不要怠慢女孩C.優(yōu)待女孩D.女孩可以適當?shù)÷?/p>

  68.“凡與人言,稱彼祖父母、世父母、父母及長姑,皆加尊字,自叔父母已下,則加賢字,尊卑之差也。”說明對待不同輩行的長輩,正確的態(tài)度是(B)

  A.分層對待B.分長幼和輩行對待C.同樣對待D.沒有關系

  69.“是以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自臭也。墨子悲于染絲,是之謂矣。君子必慎交游焉。”說明的主要觀點是(D)

  A.選擇鄰居的重要性B.交友的重要性C.墨子的交友之道D.君子在交友方面必須謹慎

  70.“人有坎壈(lǎn),失于盛年,猶當晚學,不可自棄”與今天提倡的(C)觀點相符。

  A.從小學習B.晚年學習比年輕學習更重要C.終身學習D.中年更要注重學習

  71.“夫養(yǎng)生者先須慮禍,全身保性,有此生然后養(yǎng)之,勿徒養(yǎng)其無生也。”與當今學校德育強調(diào)的(C)一致。

  A.尊重個性B、道德教育C.安全教育D.尊重孩子的成長規(guī)律

  72.朱熹是中國古代教育史上繼孔丘之后的又一個大教育家。他的教育活動和教育思想,大大地豐富和充實了我國古代教育寶庫,對于我國封建社會后期教育的發(fā)展曾產(chǎn)生過重大影響。他的主要著作《朱子語類》是一部涉及(D)領域的重要著作。

  A.哲學B.歷史C.文學D.政治、哲學、歷史、文學

  73.“誠者何?不自欺、不妄之謂也”對“誠”的正確理解是(C)

  A.不自己欺騙自己B.不做不該做的事情

  C.不自己欺騙自己,不做不該做的事情D.講信譽

  74.“敬者何?不怠慢、不放蕩之謂也。”對“敬”的正確理解是(D)

  A.尊重人B.有禮貌C.對人畢恭畢敬D.對人不怠慢,不縱情放蕩自己

  75、《原毀》所闡述的內(nèi)容,從今天的角度去解釋,主要寫的是(C)A.個人修養(yǎng)B.為人處事C.個人修養(yǎng)與為人處事D.都不是

  76、《進學解》的主要觀點是(A)

  A、不計較名譽得失,努力學習B、努力學習

  C、關注名譽D、既要努力學習,又要注重名譽兼得

  77、《進學解》的“進學”的含義是(B):

  A、中進士B、意謂勉勵生徒刻苦學習,求取進步C、進一不學習D要求進步

  78、韓愈在《進學解》中論及了教學藝術(shù),其中包括(C)等內(nèi)容。

  A.教B.學C.教和學D.教學規(guī)律

  79、“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講了為人之師的標準是(B)

  A.賢者為師B.聞道在先者為師C.學高為師D.能者為師

  80、“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中的“道”指的是(C)

  A.道德B.知識C.儒家禮教、思想D.撫民思想

  2017初中國學經(jīng)典試題(提升篇)

  一、單選題

  1、梁啟超的籍貫是(B)A廣西B廣東C浙江D福建

  2、在學與思的認知上,與孔子“學而不思則罔,死而不學則殆”觀點相近的是(A)A王夫之B梁啟超C顧炎武D黃宗羲

  3、“少年智則國智”后應接那一句(C)

  A少年強則國強B少年勝則國勝C少年富則國富D少年雄則國雄

  4、黃宗羲被稱為(B)

  A船山先生B梨洲先生C亭林先生D余姚居士

  5、小疑則小(C)A智B聰C悟D愚

  6、王夫之被世人稱為(A)

  A船山先生B梨洲先生C亭林先生D余姚居士

  7、國民教育之道之端中“道”意思是(A)

  A途徑、方法B道路C修道D道理

  8、“氣日以滋,理日以成”中“滋”的意思是(C)

  A滋潤B滋味C滋長D滋補

  9、學非有礙于思,而學愈博則(B)

  A行愈遠B思愈遠C行愈高D思愈高

  10、王夫之別號(A)

  A一壺道人B白石道人C亭林先生D梨洲先生

  11、顧炎武與黃宗羲和(D)同稱明清三大學者

  A康有為B梁啟超C譚嗣同D王夫之

  12、王夫之的籍貫在(A)A湖南B湖北C河南D河北

  13、在(B)中,王夫之把人性分為“先天之性”和“后天之性”

  A《四書訓義》B《尚書引義》C《習性諸論》D《書院》

  14、王夫之談教學原則注意對(C)提出相關要求

  A教師B學生C教學雙方D家校

  15、王夫之是明末清初(B)A政治家B思想家C文學家D活動家

  16、“致知之途有二:曰學曰思”語出(D)

  A《習性諸論》B《書院》C《尚書引義》D《四書訓義》

  17、顧炎武和(C)開創(chuàng)了清初經(jīng)學致用的學風。

  A王夫之B梁啟超C黃宗羲D康有為

  18、黃宗羲倡導的基本教學方法是(C)A自學B講解C討論D探究

  19、黃宗羲的籍貫在(B)A江蘇B浙江C上海D福建

  20、“師者,善于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出自(D)之口

  A王夫之B顧炎武C譚嗣同D黃宗羲

  21、黃宗羲認為,學習貴在(A)A適用B背經(jīng)C明理D啟智

  22、黃宗羲大膽地對(D)進行了革新

  A教學目的B教學方法C教學手段D教學內(nèi)容

  23、黃宗羲認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A)

  A培養(yǎng)人才B改變世風C匡扶政治D傳承知識

  24、梁啟超認為磨練人格的最高學校是(C)

  A正規(guī)的學校B和美的家庭C.人生的苦難D安定的社會

  25、梁啟超認為一個人要有成就,必須在(B)樹立奮斗目標

  A青年時代B兒童時代C中年時代D出生之時

  26、梁啟超認為(B)是維護天下安定的公開利器

  A輿論B法律C報刊D專制

  27、為了培養(yǎng)新民,梁啟超最為重視的教育活動是(C)

  A私塾教育B家庭教育C社會教育D特殊教育

  28、梁啟超說:救亡圖存、教化愚昧,都必須以(D)為本源

  A強化專制B擴充軍隊C對外修好D學校教育

  29、(A)倡導了“詩界”和“小說界”革命

  A梁啟超B王夫之C譚嗣同D黃宗羲

  30、王夫之關于教與學關系的正確認識是(D)

  A教可以代替學B學可以代替教C教比學重要D教是為了學

  31、黃宗羲被學者尊稱為(B)

  A船山先生B梨洲先生C亭林先生D余姚居士

  32、梁啟超被稱作(D)

  A船山先生B梨洲先生C亭林先生D飲冰室主人

  33、下列哪部是王夫之的著作(A)

  A《習性諸論》B《取士下》C《學校》D《取士上》

  34、梁啟超沒有主辦過下列哪種刊物(C)

  A《時務報》B《清議報》C《新華日報》D《新小說》

  35、下列哪個不是梁啟超的稱呼(C)

  A卓如B任公C一壺道人D飲冰室主人

  36、梁啟超認為教育活動大致可分三種,其中沒有(D)

  A特殊教育B社會教育C學校教育D家庭教育

  37、戊戌變法失敗后,梁啟超逃亡到了(B)

  A美國B日本C新加坡D馬來西亞

  38、黃宗羲和(B)開創(chuàng)了清初經(jīng)學致用的學風。

  A梁啟超B顧炎武C黃宗羲D康有為

  39、“學校,所以養(yǎng)士也。”中“士”理解為(D)

  A勇士B戰(zhàn)士C人民D人才

  40、在對老師職責的看法上,與韓愈最為接近的是(D)

  A梁啟超B王夫之C譚嗣同D黃宗羲

  41、黃宗羲的《明夷待訪錄》不包括(A)

  A《廣師說》B《取士下》C《學校》D《取士上》

  42、黃宗羲認為(B)是成才的必然途徑

  A窮經(jīng)B致知C適用D獨創(chuàng)

  43、王夫之的教育思想集中體現(xiàn)在《書院》和(C)

  A《廣師說》B《取士下》C《習性諸論》D《取士上》

  44、王夫之認為教育的目標應該是(D)

  A只講天理B只講人欲C只講天理,不講人欲D既講天理,有講人欲

  45、王夫之在教學過程中強調(diào)(D)

  A只重視學B不重視實踐C只重視教D必須重視實踐

  46、“學校,所以養(yǎng)士也。”中“士”意思是(D)

  A食客B士兵C學士D有才能的人

  47、語出《明夷待訪錄》的語句是(D)

  A道無定體,學貴適用B小疑則小悟C發(fā)先儒之所未發(fā)者D是故養(yǎng)士為學校之一事

  48、、黃宗羲是(C)偉大的啟蒙主義思想家。

  A明朝B清朝C明末清初D元末明初

  49、(C)不是黃宗羲的代表作

  A《學?!稡《取士下》C《習性諸論》D《取士上》

  50、王夫之提出了(D)的教育理論。(對)

  A學與思分離B知與行分離C學與行分離D知與行結(jié)合

  51、“習與性成者,習成而性與成也”語出(D)的《習性諸論》

  A梁啟超B顧炎武C黃宗羲D王夫之

  52、(A)別號飲冰室主人,他是戊戌變法的領袖之一

  A梁啟超B王夫之C譚嗣同D黃宗羲

  53、中學語文教材選有(B)的作品《少年中國說》

  A王夫之B梁啟超C譚嗣同D黃宗羲

  54、“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是(B)的知行理論。

  A梁啟超B王夫之C譚嗣同D黃宗羲

  55、“學非有礙于思”是說(C)A學對思有妨礙B思對學有妨礙C學對思并無妨礙D思對學并無妨礙

  >>>下一頁更多精彩“2017初中國學經(jīng)典試題”

1945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