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 > 實用范文 > 報告總結 > 工作總結 > 實習工作總結 > 大學生地質畢業(yè)實習報告總結

大學生地質畢業(yè)實習報告總結

時間: 曉怡853 分享

大學生地質畢業(yè)實習報告總結

  畢業(yè)實習是一門專業(yè)實踐課,是我們在學習專業(yè)課程之后進行畢業(yè)設計時不可缺少的實踐環(huán)節(jié)。今天學習啦小編給大家為您整理了大學生地質畢業(yè)實習報告總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大學生地質畢業(yè)實習報告總結范文一

  一:實習目的

  1.學會地質羅盤的使用方法

  2.學會對工程地質的基本判別方法

  3.學會用地質羅盤測量巖層的產狀

  4.了解巖石種類及物理性質和巖石標本

  二:實習儀器

  地質羅盤鐵錘

  三:地質羅盤的使用方法

  巖層產狀測量,是地質調查中的一項重要工作,在野外是使用地質羅盤直接在巖層的層面上測量的。

  測量走向時,使羅盤的長邊緊貼層面,將羅盤放平,水準泡擊中,讀指北針所示的方位角,就是巖層的走向。

  測量傾向時,將羅盤的短邊緊貼層面,水準泡居中,讀指北針所示的方位角,就是巖層的傾向。因為巖層的傾向只有一個,所以在測量巖層的傾向時,要注意將羅盤的北端朝向巖層的傾斜方向。

  測量傾角時,需將羅盤橫著豎起來,使長邊與巖層的走向垂直,緊貼層面,等傾斜器上的水準泡居中后,讀懸垂所示的角度,就是巖層的傾角。

  四:實習的內容和過程

  xx月xx日上午十點,統(tǒng)一學習使用地質羅盤的,下午1點半去往金牛山進行地質勘探,12日早上到倉山校區(qū)觀看巖石標本。

  1.金牛山的簡介

  金牛山位于福州鼓樓區(qū)北側閩江鄉(xiāng)新建村,海拔163米,一路上山就可以看到滑坡,崩塌,斷層及不均勻沉降對山體與道路的影響,例如馬刀樹,公路裂縫等。

  2.測定巖層產狀

  確定山體旁兩顆很明顯的大樹為盆架,記做樹1和樹2.測定圖中的斷層位置為對樹1的位置為n308e,對樹2的位置為n279e,上盤相對下降,下盤相對上升,可知道是正斷層。

  根據要確定位置測得的巖層的產狀為:n330e,n247e,<50

  3.斷層巖石(樣品)結構及成分的分析

  1).結構金牛山的巖石大部分都是巖漿巖,而且都是粗粒結構和中粒結構

  2)構造金牛山的樣品分析看可知道該巖石是塊狀構造,礦物在巖石中分布雜亂無章,2.不顯層次,呈致密塊狀,富含花崗巖及花崗斑巖等系列淺成巖的構造。

  3).成分從樣品看巖石是淺色的,那就可能是花崗巖或正長巖的酸性或偏酸性的巖石。但從全晶質中粒和粗粒結構,塊狀構造,就可以判斷是淺層巖。

  4.斷層地理環(huán)境情況

  金牛山地質相對復雜,在上山途中發(fā)現了很多滑坡斷層及不均勻沉降等地質現象。僅大家用于觀測的一面山體,比較大的斷層就達7處之多。金牛山斷層現象千姿百態(tài),產狀各不相同,并帶有多出滑坡現象產生,是因為金牛山主要由巖漿巖構成,巖漿巖分化后,風化殼表層間的滑動引起的風化殼滑坡。

  5.巖石標本的賞識

  實驗室中,陳列了大量的巖石標本,可以分為礦物光澤標本,礦物斷口標本,礦物硬度標本,礦物解理標本,礦物比色標本,礦物形態(tài)標本等類型。

  理論的學習,已經讓我們對這些巖石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經過這次的標本參觀,使我們對巖石有了更深的了解,讓我們開拓了視野。

  6.實習總結

  兩天的實習非常短暫,但我們的收獲是重大的,學到了許多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學到了地質羅盤的使用及利用地質羅盤測量巖石的產狀,對真實的地質現象有了一定了解。從標本室里我們更認識了許多未見過的巖石,擴大了我們的視野,充實了我們對大自然的認識。實習結束了,而我們對實際動手的渴求依然很強烈。

  大學生地質畢業(yè)實習報告總結范文二

  經過一個多學期的學習,我們對工程地質與土力學有了深刻的認識與了解,掌握了關于工程地質與土力學中的基本知識,但是書本上的知識與實際情況往往有很大的差距,所以為了更好點的認識地質現象,加深對其了解,我們08級土木工程專業(yè)在六月三號在劉傳孝老師的帶領下開始我們的地質實習。

  一、地質實習的目的

  1、 學會對巖石的肉眼判別

  2、 了解xxx山沉積巖的每一層的巖石組成及其顏色、厚度等

  3、 學會地質羅盤的使用方法

  4、 用地質羅盤測量實地測量巖層的產狀(走向、傾向、傾角)

  5、 掌握褶皺的基本知識和判斷背斜、向斜的能力

  6、 現場認識斷層、滑坡、巖層,背斜、向斜等地質現象

  二、地質實習的過程

  我們的實習分為兩天(六月三、四號),六月三號實習地點是長清張夏鎮(zhèn)滿壽山和靈巖寺, 實習項目是滿壽山的巖層構成和滑坡、斷層現象,六月四號的實習地點是蘇莊,實習項目是背斜構造和地質羅盤的實習,六月四號下午我們結束地質實習,返回學校。

  三、實習的內容

  1、認識滿xxx的巖層

  xxx,海拔408米,位于濟南市長清區(qū)張夏鎮(zhèn)境內,當地老百姓習慣稱此山為“xxx山”、“xxx山”,或者高雅的稱為"xxx山"。2003年,xx山被世界教科文組織命名為世界第三地質名山,當年又被列入省級地質自然遺跡保護區(qū)。xxx組主要由紫紅色、黃綠色等雜色頁巖及泥質、白云質灰?guī)r組成。底部不整合于泰山雜巖的肉紅色片麻狀花崗巖之上。下部灰?guī)r中含磁石結核和條帶,上部頁巖中具微細水平層理,中部頁巖含有三葉蟲化石~中華萊德利基蟲。厚度119米。

  在開始實習前,劉老師將此次實習分為三組xxx1組(十層)、xxx2組(六層)、xxx3組(五層)。

  一、 xxx1組

  第一層是由頁巖組成,厚約兩米,巖層呈現黃綠色,局部呈現灰色,風化程度非常的嚴重,裂隙發(fā)育大,我們在工程中應盡量避開

  第二層是由石灰?guī)r組成,該層巖石深入山體,厚約四米,巖石呈灰綠色,此處的裂隙極有可能發(fā)育成溶洞,所以工程中應注意勘探。

  第三層是頁巖,厚約八米,巖石呈現黃綠色,局部呈現褐色

  第四層是由頁巖組成,厚約十三米,顏色顯紫色

  第五層是由石灰?guī)r組成,厚度約六米,顏色呈現土黃色,裂隙發(fā)育輕微,有利于工程實施,

  第六層是由頁巖組成,厚度約四米,顏色呈現黃綠色。

  第七層是由石灰?guī)r組成,厚度約兩米,顏色呈現綠色,空隙發(fā)育,石灰?guī)r表面覆蓋物為填充在裂隙中的雜質。

  第八層為頁巖,厚度約七米,顏色為紫紅色風化程度比較大

  第九層為石灰?guī)r,厚度約兩米,顏色為灰白色,縱向裂隙發(fā)育比較大,但是橫向裂隙發(fā)育小,前度較高。

  第十層是由頁巖組成,厚度約五米,顏色呈鮮紅色,由于該層位于山頂,所以此處巖石風化嚴重。

  二、xxx2組

  第一層是由頁巖組成,厚度約四米,顏色為紫紅色,頁巖中含有云母

  第二層是由頁巖組成,厚度約為十三米,顏色呈現紫紅色

  第三層是由頁巖組成,厚度約為四米,顏色為紫紅色,由于該處地勢高以及各種外力因素,使得該巖層水土流失嚴重,表面基本無植被覆蓋

  第四層:灰色鮞狀石灰?guī)r,厚零點八米。

  第五層:灰色石灰?guī)r,厚零點二米。

  第六層:灰色鮞狀石灰?guī)r,厚零點三米。

  二、 xxx3組

  由于xxx3組地勢陡峭,我們不能繼續(xù)前行,所以未能近距離觀察xxx3組的巖層組成。

  2、認識滑坡與斷層

  下午我們到達靈巖寺附近,開始下午的實習,主要是認識滑坡,斷層以及一塊花崗巖。

  首先老師將我們帶到實習地點,指著遠處的山體讓我們找出斷層的上盤,下盤,斷層線,斷層面以及滑坡體,然后詳細講解了該處滑坡和短層,在山路的一邊同學們邊聽邊記,最后老師帶我們去看了一塊花崗頒巖,三號的實習結束,

  3、認識蘇莊斷層

  六月四號,我們開始了第二天實習,首先是一處斷層,這處斷層比昨天的更有價值與意義,因為該處斷層斷距小,我們能看的很清楚上盤,下盤等,而且該處斷層低。加深了對斷層的認識。

  4、地質羅盤的實習及背斜的判定

  地質羅盤儀是進行野外地質工作必不可少的一種工具。借助它可以定出方向,觀察點的所在位置,測出任何一個觀察面的空間位置(如巖層層面、褶皺軸面、斷層面、節(jié)理面……等構造面的空間位置),以及測定火成巖的各種構造要素,礦體的產狀。

  巖層走向是巖層層面與水平面交線的方向也就是巖層任一高度上水平線的延伸方向。測量時將羅盤長邊與層面緊貼,然后轉動羅盤,使底盤水準器的水泡居中,讀出指針所指刻度即為巖層之走向。巖層傾向——是指巖層向下最大傾斜方向線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恒與巖層走向垂直。測量時,將羅盤北端或接物覘板指向傾斜方向,羅盤南端緊靠著層面并轉動羅盤,使底盤水準器水泡居中,讀指北針所指刻度即為巖層的傾向。

  背斜是褶皺的一種,為巖層向上拱起的拱形褶皺,經風化,剝蝕后露出地面的底層,分別向兩側成對稱出現,老地層在中間,新地層在兩側,另外褶皺也包括向斜,其為巖層向下彎曲的槽型褶皺,經風化、剝蝕后,露出地面的地層分別向兩側成對稱出現,新地層在中間,老地層在兩側。自然界的背斜和向斜相互連接、相間排列,常是多個連續(xù)出現。正常情況下﹐背斜呈背形﹐向斜呈向形﹐是褶皺的兩種基本形式。

  褶皺要素:褶皺要素是指褶皺的各個組成部分,主要有:核、翼、轉折端、樞紐、軸跡、脊線和槽線、褶軸。

  結束斷層的實習,我們繼續(xù)登山,開始褶曲的認識與實習,首先,老師將我們帶到一個牙口讓我們判斷一下該處是向斜還是背斜,同學都說是向斜,老師說過一會就知道答案了,咱們慢慢的揭露它,然后我們在劉老師的指導下對地質羅盤進行了實習,同學們分組測量,我所測得巖石產狀如下:走向NE35,傾向NE360,傾角45 。

  在結束了羅盤的實習,我們繼續(xù)上行,在途中老師不時停下給我們講解背斜與向斜的判定方法,我們從中知道背斜與向斜不能簡單通過直觀的感覺來判斷,就像這個山他就是一個背斜構造,雖然在途中非常像向斜,當我們走到最后一個山頭的時候,結果就出來了,這就是一個背斜構造,是由于地質運動的時候,兩側受力不均造成背斜的一翼陡峭,而另一翼緩,所直觀看上去容易造成錯誤判斷。

  在看完了,這個背斜構造后, 我們的實習全部結束,下午返校。

  四、實習的結論

  1、我們在實習過程中學到了在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

  縮小了書本與實際的差距

  2、學會了地質羅盤的使用,測得巖層產狀,

  3、掌握了背斜與向斜的基本判定

  4,、對斷層與滑坡等地質現象有了進一步認識,理論聯(lián)系實際。

  5,、了解了xxx山的巖層構造,對沉積巖有了更深的認識.

  大學生地質畢業(yè)實習報告總結范文三

  我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到洞山,羅山,茅仙洞和鳳陽韭山洞進行地質實習。目的是讓我們對學校周邊環(huán)境的地質構造和地質作用的影響得到初步的理解。我和馬紀倫,陳亮,陳文亮,任揚揚一組

  路線一 洞山

  實習內容:

  1.觀察洞山地區(qū)的巖石、地層和古生物,了解其沉積環(huán)境;

  2.練習羅盤的使用,測量巖層產狀;

  3.了解洞山地區(qū)的構造特征。

  7月8日,我們的第一站是淮南洞山。洞山游園是舜耕山脈的重要組成部分。舜耕山因上古賢君大舜在此耕耘而得名。山脈橫亙在市區(qū),東西走向

  早上8點,我們就在淮南礦業(yè)集團公司門口集合。老師簡單的交代了一下今天的實習路線和目的,并且詳細的給我們介紹了羅盤的構造和使用方法。羅盤有兩套測量系統(tǒng),其中5、6、7為垂直測量系統(tǒng),用于巖石傾角,山坡

  坡角等。其余全為水平測量系統(tǒng),用于水平方向的定向、定位測量。

  羅盤使用前,首先要校正磁偏角,否則在工作中要出大問題。

  淮南地區(qū)磁偏角為偏西4°。校正時可以用羅盤配備小鑰匙或刀片,旋轉羅盤外殼合頁旁的手動螺旋,讓水平刻度盤逆時針旋轉4°,即以356°對準刻度盤上方正北標志點即可定向要確定自己所在位置位于已知標志物(樹、房屋、山頂等)的什么方向時,具體操作如下:1)手持羅盤至腰部,打開并將瞄準硯板大致對準標志物;2)將羅盤保持水平;3)活動反光鏡,讓標志物影像出現在反光鏡中;4)上下活動瞄準硯板,使之也出現在反光鏡中;5)在保持羅盤水平的情況下,轉動羅盤,使標志物、硯板和反光鏡中線位于一條直線;6)讀南針(纏有銅絲者)所指度數,就是所在地方位。

  若測量標志物在自己所在點的方位時,只要讀北針數據就行了。

  方位的計量數據來自地理坐標系,與數學中的幾何坐標系明顯不同,它以縱軸正北方向為0°,順時針方向計量,東為90°,南180°,西270°。依次可劃分為北東(NE)、東南(ES)、南西(SW)、西北(WN)四個象限。二者可以換算。例如E30°S,讀作“東偏南30°”,實際為120°方向;260°可以標志為W10°S。學習者可自己畫圖并練習換算,以熟悉地理坐標系。

  定位某些重要的觀察點,除了地質內容的觀察和描述,還要記下它們的位置。這就需要進行定位測量。具體方法是:選擇兩個不在一條直線上的標志,利用前面定向的測量方法確定觀察點在標志物的方位,記錄在筆記本上。如帶有地形圖,選出地形圖上標記的實際標志物,二個、三個均可。取得數據后作圖:⑴以標志物為原點,建立地理坐標系,其方向應與地形圖一致;⑵將測量的方位數據分別用直線表示出來;⑶兩條直線交會處應是觀察點在地形圖上的位置。如果測了三個數據,三條直線交成一點,說明測量數據是準確的,如若交成三角形,說明測量有誤差,三角形大小意味著誤差大小。觀察點應位于三角形中心。誤差過大時,須重測。

  巖層產狀測量是十分重要的,它是描述巖層空間展布狀態(tài)、分析巖層形變和研究構造的重要數據。

  首先選定一個較平整的巖層面。注意選定時一定要前后左右觀察一下巖層層面的位置,不要將節(jié)理面或風化面當成層面。

  將羅盤打開成面狀,將長邊緊貼巖層面并保持水平,代表一個水平面,讀出磁針(南、北針均可)指向的刻度盤數據,就代表水平面與巖層面交線的方向,亦即巖層走向。

  將羅盤折起,短邊緊貼巖層面,保持羅盤水平,北針所指數據即巖層傾向。

  將羅盤長邊沿垂直走向方向上緊帖巖層,旋轉羅盤底部手柄,讓垂直水準器氣泡居中,讀出白色短線標志所指度數即巖層傾角。

  一般情況在對走向不做特別要求時,巖層產狀數據只需量出傾向和傾角。記錄形式如下:如記做90°∠45°,其中90°為傾向,∠45°為傾角。在平面地質圖上標記為┰45°,其中長線為走向,短線為傾向,45°為傾角。長、短線的方向參照地理坐標系作出。從中一眼即可看出:走向東西,傾向南。

  了解這些以后,我們就出發(fā)了。從新建成的洞山隧道穿過,走了大概一個小時15分鐘的路程,我們到了第一個觀測點,老師告訴我們這里屬于四頂山組。巖性特征:巖性以中—厚層含疊層石白云巖為主,自下而上可分三段。一段:灰白、粉紅及粉灰色中厚—厚層白云巖、泥質白云巖,含疊層石Inzeriashouxianensis,Boxoniacf.Melrosa,B.Songjiensis,Conophytonlijiadunensis,Gymnosolenf.,Jurusaniaf.等;二段:下部灰、灰黃色中厚含豆狀燧石硅質白云巖、泥質白云巖,底部夾石英砂巖透鏡體,上部粉紅、灰紫色薄層含泥質的白云巖、硅質白云巖及鈣質粉砂巖,含疊層石:Linellaf.及微古植物Laminaritesantiquissimus,Taeniatumsi-mp-lex,Leiopsophosphaerasp.等;三段:為淺灰、灰色厚層含燧石結核及條帶白云巖,含疊層石Gynaosolenf.,Tungussiaf.,Baicaliaf.等及微古植物Trematosphaeridiumcf.Holtedahlii,Polyporataobsoleta等。本組底部以灰白色含疊層石白云巖與下伏九里橋組分界,為連續(xù)沉積,整合接觸。上覆為下寒武統(tǒng)假整合覆蓋。主要分布在安徽淮南、鳳陽山區(qū)及霍丘一帶。厚度變化在274—321m之間。

  路線二羅山

  實習內容:

  1.觀察舜耕山斷層;

  2.了解組成羅山山體的巖石和地層;

  3.觀察“淮南蟲”的產出層位,認識疊層石,了解寒武紀前的生物特征;

  4.觀察太古界和上元古界之間的不整合;

  5.認識巖石風化剖面,了解土壤的形成。

  7月9日,我們按計劃到了羅山。早上8點,大家在羅山油庫門口集合。

  在羅山南側山余家村北小山崗上,有一個完整的風化剖面(圖4—1),自上而下:

  A.土壤層:灰褐色,植被茂盛,厚5—25cm。

  B.淋濾層:棕褐色,主要由粘土礦物組成;富含Fe3+,板結成塊狀,垂直

  節(jié)理發(fā)育,厚10—50cm。

  C.半風化層:土黃色,暗色礦物已風化,巖石結構尚保存,但已疏松。

  D.基巖層:深灰色,為上太古界霍邱群角閃斜長片麻巖。

  基巖由角閃石和斜長石組成,風化過程中在H2O、O2、CO2等作用下,礦物被分解,K+、Na+、Ca2+、Mg2+等被淋濾,Al3+、Fe3+不活躍組分殘留原地,分別形成粘土礦物和氧化物。如地處熱帶—亞熱帶雨林氣

  候帶,粘土礦物、或圖4—1山余家風化剖面

  鐵的氧化物會進一步被水解,形成鋁土礦、褐鐵礦等礦產,是提煉鋁、鐵等金屬的重要原料?;茨系靥帨貛В@種情況較難出現。

  沉積巖除了粘土巖,其它巖類都或多或少含有粘土礦物,它們風化后,也會殘余大量的粘土礦物。八公山、舜耕山的巖石縫隙中、凹地里都可以見到它們。

  風化作用可以形成許多有用礦產,但更重要的是它為人類提供了寶貴的土壤資源,形成人類賴以生存的耕地。但這是一個漫長的地質歷程。1cm厚的粘土層的形成可能需要成千上萬年,但一陣風,一場洪水就讓它們消失。我國人均耕地面積僅是世界的1/4,人口增加、水土流失、荒漠化還在使它不斷減少。究其原因,還是人類過度開發(fā)、生態(tài)環(huán)境日益惡化所致。保護環(huán)境,保護耕地,已是刻不容緩,否則,我們的子孫后代將何以為生?

  地層中的古風化面常常當作不整合或假整合的標志,它們代表巖層由沉積轉變?yōu)轱L化侵蝕的過程,造成了地層缺失和不連續(xù),多被解釋為地殼上升的結果。如淮南地區(qū)奧陶系馬家溝組和上石炭統(tǒng)太原組之間的鋁土巖和褐鐵礦層,就是中奧陶世后華北地區(qū)整體上升,經歷了志留紀、泥盆紀、早石炭世的長期侵蝕風化的產物,直到晚石炭世才開始接受沉積,形成石炭二疊系含煤地層。

  路線四 茅仙洞——韭山洞

  實習內容:

  1.觀察淮河的地質作用;

  2.了解地下水的地質作用及其產物。

  7月10日,由于今天的實習地點較遠,我們在早上7點就集合出發(fā)了,乘車先到了鳳臺茅仙洞。目的是觀察淮河的地質作用。

  河流地質作用是陸地上最重要的地質作用之一,通過其侵蝕、搬運和沉積作用不斷改造地表形態(tài),形成各種礦產,孕育著人類文明。

  淮河發(fā)源于河南省桐柏山的白山頭,目前已無法記錄它的原始長度。一一九四年南宋時期,黃河在河南省原陽縣決口,洶涌的洪水攜帶數以萬億噸的泥沙沖入淮河流域,淮河自江蘇江陰以下的河道被淤平,從此淮河失去了入海通道,成了名副其實的“斷頭河”,只得借助洪澤湖匯入長江。演繹了一幕慘烈的“黃河奪淮”的歷史。于是每每洪水肆虐,危害兩岸百姓,成了有名的害河。解放后,人工開挖了蘇北灌溉總渠,引淮入海,淮河才重新有了自己的入海通道。

  淮河自西向東流經淮南市區(qū)。在西部鳳臺縣城附近由于受到八公山的阻擋,迂回繞行形成“幾”字型。繞行中河曲發(fā)育,河道狹窄,水深流急,河流以侵蝕作用為主。在茅仙洞附近,位于河流凹岸的八公山由于快速的側蝕作用形成了懸崖峭壁。繞過八公山,河流進入淮北平原,這里地勢平坦,河道變寬,河水流速減緩,泥沙攜帶能力降低,沉積作用增強,特別是流經八公山侵蝕、搬運的大量泥沙在此淤積,逐漸形成河心灘,導致河流分叉,形成所謂的“二道河”。河流淤積的土地肥沃,適合農作物生長,因而建立了“二道河”農場,每年向國家提供了大量商品糧。

  茅仙洞風光綺麗,令人心曠神怡,被道家奉為“清虛仙境”。西漢時茅氏三兄弟在此建觀修道,以后是否成仙不得而知。有一點是真實的,是淮河的地質作用造就了這如畫的風景。隨著侵蝕作用的繼續(xù),河道會逐漸北移,茅仙洞會慢慢消失,,如此發(fā)展下去,也許幾萬年、幾十萬年以后,茅仙洞與二道河之間的山體會被侵蝕殆盡,夷為平地,或者形成一個“牛軛湖”,而河道則會“去彎取直”,河水在茅仙洞的位置向東北在八公山鎮(zhèn)附近流向二道河。(如圖4—3),那時,八公山的大部分將不復存在。

  河流既是如畫山水的“雕塑師”,又是移山填海的“大力士”。

  淮河河床內沉積物主要是沙,主要由石英碎屑組成,其次為長石、白云母、巖屑、生物介殼碎片等。分選較好,磨圓程度較高,大小一般在0.2—0.05mm左右,多為細砂。河漫灘主要為粉砂和粘土。

  地史中的河流沉積由河床沉積及河漫灘沉積組成,碎屑沉積物自下而上由粗變細,形成完整的沉積系列。在河湖密布或河流入海處,河流淤積形成大量肥沃的土地,森林植被茂盛,是煤形成的有利場所。

  上午十點,我們從茅仙洞出發(fā),經過快4個小時的路程,到達了鳳陽韭山洞。目的是了解地下水的地質作用及其產物。

  地下水是重要的淡水資源,也是陸地上重要的地質營力,不斷改變地表形態(tài)。其形成的巖溶洞穴、石林等亦是重要的旅游資源。但地下水的地質作用也會造成各種地質災害,如過度抽取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降、巖溶陷落、滑坡、泥石流等。八十年代以來黃淮地區(qū)普遍發(fā)生的煤礦井筒破裂也和地下水有關,它們都會造成重大經濟損失。

  韭山洞位于淮南市東南鳳陽縣宋集鄉(xiāng)境內韭菜山。區(qū)內出露下寒武統(tǒng)地層,為一單斜構造,巖層產狀一般為180°∠20°。其原為隱于淮北平原下淮南復向斜北翼東延部分。因受北北東向武店正斷層的影響,西部上盤下降,隱于淮北平原新生代松散層下,東部下盤上升得以出露。據測算,此斷層垂直落差在1500米以上。

  巖溶發(fā)生于毛莊組,灰?guī)r與頁巖互層,節(jié)理密集,為地下水活動提供了便利條件。

  溶洞全長近1500米,初始時巖溶順著石灰?guī)r層發(fā)育,隨著溶洞擴大,下伏頁巖層亦被沖蝕,上覆巖層發(fā)生重力垮塌,導致溶洞規(guī)模進一步擴大,形成“囊括五岳”、“峽谷幽深”等壯麗景觀。洞穴延伸受巖層和節(jié)理控制,高低起伏,蜿蜒曲折,瞬息萬變,猶如一個巨大的迷宮。地下水的沉積作用形成的石鐘乳、石筍、石簾、石幔更因其奇特造型引出許多美麗的神話與傳說,讓人浮想聯(lián)翩。

  進入洞中,遠離塵世的喧囂,猶如到了夢幻般的人間仙境,讓人真切體驗到融入大自然的美好感受。將來,當我們享受富裕的物質生活的同時,應該有一個怎樣的生存環(huán)境?這也許是一個有益的啟示。

  地下水的地質作用會繼續(xù),溶洞會不斷擴大,最后導致地面塌陷,溶洞消失。但新一輪的侵蝕又會開始,形成新洞穴。只要其它條件不變,這個過程就會永遠進行下去,直到有一天將山體夷平。

  溶洞是人類最早的“家”,許多古人類化石就是在洞穴堆積中發(fā)現的?;茨系貐^(qū)山區(qū)多為碳酸鹽巖,巖溶發(fā)育,如上窯東洞山的溶洞,舜耕山洞山的溶洞規(guī)模都不小。這里緊靠淮河,有充足的水源,應是古人類繁衍生息的理想地方。中國古人類學者曾將其列為古人類化石發(fā)掘的重點地區(qū),但無所獲,這些珍貴的地質遺產常常是“可遇不可求“的

  南方的溶洞一般以鐘乳石為主,其特點可概括為娟秀、精巧、玲瓏剔透。北方的溶洞則以石幔見長,具有寬闊、粗獷、險峻神奇等特點。韭山洞屬典型的北方溶洞,以深、大、險、奇、古而著稱。洞內景點絕大部分為石幔,輔之石筍、石柱、石鐘乳,各呈其形,千姿百態(tài),蔚為壯觀。

  越往前走,感覺濕度越大,溪水越多,快到出口處時,一段水路擋住了去路。原以為徑直即可出洞,不曾想遇水而阻,正當我們一籌莫展之時,忽然柳暗花明,只見一葉小舟象箭似的駛了過來,我們乘上小船,船夫以手撐壁頂,逆水泛舟,行至數十米,露出光亮,靠岸之后,登上天洞,穿過石林,拾級而出洞口。

  為期三天的地質實習結束了。雖然時間短暫,卻是我參加過的最有意義的野外實習。在實習中,同學們頂著烈日,克服了種種困難,在老師的帶領下完成了一個個實習任務,雖然很辛苦,但是大家沒有一個人抱怨。通過這次實習,我學到了許多在蝕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同時也對我們的家鄉(xiāng)有了一個比較深刻的了解。謝謝學校給我們提供這樣的實習機會,也謝謝老師給我們做的詳細的講解。

看了大學生地質畢業(yè)實習報告總結的人還看了

1.最新工程地質實習報告范文

2.礦山地質專業(yè)實習報告范文

3.工程地質實習心得體會3篇

4.地質生產實習心得體會3篇

5.關于地質實習報告范文(2)

6.工程地質實習報告總結范文(2)

7.野外地質實習心得3篇

1406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