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學習教育書籍心得體會3篇
教師學習教育書籍心得體會3篇
教師學習教育書籍是很好的閱讀,它告訴我們當一名教師容易,當一名具有精湛的教學能力的教師難,時代在呼喚師德的同時也在呼喚著師能。下面是學習啦帶來的教師學習教育書籍心得體會,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教師學習教育書籍心得體會篇一:《不跪著教書》
讀《不跪著教書》前是書名的獨特吸引了我,讀《不跪著教書》后是作者對中小學教育問題的真知灼見啟迪了我。該書是著名教育家吳非對一個個教育問題的隨筆雜感,他以故事的形式呈現(xiàn),沒有空洞的說理,觀點鮮明新穎,分析問題深入透徹,讀完耐人尋味。何謂“不跪著教書”?不跪著教書又該怎么教書?帶著期待與好奇,我迫不及待地打開了它,一邊讀一邊深深地被它吸引了。
書中篇篇觀點鮮明新穎,分析問題一針見血,給人耳目一新,讀后受益匪淺。正如吳非老師的“序”中說:“想要學生成為站直了的人,教師就不能跪著教書。如果教師沒有獨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學生會是什么樣的人呢?”這段話發(fā)人深省,由此引出一個話題:不跪著教書,教師怎么樣做呢?在書中給了我明示:
“不跪著教書”,教師應該具有高尚的師德情操。
師德是為師之本,是教師的靈魂。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校里所做的一切,都應當包含深刻的道德意義。”因此,高尚的師德情操應當成為教師追求的首要目標,而熱愛教育,獻身教育,忠誠于人民的教育事業(yè)則是高尚師德情操的基石。教師以身作則、為人師表,保持高尚的情操,這才是一個“站直了”的人,一個頭頂天,腳踏實地的人,一個能夠影響學生健康發(fā)展的人,一個給與學生快樂與幸福的人,一個能夠感染學生,給與學生良好品德的人,一個永遠讓學生想起來就會含笑于心的人……
“不跪著教書”,教師應該具備精湛的教研能力。
當一名教師容易,當一名具有精湛的教學能力的教師難,時代在呼喚師德的同時也在呼喚著師能。嫻熟的課堂教學能力是教學效果的基礎,這個教學能力有些是可以用語言來向別人表述的,有些只能意會。教師的教育對象是正在成長的、具有鮮明個性的、活生生的個體,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都在逐步形成,這無疑要求我們要像對待綠葉上的露珠一樣認真精細地善待每一位學生,教師平素的工作一板一眼,要精致每個環(huán)節(jié),細雕每個問題,準確地傳承文明,科學地啟迪智慧,讓受教育者真摯地感悟人生 。教師在課堂上的人文意識、專業(yè)技能,包括他對學生的態(tài)度,和藹可親的面容、親和的語言、一個鼓勵 的眼神都能影響學生學習知識的信念。我們的教學任務不是單純教授書本知識,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喜歡你所教的學科,培養(yǎng)他們學習的興趣,教會他們學習的方法,使他們終生受益,這才是我們每位老師的根本所在。更新知識,學會學習,不斷探索,不斷反思,力求創(chuàng)新,會用現(xiàn)代化手段教學,身心健康,這是師能的呼喚,這更是“站直”的教師的追求所在。
“不跪著教書”,教師還應與時俱進,永具勇于開拓的創(chuàng)新精神。
“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fā)達的不竭動力。”時代呼喚創(chuàng)造性人才,創(chuàng)造性人才需要創(chuàng)造教育。未來教育的挑戰(zhàn),不僅是針對學生,更重要的是針對教師。教師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的能力,將是21世紀教育的寶貴財富。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zhì)教育的主要陣地,為了讓課堂成為學生自主創(chuàng)新的天地,教師必須十分重視創(chuàng)造性的教學設計,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教師在引導和啟發(fā)學生發(fā)展、創(chuàng)新的同時,自身也要不斷創(chuàng)造新的經(jīng)驗、新的知識、新的價值,做到在繼承的同時有所超越。經(jīng)驗誠可貴,創(chuàng)新價更高。有專家說,以前的知識是50年更新一次,而今天每三年就要更新,甚至更短時間。可見多讀書,不斷學習是何等的重要啊!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使自己的課堂教學常教常新,永遠流淌著時代的春水。“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開拓創(chuàng)新便是教學的源頭活水。
“想要學生成為站直的人,教師就不能跪著教書。”“不跪著教書”,意味著我們的教育工作者,必須把學生的教育放在首位,人文為本,育人為先,重視道德教育,重視人文教育,重要的是關注人的健康成長。
教師學習教育書籍心得體會篇二:《素質(zhì)教育在美國》
最近我拜讀了美籍華人留美博士黃全愈先生的《素質(zhì)教育在美國》一書。此書敘述行云流水一般,讓讀者輕松、悠閑、隨性,這里沒有繁瑣的、干澀的教育觀念,也沒有長篇累牘的論述,我厭倦那種自命不凡、咄咄逼人的高不可測的論理書。作者以自己的兒子在美國的學習中的“小故事”為素材,通過一個又一個立體生動的案例分析,深入淺出地闡明了美國素質(zhì)教育的特點,在對比中讓我們清醒地認識到中國目前教育所面臨的困窘,發(fā)人深思。值得一提的是黃先生書中的許多問題很有價值,很有見地,值得我們探討。如“創(chuàng)造性能不能教?”“教育要不要平等?”“要不要懲罰孩子?”等等。第一章《創(chuàng)造性能不能教》中,作者講述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在國內(nèi),作者就開始讓三歲的兒子接受中國畫的啟蒙教育,兒子的國畫有板有眼、像模像樣。來到美國后,作者把有著繪畫天賦的兒子送進了邁阿密大學美術學院辦的繪畫學習班,可是在這個班里,兒子卻無法落筆畫畫,因為老師什么也不教,只讓學生涂鴉似的亂畫,甚為不滿的作者立即讓兒子退出了這個“誤人子弟”的繪畫班??珊髞?,作者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美國孩子在繪畫的時候有著充分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他們從不問“像不像”,而是問“好不好”,也就是畫得獨特不獨特。而中國孩子評判一幅畫好壞的標準卻是“像不像”,像不像老師的畫,像不像現(xiàn)實中的實物。我想如果沒有一個參照物,中國的孩子就根本無法下筆。
由此,我不禁想到:我也是一位教師,參加課程改革也有十年了,素質(zhì)教育天天高喊,可是,我們的素質(zhì)教育和美國的素質(zhì)教育究竟有何區(qū)別呢?帶著這些問題我一口氣看完了這本書??赐赀@本書后,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和反省之中。
美國的孩子可以根據(jù)各自的實際情況,分科選擇不同的學段進行學習,而我國的孩子只能按年級學習各門功課,可見美國教育重視個性發(fā)展;美國的孩子在小學五年級就開始寫調(diào)查報告,而中國的學生在上大學時,才開始學習寫調(diào)查報告,可見美國認識到社會對孩子成長作用很大;美國的孩子每到一個地方,社區(qū)里都有球隊可以參加,而中國的學校里很少有自己的球隊,看來美國比較清楚成長中的孩子需要培養(yǎng)團隊意識;美國的孩子從小學開始,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搞一個“職業(yè)日”,請社會上各行各業(yè),甚至“三教九流”的人到學校來給孩子們介紹各自的工作,什么律師啦、拍賣行的拍賣師啦、汽車推銷員啦、消防隊員啦、警察啦、運動員啦、作家啦,等等等等。
從“職業(yè)日”里,孩子們學到的并不主要是干什么能賺多少錢,他們學到的最重要的東西是:社會上的人到底是怎樣存活的?因而,孩子們對職業(yè)的選擇從小就是五彩繽紛、五花八門的,也能了解到社會競爭的殘酷。而我們中國的孩子受幾千年的陳舊思想觀念影響,“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對社會的了解少之有少,在父母的庇護下把社會想象的過于美好,長大后社會競爭力低下。從這些對比中不難看出美國在教育真正是以人為本的教育,他們把人看成教育的主體,那么教育面對的“人”就是學生,也就是現(xiàn)在我國討論的“誰是教育的主體”的問題。當我們把學生看作是教育的主體,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人。
我們正在進行課改,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yōu)榱藢W生學習活動的指導者、參與組織者,以學生為主體,采用開放式、啟發(fā)式的教學,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大膽質(zhì)疑、自己動手動腦動手,實踐探索、合作交流。把課堂還給學生,把快樂還給學生,讓孩子們在極度輕松自如的心境下自主探索與體驗生命 本體的狀態(tài),例如我們現(xiàn)在開設的活動課或綜合實踐課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力和運用知識和能力的活動,還可以增加一些了解社會、接觸社會的活動,讓每個學生都有權利選擇體驗的職位,學會承擔、學會接受。但是,我們對學生所進行的素質(zhì)教育還僅僅只限于各個學校,學校不可能包容整個社會,它不可能給學生一個真實的環(huán)境讓他們?nèi)ジ惺埽ンw驗,而社會又沒有積極有效地配合學校,建設相應的設施,開展各種相應的活動,所以,中國的素質(zhì)教育只浮于表面,還沒有深入。
素質(zhì)教育要走向完全成熟,需要教育者有開放的視野,有創(chuàng)新的教育理念。“仿我者死,創(chuàng)我者生”,陶行知先生這句話道出了教育的真諦。創(chuàng)造是教育的核心、靈魂,愿中國教育創(chuàng)造之花像陶先生所期望的那樣開得更美更艷!
教師學習教育書籍心得體會篇三:《教師的教育素養(yǎng)》
讀完此書發(fā)現(xiàn),雖然現(xiàn)在教育形勢發(fā)生了很大改變,但蘇霍姆林斯基那光輝的教育思想對現(xiàn)在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絲毫不顯過時。蘇霍姆林斯基不愧為偉大的教育理論大師,針對教師的困惑和不解,好象與教師面對面地交流一樣,讀完后,有豁然開朗的感覺。本書一開始就提出了值得教師深思的問題:“為什么在一年級就開始出現(xiàn)落伍的,考試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了二、三年級甚至有落伍得無可救藥的學生呢?”是這些學生太笨,是他們上課不專心聽講,還是從教師自身尋找原因?
因為曾經(jīng)遇到過這樣的學生,所以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作為教育者,我們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個學生?特別是弱勢群體。學生再幼稚,也有他個人的思想和情操,有他獨特的思維和心靈。他們不是我們恩賜或施展個人魅力的對象,更不是等待我們塑造的蒼白魂靈。我們應該多一份關愛,多灑一些陽光給那些“落伍”得“無藥可救”的后勁生。蘇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對那些學習 有困難的學生,要走到他們跟前,看看他們有什么困難,提出專門為他們準備的習題。學習差的學生腦力勞動的效果如何,不能要他們光聽別的學生流利的回答,記黑板上的內(nèi)容,而要設法使他們獨立思考,因為思考的過程已經(jīng)包含對知識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們在每一節(jié)課上,在腦力勞動中哪怕獲得一點點進步也好。
說說 容易做做難。我覺得我做得就不是很好,因為我給學生上著同樣的課,提著同樣的問題,做著同樣的作業(yè),考著同樣的試卷。我想,我做得不是很好,是我缺少教育素養(yǎng)的原因吧。而蘇霍姆林斯基在《教師的教育素養(yǎng)》中恰恰提到,提高教師教育素養(yǎng)的主要途徑是讀書,讀書,再讀書,讀書是教師的精神需要。而我呢,大部分時間忙于上課,批改作業(yè),管理班級,教育孩子,有多少時間煞有其事地捧著教育名著或教育雜志閱讀呢?所以今后,我要象要求學生那樣要求自己: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