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的讀書心得簡短
文化苦旅的讀書心得簡短(通用10篇)
文化苦旅的讀書心得簡短要怎么寫,才更標準規(guī)范?根據(jù)多年的文秘寫作經(jīng)驗,參考優(yōu)秀的文化苦旅的讀書心得簡短樣本能讓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文化苦旅的讀書心得簡短(通用10篇)】,供你選擇借鑒。
文化苦旅的讀書心得簡短篇1
初讀這本書時,真正吸引我的并不是作者的下筆如有神,而是小敘中所說的“對我來說,《文化苦旅》就是這個外出的浪子”和“宅,成了一具無主的稻草人,成了一個廢棄的箭靶子,破破爛爛地歪斜在田野間,連烏鴉、田鼠都不愿意多看他一眼”等等,這些句子每一個都戳中我的內(nèi)心,“文化苦旅”到底是什么?它對我來說就是一個謎。
靜靜打開這本封面素雅卻滄桑的書籍,黑色的四個字“文化苦旅”中的“苦”字著實吸引了我的目光,我的雙眼久久注視著這獨具特色的封面和異常刺眼的“苦”字。帶著滿肚子對它的好奇,我迫不及待準備開始享受這份文化大餐。
《文化苦旅》是一部類似游記風格的散文集。作者將旅行時的激情融入了文字中,其中又蘊含著作者對中華文化深深的、苦苦的追尋與思考。作者筆下每個地方都隱藏著千年來中華文化的印跡。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文化,但又有相同的文明期望。書中寫了有“天府之國”稱號都江堰,夕陽西下,朔風凜凜而略顯凄清的道士塔,接通著中華歷史血脈的莫高窟,還有一灣不算太小的沙原隱泉和天一閣。這一切,對我來說都是陌生的、神秘的。它們在各自的地方安靜地保持著自己的美好,但當余秋雨老師的筆觸摸到它們時,它們又開始活躍起來。通過作者的筆,它們活力四射地出現(xiàn)在人們眼前,讓人們再次感受到文化和大自然結(jié)合的動人瞬間。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道士塔》,在中國文化遺址莫高窟上,有個叫王遠錄的道士,上天注定讓他當上了莫高窟的家,把持著中國古代最燦爛的文化。他從外國冒險家手里接過極少的錢財,讓他們將不計其數(shù)的敦煌文物一箱箱運走。今天,敦煌研究所的專家們只得一次次屈辱地從外國博物館買取敦煌文獻的微縮膠卷……一個年輕的詩人寫到:那天傍晚,當冒險家斯坦因裝滿箱子的一隊牛車正要啟程,他回首看了一眼西天凄絕的晚霞,那里,一個古老的民族的傷口在滴血……我們?yōu)樵?jīng)的文化感到惋惜!
文化苦旅的讀書心得簡短篇2
從文化大家的園子里歸來,被露水打濕的衣領(lǐng)上還帶著花的香氣,腦海里保留著和這早晨一樣新鮮的記憶。我不揣冒昧地把這些既不連貫。又不準確的記憶寫下來,不知能否對讀書養(yǎng)氣有所禆益。
讀了《文化苦旅》這本書,我感受最深,也是最大的,就是:“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個世界的生僻角落,變成人人心中的故鄉(xiāng)?!?/p>
我想,每一個中國人都會有這種感覺,自己特別想去的地方,總是古代文人和文化留下較深腳印的所在。作者余秋雨先生認為:“這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對我的長期熏染造成的,要擺脫也擺脫不了?!蔽蚁?,這個原因?qū)γ恳粋€中國人來說,同樣適合。
我們?nèi)ツ骋粋€地方參觀旅游,都總會不自覺地回想那里的一切,主人是誰,修建的目的,發(fā)生過的歷史事件,何許人也曾經(jīng)到過這里等等。這樣,就在這一瞬間,把人﹑歷史﹑自然渾沌地交融在一起,歷史的滄桑感與人生的滄桑感便籠罩在每一位參觀者的全身,歷史古跡所蘊藏著的精神與文化也就能嘩的一聲奔瀉而出,使每一位參觀者都好像親身經(jīng)歷過一定的歷史事件,無端地感動,無端地喟嘆。
譬如說,我們路過汨羅江,總會在百感交集之中擠出一聲來源久遠的喟嘆。既羨慕沉睡江底的閑散,又恨楚國忠臣的輕生;既有感于物換星移的短促,又興幸楚臣的精神沒有隨流水而長逝;既嘆惜滔滔江水的無情,又因身為炎黃子孫而驕傲……這眾多的感慨,全是因為楚臣遇到了汨羅。我們看到了汨羅,就想到了它的主人,感受到他的愛國精神與浪漫詩篇。
又如,我們?nèi)⒂^長城。長城,之所以能成為我國的象征,就是因為它一直肩負起了保家衛(wèi)國的責任。走在長城上,似乎能清晰地感覺到無數(shù)英靈在抗擊匈奴時的勇猛,倒下前轉(zhuǎn)過頭給熟悉的大地投去的目光以及那亙古不變的黑色的眼睛?!安坏介L城非好漢”這一口號的提出,大概也是來自一個簡單的愿望:把中華民族的精神歷代相存。而不懂得這一切,長城,中國的長城,只不過是一條長長的土堆兒而已。
大概,每一處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都需要一些歷史事件才能得以豐富,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古跡,陳年的石頭和木塊也才能深深的感染著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而文人的作用,也就是把古跡封存久遠的文化內(nèi)涵與人類精神感悟出來。因此,文人也是豐富歷史古跡的內(nèi)涵的要素。沒有了歷史事件與人物,人們對于無論有著任何意義的景觀都只會有:“自然的力量多大啊!”或者“古人的智慧與技術(shù)多高啊!”之類單純的贊嘆,而永遠也不會有更層次的感慨。旅游的更高層次,就是要領(lǐng)悟我們祖先的精神,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數(shù)千年來的傳統(tǒng)精神。
《文化苦旅》這本書,猶如一片巨大的花園,作為一只小小的蜜蜂,我所能采到的只是一點點的花粉。這是要請喜歡賞花的讀者們原諒的。
文化苦旅的讀書心得簡短篇3
他,在國內(nèi)外講學,也不忘參觀當?shù)仫L景;在考察途中,也不忘寫寫感悟隨想。余秋雨教授,他行行止止,寫寫看看,點點滴滴匯集成了一本《文化苦旅》。
洞庭湖畔他曾站立,廬山瀑布旁他曾被震撼,道士塔旁他曾嘆息。敦煌鳴沙山中、月牙泉邊有他的腳印,江南小鎮(zhèn)他曾坐小船游覽,天一閣內(nèi)有他滴落的雨水。
所以,就有了深邃蒼涼的《道士塔》、《陽關(guān)雪》,有了荒荒大漠、黃河文明的盛衰,有了悲涼、滄桑;有了柔麗凄迷的《白發(fā)蘇州》、《江南小鎮(zhèn)》,有了小橋流水、江南文化和世態(tài)人情,有了清新、婉約;也有了展示中華文人艱難心路歷程的《風雨天一閣》、《青云譜隨想》,有了文化的風雨飄搖;還有充滿文化感慨的《牌坊》、《廟宇》等,有了回憶、變革,有了感慨。
余秋雨教授去過的地方,不只是有美景,而且,也有歷代文人墨客的腳印和古代文化的交集。如三峽,那里有李白的“朝辭白帝彩云間”,有酈道元的“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還有神女峰神女的傳說;如天柱山,這里可是大文豪向往的歸宿地,有李白、蘇東坡、王安石等等。至于西湖、洞庭、廬山,更不用說。他在本書自序中說:“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種'人文山水'?!被蛟S就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對他的熏染,有了這“人文山水”,才有了這本《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帶給我的是歷史文化對心靈的啟迪。這本書,值得一讀。
文化苦旅的讀書心得簡短篇4
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感悟最深的是苦,人只有經(jīng)歷過苦才能有沉淀,中華文化,雖說是泱泱大國傳下來的精粹,雖然自帶文弱書生的軟病氣息,那也是經(jīng)歷了種.種苦楚才積累沉淀下來的!寧古塔的流放文人,敦煌的多災多難!近代文人巴金等巨匠經(jīng)歷的那場浩劫而涅槃重生!種.種苦難,打不垮的壓不倒的中國人脊梁!所以坦然面對人生種.種苦楚,是祖先傳給我們血液中最大的財富,這也許就是我們常說的不要怕吃苦的來由吧!呵呵!
以前對于余秋雨,并無甚好感,總覺得青歌賽長上的文化評委,賣弄嘴皮子,和缺乏文化素養(yǎng)的選手賣弄一下。讀過北大授課時,感覺他倒是個有學識的人,讀后感學問一次,在我看來,就是博聞強記,多讀幾本書,產(chǎn)生種.種感悟而已。當然,看過文化苦旅,感覺就是他讀書很多,學識淵博,這本書基本上就是他的考察筆記兼有抒情散文!印象比較深的就是那句話:書和路是分不開的,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二者分不開。
我也有點體會:也許任何一個名勝風景,缺乏學識的人到了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但是這處一旦被賦予了文化內(nèi)涵,那么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更多的是他的歷史背景了??催^這本書,依然覺得,學識淵博的人有個共同之處:胸襟廣闊。是啊,如果沒有廣闊的胸懷,何來有容乃大?余秋雨評價中華文化有一點很對,中華文化興起于長江、黃河、淮河沿線,這些文化自帶了中國文人固有的文弱氣息。在文化傳承中,有一個人物不可忽略,康熙,他的學貫中西,對于學識不偏不倚令人贊嘆,這個不偏不倚建立在學貫上,另外他一改文人的虛弱,是個健壯的人,有了健壯的身體,才能讓文化進一步升華!健康,健康,我會為之追求的。
文化苦旅的讀書心得簡短篇5
在廣褒的中華大地上,漂泊流浪的余秋雨先生越過山盤水座,踏雪飛鴻,在文化的苦苦旅途中回歸于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一種苦澀后的回味,一種焦慮后的會心,一種冥思后的放松,一種蒼老后的年輕,一種文字激昂的大氣,一場細致精巧氣可吞天下的深刻評述。這便是《文化苦旅》,便是文化的苦旅。
從滾滾黃沙的沙漠邊塞,到秀麗清澈的江南小鎮(zhèn),作者把每一個地方描繪的惟妙惟肖,同樣也讓我感受到中國源遠流長的人為文化,每一個地方都散發(fā)著它獨特的魅力。從《道士塔》,《陽關(guān)雪》中,讓我看到了黃河禮貌的興衰,寫出了歷史的深邃蒼涼?!督闲℃?zhèn)》開始的那一段描述,讓我仿佛看到了那小橋流水的景象。憑借豐富的文化感悟力與藝術(shù)表現(xiàn)力,再現(xiàn)了匿藏于時間底端的深刻思考,開展了一場山水風物與歷史精靈的遠距對話。
余秋雨先生在書中說:“文人似乎注定要與苦旅聯(lián)在一齊?!蔽蚁脒@或許是這本書叫做《文化苦旅》的原因吧。在山水解讀歷史,在歷史中解讀文化,在文化中看透山水,讓自我的心靈也受到文化的熏染,精神的洗禮。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文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寫作功底,在他筆下,莫高窟,都江堰,藏書閣都是如此的與眾不一樣,在他筆下,那些過往的歷史,就像是一幅凄美的畫卷?!皩v史的多情總會加重人生的負載,由歷史滄桑感到引發(fā)出人生淪桑感?!泵總€人的一生對于自我來說也是一段歷史,當我們走過一段路時,停下來回過頭看看自我曾走過的足跡,總會有著這樣或那樣的遺憾,而我們也在這遺憾中,坎坷中尋找這人生的真諦,這便是我讀《文化苦旅》獲得的最強烈的感受?;蛟S,我還未完全領(lǐng)悟作者的深意?;蛟S,我還未真正讀透這本書的內(nèi)涵。然而,《文化苦旅》一齊苦苦的悲愴奏響了時代的絕響,警世亦憾人!
靜靜地合上這本書,仿佛也有了一種想要游歷山水的沖動。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我也想在山水之間尋覓著歷史的足跡。
文化苦旅的讀書心得簡短篇6
看了余秋雨的這些散文我感觸頗深,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帶給我一次心靈的洗禮,很是震撼,但最讓我喜歡的還是他的《廢墟》這篇文章,它里面的話深深地影響著我的思想,在極大數(shù)的人都認為完整才是美的時代。他卻提出了一個能夠說是另類的想法——廢墟也是一種美,也許嫩綠的葉子象征著期望,可是誰又能否定飄落的秋葉就不是一次生命的輪回嗎,就不是另一個新的生命的開始,落葉是人們心中“廢墟”的代表,可是它卻賦予著別樣的精彩,難道不是嗎?
圓明園曾代表著皇家高貴的身份和無盡的財富,可是此刻當我們再回首過去時,看見的又是些什么呢?是一幅殘缺破爛不堪的景象,我們已經(jīng)很難去想象它以往擁有過的那些光輝歲月。當有人提出修復圓明園的時候,有些人卻站出來否定了,因為即使修復了它原有的容貌又能怎樣樣呢?那些以往遭受過的屈辱歷史就能消失在歷史的記錄里嗎?
答案是當然不會了,殘缺的圓明園,一個廢墟一般的存在,也是一種美,另類的一種美,因為這個殘缺般的廢墟的存在才讓我們更加牢記了歷史慘痛的教訓和慘象,廢墟是一種美,殘酷而真實存在的美。它是不會因為它的不完整而被世人所遺棄,相反的,人們只會更加記得它,它將會永遠的被人們珍藏在心中最深的那個角落。
在《文化化苦旅》中我能感受到余秋雨那深厚的文字功底,在中國悠久的文化發(fā)展史上,有許許多多杰出的才子,他的文章并不是最華麗最優(yōu)美最感人肺腑的,但卻是令我感觸最深的,他的文章教會了我許多的哲理,我也能感受到來自他內(nèi)心深處的真切想法,看完這本書,我被深深地感動了,那純樸簡單的文字是我思想上的一次撼動,是我精神上的愉悅,更是我心靈上的一次完美震撼。
文化苦旅的讀書心得簡短篇7
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訴說著一個個中國古文化,中國文明的盛興、衰落。讀《文化苦旅》,是讀行走的哲學,跟隨余秋雨先生踏上游歷中國文化古跡的旅途,感受歷史名跡歷經(jīng)千年的風風雨雨所沉淀出的歷史文化底蘊。
在游歷山水之間,去感悟出一些人生的真諦。我們?nèi)サ搅四骋粋€地方參觀旅游,總是會不自覺地回想那里發(fā)生過的一切,曾經(jīng)在我們所站的這個地方有誰走過,又發(fā)生過的什么樣的歷史事件呢,又是誰在這里修建的呢,修建的目的又是什么呢等等。就在這樣的一瞬間里,那所有的一切都會很自然渾沌地交融在一起,歷史的滄桑感與人生的滄桑感便會油然而生,歷史古跡所蘊藏著的精神與文化重燃而生,使參觀者都好像親身經(jīng)歷過了一般。而我們?nèi)松绻ぷ髡哂趾螄L不是如此,在日常的下鄉(xiāng)檢查工作過程中,我們與山水、群眾做著不同的互動,看著匆匆往來的群眾,不知他們從何而來,又向和而去?我們的腳步只能緊跟著自身的職責,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時刻維系著人民群眾的安危,此時作為一名人社工作者我感覺自己是無比的自豪。
讀《文化苦旅》并不是在欣賞山水風景,而是在對歷史的滄桑的一種回顧,嘆息和哀傷,也是對人生的一種激勵。一次次的漂泊旅程,都是在增長我們的智慧,洗滌著我們的心靈。這一次又一次的跋涉又能讓我們得到一種啟迪,一種精神的寄托。文化的傳承,歷史的見證在這里留下了最真實的寫照。歲月的流逝,讓歷史的滄桑在人們的記憶中早已經(jīng)是越磨越淡,漸漸地淡出人們的生活圈子,時間磨損了最值得深藏的記憶,或許也只有當我們身臨其境的那一刻才能將這些詮釋出來。工作的過程中,我們同樣也會遇到這樣那樣的難題,機關(guān)事業(yè)單位是一種十年如一日的工作,孜孜不倦,我們看不到吶喊聲,沒有歡呼聲,更加沒有掌聲。我們只能夜以繼日的工作在第一線,默默地服務(wù)好人民群眾。
文化苦旅的讀書心得簡短篇8
看了余秋雨的這些散文我感觸頗深,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帶給我一次心靈的洗禮,很是震撼,但最讓我喜歡的還是他的<<廢墟>>這篇文章,它里面的話深深地影響著我的思想,在極大數(shù)的人都認為完整才是美的時代。他卻提出了一個可以說是另類的想法——廢墟也是一種美,也許嫩綠的葉子象征著希望,可是誰又能否定飄落的秋葉就不是一次生命的輪回嗎,就不是另一個新的生命的開始,落葉是人們心中“廢墟”的代表,可是它卻賦予著別樣的精彩,難道不是嗎?
圓明園曾代表著皇家高貴的身份和無盡的財富,可是現(xiàn)在當我們再回首過去時,看見的又是些什么呢?是一幅殘缺破爛不堪的景象,我們已經(jīng)很難去想象它曾經(jīng)擁有過的那些光輝歲月。當有人提出修復圓明園的時候,有些人卻站出來否定了,因為即使修復了它原有的容貌又能怎么樣呢?那些曾經(jīng)遭受過的屈辱歷史就能消失在歷史的記錄里嗎?答案是當然不會了,殘缺的圓明園,一個廢墟一般的存在,也是一種美,另類的一種美,因為這個殘缺般的廢墟的存在才讓我們更加牢記了歷史慘痛的教訓和慘象,廢墟是一種美,殘酷而真實存在的美。它是不會因為它的不完整而被世人所遺棄,相反的,人們只會更加記得它,它將會永遠的被人們珍藏在心中最深的那個角落。
在《文化苦旅》中我能感受到余秋雨那深厚的文字功底,在中國悠久的文化發(fā)展史上,有許許多多杰出的才子,他的文章并不是最華麗最優(yōu)美最感人肺腑的,但卻是令我感觸最深的,他的文章教會了我許多的哲理,我也能感受到來自他內(nèi)心深處的真切想法,看完這本書,我被深深地感動了,那純樸簡單的文字是我思想上的一次撼動,是我精神上的愉悅,更是我心靈上的一次完美震撼。
文化苦旅的讀書心得簡短篇9
《文化苦旅》這本書是余秋雨教授第一本文化散文集。全書共235萬字,有三十七篇。這本書的介紹了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與歷史古跡,但是,在那一處處古跡的的背后卻隱藏著人們不為人知的一面,而作者運其妙筆,給我的心靈寫下了“震撼”兩個大字……。其中最為感觸的是《道士塔》.
《文化苦旅》這本書在告訴我們中國古代歷史的同時,告訴了我們更深一層的道理,就拿道士塔的第二節(jié)來說吧,文章是這樣寫的:真不知道一個堂堂佛教圣地,怎么會讓一個道士來看管。中國的文官都到哪里去了,他們滔滔的奏折怎么從不提一句敦煌的事由?其時已是20世紀初年,歐美的藝術(shù)家正在醞釀著新世紀的突破。
羅丹正在他的工作室里雕塑,雷諾阿、德加、塞尚已處于創(chuàng)作晚期,馬奈早就展出過他的《草地上的午餐》。他們中有人已向東方藝術(shù)家投來羨慕的眼光,而敦煌藝術(shù),正在王道士手上。王道士每天起得很早,喜歡到洞窟里轉(zhuǎn)轉(zhuǎn),就像一個老農(nóng),看看他的宅院。
他對洞窟里的壁畫有點不滿,暗乎乎的,看著有點眼花。亮堂一點多好呢,他找了兩個幫手,拎來一桶石灰。草扎的刷子裝上一個長把,在石灰桶里蘸一蘸,開始他的粉刷。第一遍石灰刷得太薄,五顏六色還隱隱顯現(xiàn),農(nóng)民做事就講個認真,他再細細刷上第二遍。這兒空氣干燥,一會兒石灰已經(jīng)干透。什么也沒有了,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洞中成了一片凈白。道士擦了一把汗憨厚地一笑,順便打聽了一下石灰的市價。
他算來算去,覺得暫時沒有必要把更多的洞窟刷白,就刷這幾個吧,他達觀地放下了刷把。當幾面洞壁全都刷白,中座的雕塑就顯得過分惹眼。在一個干干凈凈的農(nóng)舍里,她們婀娜的體態(tài)過于招搖,她們?nèi)崛岬臏\笑有點尷尬。道士想起了自己的身份,一個道士,何不在這里搞上幾個天師、靈官菩薩?他吩咐幫手去借幾個鐵錘,讓原先幾座雕塑委曲一下。事情干得不賴,才幾下,婀娜的體態(tài)變成碎片,柔美的淺笑變成了泥巴。聽說鄰村有幾個泥匠,請了來,拌點泥,開始堆塑他的天師和靈官。泥匠說從沒干過這種活計,道士安慰道,不妨,有那點意思就成。于是,像頑童堆造雪人,這里是鼻子,這里是手腳,總算也能穩(wěn)穩(wěn)坐住。行了,再拿石灰,把他們刷白。
畫一雙眼,還有胡子,像模象樣。道士吐了一口氣,謝過幾個泥匠,再作下一步籌劃。今天我走進這幾個洞窟,對著慘白的墻壁、慘白的怪像,腦中也是一片慘白。我?guī)缀醪粫詣?,眼前直晃動著那些刷把和鐵錘?!白∈?”我在心底痛苦地呼喊,只見王道士轉(zhuǎn)過臉來,滿眼迷惑不解。是啊,他在整理他的宅院,閑人何必喧嘩?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聲求他:“請等一等,等一等......”但是等什么呢?我腦中依然一片慘白。
《文化苦旅》讓我領(lǐng)悟到了“苦”字的意義所在,更讓我學會了惋惜,更學會了如何不讓惋惜存在……
看這本書,同時還要慢、要細,里面的思考,非常人所思,非常人所見。
讀了余秋雨的《風雨天一閣》、《青云譜隨想》等又讓我感受倍深,感受到了中國的文化人身上的良知和意志力。
文化苦旅的讀書心得簡短篇10
有時候,我真想像余秋雨先生一樣,縱橫華夏大地,遍訪名山大川去尋訪文化,求索人生,讓思緒在一個個歷史的烙印前飛越浩浩廣宇,俯視蕓蕓眾生??纱丝痰奈抑荒堋胺褐垲}海上,枯坐書齋中”,即然如此,我就只能讓我的心跟著余秋雨先生,一齊進行一次“文化苦旅”,一齊邊走、邊看、邊思索.......
漂泊遠方
人為什么要漂泊?
為謀生嗎?這是肯定有的,不然歷史不會留下那一串攝人心魄的詞語:闖關(guān)東、走西口、下南洋......但,漂泊僅僅為了謀生嗎?
突然想到了李白,這位中國文學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一生都在漂泊,以至此刻的學者對于他的籍貫都還存有爭議。李白可稱得上是才氣縱橫,筆尖一點,即成浩浩太平正氣;繡口一吐,便是煌煌盛唐雄風,以他之才,仕于臺閣,作玄宗的御用文人,不只可御手調(diào)羹,美人呵筆,還能夠文章傳世,百代流芳,可他偏偏要去漂泊,偏偏要把那酒氣與墨香,流瀉在整個神州大地。
也許,李白不需要理由,他只是在用最質(zhì)樸、最原始的方式把生命蕩滌干凈。李白是真正的漂泊者,對他來說,“醉過之處,皆非他鄉(xiāng)?!边h離故鄉(xiāng)又能怎樣,有酒、有詩、有月,足矣!
真正的漂泊不需要理由,如果非要加一個的話,那就是生命!化生命為一場偉大的漂泊,在這漂泊中找尋生命的意義,在這漂泊中把生命蕩滌得如同水晶般明徹,讓生命綻放出驚世亥俗的瑰麗。
我真想成為一個這樣的漂泊者,任獵獵西風撕扯著我的衣角。而我,則義無返顧地走向遠方。
千年.百年
人真是一種奇怪的動物,我們曾驕傲地振臂高呼:“人創(chuàng)造了歷史!”可當歷史的滾滾洪流在我們面前奔涌而過時,我們會發(fā)現(xiàn),自已是這樣渺小,小得仿佛寄于天地的一只蜉蝣,渺于蒼海的一粒粟米。
我們是偉大的嗎?如果是,那么那些以往叱咤過,呼號過,自以為把握住了歷史方向的人,為什么最終都化為塵土,被來自歷史深處的風吹得一干二凈?
我們是渺小的嗎?如果是,那么這塵一般渺小的生命又何以造就千年的禮貌史,我們之于歷史,到底是什么?
人生之長,百年而終,比之千年的歷史,確實可謂“白駒過隙”,百年的人生,再怎樣瑰麗奇特,又怎能造就這漫漫千載人類禮貌史呢?
應當說,人類是智慧的。因為人類懂得傳承(這也是人類“偉大”的原因吧。)人類很清楚祖宗傳下來的東西,不但不能丟,還要去發(fā)揚。于是仿佛一場接力賽,一個個由血緣連接起來的民族,從各自的祖先那里接過錘子和鑿子,畢其一生去雕鑿、修補,最終雕成了泱泱千年的人類禮貌。
我們應當敬畏歷史,因為那是我們的祖先用生命寫下的。但敬畏的同時,不要彎曲我們繃直的雙膝,因為歷史,我們也要寫下去。
傳承文化
很難想像,一個沒有文化的民族會是個什么樣貌。
前不久,我剛剛讀完了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老實說,這本書有些難懂,其格調(diào)也略顯沉重,可是,我在讀完后突然驚訝地發(fā)現(xiàn)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居然是這么廣袤與深邃,我仿佛觸碰到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虬脈縱橫的皮膚,那種蒼健的感覺,使我心底油然而生一種強烈的情感:作一回中國人,值了??僧敹鼗?、白蓮洞、青云譜、柳候祠、天一閣.......一個個千年的意像在我心頭閃過時,我又浮起了另一種情感,這種情感讓我渾身冰涼。
我們究竟還保有多少傳統(tǒng)文化?有人說,這個問題太刻薄了,可如果我們連這個問題都答不上來,那么我們對自已的文化是否太刻薄了,中華民族曾用同化力極強的文化征服了無數(shù)快馬彎刀打天下的民族,但此刻,我們卻在用冷漠摧殘這種偉大的文化,一個沒有文化的民族好比行尸走肉,內(nèi)核已被掏空,只剩一副皮囊,如果中華民族到了這個地步,嗚呼!我不敢再想下去了。
坐公交車回家,各商店門口都豎立著高大的圣誕樹,心里真有種說不出的滋味,不知該高興,還是該悲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