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心得體會
道德經心得體會(通用8篇)
道德經心得體會要怎么寫,才更標準規(guī)范?根據多年的文秘寫作經驗,參考優(yōu)秀的道德經心得體會樣本能讓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道德經心得體會(通用8篇)】,供你選擇借鑒。
道德經心得體會篇1
今年暑假,我參加了傳統(tǒng)教育講座,并閱讀了《道德經》這本書,對與老子闡述的思想已有了大概的了解,并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 對道的理解和認識
書中的第一章,老子就提出了“道”這個特有的名詞,闡述了他對規(guī)律的理解。在《道德經》里,道指的就是規(guī)律。而道家思想對規(guī)律最根本的見解就是“規(guī)律是自然的,變化的,不為人所控制的?!睂Υ?guī)律的根本態(tài)度應是“充分尊重規(guī)律,然后才利用規(guī)律?!边@是一種非常樸素的辯證思想,全面體現了我國古代人民對大自然的探索與思考,而這種探索與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計劃、有科學根據的。它不僅僅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影響也遠遠超出了中國的范圍。
二、無為的思想
“無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不妄為,不去干擾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老子在第二章首次提出無為的思想,并指出“是以圣人處無為只事,行不言之教”。這里老子指出圣人要能夠依照客觀規(guī)律,處理事情要不違背事物發(fā)展的本質。第三章進一步闡述無為,他既不講人性惡,也不講人性善,而說人本來是一張白紙,是純潔質樸的。不要去貴難得之貨,不去尚賢,不見可欲,保持人們的本性。
三、 以無私來成就“自私”
老子在第七章提出了“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我把這種無私精神理解為“不爭而善勝”。遇到事情退讓無爭,將自己置與度外,反而能保全身。這與第八章講水的特性又緊密的聯(lián)系在了一起。在第八章,老子用水來比喻人,來教導人。完善的人格要具備水的特性,要可以忍辱負重,任勞任怨,能盡力的貢獻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別人,而不會與別人爭奪名利,這就是老子的“善利萬物而不爭的思想”
聯(lián)系到現實生活,我們在集體工作時不要計較個人的得失,都一心為工作。這也可以理解為一種團隊精神,正是團隊成員的無私精神,才能成就我們的事業(yè),我們個人的財富也會增加,這不正是“以其無私成其私”嗎?
四、 修身——正確的處世態(tài)度
第九章,老子就講了正確的處世態(tài)度是功成身退。不要富貴而驕,恃才傲物,鋒芒畢露,要淡泊名利,這樣才能功成身退。事物發(fā)展本來就是向著自己相反的一面,福禍相隨,因此在這里奉勸大家見好就收,不要貪圖名利,要收斂。第十章,也是講的修身,這一段用了六句疑問,其實疑問本身就是最好的答案,老子指出人們不管是形體還是精神,不管是主觀努力還是客觀實際,都不可能完全一致。這樣就必須做到心靜,洗清雜念,懂得規(guī)律,加深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
第十六章,老子主要講認識世界,當然也包括認識人生。其基本態(tài)度是“致虛”“守靜”“歸根”“復命”?!爸绿摌O”是要人們排除一切物質的誘惑,回歸到靜的本性,這樣才能認識道,而不是為了爭權奪利而忘了道。既然事物的發(fā)展是變化循環(huán)的,所以要不變以應萬變,為了遵循這一靜的原則,就不要輕舉妄動,變革不如保守安全。把這一原則應用到生活方面,他認為無為就能不遇到危險。
這與我自己的生活聯(lián)系在一起,在面對生活中的’困難時,我要怎么做?從一開始,我的生活就面臨很多選擇,在沒有考慮清楚的時候,就去胡亂選擇,導致事情的發(fā)展一步步到了自己無法控制的地步。如果在一開始,就能靜下心來仔細考慮,也許事情就不會到進退兩難的地步。
學習了《道德經》,能體會到的道理很多,關鍵在于如何運用到生活和工作當中去。我們學習的目的不是為了了解老子的思想,而是希望通過他的思想去體會人生的道理,去正確的在面臨人生選擇的時候多一分靜氣,真正能做到“每臨大事有靜氣”。
道德經心得體會篇2
《道德經》通篇潛藏的一個主題意識是,反對技巧,反對知識、反對亂為,主張靜待事務自身的發(fā)展,自然成。道家強調亂用知識、亂用技巧、亂用智力,是很危險的事情。不作為,無知識、無智技在道家眼里是成功者的基本特征。主張靠事物發(fā)展的根本道理,靠事物的自行演化,不勞而獲,是道家的根本思想。
幾千年來,道家的以上思想被視為保守、落后甚至反動。我現在認為這種看法可能是不識貨的體現。道家強調不作為,無知識、無智技的基礎是認為大自然自身會以最合理的方式存在和發(fā)展,順著自然本有的發(fā)展事態(tài)、追隨自然的節(jié)奏是最聰明的做法。亂思、亂想、亂研究、亂動顛倒了本末,把人的參與視為自然發(fā)展的主要條件,其實事物的發(fā)展是事物的自然屬性,沒有人的干預就能自然發(fā)展下去,如果人過度干預會破壞事物最合理的自然發(fā)展。一個“有知者”在干預自然的過程中,造成的麻煩比產生的利益大得多!人類那點可憐的“智慧”在大自然的固有智慧面前往往成事不足敗事有余!我個人認為道家的思想是非常高深的哲學,對投資有強大的指導意義。
道家強調知道最根本的道理、邏輯和規(guī)則后,必須要追求愚、笨、傻、呆,必須少做少為,少思少想,別求知、別發(fā)展智力、別發(fā)展技巧。嚴格來講,道家這個思想對現代科學技術不是一個正確的理論指導。但是對投資來講,道家的這些觀點是最正確的。投資你想得越多,出錯的概率越大,你操作的越多,賠錢的風險越大,掌握的知識越多,自以為是的可能性越大,你覺得自己聰明,亂為亂動的可能性越大。所以,少掌握點知識,能不做盡量不做,投資成績自動提高。你知道終極的總道理就可以了,你知道真正的本質性邏輯和法則就可以,其他的東西能不知道就不知道,能不清楚就不清楚,太知道太明白是有害的。
圣人不為大
《道德經》第六十三章提出了一個與巴菲特的想法一致的觀念:“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 圣人不為大,故能成其大?!馑际钦f,杰出的人并不直截了當的去追求大事,難事,而是有意識的不做大事,不做難事。他們做什么呢?他們做的是比較容易成功的小事。對大事難事的把握和控制,在于從簡單容易的方向下手,實現遠大的目標,不與高難度的問題正面交鋒,主動的避開高難度的問題。從小的地方做大事,而不要直截了當的構建一個大的格局,大場面。這樣因為沒有難度,就沒有太大的失敗可能性,不斷的積累小的成功就能實現成其大的目標。把老子挖出來進入中國股市,會做得好,老子肯定是不懂現在經濟,財務經濟,金融學說,但他有大智慧,從簡單入手,從易處入手, 避開難的和大的, 從而終成其大。
這個理念也正是巴菲特的核心理念之一,甚至也是巴菲特成功的根源之一,巴菲特:“我從不試圖跨越七英尺高的欄桿,我所尋找的,只是容我輕易跨越的一尺欄桿”。巴菲特的意思是“我不做高難度的事,只做殺雞宰羊的事! 問題的難度降低后,錯誤自然不會發(fā)生。”
提升成功率的根本辦法是為其易,為其細,為其小,不為其難,不為其大,不為其煩,逐步積累在時間的作用下能夠成其大,成其功。這其實才是根本的成功之道。
道德經心得體會篇3
《道德經》是有老子所著,故又成為老子。老子姓李,名耳,謚曰聃,字伯陽,楚國苦縣(今鹿邑縣)人。約生活于公元前571年至471年之間曾做過周朝的守藏史。老子是我國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偉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經》開創(chuàng)了我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chuàng)立的道家學派,不但對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我國2000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兜赖陆洝贩譃榘耸徽拢譃樯舷聝善?,上篇三十七章,起首為“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人稱《道經》;下篇四十四章,起首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人稱《德經》。《道經》講述了宇宙的根本,到處了天地萬物變化的玄機,講述了陰陽變幻的微妙;《德經》講述處世的方略,到處了人事的進退之術,包含了長生久世之道。“道”是人類的自然觀和世界觀,必須要順應宇宙的客觀條件,合乎自然規(guī)律地生存。只有愛護宇宙并且與大自然融為一體,人類才能健康地生存下去。一旦我們破壞了大自然,違背了大自然的規(guī)律,那么我們必須會遭到殘酷的報應和懲罰,甚至會帶來滅頂之災?!暗隆笔侨祟惖娜松^和社會觀,還是要求人類順其自然地與人共處,合乎社會規(guī)律地生存。只有返璞歸真地
復歸于嬰兒般的自然純真狀態(tài),統(tǒng)治者卑謙若谷,民眾為而不爭,然后社會才能正常發(fā)展。
《道德經》一書中的智慧,源于老子對事態(tài)人情的深徹洞察和深刻思索。戰(zhàn)爭頻仍、社會動蕩、生命無常,點點滴滴積淀成老子的關于人性修養(yǎng)、處世哲學、治國之道、軍事哲學、養(yǎng)生之道等的智慧之學。
那《道德經》究竟和好處何在呢?下面是我們組對《道德經》的一些理解和人生感悟!我們把它概括為兩點,一是“心存善念悟大道”二是“處下無為成大德”。什么是“心存善念悟大道呢?”首先來看看什么是大道?道德經里面說“道可道,十分道”意思是說能夠用語言表達的大道就不是永恒普遍的大道了,為什么呢?因為第一語言具有其局限性,有些是只能意會不可言傳的!第二道是運動變化的,不斷展開的,而說明他的語言是固定的,不能隨時運動變化的!舉個例子,有一首歌唱得好啊:你問我到底愛你有多深,月亮代表我的心“為什么不直接形容證明到底有多愛,而是說月亮代表我的心呢?正是因為這種愛太深沉,太永恒。所以無法用語言表達出來,不能夠道明。任何華麗的詞藻,在這深沉而又永恒的愛面前是那樣的蒼白無力!所以就像老子所說的越是深沉普遍的東西越無法表達、說清與道明!那既然道是無法說清與道明的,所以我們認為那只能“悟”那怎樣去悟呢?要以什么樣的心態(tài)去悟呢?我們認為要“心存善念”只有心存善念才能領悟到道的真正與真諦!
道德經心得體會篇4
我們一直在尋找適合中國的現代社會人際關系,其實早在兩千多年前老子就已經研究出最完美的的社會人文構造了,只是沒多少人去鉆研罷了。
——題記
老子在《道德經》留下了許多治理國家的方法,或許有些人認為老子有愚民主義的方向,但在我看來并非如此,而是老子畢生摸索出了完美的社會模型。
在《道德經》第八章中,老子首先提出上善若水的思想,老子善用一些生活中常見,而又不會引起爭議的事物來引喻一種態(tài)度或表達一種道理,如同天、地、人、萬物。老子談水,不談水對人或萬物的幫助,而獨辟新徑地談論起了水的“不爭”,水是世界上最柔和的事物,就算有東西擋住了它,它會從它的周邊流去,而不會與事物本身相爭持;它不論最后通往何處,哪里有路它就會往哪里去,或許通往地獄,亦或許一去不返,但它依然義無反顧。文末有一句話:“夫唯不爭,故無憂。”因為你什么也不去爭,自然什么也不會失去,這里的不爭絕非不思進了,而是善于謙讓,在同等機會下讓利于他人,或自知不如而退讓。其實到最后,你依然會得利,因為不爭,所以多了許多朋友,就有了更多得利的機會,正是“夫為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p>
試問,若所有人都能做到“不爭”,那社會又如何能不和諧,天下又怎會不安定呢?人們不去爭利,互相謙讓尊重,又如何建立起隔閡。社會學中提到了兩種不同的社會構造,一種是個體理性導致集體非理性,另一種是個性感性導致集體理性。似乎比起理性而言,感性是個貶義詞,但試想,所有人都想著自己手頭的那點利益時,都想著用最小的代價換取更大的利益,在中國社會中這種現象叫做“坑”式欺詐,而這樣一個個體理理性的社會,它的最終集體顯現出的形態(tài)便是集體混亂。但若如同老子所言,每個人都去謙讓,或許有人稱之為迂腐,有人稱之為愚笨,但最后所呈現的卻一定是一個和諧的集體。
打個比方,若是每個人都是一塊棱角分明的石頭,都想著去碰撞對方以得到更大的地盤,那么到了最后,我們只能剩下一盤亂石散沙,雜亂地分布在各個角落;若是每個人都像是一股細流,或許在碰到石頭時會被一分為二,甚至散落各處,但當它們匯聚在一起時,但是無人可擋的奔騰巨流。而這樣的兩種社會相遇,孰勝孰負一目了然。相較于西方社會,中國屬于經驗社會,它最寶貴的資源便是老祖宗留下的知識,知識的惟一載體便是書籍,但許多中國人不愿去承接這些遺產,因為它們太過博大,而這對于一個沒有凝結出成體系的科學方法論的國家無疑是一件可怕的現象。
五千多年的歷史使中國積淀了太多太多,我們不能,也沒有資格不去傳承它們。古人的智慧是偉大的,品讀《道德經》讓我悟出了許多,我愿化作一條細流,去追尋,去探索,等待著終有一天流入我們自己匯聚成的大海。
道德經心得體會篇5
在假期中,我讀了《老子》一書,談不上什么理解,只能說是一些感想、體悟?!独献印冯m然并不是專門論述教育的文章,但是里面仍然有很多關于教育的思想。它意蘊深遠,讓人思考,常讀常新。
將老子的思想轉換到教育中來,就是自然教育的思想。老子主張清靜無為,順其自然,這與盧梭的自然教育思想異曲同工。按照老子的理解,教育應該順其自然,而不過過分強調主觀意愿。教師的權威應該不被兒童感知到,這才是最好的師生關系。師生雙方都要處于謙虛的地位,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開展教學。教師應尊重學生的發(fā)展規(guī)律。尊重自然之道。這些思想,在我們這個年代應該進行批判性繼承。
在我們的教學上,如果孩子在課堂上走神,當然可以直接批評:“某某,注意聽講!”老實膽小的可能嚇一跳,趕快坐好,但過一陣可能又故態(tài)復萌;有逆反心理的可能就會臉色不善,甚至嘴里咕嚕咕嚕地嘟囔,雖然老師是好意,但傳遞到學生心里卻成了惡念,課堂的氣氛就有了火藥味。有時課堂上學生竟然和老師頂嘴,僵持起來大家都下不了臺。學生肯定是不對的,但如果老師“曲則全”,表揚旁邊的同學來提醒走神的人,或者請走神者回答一個問題,旁敲側擊地暗示一下,同樣是批評提醒,轉一個彎,大家心平氣和,彼此相安無事,這樣豈不是更好?
老子認為,一切事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所以看問題要辯證地看待。正所謂福禍相依,生活中的許多事情都應該抱著一種平常心,順其自然。更進一步來講,要將生活中的每一次遭遇都看成生命成長的歷程,將遭遇中的精神、能量轉化為自身生命的體驗中來。對待生活,要有好的心態(tài),不要過分關注榮辱得失。這樣的話,才能做到通過無為達到有為,通過不爭而沒有人與之爭。
低頭靜想,學生要照我的思路去回答,依我的指揮棒去質疑解難。他們還會體會到求知的快樂嗎?
教育,是要遵循規(guī)律的,就像道德經里所講:“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萬事萬物,都各有其根本,安靜平和地遵循它,等待它,順應它。放在教育上,我想,是不急不躁,是盡力而為,順其自然。
成長是個緩慢的過程,教育也是個緩慢的過程,就像老子所說:“道沖而用之或不盈”。在書中,有許多地方都是從自然現象引到社會道理。在論述君主要居于百姓之下就是因為大海居百川之下而容納百川。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我們逐漸丟失了這種敏感。我們缺少了從細微處看道理的能力。這是一種洞察力,也是一種理解力,更是一種闡釋力,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加以鍛煉。
道德經心得體會篇6
《道德經》強調要尊重自然法則,順勢而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钡谰褪且?guī)律,規(guī)律從自然而來,只有遵循自然法則,人才能有所為。違背了自然規(guī)律,必然會受到懲罰。工業(yè)發(fā)展造成的環(huán)境污染,到今天才被大家認識。教育也是這樣,只有遵循教育規(guī)律,遵循兒童成長的規(guī)律,順其天性,因材施教,才有成效?!兜赖陆洝氛f:“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苯逃皇墙處煾嗟厥┙逃趯W生,而是讓學生自己學習,自己體會,收益會更大。
《道德經》以樸素的辯證方法論來審視世界,審視人生,多次強調“作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而不居”。一個人要踏踏實實做事,不求華麗的辭藻;做了一點事,不能居功自恃,應該謙虛謹慎,正確對待自己。正確對待自己是最不容易的事,所以說“知人者智,知己者明”。許多人犯錯誤,往往是因為缺乏自知之明,有了一點成績就忘乎所以;遇到一點挫折就失去信心。
《道德經》以辯證思維來審視人生的禍與福,所謂“禍兮福之所依,福兮禍之所伏”。所以人要居安思危,順利的時候要想到會遇到的各種挑戰(zhàn),讀后感遇到困難的時候要想到前途的光明。《道德經》還告訴人們,有一點是可以避免因犯錯誤而招至禍害的,就是我們常常講的“知足常樂”。“罪莫大于可欲,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禍往往出于貪婪,現在的高官也好,小官也好,不都是因為貪婪嗎?
《道德經》最后一章講:“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闭鎸嵖尚诺脑挷蝗A麗,華麗的辭藻不真實;善良的人不巧辯,巧辯的.人不一定善良;真有知識的人不賣弄,認為自己什么都懂的人,其實不一定有知識;自然法則是讓萬物受益,而不傷害;高尚的人的準則是默默工作,而不去跟別人爭奪。我想我們應把它作為座右銘:不聽華麗的辭藻、美麗的奉承;不炫耀自己,努力學習;認真工作,謙虛謹慎,為人民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貢獻。
道德經心得體會篇7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崩献痈叨雀爬ù蟮赖牡滦赃M而總結出人應具備慈德、儉德和讓德的三大美德,更是為人修身處世的三項基本原則。
寬厚仁慈是領導干部的安心立世之本。“慈”是老子“三寶”中最重要的,是世間一切美德的基礎?!秾O子兵法》中:“視卒如嬰兒,故可以與之赴深溪;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边@就是領導者仁慈所激發(fā)出的巨大作用。
老子說:“天將救之,以慈衛(wèi)之?!碧热粢粋€領導干部無視國家法律,為所欲為,即便能夠躲過一時,最終也沒有好下場,“老虎”、“蒼蠅”的結局就是現身說法。領導干部若能秉持老子倡導的這種官員應有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應具備的官德,用“慈”的理念去從政,對社會有回饋之心、責任之感,對百姓有人本思想、服務意識,對自然有敬畏之心、感恩之情,對下屬有仁愛之心、感激之念,做事從政能成人之美、與人為善,就不會肆意妄為,繼而與社會和諧相處,得到百姓的擁戴,這也是領導干部的安身立世之本。
清心寡欲是領導干部的修身養(yǎng)廉之要。老子用 “儉”字作為治國、事天和養(yǎng)生的根本原則。治國者唯有堅守少私寡欲、勤儉治國的原則,才能更好地為民謀福。多少王朝更迭、社會變遷、政權興衰的歷史,無不驗證了“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
人如果沒有良好的身體和精神狀態(tài),又如何實現自身的價值?你想給人一滴水,自己就需要有一桶水的容量,這就是“儉德”。孟子說:“養(yǎng)心莫善于寡欲。”保持淡泊清靜的心態(tài),神安體健,也是對廉政自律者的回報。對物質享受的追求是人與生俱來的本性,面對形形色色的誘惑,通過外界制度的規(guī)范與約束就非常必要。當前,黨中央強力推進八項規(guī)定精神落實和“四風”整治,以優(yōu)良的黨風政風帶動社風民風。八項規(guī)定的意義深遠,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
謙虛和順是領導干部的立身處事之則。為什么老子崇尚謙柔之德?因為他明白“物極則反,過盛必衰,盈滿則覆”的道理。“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凡是過于自我膨脹的行為,都不會持久!老子的“謙下”,也被孔子視為克敵制勝的法寶。孔子帶子路游覽魯國宗廟,看到一個欹器,它中空時會傾斜,半滿時會端正,滿盈時又會傾覆。孔子借此教育子路:“唉,哪有盈滿而不傾覆的道理?”子路問:“有保持盈滿的方法嗎?”孔子答:“聰明睿智,要守之以愚拙;功蓋天下,要守之以謙讓;勇力蓋世,要守之以怯弱;富有四海,要守之以節(jié)儉。這就是抑制自滿的方法?!笨鬃痈嬲]人們,要想保持完滿,必須做到不自滿。若能做到謙、讓、愚、怯四點,近可獨善其身,遠能兼濟天下。
以來,隨著中央強力推進反腐敗,“大老虎”的一個個倒下,再次證明了老子“物壯則老”和孔子“滿盈傾覆”的道理。同時,也給世人敲響警鐘:有恃無恐的狂妄者必然沒有好下場,為政者唯以謙和、辭讓為處事原則,時時警鐘長鳴,警示自己時刻清醒頭腦,防止罪、禍、咎落到自己身上,才能獲得長久的安定。
《道德經》中的“三寶”及許多精辟見解都閃耀出思想的光輝,豐富了當代反腐倡廉思想,對促進當代領導干部廉德修養(yǎng)具有很強的借鑒意義。
道德經心得體會篇8
“道可道,非常道……”一陣陣讀書聲回蕩在校園里。自從學校展開“與圣賢為友,與經典同行”讀書活動以來,校園里每天都飄蕩著劃一而有節(jié)拍的讀書聲。
當語文老師第一次捧著《道德經》,通知我們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珍貴文化遺產,我就暗暗公開決計一定要認真地學習它??墒钱斃蠋煹谝淮斡煤榱恋穆曇袈暑I我們讀《道德經》時,我覺得到單調無味,一點兒也提不起學習的興味來。固然如此,我還是不忘每天讀一讀,慢慢地我發(fā)現本人喜歡上了它。于是每天清晨,伴著鳥兒的歌聲,迎著初升的朝陽,我坐在陽臺上,一邊享用著清鮮的空氣,一邊開端了晨讀。它給我的心靈開啟了一道門,引導我如何從小做一個耿直的人,一個不追求名利的人,一個安康向上的人。
讀《道德經》后,我慢慢發(fā)現,原來做事馬虎的我竟安靜耐煩地考慮問題了,原來作業(yè)中草率的字跡變得端正了許多。從誦讀經典書籍中,也讓我悟出了些做人的`道理。比方文中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通知我們,一個人不只要能打敗他人,更應該有勇氣打敗本人。
《道德經》讓我收獲頗豐?!疤扉L日久。天地所以持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意義是說天長日久,天地之所以能持久,是由于它們不為本人而生息,自但是然的存在,所以才干持久。所以說圣人把本人置于后,反而遭到推崇,把本人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本身。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嗎?所以才干構成就了他本人。
無為是一種心境、一種涵養(yǎng),是辯證的。站在的角度,向社會推行無為,有助于國度的穩(wěn)定,但假如站在歷史開展的高度,片面的無為是無助于人類的進步的,所以關于當代的青年人了解古代的無為論應該以辯證的辦法,一分為二的對待,“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看待競爭,我們要勇于去迎接應戰(zhàn),看待失敗和不對等我們要報以一種平常心,用適宜的辦法去改動或順應,而不去自覺的爭你死我活。這樣有助于保全本人和獲得最終的勝利,只要厚積才會勃發(fā)。同樣,“無為”用在當代待人處世上就是要對人寬容?!昂<{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則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