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最初的愛情,最后的儀式》心得感悟
《最初的愛情,最后的儀式》這本書有著一個非常萌的書名,配合上一個非常小清新的封面,第一時間就讓我聯(lián)想到一些校園青春偶像文學神馬的,矮油好羞澀。我同事在推介時給我打了預防針,說這本書其實很陰暗很重口味,于是我就更矮油,更tm羞澀了,掩面跑開。下面是小編讀《最初的愛情,最后的儀式》的心得感悟,歡迎大家閱讀,多讀書,讀好書,書讀好。
讀《最初的愛情,最后的儀式》心得感悟一:
在我的書架上,有一些書是我打算用我一生時間一讀再讀的,目前這樣的書大概有三、五十本。當我讀完《最初的愛情,最后的儀式》之后,我決定將這本書也歸為此列。當然,我必須說明的是,我想要一讀再讀的主要是這部短篇小說集中的這兩篇:《家庭制造》和《蝴蝶》。
在我看來,這是一本邪惡的奇書,書中百無禁忌的敘述非常細膩且精妙。而且閱讀這本的時候,我總會有這樣一種想法:這本書就像是一張我最喜歡的那種搖滾專輯,因為它足夠叛逆、詭異且黑暗……
在這本短篇小說集里,第一篇令我著迷的短篇是《家庭制造》,這篇小說講述了一個關于兄妹亂倫的故事。說到亂倫,我想起了我個人最喜歡的兩部電影,一部是羅曼?波蘭斯基執(zhí)導的《唐人街》,另一部則是__毅執(zhí)導的《不夜城》。《唐人街》我看了三遍,而《不夜城》我看了至少十遍以上,這兩部電影的故事內核都與亂倫有關。總的來說,我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藝術工作者在探討亂倫這一主題的時候,其姿態(tài)都是非常凝重的。而在《家庭制造》中,伊恩?麥克尤恩關于亂倫的敘述,卻有著一種游戲感,在我個人看來,這是一種很新奇同時也是很大膽的敘述方式。而這也讓我想起了學者汪安民總結的羅蘭?巴特對于閱讀的一個觀點,即文本中隱藏的不是“意義”,而是“快感”,閱讀不是一種“精神交流”,而是身體和身體之間的色情游戲;當“閱讀解除了知識的暴政后,狂喜就接踵而至”。我喜歡羅蘭?巴特的這個觀點,在我看來,這才是閱讀的真相。另外我發(fā)現(xiàn)我打算用一生時間一讀再讀的那些書,都是那種能讓我在閱讀的時候獲得強烈快感的書。
比較反諷的是,我想這本收入像《家庭制造》這樣驚世駭俗的短篇小說的書之所以能在中國順利出版,可能是因為《家庭制造》最后一頁的那個注腳——在那個注腳里有這樣兩個觀點:一個觀點是“結尾處的疑似亂倫事件實為作者一種玩笑般的奇想”,而另一個觀點卻是這篇小說“有著異常迫切的道德企圖,具有揭示社會痼疾,探討人類生存困境的嚴肅意義”。
而我個人更愿意這樣去解讀這篇小說:對于那些陳腐的道德或意義的顛覆,能衍生出全新的、更人性化的道德和意義。
再說一說這本書里我最偏愛的另一篇短篇小說《蝴蝶》,這本小說探討了嚴重自閉者的內心世界、戀童癖以及謀殺者的犯罪心理。當然,準確地說,這篇小說的主人公也許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戀童者,他之所以選擇了將女童作為自己的傷害對象,只是因為正處于青春期的他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社會邊緣人,他不知道如何與他人正常交往,所以他也就無法用正常的方式去勾引一個14歲以上的女孩兒,然后在她身上排解他的性欲。
我必須坦白,我非常理解這篇小說的主人公的這種心理,因為在我處于青春期的時候,我最大的痛苦就是我無法通過一個異性的身體來排解我身體內異常強烈的性欲。在我上中學的時候,有機會跟女孩兒上床的基本上都是那種情商非常高、膽子特別大的男孩兒,這些男孩兒從來都不缺乏打架和泡妞的勇氣。這些男孩兒之所以敢打架,并不是因為他們的身體發(fā)育得有多強壯(事實上我發(fā)現(xiàn)在我讀的中學里,最能混的混子從來都不是膀大腰圓的那種人,而通常都是看上去很瘦、但特會運用其情商領導馬仔的那種人),而只是因為他們膽子大、情商高,使得他們身邊有很多馬仔,進而在打架時總是能以人數(shù)取勝。說到這兒我想起老羅曾說小孩子打架就是拼發(fā)育,我覺得事實還真不是這樣,反正我記得我小時候,那時打架拼得其實是膽子和情商。
我上中學的時候,朋友倒是有不少,但基本上都不是那種很喜歡打架的男孩兒——這只是比較好聽的一個說法,準確地說,應該是不敢打架。也就是說,我那時膽子很小,我不敢打架。我那時倒是敢去追我喜歡的女生,但基本上都失敗了,現(xiàn)在分析我那時失敗的原因,我想主要就是因為我長得既不帥也不高,而且還不敢打架,雖然那時我敢去追我喜歡的女孩兒,但我追女生的技巧非常單一,而且缺乏與對方深入交往的勇氣,例如有時我已經把我喜歡的女孩兒約到電影院一起看電影了,可是我竟然都不敢去牽她的手,以至于直到現(xiàn)在,我依舊很鄙視處于青春期的我自己,因為那時的我實在太膽小了。
雖然我那時經常也會構思跟強奸有關的性幻想,但還好我那時可以看到一些毛片兒,看完毛片兒后我就可以跟我那對兒這一生都會對我不離不棄的性伴侶玩“兩只蝴蝶”——正如你所知的那樣,我的這對兒性伴侶一個姓左,另一個姓右。就因為這個原因,我沒有成為一個強奸犯。說到這兒我想起了一位日本作家的這樣一個觀點:如果把那些會襲擊路過女性的男人當作是雷電,那避雷針應該就是AV了吧。
好像有點扯遠了,說回到《蝴蝶》,我喜歡這篇小說同樣是因為它讓我獲得了閱讀的快感,那是一種陰郁的、黑暗的快感,這快感根源于我身體里最邪惡的那一面。但我知道,我必須努力去了解我自己的那一面,因為正如??滤f的那樣:“人需要自己最邪惡的一面,以便實現(xiàn)自己最善良的一面?!?/p>
除了《家庭制造》和《蝴蝶》,這部短篇小說中的其他六篇也各有特色,但限于篇幅,我在這里就不加以贅述了。
最后再說幾句看似可能有些不相干的題外話。我一直都有這樣一種想法,即主題黑暗的藝術作品能凈化人的內心,而色情藝術作品則能柔化人的內心,但是在今日中國的主流語境之中,這兩類作品幾乎從來都是被敵視的。我在想,這可能是因為某些人很害怕我們成為那種人格健全的人——因為人格健全的人如果變得越來越多,那他們的某些把戲就玩不轉了。
我相信肯定會有一些人對這本《最初的愛情,最后的儀式》進行道德批判。關于這一點,我想說的就是,進行道德批判是非常容易的一件事,無數(shù)中國人最擅長做的就是這件事,但世界上最能內斗的恰恰也是中國人,道德體系最混亂的也是中國人。碰到問題多想想,想一想那些所謂的“好人”是不是偽善的,想一想那些所謂的“壞人”之所以變“壞”是因為哪些社會原因導致的,這么想著想著,人就會變得越來越寬容了。
回顧人類歷史,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世界上最殘忍、最無人性的事往往都是那些滿口仁義道德的人做出來的;而那些其言行經常超越世俗善惡標準的人卻通常反而是這個世界上最寬容的人,另外這些人能幫助我們重新思考人之定義。
而伊恩?麥克尤恩的這本超越世俗善惡標準的《最初的愛情,最后的儀式》,某種意義上,正是一本能幫助我們重新思考人之定義的書。
讀《最初的愛情,最后的儀式》心得感悟二:
《最初的愛情最后的儀式》內容概要:全書由八個短篇組成,分別從八個位于童年、青春期和青年等不同階段的男性視角出發(fā),以意識和潛意識交接地帶的經驗為揭示對象,有時荒.唐,有時傷感,有時溫柔,有時駭人,有時魔幻,卻都無限接近真實,接近每個人的內心……
今天逛世博,看到個電子書還不錯,大家進來分享下世博心得。今天帶著女兒逛世博,在意大利館排了N個小時的隊,女兒又哭又鬧的耍脾氣讓我們都好無奈。前面的小姑娘和女兒差不多大,安安靜靜的手里拿著一個不知道什么東西,站了很久都不說話。我出于無奈硬著頭皮問了前面的小姑娘在看什么,小姑娘也大方,直接就遞給我看。是一款叫亦墨的電子閱讀器,白玉蘭圖案,很是漂亮。里面漫畫、小說、實時報紙、世博導航應有盡有。女兒一看愛不釋手,說上次她書法比賽獲了獎我還沒給獎勵。因為我也挺喜歡,聽小姑娘說世博園里就有展臺,我當即就去看了看。中國館的圖案,手感很好,翻頁速度很快,陽光下面看也不反光不刺眼?;丶衣飞暇腿ド虾琴I了一個,把女兒激動壞了。后來我們又去了一次世博,排了幾個熱門場館,德國館、澳大利亞館每個都要好幾個小時。我直接把電子閱讀器丟給女兒,她就安安靜靜的讀書,不吵不鬧乖多了~大家逛世博還有什么其他的心得和推薦嗎……
不得不承認,書中的故事很特別。 不太擅長讀短篇,因為有太多東西難以讀懂。包括之前看的雷蒙德的《當我們談論愛情時我們在談論什么》,也包括這本《最初的愛情,最后的儀式》。長期從事文字工作,對文字的敏感能讓我感覺到什么,卻又模糊而倉促,很難具體抓住些什么,這也是為什么幾乎對每一本小說的評論最終都會深陷在類似哲學的思辨中無法自拔,而不像很多人那樣能清楚的說出個子丑寅卯來。若不是看了附在書中的張悅然的書評,我想這次又會是這樣。 都說“沒吃過豬肉,難道還沒見過豬跑”,沒有經歷過真正的愛情,并不妨礙我們從外表上看像一個有著豐富閱歷的愛情專家??墒?,我們并不真正懂,特別是遇到真正的高手的時候,例如這篇《最初的愛情,最后的儀式》,亦沒有從平淡無奇、甚至厭倦中看出儀式般的希望和新生。閱歷負載的沉重和真實感由此體現(xiàn)。 與此書無關,與主題有關。面對這最初的愛情,我們除了冒充專家,還容易陷入另一種困境:總是把自己當做男女主人公,代入每一個故事中,經歷不可能的生離死別,痛苦快樂。盡管這些故事看上去是那么幼稚,甚至可笑。不明白為什么我們總是在自己本已紛繁復雜的人生之外,再去過別人,甚至虛構的人生。是對真實人生的感悟、不滿、希望抑或其他……
↓↓↓點擊下一頁還有更多精彩的讀《最初的愛情,最后的儀式》心得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