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院士”盧永根的事跡材料_感動中國人物盧永根事跡
87歲院士,800多萬捐款,盧永根傾其一生為華農,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布衣院士”盧永根的事跡材料,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他是87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作物遺傳學家。一輩子研究學術,保存了華南地區(qū)最大的野生水稻基因庫。
他是華南農業(yè)大學(以下簡稱“華農”)的老校長。13年間,為學校各項事業(yè)發(fā)展鞠躬盡瘁,打開了華農人才培養(yǎng)的新格局。
他是一位有著68年黨齡的老黨員。今年3月,他撐著孱弱病軀,把一生積蓄880多萬元,一筆又一筆地轉入華農教育發(fā)展基金會賬戶。這是華農建校108年來最大一筆個人捐款。
他,是盧永根。他無數次說,作為一名中國共產黨員,無論是一帆風順的日子,還是身處逆境的時刻,始終堅信,要把一生獻給祖國!
盧永根院士。
近乎苛刻的節(jié)約
毫無保留捐出畢生積蓄
記者到華農采訪時,是9月6日下午3點。在農學院8樓,我們推開了盧永根辦公室的門,房內的辦公設施非常簡單,辦公桌上的日歷恰好翻到了去年9月6日。盧永根的同事們介紹,在那以后,他生病住院了。
同事們說,在入院治療前,盧永根幾乎每天最早來到辦公室,忙碌地回復郵件,拿起放大鏡讀書、看論文。一到中午,他就拎著一個鐵飯盒,叮叮咚咚地走到莘園飯?zhí)?,和學生一起排隊,打上兩份飯。每份飯有一個葷菜、一個素菜和二兩飯。在飯?zhí)贸酝?,盧永根再將剩下的一份飯帶回家給老伴徐雪賓。
華農師生再次見到盧永根,是在今年3月。當時,他撐著孱弱病軀,在徐雪賓的陪伴下,把一生積蓄880多萬元,一筆又一筆地轉入華農教育發(fā)展基金會賬戶。
盧永根到銀行捐款現場。
盧永根叮囑說,這筆捐款要用于獎勵農學院品學兼優(yōu)的貧困學生,嘉獎忠誠于教學科研的教師,資助農業(yè)領域國內外著名科學家前來講學交流。
這是華農建校108年來,最大的一筆個人捐款。
“很多人不知道,在盧老慷慨捐贈的背后,是近乎苛刻的節(jié)約?!北R永根的學生、華農農學院副教授劉桂富說,盧永根厲行節(jié)約,家里幾乎沒有值錢的電器,還在用老式收音機、臺燈,“他還在樓頂‘耕田’種菜,自給自足,盡量少買菜少花錢”。
2007年8月,盧永根(左二)在福建省尤溪縣考察再生稻。
前幾年,他的同事學生看到盧永根年紀大了,建議請個保姆,有個照應,出門叫上學校配的專車,保障安全。一聽這建議,夫婦倆直搖頭,繼續(xù)“我行我素”:盧老背個挎包、頭戴遮陽帽,緩緩步行到公交站坐公車,一旦遇上大雨,就摞起褲腿,趟著雨水回家;徐雪賓則踩著一輛28寸鳳凰單車,車鈴叮叮當當,響徹華農校道。這也成為華農校園的一道靚麗風景。
盧永根為何要捐出畢生積蓄?對記者的疑問,劉桂富說,盧老年輕時的經歷,或許能很好地解釋他現在做出的決定。
紀念恩師
女兒取名“紅丁”
盧永根祖籍廣州花都,1930年出生于香港一個中產家庭。1941年,就在盧永根讀小學六年級的時候,香港淪陷,盧永根被父親送回鄉(xiāng)下避難。在鄉(xiāng)下時,盧永根親眼目睹日軍兇殘,也體會到戰(zhàn)爭對人民生活的影響,他的民族意識也開始覺醒。在鄉(xiāng)下待了將近兩年之后,盧永根返回香港讀中學。此時,盧永根碰到了思想進步的老師,受其影響和教育,他在全國解放前夕加入了香港的中共地下黨。當時,盧永根年僅19歲。
盧永根很快服從黨組織的安排,回到內地,到私立嶺南大學讀書和從事革命工作,迎接廣州解放。年輕時的學習和革命經歷,讓盧永根不斷成長為一名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
1950年,盧永根(左)與胡景釗在嶺南大學北校門碼頭。
正是在廣州,盧永根初為人父。1959年,中山醫(yī)學院附屬第一醫(yī)院產房,盧永根的女兒出生了。夫婦倆共同商議后,決定給襁褓中的女兒取名“紅丁”,以紀念恩師丁穎。
丁穎比盧永根年長40多歲,但丁穎與盧永根的“忘年交”一直是學界佳話:丁穎是盧永根的恩師,是他學術上的領路人;在盧永根的鼓勵和支持下,1956年丁穎以68歲高齡加入共產黨,這在當時廣州地區(qū)高級知識分子中引起了極大反響。
盧永根學生、華農農學院教授劉向東回憶,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嶺南大學與中山大學兩校農學院合并為華南農學院(今華農前身),丁穎任院長,盧永根是首屆學生。學術上,盧永根也緊跟丁穎的步伐,傳承學術思想:他繼承了丁穎生前收集的7000多份野生稻種,后來逐漸擴充到一萬多份水稻種質資源,成為我國水稻種質資源收集、保護、研究和利用的重要寶庫之一。
1963年8月,盧永根(左四)隨丁穎(左三)在寧夏引黃灌區(qū)考察水稻。
“這些特殊經歷,使盧老堅定信念、堅定信仰,保持了共產黨員的良好習慣?!比A農農學院副院長孔琴說,在盧老的要求下,作物遺傳育種系黨支部有一個嚴格規(guī)定,所有黨員每月按時繳交現金黨費、過組織生活。
住院后,盧永根還主動向農學院黨委申請成立病房臨時黨支部,所有黨員每月按時足額繳交現金黨費、過組織生活。今年3月,“盧永根院士病房臨時黨支部”成立,每月支部成員把黨和國家重要方針政策、華農科研最新動態(tài)帶到他的病床前。
踐行諾言
“盧永根精神”令人敬仰
盧永根常把法國科學家巴斯德的名言掛在嘴邊:“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p>
改革開放后,盧永根到美國探望病重的母親,以公派訪問學者身份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留學。在美期間,美國的親人竭力說服他留下來,但被他堅決地拒絕了。眾人百思不得其解,詢問他不選擇國外優(yōu)越的工作環(huán)境、生活條件的原因,盧永根堅定地說,“因為我是中國人,祖國需要我!”
國家重點學科作物遺傳育種團隊在田間觀察水稻生長情況。
是的,這就是一位農業(yè)科學家的赤誠之心、家國情懷。借助國外學習的知識和經驗,盧永根發(fā)揮“拿來主義”,大刀闊斧改革,推動了華農的跨越式發(fā)展。
從1983年開始,盧永根擔任了13年華農校長。上任之初,在接受《光明日報》記者專訪時,他談到自己的黨員、校長、教授三個角色關系時表示,要堅持“先黨員,后校長;先校長,后教授”的原則。
華農原校辦主任盧吉祥表示,擔任校長期間,盧老頂住壓力,破格晉升“華南八大金剛”,打開了華農人才培養(yǎng)的新格局。1987年的華農的人事改革成為全國關注焦點:破格晉升8名中青年學術骨干,其中5人更是直接由助教破格晉升為副教授,以人才斷層困局,破論資排輩風氣。如今,這些當年破格晉升的青年才俊,包括全國政協副主席羅富和、廣東省政協副主席溫思美、中國工程院院士羅錫文、抗擊非典和禽流感戰(zhàn)役中的科研英雄辛朝安、華農原校長駱世明、省教育廳原副廳長張?zhí)X等,分別成長為政界、學界的優(yōu)秀人才。
2008年,盧永根在實驗室指導學生。
“在那些難以被人看見的日日夜夜,他逐步為學校長遠發(fā)展鋪就了道路?!碑斈瓯黄聘駮x升的華農原校長駱世明深有感觸地說。
這些年,即便頭上有多個“光環(huán)”,盧永根依然保持“布衣院士”的赤誠底色,保持科學家的求真求知熱情和深沉家國情懷,指導學生讀書,看論文,整理著述。
華農校長陳曉陽感慨地說,這就是一名優(yōu)秀共產黨員、科學家和教育家應有的品質、責任和擔當!
近日,華農師生和校友在得知盧永根的感人事跡后,深深被盧永根的高尚品格所感動。無數校友在各種社交媒體上留言:“向盧永根院士和其夫人徐雪賓教授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