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山東景點導游詞
泰山被古人視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并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說法。泰山是中華民族的象征,是東方文化的縮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寄托之地。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五篇關(guān)于山東景點導游詞,希望大家喜歡!
關(guān)于山東景點導游詞1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河南省鞏縣人。
杜甫的一生是十分坎坷的。從三十五歲開始,他到長安謀求政治上的出路。在參加進士考試時,時相李林甫以“野無遺賢”為幌子,一個也不錄取。他在長安城中,追隨達官貴人,希望進入仁途。整整十年,毫無希望。最后,改變辦法,直接向唐玄宗進獻(三大禮賦),才引起注意。幾經(jīng)周折,終于得了個 “左衛(wèi)率府兵曹參軍(管理軍械)”的小官。這時已是、安史之亂”的前夜了。
“安史之亂”爆發(fā)后,先被安祿山俘獲,后只身逃出,才被肅宗李亨任命為左拾遺。由于營救房琯而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從此,他永遠地離開了朝廷。公元七五九年,關(guān)中大旱,他隨災(zāi)民流亡。隨后,杜甫和家人一起,經(jīng)由秦州(今甘肅省天水市)進入四川,在成都暫時安居下來。由于得到嚴武、高適等人的資助,在四川前后生活了共九個年頭。
大歷三年(公元768年)正月,杜甫離開四川,先后在湖北的江陵,公安和湖南的岳陽、長沙、衡陽流浪。公元七七0年,這位天才的詩人,終因貧病交加,死在汀江的一條破船上。
杜甫的詩慣以生動逼真的細節(jié)、精雕細刻的語言、鏗鏘流暢的音律、一唱三嘆的韻味和博大精深的思想反映時代的呼聲、人民的苦難和他自己的種.種感慨,使他自己成為唐代詩壇的偉大詩人,在中國詩歌史上放射著不滅的光輝。
杜甫和泰山關(guān)系密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杜甫的父親杜閑在山東兗州任司馬,到山東,是省親的必楠。其次,唐人詩人率皆重視旅游,行萬里路,讀萬卷書,是他們共同遵循的準則。杜甫青年時期先游吳越,次游齊趙,可以認為是增加閱歷、開擴眼界的必不可少的行動。其三,友情所系。天寶三年秋,杜甫和李白、高適在河南洛陽相識,隨后,結(jié)到河南東部和山東游歷,并與李、高二人同宴于北海太守李邕家。此外,杜甫的另一好友蘇源明亦在泰山讀書(相傳蘇源明讀書處在泰山山頂)。其四,山東文化的吸引。山東是孔孟的故鄉(xiāng),是我國古代文化的搖藍,源遠流長的文化,給杜甫以強烈的吸引。我們知道,杜甫曾多次游山東。其中,開元二十七年,杜甫在山東時,正是唐王朝追謚孔子為文宣王,改變孔子配享周公的位置,使孔子南向坐,與周公并列,大大提高孔地拉的時候,不會是偶然的巧合。據(jù)我們簡略統(tǒng)計,從開元二十四年到二十八年,從天寶三年至四年,杜甫前后共有七年的時間在山東一帶游歷,山東風物對他的影響是可想而知的。
杜甫關(guān)于泰山的詩,首先和他到兗州看望父親有關(guān)。他的《登兗州城樓》詩寫道:
我到兗州來接受父親教訓的時候,
才第一次登上兗州城上的南樓。
遠望天上的浮云連接著泰山和東海,
一望無際的平川連接著青州和徐州。
孤單矮小的周嶧山上秦人的碑刻還在,
荒涼的城中魯人的靈光殿依舊存留。
齊魯在寺上演出過多少歷史的活劇,
我憑眺歷史的遺跡有無限感慨和憂愁。
這首詩的第一句原詩是:“東郡趨庭日”。東郡,指兗州,趨庭,是用典。據(jù)《論語·季氏》記載。有一次,孔子一人站在庭院中,他的兒子孔鯉疾走而過??鬃訂柨柞帲骸澳銓W習‘詩’了嗎?”孔鯉回答說:“沒有?!笨鬃咏逃杻鹤诱f:“不學‘詩’,是無法把話說好的?!笨柞幘妥窠虒W“詩”。又一日,孔子一人站在庭院里,孔鯉又疾走而過。孔子問孔鯉說:、你學習‘禮’了嗎?”孔鯉回答說:“沒有?!笨鬃佑纸逃杻鹤诱f:“不學習‘禮’,你怎么會處世呢?”孔鯉就遵教學習‘禮’。因此,后來,“趨庭”一詞就成為父教訓兒子,兒子接受教訓的代名詞。由此可見,杜甫這首詩的寫作時間當是青年時代來山東省親時的作品。其次,在這首詩里,杜甫對山東有良好的印象。山東悠久的歷史,古老的文化以及壯偉的風物在他的心靈中增添了感慨的情思。
在山東的游歷,使杜甫對山東風士人情的認識逐漸深入,對山東的感情也逐漸加深,他在詩中稱贊“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方位的歷下人物;描繪“泰山雄地理,巨壑眇云莊”的泰山形勝。特別是號稱五岳之首的泰山,時進在他的詩中出現(xiàn)?!秾τ陼鴳炎哐S主簿》詩說:
巍峨的泰山上濃云四起,
潑墨烏云在滿天空翻騰。
轟轟的雷聲使人心膽顫,
濠沱大雨嚇得魚下沉。
座中陳列的是賢人白酒,
門外傳來的是長者車聲。
相邀時恰值雨后的泥濘,
騎馬到您的階下來相迎。
前人以為,許主簿是任城(今山東省濟寧市)的主簿(掌管文書印鑑),杜甫和他屢有交往。這首詩寫泰山云雨雷鳴,十分有氣勢。我們知道,高山易聚云興雨,所以《公羊傳》上有“泰山的云彩,遇石崖而興起,在極短暫的時間里連合成大片云團,不一會兒就可臺布雨于天下”的記載。泰山云雨,清人葉燮在他的《原詩》中,借以形容寫詩作文,別具風味。茲轉(zhuǎn)譯如下,以博一粲:
天和地表現(xiàn)出來的文章,就是風、云、雨、雷。大自然中的風、云、雨、雷變紀莫測,無邊無際,是天地的神巧,也是極好的文章。試以一例為論:
泰山上的云彩,剛地極少極少,但不一會兒就遍布天下。我曾約有半年的時間住在泰山之下,熟悉泰山云彩變紀的情狀;有時云興起時只是極少極少,轉(zhuǎn)眼之間,便充塞天地;有時候呼個山峰同時云出,氣勢甚大,但升至峰頂即自行消散;有時候濃云密布,連陰數(shù)月不散;有時候一頓飯的功夫,便云散天睛;有時云如黑漆;有時候云如白雪;有時候云大如鵬鳥(這當然是《莊子·消遙游》中的水擊三千里,翹如天邊之云的大鵬)的翅膀;有時候云絲散亂,狀如人頭上的亂發(fā);有的龐然大塊飄浮天際,別無相繼;有的纖細連綿絡(luò)繹不絕;忽而黑云大作,當?shù)厝艘哉疾奉A(yù)測說,將要下雨,然而終于不雨;忽而睛云展現(xiàn),當?shù)厝擞忠哉疾奉A(yù)測說,將要天睛,忽而終于下雨。云的形狀動態(tài),千變?nèi)f化,沒有一次是相同的。至于云的色彩、云的性情,也沒有一次是相同的。泰山興起的云有的歸山,有的競一去不返,有的全部歸山,有的一半散去,一半歸山,也沒有是次是相同的。這就是天地自然的文章,也是極妙極工的文章。
關(guān)于山東景點導游詞2
各位朋友:
你們好!熱誠歡迎你們到泰山來,今天我將和大家一起從泰山中路登上山頂。
這座高大、古老的泰山蘊含了豐富的自然與文化的積淀,已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chǎn)名錄?,F(xiàn)在,我們?nèi)砸窆湃四菢訂栆痪洹搬纷诜蛉绾巍?,然后,同我一起步入大山,去領(lǐng)略泰山的神韻。
這里是岱廟。從岱廟開始,經(jīng)岱宗坊、一天門、紅門、中天門、升仙坊至南天門、是古代皇帝封禪泰山所走過的路,現(xiàn)在被知名人稱為“登天景區(qū)”,也稱中路,是如今泰山登山6條路中最古老的一條。我們將從這條路登上極頂。
大家注意到了巍峨的岱廟前,還有一座較小的廟宇,這就是“遙參亭”,是當年皇帝封禪泰山的起始點。當年帝王來泰山舉行封禪祭典時,都先要在這里舉行簡單的參拜儀式,因此明朝之前,稱此為“草參亭”。明代加以擴建時,改名為“遙參亭”。雖是一字之易,基虔誠卻盡含其中了。
朋友們,中國的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是有著獨特地位的,這座遙參亭的建筑構(gòu)思既出于封禪大典將由此為前奏而步步進入高潮的需要,也是中國古代先抑后揚的美學思想的體現(xiàn)。
正陽門內(nèi)就是岱廟了,平是一個神奇的方。岱廟有著如此的魅力,決定于它自身的特征。首先,它的圍墻便與一般廟宇不同,圍墻周1300米,5層基石,上砌大青磚,呈梯形,下寬17.6米,上寬11米,高約10米,共有8座門:正中為正陽門,是岱廟的正門。由正陽門進得岱廟來,迎面是配天門,取孔子說的“德配天地”之意。配天門兩側(cè),東為三靈侯殿,西為太尉,三殿之間以墻相連,構(gòu)成岱廟中間第一進院落。
過了仁安門,便是雄偉高大的宋天貺,它又叫峻極殿,是這座廟宇的主體。天貺殿面闊9間,643.67米,進深5間,17.18米,通高23.3米。大家看,天貺殿坐落在寬敞的白色臺基之上,周圍石雕欄楹環(huán)繞,云形望柱齊列,使天貺殿與四周的環(huán)境產(chǎn)生了奇妙的效果。
天貺殿周圍施以回廊,形成了一個大院落,在中國的建筑中,廊是起著使空間有聯(lián)貫、斂氣、緊密、嚴謹而又富于變化的作用,這是世界建筑史上都加以稱道的。岱廟的回廊把一座重檐廡殿的大建筑物緊緊地環(huán)抱著,平直與崇高的對比更激起了人們對天貺殿的崇仰。我國古代建筑家深知世上沒有絕對大絕對小,大小是從對比中產(chǎn)生的,除了四周低平的回廊外,天貺殿前平臺上還修了兩個精巧的御碑亭,既突出了天貺殿,又于雄偉中寓含著恬靜閑適,因此天貺殿并不是雄偉兩個字可以概括得了的。
從天貺誣后門出,有磚石甬道與后寢宮相連。宋真宗封泰山時,因?qū)⑻┥椒鉃椤暗邸?,帝則應(yīng)當有“后”,于是便為之配了個夫人“淑明后”。從這一點看來,岱廟與其說是道教神府,還不如說更像皇家宮廷,這種布局進一步透露了封建統(tǒng)治者利用岱廟進行政治活動的功利目的。
剛才,我們是沿著岱廟的主軸線游覽,而主軸線兩側(cè),原另有4個別院,東面前后兩院,前為“漢柏院”,相傳漢武帝所植的6株古柏就在此院內(nèi);后為“東御座”,是皇帝祭泰山下榻的地方。
這里就是泰山有名的十八盤了。大約25億年前,在一次被地質(zhì)學家稱作“泰山運動”的造山運動中,古泰山第一次從一片汪洋中崛起,以后幾度滄桑,泰山升起又沉沒,沉沒又升起,終于在3000萬年前的“喜馬拉雅山造山運動”中,泰山最后形成了今天的模樣。古老的造山運動造就了泰山南麓階梯式上升的三個斷裂帶,最上一層從云步橋斷裂帶到極頂,海拔陡然上升400多米,使得這一層地帶與四周群峰產(chǎn)生強烈對比,猶如寶塔之剎,形成了“東天一柱”的氣勢。
這里是緊十八盤,也是整個登山盤路中最為艱難的地段了。大家看,石壁上古人的題刻:“努力登高”、“首出萬山”、“共攀青云梯”……那是在勉勵我們。大家再看,那負荷百斤的挑山工,再想想當年無名無姓的鑿石修路人……大山無言,但它們能激勵人們向上。朋友,登山猶如干任何事業(yè),只有義無反顧地向上,才能戰(zhàn)勝險阻,才能到達最高的境界! 南天門到了,我們現(xiàn)在已置身“天界”了,雖然我們并沒有成仙,但我們在這里領(lǐng)略到了“登天山而小天下”的豪邁。
進了南天門,與之相對的是大殿取名為“未了軒”,未了軒兩側(cè)各一門可以北去。出門往西有一山峰叫“月觀峰”,山上有亭,名月觀亭。據(jù)說,天高氣爽的深秋時節(jié),在這里還可以一覽“黃河金帶”的奇異景觀:在夕陽映照的天幕下,大地變暗了,惟有一曲黃河水,反射出了太陽的光輝,像一條閃光的金帶,將天在地連在一起。入夜,在皎潔的月色下,由此北望可見濟南的萬家燈火,因此月觀峰又稱“望府山”。
出南天門院落東折即為天街。天街,天上的街市,多富詩意的地方。沿天街東行,中北有一坊,匾額上題有“望吳圣跡”,這就是相傳孔子與顏淵看到吳國閶門外一匹白馬的地方。坊北有孔子廟。
天街最東端就是碧霞祠了,我給大家講講碧霞元君的故事。碧霞元君的前身是泰山女神,在民間被稱作“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是百姓心目中的泰山主神,并被稱作“泰山奶奶”、“泰山老母”。民眾對泰山老母的候信仰與喜愛,是一種歷史積淀下來的埋藏在人們心靈深層的對母親的愛。多少年來,碧霞元君贏得了百姓的愛戴,至今仍高踞泰山之巔,接受著善男信 女的香火,召喚著去鄉(xiāng)離國的游子。
關(guān)于山東景點導游詞3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
首先,讓我代表某某旅行社,對大家來泰山旅游、觀光表示熱烈歡迎!
希望大家在泰山逗留期間能夠玩得開心,吃、住放心,同時希望大家在泰山游覽當中能夠得到一個較大的收獲,留下一個美好的記憶。
泰山,古稱岱宗,它位于山東省東部,華北大平原的東側(cè),面積426平方公里,海拔1545米,方位為東經(jīng)117度6分,北緯36度16分。泰山雄偉壯麗,歷史悠久,文物眾多,以“五岳獨尊”的盛名稱譽古今。巍巍泰山就像一座民族的豐碑屹立于中華大地,舉世矚目。
1982年,泰山被國務(wù)院列為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1987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chǎn),1992年榮登全國旅游勝地40佳金榜。泰山至今保護較好的古建筑群有22處,總建筑面積達14萬多平方米。在古建筑群之間,還有12處石坊、6座石橋、7座石亭、1座銅亭和1座鐵塔。泰山刻石有2200多處,被譽為“中國摩崖刻石博物館”,這里有中國碑制最早的刻石--泰山秦刻石;有珍貴的漢代張遷碑、衡方碑和晉孫夫人碑;有被譽為“大字鼻祖”、“榜書之宗”的北齊經(jīng)石峪刻石;有天下洋洋大觀的唐玄宗<<紀泰山銘>>和唐代雙束碑等。泰山古樹名木繁多,被譽為“活著的世界自然遺產(chǎn)”。泰山百年以上的古樹名木3萬余株,其中有2100年前的漢柏6株,1300年前生的唐槐,500年前生的望人松、五大夫松,還有一棵被譽為國寶的600年前生的盆景松樹“小六朝松”。泰山素以壯美著稱,呈現(xiàn)出雄、奇、險、秀、幽、奧、曠等諸多美的形象,泰山景區(qū)內(nèi)有著名山峰12座,崖嶺78座,巖洞18處,奇石58塊,溪谷12條,潭池瀑布56處,山泉64處,有著名的黑龍?zhí)?、扇子崖、天燭峰、桃花峪等10大自然景觀;有旭日東升、晚霞夕照、黃河金帶、云海玉盤等10大自然奇觀。
泰山的日出,是一個想象的世界,神奇的世界,日出景象的美妙是筆墨難以形容的。自古以來,無數(shù)詩人對泰山日出的壯麗景觀都有過生動的描述。宋代詞人梅圣俞的“晨登日觀峰,海水黃配熔。浴出車輪光,隨天行無蹤?!钡慕^句尤為人愛,凌晨破曉前,站在日觀峰,舉目東方,晨星漸沒,微暈稍露,天地間的一片云海滾動,稍頃,一線晨曦透過云層照亮東方,這時天空由灰變黃,繼而呈現(xiàn)橙、紫、紅瑰麗的朝霞,波浪似的云層,在陽光的照耀下,組成一幅幅五彩繽紛、綺麗多姿的圖案,旭日在陽光中婷婷娜娜從云層升起,陽光因受海波起伏的影響忽隱忽現(xiàn),閃爍不定,日輪緩升時又受波峰、波谷推進的影響上下跳動,漸漸成圓形,磅礴而出,金光四射,群峰盡染,大地一片光明。
夕陽西下時,朵朵殘云飄浮在天際,落日的余輝如一道道金光穿過云朵灑滿山間。太陽象一個巨大的玉盤,由白變黃,越來越大,天空如緞似錦,待到夕陽沉入云底,霞光變成一片火紅,天際云朵,山峰好象在燃燒,天是紅的,山是紅的,云是紅的,大地也是紅的。舉目遠眺,黃河象一條飄帶,彎彎曲曲從天際飄來,在落日的映照下,白色緞帶般的黃河泛起紅潤,波光翻滾,給人以動的幻覺?!耙粭l黃水似衣帶,穿破世間通銀河”。太陽慢慢靠向黃河,彩帶般的黃河象是系在太陽上,在絳紫色的天邊飛舞。泰山的云霧是變幻莫測的。雨后初晴,大量水氣蒸發(fā)蒸騰,加之夏季季風自海上吹來的暖溫空氣,成云致霧。有時大片云在山腰形成一條長長的帶子,如同官服玉帶,而山上山下皆晴;有時則烏云滾滾,大有倒海翻江之勢;也有時白云平鋪,如大地鋪絮,山谷堆雪,團團白云如同千萬個玉盤,輕攏漫涌,鋪排相接,好象平靜如無垠的汪洋大海,這就是著名的“云海玉盤”。
碧霞寶光是泰山的又一大奇景?!皩毠狻彼追Q“佛光”,多出現(xiàn)在碧霞祠東、西、南神門外,碧霞祠地處玉皇頂?shù)那皯眩貏菹鄬Φ桶?,云霧較為濃密且較穩(wěn)定,在彌漫背后照來,人影呈現(xiàn)在霧幕上,周圍形成內(nèi)紫外紅彩色光環(huán),燁燁生輝,彩環(huán)呈現(xiàn)紅、橙、黃、綠、青、藍、紫七色,有時還會出現(xiàn)雙環(huán),更加絢麗動人。站在霧幕前的游客舉手投足,光環(huán)中的影子也手舞足蹈,油然而生飄飄欲飛成仙人之感。
泰山的冬季,氣溫常在-20攝氏度左右,雪后天晴,氣溫回暖,大陸氣團稍有減少,南方暖溫氣團乘虛而入,霧氣籠罩山間,微風吹動,飄浮的霧滴觸及樹枝、巖石、房頂,凝結(jié)成冰粒,層層疊疊,便形成了“千枝瓊玉”、“萬樹花”的霧淞奇景。泰山上下成了一個潔白如銀的世界,猶如龍宮洞府,別有一番情調(diào)。
泰山的冬季,也常有冷卻的雨滴,降落到地面上、物體上,急速結(jié)成堅硬、滑而透明的冰層,這就是“雨淞”。每當雨淞出現(xiàn),山巒樹木象冰晶倒掛,地面巖石似鋪明鏡,泰山變成了冰雕玉琢的“琉璃世界”。雨后天晴,紅日映冰峰,藍天襯霞山,光彩奪目,金光迸射,滿山松柏映雪,到處銀裝素裹,好一派冰清玉潔的北國風光。
泰山地區(qū)得天獨厚的自然環(huán)境和悠久的歷史文化孕育造就了千姿百態(tài)的麗山秀水和人文名勝,生動地記錄了我們中華民族發(fā)展歷史的文明篇章。現(xiàn)代考古科學的研究已揭示出在5萬年前的舊石器時期,泰山周圍已經(jīng)有了人類活動的蹤跡。大量史料也都記載了泰山地區(qū)早在母系氏族社會階段已經(jīng)顯露出文明的曙光。在5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泰山南麓的大汶口文化、北麓的龍山文化,不僅影響到山東,而且影響到黃河中下游的廣大地區(qū)。春秋戰(zhàn)國時期形成的“齊魯之邦”是中國歷史上政治、經(jīng)濟、文化高度發(fā)達的地區(qū)之一,產(chǎn)生了孔子、孟子等歷史文化名人。歷史告訴我們,泰山地區(qū)早在遠古時代就已經(jīng)成為東方文化的重要發(fā)祥地,而泰山在先秦時代就已成為中國最早的名山,成為五岳之首。
關(guān)于山東景點導游詞4
章丘市官莊鄉(xiāng)朱家峪村,位于明水城東南五公里處,胡山東北腳下,距省會濟南約45公里,從309國道(濟王路),南行2。5公里便到該村。 朱家峪原名城角峪,后改名富山峪,朱氏于明洪武四年(1371)入村,因朱系國姓,即與皇帝朱元璋同宗,又將富山峪改名為朱家峪。2002年8月,據(jù)省內(nèi)專家考證古村土臺子出土陶器殘片和斑鹿角化石,夏商時期有廬于此,距今3800年以上,自明代至今,雖經(jīng)六百余年滄桑之變,但仍較完整的保留著原
來的古門,古哨,古橋,古道,古祠,古廟,古宅,古校和古泉等建筑格局。 古村為梯形聚落,上下盤道,高低參差,錯落有致,該村三面環(huán)山,北臨齊魯世博精品園,南接胡山,西連胡山森林公園,村南頭,文峰獨秀;莊北首,文昌閣樓;筆架山偎依著村西首;東崖下,清泉長流。村四周尚有九山不露頭,這風光此處獨有。 朱家峪大小建筑近二百處,大小石橋二十余座,井泉二十余處,廟宇十余處,自然景觀數(shù)不勝數(shù),該村自古以來重視文化教育,自明代至建國前,私熟星羅祺布,近二十處,先后有文峰小學,女子學校,山陰小學各一處,故人才輩出,可謂歷史悠久,文化燦爛,被專家譽為“齊魯?shù)谝还糯?,江北聚落標本?!? 2002年6月6日,章丘市人民政府將朱家峪譽為“歷史文化名村”,并將其方碑立于“禮門”跟前,以此激勵朱家峪人,承前啟后,不斷進取。另外,游客可入村“訪古,探幽,歸真,”一飽眼福,或許感受一到種.種啟迪。 一、禮門、圩墻的來歷:鴉片戰(zhàn)爭(1840-1842)之后,盜匪四起,朱家峪時遭匪患之苦,全村諸姓氏族長,防患未然,確保村民平安,決議修圩門(禮門),筑圩墻,建哨門,修更屋,并組織民丁,日夜輪班站崗放哨,在圩墻每箭垛處,布下土槍土炮,手持大刀,長矛,嚴陣以待,隨時準備痛擊來犯的敵寇,結(jié)果,眾匪望而卻步,不敢肆意冒犯,遠逃而去,此后村民得以安寧。 古村治安防御設(shè)施,共分為南北里兩道防線,其一,從村北禮門起,東至東山,西至雁落山,筑起了一道長約一公里余,高約三至五米不等的小長城,墻頂部設(shè)有箭垛,其二,朱氏家祠北首設(shè)中哨門(已拆除),東西兩哨門依舊尚存,三處哨門基本連成一線,在古村內(nèi)均勻設(shè)有八個打更屋,全用石料筑成,多處保留完好,由此足見,古人為保衛(wèi)家鄉(xiāng)之用心良苦。 山東是孔孟之鄉(xiāng),禮儀之邦,朱家峪自古以來,十分重視儒教,舊時,當官者每到禮門跟前,便下馬,下轎,步行入村,以示做官放架子,視鄉(xiāng)民為衣食父母,故將圩門取名“禮門”。 文昌閣前后石路,建于明代,復(fù)修于清代,領(lǐng)袖朱志臣倡義舉復(fù)修此路,故取名“義路”,每當我們走在這光滑如鏡的石板路上,便油然產(chǎn)生對古人的無限敬仰之情。 圩門系古村八景之一,名曰“圩門遠眺”,游人登臨禮門頂部,可迎旭瞻霞,一覽山鄉(xiāng)之秀美,深秋季節(jié),或賞漫山霜葉,大雪過后,玉樹瓊枝,群山玉峰,更招人留戀。 二、雙軌故道(雙名義道):北起禮門,南至匯泉小橋,長約三百米,雙軌,即指上行與下行,舊時,不論出村或入村,人與車馬均靠右邊走,秩序井然,正與當今交通規(guī)則不謀而合,在數(shù)百年前,朱家峪古人能意識到這一步,難能可貴。 三、登云橋:來源于一個民間傳說,很古很古以前,這里是一片汪洋大海,后來,隨著海水的日漸東移,群山畢露,有一條獨角大獸,脾氣極壞,吞云吐霧,飛沙走石,天無寧日,如來駕云而至,用滅妖鏡除掉了此害,就在這河邊一大青石上登云雨而回,后來,村民用其石在此建一古橋,故取名登云橋,登云橋,環(huán)山抱水,東鄰文昌閣,西依雁落山,是一處亮麗的景點。 另外,每當有志學子和忠臣良將祭拜文昌閣之后,登此橋以示平步青云。 四、雙面無字碑:并非無字,東石碑乃文昌閣之原碑,西石碑乃登云橋之原碑,中,雙碑被村里人移去做了橋面石,因字面上,日久真跡人踏車碾,字跡磨滅,今將其碑復(fù)其原位,以示不泯滅之意,這石碑記錄了一段慘遭蹂躪的歷史。 五、文昌閣:領(lǐng)袖朱志廣倡義舉,建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系善起文運,精通風鑒的浙江紹興人朱霞所設(shè)計,創(chuàng)建,文昌閣座北面南,正與文峰山頂魁星樓南北遙遙相對,魁星點狀元,文昌主仕途,其融為一體,這種互應(yīng)式道教建筑,在全國實屬罕見。 文昌閣主體工程全用大青方石筑成,上建閣樓,下筑閣洞,渾然一體,造形古樸而壯觀,令人注目的是,文昌閣屋脊是由十余塊大形方磚透雕而成的二龍戲珠,橫貫于屋頂,被專家譽為“清代精美之作”,建閣至今,160年過去了,歷經(jīng)滄桑,未修復(fù)一次,依然堅固原貌。 文昌閣,景點名曰“危閣連云”,古村八景之一,每逢盛夏逢雨之時,云霧纏繞,濃云低垂,濃霧不時從閣頂飄然而過,不時從閣洞穿越而行,文昌閣若隱若現(xiàn),別有仙閣之意境。 文昌閣,系文曲星,主宰讀書人功名祿位,舊時為世人所崇尚祭拜,文昌身前左右侍奉神童,一曰:“天聾,”一曰:“地啞”,用其以示“知者不能言,言者不得知”,即天機不可泄露。文昌閣原有“德”一匹(傳說中的吉祥獸,其形非馬非騾,文昌駕“德”出行,以示世人,什么都可缺,就是不可缺德。) 全國著名專家,經(jīng)多次認真考察,一致認為“朱家峪地理風水結(jié)構(gòu)良好?!笔侵袊狈降貐^(qū)少有的山村型古村落。 六、山陰小學的建成:有一段不尋常的經(jīng)歷,章丘教育先師朱連厚(字敦夫),一向十分重視文化教育,他常向?qū)W生講“要達強國富民之目的,若忽視教育則將一事無成”,就在這種正確思想的指導下,他積極敦促頗有社會能力的朱連勛等人,大力發(fā)展募捐活動,不斷籌措建校資金,于民國三十年(1941)興工創(chuàng)建朱家峪山陰小學,竣工于民國三十三年(1944)先后由畢資杰、張子源任校長,(注,該校前院,系1952年淄博專區(qū)第六速師所建。) 該校四進院落于一體,南北長,東西寬,占地66畝,建筑格局完全相同,每院北屋為教室,東屋為儲蓄室或宿舍,西屋是辦公室,校門系仿黃埔軍校門而建,校門內(nèi)一條筆直的中央甬道直達后院,四進院落格局和諧對襯,構(gòu)成一長方形整體,學校建筑結(jié)構(gòu)全是青石根基,磚鑲玻璃門窗,小瓦屋面,白灰墻,系上世紀四十年代初的章丘一流學校。 自該校創(chuàng)辦以來,先后八九所學校在此辦學,有的在此就讀小學,有的就讀師范,有的就讀中學,可謂莘莘學子,濟濟精美,層出而不盡然,從該校走向社會的各類知名人士,已在此校布展。 七、朱家峪民俗文化展覽共分三個展館:一進院西屋(北)為第一展館,北屋(東)為第二展館,每個展館均有前言,內(nèi)壁均有大型人文照片,每幅照片下附有文字介紹,每展館靠四壁墻基,陳列著清代至建國后古村人生產(chǎn)與生活之用具,面對古老的實物,不禁令人撫今昔,回味無窮(導游員每進展館,首先要讀“前言”,因為前言正是對古村畫龍點晴式的概括介紹,最后要讀結(jié)束語,使游客明確意識到:朱家峪游覽區(qū),這僅僅是起步,未來前途更加燦爛。) 八、黃石洞:系朱氏原野居之處,明洪武二年,始祖朱良盛,攜眷屬由河北棗強遷此洞暫居,家有一頭棗紅色高頭大馬,傳說“一聲長鳴震山岳,四蹄登空貫風雷,”豺狼虎豹不敢近身,是絕好住家衛(wèi)士,后來,主人梳理并剪齊了馬鬃,卻失去了當日的威風,竟然被老虎吃掉,主人一家悲痛難忍,不得不遷入村里,蓋了一座簡陋的石屋住下(位于今朱繼會北鄰)。 九、戲臺墻石:系該村明清至民國期間,古墓中出土文物,后期,該村掀起了一陣平墓運動,村民將雕刻精美的墓石選出來,壘了這一戲臺,浮雕古松,仙鶴,花鳥,栩栩如生,再現(xiàn)了古人技藝之精湛。 十、照壁畫像:初期(1966-1968)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接見紅衛(wèi)兵,這畢竟是紅海洋的印記,此像系該村張景慧所畫,她現(xiàn)任章丘市美協(xié)主席和書畫院副院長。 十一、朱氏家祠:建于清光緒八年(1882),領(lǐng)袖朱士杰,朱秉忠和朱秉剛,建祠近六十年之后,復(fù)修于民國二十六年(1937),推拉式鐵質(zhì)祠門別具一格,堅固,美觀大方,在祠門正上方,鑲嵌著一“七星圖”,其中有個悠久的故事,南宋理學家,哲學家,教育家,東方文化貴族的杰出代表,儒家學說的正宗繼承者朱熹,他出世時,在臉部有七顆黑點,恰似北斗星,據(jù)說這是文運之標志。 后來,同屬沛國世胄的朱氏宗祖,將朱熹臉上的七顆黑點組成一個“七星圖”,懸于祠門,以此激勵后人,刻苦讀書,成為國家棟梁之材。 在祠門最頂部,勻稱設(shè)有五個大白球狀之物,名曰“五元相生”吉祥圖,即火星,土星,金星,水星,木星,五星依次相繼而相生,這五顆星由南向北,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周而復(fù)始,五元相生,象征人丁興旺。
光緒庚寅歲(1890),十四世朱逢寅被皇帝欽命為“明經(jīng)進士”,癸已歲(1893),十六世朱鳳皋考中五品舉人,遂于祠門立旗桿座,這是為官之標志。 朱氏家祠共分為里外兩院,外院是空地一方,祭祖前在此正衣冠,方可入內(nèi),外院照壁(東墻)南北各有一面方碑,乃二次復(fù)修之志,南面石碑志系民國年間章丘著名文人,律師朱秉憲撰文,照壁中央鑲嵌一大圓形“進寶吉祥圖”,此圖案系用青磚雕成的九個方孔銅錢,組成一個圓形圖案,四面八方各成直線,喻示后人,生財要堂堂正正,不走歪門斜道,方能“八方進寶”,面對“文運圖騰”,“五元相生”和“八方進寶”吉祥圖,靜定深思,回味無窮。 里外兩院之間,設(shè)有二道屏門,一進屏門,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三次修復(fù)朱氏家祠的照壁碑文,自二次修復(fù)之后,又歷時六十余年,因歷史交故,祠門將傾,斷墻殘瓦,朱氏后人,面對旅游開發(fā)區(qū),不忍先祖?zhèn)I(yè)毀于一旦,便城鄉(xiāng)同步發(fā)動募捐,于2001年夏,全面修復(fù),再現(xiàn)原貌之壯觀,里院有建筑古樸而壯觀的祠堂,前廈四柱等距相擎,四柱上部各鑲嵌木雕龍首,面南而視,屋脊中央,寶鼎端立,屋脊東西兩首,二龍相視,正面東西兩條屋哨上,分別勻稱布有九位鳥,獸,仙人,(和平鴿,天馬,麒麟,雄獅等),共守家祠,以示吉祥。祠堂系細鑿大青方石,青磚,木椽,小瓦,翹檐,出廈之結(jié)構(gòu),祖?zhèn)鳎苑箩窂R而建,堂前院中原有名木四株,現(xiàn)只存高大百年檜柏一棵,依然生機勃勃。 舊時,每年正月初一早晨,朱氏后人聚祠堂內(nèi)祭祖,“入室思靜,肅然致哀,”非敢謂光前裕后,實不忘根本追遠,以激勵后人,不斷進取,再創(chuàng)輝煌。 十二,朱氏北樓:建于嘉慶初年,至今兩百年以上,除木檐腐朽外,整座樓房依然十分堅固,其樓青石根基,紋理顯露,一看便給人歷史的滄桑感,樓房原主人,乃二百年前的朱訪,因牧羊發(fā)家,建樓是一個十分有趣的故事,而賣樓則是朱家最痛苦的歷史。 北樓西院是清代的一處私塾。 十三、關(guān)帝廟:建于明代,修復(fù)于清嘉慶戊辰歲(1808),廟雖小,而建筑獨特,三面盡用大青石扣砌而成,楣石橫貫,精雕雙龍戲珠,左右石柱,細雕飛龍攀援。關(guān)帝即關(guān)公,文武兼?zhèn)洌伊x之士,歷代為世人所敬仰。 十四、明進士朱逢寅的故居:宅門院,主屋院,私塾院,和藏書樓于一體,該院建筑時間略晚于北樓。 光緒庚寅歲(1890),朱逢寅被皇帝欽命“明經(jīng)進士”。相繼山東布政司贈鎦金大匾。懸掛宅門正上方,以示光宗耀祖,感昭后人,朱逢寅光緒年間的著名私塾,他的得意門生當屬翰林編修主持劉元亮(章丘舊城西南溫家莊人氏),和奉天總兵劉仲度(今官莊鄉(xiāng)劉家趙莊人),兩名學生一文一武,名震天下。 十五、曲徑通幽:從曲徑之怪石走至關(guān)帝廟處,便可發(fā)現(xiàn)四條主脈道(東崖首,下崖溝,西崖首,西北角,)呈扇狀通全村,在這四條主脈道之間,又有許多彎曲小徑,連通四條主脈道,可謂縱橫交錯,路路相通,正如游客所說,進入古村,簡直就像進入一座迷宮。 十六、海州長山:當?shù)厝朔Q“百日紅”,又名臭梧桐,每年花期長達百日以上,開花之后,由白變黃,由黃變紅,鮮艷奪目,只須供人賞目,不可隨意動手,一旦解及葉片,它即刻釋放一種異味,猶如君子荷花,只可遠觀賞心悅目,不可近而褒玩焉,引花是全國稀有品種,也是一種中藥材,理應(yīng)保護它。 十七、冤案驚天:考朱家峪“土地廟”山墻石刻記之,“清嘉慶十六年正月,井水封冰,冷至極點,”其中有一個鮮為人知的“冤案故事”,曾在這里發(fā)生。 十八、古老石墻:古村民宅全是青石筑墻,不用灰泥,插縫壘墻,歷經(jīng)數(shù)百年,依然十分堅固,但愿世上工匠能從這里體悟建筑的真諦。 十九、朱家峪女子學校(遺址):民國二十一年(1932),本村教育先師朱逢紱,字麟書(系明經(jīng)進士朱逢寅的長孫),思想進步,倡導新教育,積極操辦大力支持開明人士朱連進等人,創(chuàng)辦女子學校,設(shè)一個班,三十余名學生,孫吉祥(女)為先生。 開學典禮時特邀著名文人朱秉憲題辭: 提倡女子教育 推動社會進化 利用課余時間,師生走門串戶,開展查放足活動,耐心勸說那些已經(jīng)纏足,和正待纏足的少女,解纏放足,這一活動深得民心,這是從肉體上解放婦女的一個重大舉措。 古老的朱家峪,在章丘首先提倡女子教育,在全省也實屬罕見,難能可貴,反想極大。 二十、觀音屋與土地廟:位于女子學校東上院,北屋這觀音屋,西屋為土地廟,建于清康熙48年(1709),廟東山外橋下,有石刻記之,領(lǐng)袖張和。 土地廟,即漿水廟,人死之后,男女孝子輪番為送漿水,以示不當餓鬼。 廟南墻外,原設(shè)有十余級臺階,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初,農(nóng)業(yè)合作化運動中,臺階被拆除,沿南墻蓋了一排南屋,成了辦公室?,F(xiàn)在為閑房,觀音屋和土地廟香火未斷。 二十一、康熙立交橋:共分東西兩座,相距約十米,東橋建于康熙九年(1670),西橋建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距今三百余年,上下行人,通車十分方便,橋身全用青石壘成,雖不用灰泥,歷經(jīng)風雨滄桑,依然堅固原樣,被專家譽為“現(xiàn)代歷交橋的雛形?!? 二十二,影視基地:2001年深冬,中央電視臺11頻道,在朱家峪拍攝了《紅嫂》,李維村故居就是紅嫂住家,電視劇《水滸》的一部分,和電視劇《章丘鐵匠》也是在本村拍攝。 二十三、西安國大代表,馮玉祥部副官,本村私塾李精一故居。 二十四、全國勞模李家治故居。 二十五、壇橋七折(該村八景之一):建橋時間無從記載,壇井口小內(nèi)闊,狀若壇,故名壇井,井水系文峰山下潛流涌出,甘甜適口,從未干涸,在壇井北東南面,建有七座小橋,縱橫交錯,曲折相連,一番別致,壇井與七橋相依為伴,昔日,綠柳下,古橋邊,洗衣村姑,四時不斷。 壇橋七折,來源于民間傳說,名曰七位懶漢入洞房,其梗概是:古時候,該村有七位不同姓氏的大懶漢,飽食終日,無所事事,他們借夏日納涼之際,竟然荒誕不經(jīng)的向嫦娥求婚,一連乞求七七四十九個晚上,最后一晚嫦娥書詩應(yīng)允,變成七位仙女,于樓臺上含笑迎接。七位懶漢分別步入七個繡房,香氣撲鼻,沁人心肺,剛剛躺于雅床,便昏睡去,一覺醒來,七位懶漢赤裸裸的分別躺在七塊大平面青石上。衣服沒有了,低頭坐著,雙手捂著下身,欲站不能,欲走不是,丟死人了。 二十六、觀音像:2002年后新建,大乘菩薩之一,農(nóng)歷二十九日為圣誕日,佛經(jīng)云:此菩薩廣渡眾生,示現(xiàn)種.種形象,名為普門示現(xiàn),《法華經(jīng),普門品》,說有三十三身,《楞華經(jīng)》說有三十二應(yīng)(即為化身),一般塑像和圖像多作女像。 總之,觀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為世人祭拜。 二十七、越龍門,登奎文門:有志學子拾級而上,步步攀登,不畏勞其筋骨,奮勇直上,直達文峰。 二十八、魁星樓:建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仍是朱霞所設(shè)計,文昌閣竣工后,繼修魁星樓,不料,朱霞因故回歸,后有本村趙振??活I(lǐng)修魁星樓,此廟不大,系青石筑墻,小瓦屋面,幾經(jīng)修復(fù),原廟尚存。 魁星,系北斗星,是文神,主宰讀書人文章之興衰,亦有文星點狀元之說,舊時極為讀書人所崇祀。 文峰山西側(cè),正是三山南北并列的筆架山,乃魁星放筆之具,文峰山東側(cè),有一水洼處,名曰魁星硯池,都是天然生成,協(xié)調(diào)絕妙,2002年夏秋,在原魁星樓南側(cè),官莊鄉(xiāng)政府投資新建魁星樓,一層魁星,二至三層系福祿壽安四神。 文峰獨秀乃該村八景之一,文峰山拔地而起,外形獨特,形如金字塔,郁郁蔥蔥,常綠不減,每逢盛夏連雨之日,山下泉涌,人稱風水寶地。
關(guān)于山東景點導游詞5
各位朋友大家好,歡迎大家到海軍博物館參觀。
海軍博物館是繼北京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和航空博物館之后,由海軍組織籌建的又一座專業(yè)性軍事博物館,座落在青島市萊陽路八號,著名書法家啟功題寫?zhàn)^名,1989年10月1日向社會開放。它的任務(wù)是:宣傳新中國成立以來人民海軍的建設(shè)成就,展示我國海軍的發(fā)展歷史,弘揚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發(fā)揚光榮傳統(tǒng)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增強全民族的國防意識和海洋觀,激發(fā)人民的愛國熱情,教育部隊、教育后代。
萊陽路八號地處青島海濱,東鄰魯迅公園和海產(chǎn)博物館,西接小青島公園,南瀕一望無際的大海,北與棧橋隔水相望,環(huán)境優(yōu)美,風景秀麗,院內(nèi)地勢開闊,有海港,碼頭和寬闊場地,陸上展區(qū)和海上展艦區(qū)連成一體,自然條件得天獨厚。
幾年來,海軍博物館邊建設(shè)、邊展出,目前已建成軍服禮品展廳、武器裝備展區(qū)和海上展艦區(qū)三個部分,占有水陸面積4000余平方米,展品800余件。軍服禮品展廳面積900平方米,主要展出人民海軍自1949年誕生以來各個時期的制式服裝、軍銜肩章、勤務(wù)符號、進行特種作業(yè)的裝具以及60多個國家和軍隊贈送給我人民海軍的珍貴禮品。武器裝備展區(qū)占地2000余平方米,內(nèi)設(shè)小型艦艇、飛機、導彈、火炮、水中兵器、水陸坦克、觀通設(shè)備等七個陳列群。海上展艦區(qū)主要展示退役的驅(qū)逐艦、護衛(wèi)艦、常規(guī)潛艇等中型作戰(zhàn)艦艇。
在800余件展品中,比較重要的展品有:1957年8月4日周恩來總理代表中央、毛主席檢閱青海軍艦艇部隊進乘坐的木殼魚雷快艇,1984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的慶祝建國35周年閱兵儀式上,軍委主席鄧小平檢閱過的“巨浪”潛地導彈;海軍首任司令員肖勁光海軍大將穿著過的海軍大將禮服及其乘坐過的伊爾--14飛機;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原海軍副司令員鄧兆祥將軍捐贈的55式海軍將官禮服;為人民海軍建設(shè)和保衛(wèi)祖國海疆做出重要貢獻的我國第一代導彈驅(qū)逐艦“鞍山”號;在捍衛(wèi)祖國海疆的戰(zhàn)斗中榮立戰(zhàn)功的防空導彈護衛(wèi)艦“鷹潭”號;曾擊落美U--2高空偵察機的紅旗--2號地空導彈;朝鮮人民軍訪華代表團贈送給我海軍艦隊的禮品--一段布滿彈片的上甘嶺樹干等。
海軍博物館是對部隊和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課堂。幾年來,在愛國主義教育中發(fā)揮了積極作用,得到了山東省、青島市黨政領(lǐng)導機關(guān)的肯定。1994年3月青島市委、市政府把海軍博物館定為“青島市中小學生德育基地”,同年10月青島市委、市政府和駐青部隊領(lǐng)導機關(guān)授予海軍博物館“國防教育先進單位”,1995年2月又被山東省定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海軍博物館目前仍處在建設(shè)階段,正在加快建設(shè)步伐,在不遠的將來,將以更加雄偉的姿態(tài)展現(xiàn)在廣大觀眾面前。
關(guān)于山東景點導游詞相關(guān)文章:
關(guān)于山東景點導游詞
下一篇:泰山導游詞2020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