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實用范文>其他范文>事跡>

我們的道德模范榜樣事跡

時間: 奕玲0 分享

生活中有許許多多樂于奉獻的道德模范,他們可能是辛勤勞動的農(nóng)民伯伯,可能是堅守崗位的交警叔叔,還可能是……下面是小編給大家?guī)淼奈覀兊牡赖履7栋駱酉冗M事跡最新,歡迎大家閱讀轉(zhuǎn)發(fā)!

我們的道德模范榜樣事跡篇1

黃旭華,男,漢族,中共黨員,1926年3月出生,中船重工第719研究所名譽所長,首批中國工程院院士。

他是我國第一代核潛艇總設(shè)計師,隱姓埋名30年,刻苦攻關(guān)、勇攀高峰,成功研制出我國第一代核潛艇,為祖國的核潛艇事業(yè)做出了重大貢獻。作為總設(shè)計師,在深潛試驗中將個人的生死置之度外,親自隨產(chǎn)品深潛到極限,創(chuàng)世界首例。先后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2013年度“感動中國人物”等稱號,被譽為“中國核潛艇之父”。

我們的道德模范榜樣事跡篇2

胡洪煒,男,漢族,中共黨員,1978年9月出生,國網(wǎng)湖北省電力公司超特高壓帶電作業(yè)二班班長。

工作17年來,他刻苦鉆研超特高壓帶電作業(yè)技術(shù),歷經(jīng)1200公里高空走網(wǎng),1800小時超特高壓帶電作業(yè),攀登9000基超高壓鐵塔,12000公里地上巡視,成為特高壓帶電作業(yè)“世界第一人”。他勇于創(chuàng)新,研發(fā)的多項技術(shù)在全國推廣,所在的創(chuàng)新工作室被全國能源化學工會評為“示范性創(chuàng)新工作室”。先后獲全國青年崗位能手、全國最美青工、湖北青年五四獎?wù)隆⒑笔∈紫紟煹确Q號,被業(yè)界譽為“身價過億”的高壓電工。

我們的道德模范榜樣事跡篇3

劉明靜,女,漢族,1975年10月生,重慶市銅梁區(qū)少云鎮(zhèn)關(guān)濺小學教師。

鄉(xiāng)村教師劉明靜,為兌現(xiàn)一句“安全護送孩子渡江”的承諾,克服重重困難,每天義務(wù)護送學生安全乘船過江。她用13年的默默堅守,詮釋了一諾千金的含義和分量。

關(guān)濺小學是邱少云烈士故鄉(xiāng)的一所鄉(xiāng)村小學,部分學生來自瓊江對岸的偏遠村子。這些孩子大多是留守兒童。由于距離學校太遠,如果完全步行,繞行通過上游的一座大橋,需要近3個小時,于是乘船過江便成了孩子們上學的捷徑,但乘船上下學的安全問題成了大家最擔憂的事情。2007年,擔任關(guān)濺小學一年級班主任的劉明靜聽說班上的一名學生在船上打鬧,差點掉進江里。后來,劉明靜了解到這名學生的母親去世、父親靠打零工維生,幼小的她不得不每天獨自乘船過江上下學。當時,劉明靜便對孩子父親許下承諾:“孩子交給我來照顧,請放心,我會保護她的安全?!?/p>

劉明靜決定把家從銅梁城里搬到少云鎮(zhèn)上,方便去瓊江對岸接孩子們上學。她在少云鎮(zhèn)租了一間房,把自己年幼的孩子交給老人照顧,開始日復(fù)一日義務(wù)護送學生渡江。從護送自己班上兩三名學生,到護送全校的20余名學生渡江,一干就是13年。每天早上5點半她就早早起床,坐船到對岸碼頭等待孩子們到齊,再一起乘船過江到校。下午放學,她又護送孩子們過江回家,全部安全下船后才放心離開。13年來,劉明靜牢記當初那句承諾:“只要坐船過江的學生,我都會一視同仁看管好?!?/p>

在劉明靜的影響下,關(guān)濺小學的老師們自發(fā)組建了“渡娘”少云志愿服務(wù)小分隊,在奔流不息的瓊江上護送孩子們。13年來,關(guān)濺小學沒有一名學生因乘船發(fā)生意外。因為“渡娘”,邱少云故里這方英雄的土地增添了一份別樣的溫情和暖意。

我們的道德模范榜樣事跡篇4

劉付昌,男,漢族,1922年5月生,生前系貴州省遵義市仁懷市魯班街道山水社區(qū)居民。郭德剛,男,漢族,1951年1月生,貴州省遵義市仁懷市魯班街道隆堡社區(qū)居民。

劉付昌、郭德剛兩名退伍軍人,在烈士陵園接力守陵50余年,起早貪黑,無怨無悔,用誠實守信的高尚情操,守護“紅色根脈”、傳承紅色基因、弘揚紅色文化,讓英烈事跡代代相傳。

遵義市仁懷市魯班場紅軍烈士陵園,長眠著長征中犧牲的紅軍烈士。1968年,遵照組織安排,退伍軍人劉付昌接受了守護烈士陵園的任務(wù),立下“我一定守好,守到老死”的誓言。他修圍墻、修道路、修墓地,栽樹、掃地……一守就是50年,直至生命最后一刻。在守陵的同時,他還向前來祭奠烈士、為英魂掃墓的人們講述紅軍故事3000多場次,讓更多人了解革命英烈的感人事跡。

為了維修烈士陵園,劉付昌帶著工人從山腳下一塊一塊把磚背上山,再一塊一塊用磚砌起圍墻。陵園里雜草叢生,劉付昌又一背簍一背簍地從山腳下背土上山,然后種上樹木。有時候,甚至將石旮旯鑿出洞,再培土種上柏樹。這一干就是3年,工人換了一批又一批,只有劉付昌始終堅持。陵園修繕完畢,劉付昌就在烈士墓旁搭起簡易工棚安了“家”,幾十年如一日守護著長眠于此的紅軍烈士。

1999年,同為退伍軍人的郭德剛了解到劉付昌老人守護烈士陵園的事跡后,深受感動,主動向民政部門提出申請,成為烈士陵園的第二代守護者。劉付昌老人用50年的時間踐行“守到死”的承諾,在他逝世后,郭德剛不負重托,接力守護好陵園的每一寸土地。

兩代守陵人守護的是烈士忠魂,堅守的是對黨忠誠的初心和承諾踐諾的使命。

劉付昌榮登“中國好人榜”。

我們的道德模范榜樣事跡篇5

張玉滾,男,漢族,1980年12月生,中共黨員,河南省南陽市鎮(zhèn)平縣高丘鎮(zhèn)黑虎廟小學校長。

他主動放棄在城市工作的機會,扎根深山小學18年。他愛崗敬業(yè),學校師資緊缺,他潛心鉆研每一門課程,認真上好每一堂課。他無私奉獻,寄宿學生多,他學縫衣做飯;學生家庭困難,他慷慨解囊;山區(qū)不通車,他用扁擔把學生教材和學習用品挑進大山。他的妻子帶著剛滿9個月的女兒坐三輪車去縣城買教材,因為山路陡峭、剎車不靈,車翻進溝里,孩子心臟停止了跳動。

他扎根山村無怨無悔。黑虎廟小學,位于伏牛山深處,輻射13個自然村。2001年,在老校長勸說感化下,張玉滾來到黑虎廟小學任教,每月拿30元補助,直到2012年6月才轉(zhuǎn)為正式在編教師。學校原來沒有食堂,張玉滾勸說妻子張會云來學校給學生們做飯。2014年5月的一天,張會云在軋面條時,右手4個手指不幸被機器軋折,落下了殘疾。

他教書育人殫精竭慮。學校師資不足,他把自己打造成“全能型”教師。數(shù)學課上,他和孩子們一起制作教具;科學課上,他帶領(lǐng)孩子們?nèi)ヒ巴饪疾欤ぐl(fā)他們熱愛大自然、探究大自然的興趣。為教好英語,他自己出錢去鎮(zhèn)上參加英語輔導(dǎo)班。2013年10月,張玉滾騎摩托車到鎮(zhèn)上,途中發(fā)生車禍,摔暈在地。在醫(yī)院住了沒幾天,他就急著回學校,在妻子攙扶下站上了講臺。他的執(zhí)著堅守,為學生鋪就成長成才之路,先后有21名學生考上大學。

他“鉚”在學校甘灑熱血。2001年至2006年,學校到山外不通車,去鎮(zhèn)上需翻越尖頂山,穿過險峻的八里坡。5年間,張玉滾肩不離擔,冬天一身雪,夏天一身汗,靠一根扁擔,為孩子們挑來學習和生活用品。2006年,學校蓋新房,恰趕農(nóng)忙,工人們都回家搶收、搶種,搬磚運料就落在張玉滾身上。上山撬石,下河挖砂,新校舍蓋好時,張玉滾已瘦得脫了相。

他視學生為親人精心培育。張玉滾愛教育、愛學校,更愛學生。全校40多名住宿生,三分之一是留守兒童。誰家爺爺奶奶年紀大,誰上學需要接送,他一一記在心上。2010年7月23日凌晨3點,電閃雷鳴,暴雨傾盆。張玉滾連忙起床,直奔留守兒童張明明家。到達時,張明明家年久失修的房子已被暴雨沖塌了一大半,眼看雨水就要淹沒床頭。張玉滾連忙抱起張明明,又背起腿腳不便的爺爺,將他們轉(zhuǎn)移到安全地帶。

2014年9月張玉滾被教育部授予“全國優(yōu)秀教師”;2015年8月被中國教科文衛(wèi)體工會全國委員會授予“全國師德標兵”;2018年3月被中宣部授予“全國崗位學雷鋒標兵”;2018年9月被中宣部授予“時代楷?!?;2019年2月被評為“感動中國”十大人物;2019年4月被共青團中央、全國青聯(lián)授予“中國青年五四獎?wù)隆保?019年5月被全國總工會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wù)隆薄?/p>

我們的道德模范榜樣事跡篇6

盧丙會,男,1961年5月出生,__縣黃圩鎮(zhèn)盧圩村農(nóng)民。獲__省一等治安榮譽獎?wù)?、__市見義勇為先進分子稱號。

20__年8月8日20時50分,在__市黃龍家電商貿(mào)城打工的盧丙會在與工友聊天時突遇一歹徒搶劫一女子皮包,他毅然沖上前去奪回皮包,并拒絕了女子的酬謝。40分鐘后遭該歹徒及其8名幫兇的報復(fù),全身被砍10余刀,右手被砍斷,右腿5處骨折,右肩鎖骨粉碎性骨折,曾連續(xù)昏迷數(shù)天。

我們的道德模范榜樣事跡篇7

汪來九,男,1949年10月出生,__縣宏潭鄉(xiāng)毛田小學教師,36年扎根深山小學無怨無悔。他總結(jié)摸索出一套特別適合于山區(qū)教育的“七級復(fù)式教學法”,被認為是對我國目前基礎(chǔ)教育體制一種新的探索和嘗試。

他曾獲全國和省“五一勞動獎?wù)隆?、“全國師德先進個人”、“全國模范教師”及省優(yōu)秀教師、省第五屆精神文明“十佳人物”。人民日報、新華社、光明日報、中央電視臺等媒體曾集中報道過他的先進事跡。

我們的道德模范榜樣事跡篇8

王兆華,女,共青團員,1988年11月出生,__市八中學生。全省第五屆精神文明“十佳人物”。

她7歲便包攬了洗衣、做飯等全部家務(wù);11歲便利用節(jié)假日販賣小金魚,補貼家用,供自己上學;近年來,年邁的養(yǎng)父下肢癱瘓,臥病在床。但她沒有被苦難和挫折嚇倒,而是迎難而上。她用稚嫩的肩膀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擔,報答養(yǎng)父的恩情;她勤奮好學,擔任班干部認真負責,希望用知識和雙手報效祖國、報答人民。

16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