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篇介紹寧夏水洞溝的導游詞范文
寧夏水洞溝旅游景區(qū)是中國最早發(fā)掘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被譽為“中國史前考古的發(fā)祥地”、“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被國家列為“最具中華文明意義的百項考古發(fā)現(xiàn)”之一。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5篇介紹寧夏水洞溝的導游詞范文,歡迎借鑒參考。
5篇介紹寧夏水洞溝的導游詞范文(一)
各位游客朋友,歡迎大家來水洞溝古人類文化遺址參觀游覽。水洞溝遺址位于寧夏靈武市臨河鎮(zhèn)水洞溝村,南距靈武市30千米,西距銀川市19千米,距離河東機場11千米,北與內(nèi)蒙古鄂前旗相接,占地面積7.8平方千米。科考發(fā)現(xiàn),水洞溝地區(qū)是三萬年前人類繁衍生息的圣地。1923年,法國古生物學家德日進、桑志華在這里發(fā)現(xiàn)了史前文化遺址,通過發(fā)掘,出土了大量石器和動物化石,水洞溝因此而成為我國最早發(fā)現(xiàn)舊石器時代的古人類文化遺址,被譽為“中國史前考古的發(fā)祥地”“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1988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5年被國家旅游局評為AAAAA級旅游景區(qū)。
各位游客朋友,水洞溝遺址記錄了遠古人類繁衍生息,同大自然搏斗的歷史見證,蘊藏著豐富而珍貴的史前資料。它向人們展示了距今三萬年前古人類的生存畫卷,是迄今為止我國在黃河地區(qū)唯一經(jīng)過正式發(fā)掘的舊石器時代遺址。80多年來,經(jīng)過六次考古發(fā)掘,在水洞溝出土了3萬多件石器和67件古動物化石。其中構成水洞溝文化基礎的一些石制品、工具及石器制作修理技術,可以和歐洲、西亞、北非的莫斯特、奧瑞納時期人類棲居地的石器相媲美。尤其出土的大量勒瓦婁哇石核,與歐洲相當古老的奧瑞納文化的形狀接近。對這種地區(qū)相隔遙遠,文化雷同的現(xiàn)象,外國著名考古專家認為是人類“大距離遷徙的同化影響”。水洞溝遺址所代表的文化,在闡述區(qū)域性石器技術傳統(tǒng)的成因、遠古文化的發(fā)掘和變異以及晚更新人類在東北亞的遷移、擴散和交流的研究上具有重要地位,對3萬多年前東西文化的比較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各位游客朋友,水洞溝地區(qū)又是我國北方明代古長城、烽燧、城堡、溝塹、墩臺等軍事防御建筑大觀園。保護區(qū)內(nèi),蜿蜒東去的長城、高臺聳立的墩堠、古樸神秘的城堡、曲折幽深的溝塹令人目不暇接,讓人遙想當年“甲士擁矛馳戰(zhàn)壘,將軍拔劍逐胡兵”的壯烈場面。水洞溝地處鄂爾多斯臺地南緣,大自然造就的雅丹地貌,使這里充滿了雄渾、奇特的荒谷神韻,經(jīng)歷了千萬年的風沙雕蝕,這里集中了魔鬼城、臥駝嶺、摩天崖、斷云谷、檉柳溝等二十多處土林奇絕景觀,使人望而生奇,頓生地老天荒、曠古玄遠之嘆。經(jīng)過兩年多的開發(fā)建設使水洞溝旅游區(qū)已經(jīng)成為一個集旅游觀光、科學考察、休閑娛樂、軍事探密于一體的旅游區(qū)。隨著水洞溝遺址博物館的開館,水洞溝景區(qū)又增添新的亮點。
各位游客朋友,現(xiàn)在我們來到了水洞溝最神秘的藏兵洞?,F(xiàn)在我們看到懸崖上的一個個黑洞,就是著名的藏兵洞。所謂藏兵洞,是紅山堡守軍由地上轉人地下,隱蔽軍隊,保護自己,伺機出擊,或在空曠處設伏兵的地道。這是全國唯一保存最為完整的古代立體軍事防御體系。我國的長城防御體系中,有長城、城堡和地下藏兵洞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在全國還沒有,這里是獨一處。
現(xiàn)在展現(xiàn)在大家眼前的藏兵洞,是我國最早的地道戰(zhàn)遺址和原型。如果說抗戰(zhàn)時期,八路軍和游擊隊的地道戰(zhàn)能讓敵人膽戰(zhàn)心驚,聞風喪膽,那么我們可以想象500多年前,明代的邊塞守軍也是以同樣的智慧和勇敢將侵略者擋在了長城之外。過去,由于沒有開發(fā),根本沒有進洞游覽的條件。人們只知道藏兵洞道路曲折,像迷宮一般,再加上洞頂坍塌,多處被土掩蓋,洞內(nèi)設有陷阱,可能還有蛇蝎盤踞,所以,人們輕易不敢進洞走遠。洞內(nèi)到底是何情景,無人能說得清。這樣,藏兵洞就成為一個十分神秘、人們望而生畏的去處。
如今,我們完全可以放心進去一飽眼福,但大家一定要跟著我,按照指示牌所指引的路線走,防止迷路,走不出來。
大家要格外小心,注意安全!
各位游客朋友,現(xiàn)在我們來到了水洞溝遺址博物館。此館建筑面積4308平方米,外形仿水洞溝出土的石器,是我國西北地區(qū)唯一展示舊石器時代文化面貌的主題博物館。它在傳統(tǒng)博物館參觀性功能的基礎上融入藝術性、文學性和髙科技元素。以270度超大型半景畫、實景、幻影成像等展示形式,結合世界最先進的聲、光、電、可調式地震平臺等技術的運用,真實再現(xiàn)了3萬年前遠古人類其樂融融的漁獵生活、打制石器的生產(chǎn)場景以及暴雨傾盆、洪水肆虐、山崩地裂等震撼人心的災難場景,影像唯美而逼真,藝術的構思讓游客很快融入3萬年的生活場景中。3萬年很久遠,但在水洞溝博物院,時光不再是距離,高科技讓您瞬間實現(xiàn)3萬年的穿越。它開創(chuàng)了我國博物館展示的新形式,是目前國內(nèi)唯一、面積最大的室內(nèi)觀眾介人式動感體驗展館。
5篇介紹寧夏水洞溝的導游詞范文(二)
寧夏水洞溝遺址旅游區(qū)位于寧夏靈武市臨河鎮(zhèn),西距銀川市19公里,南距靈武市30公里,距河東機場11公里,地處銀川河東旅游帶的核心部位,北與內(nèi)蒙古鄂爾多斯市相接,是連接寧蒙旅游的紐帶,占地面積7.8平方公里。
水洞溝是中國最早發(fā)掘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被譽為“中國史前考古的發(fā)祥地”、“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國家地質公園。被國家列為全國文物保護的100處大遺址之一、“最具中華文明意義的百項考古發(fā)現(xiàn)”之一。榮獲“中國最值得外國人去的50個地方”銀獎。
5篇介紹寧夏水洞溝的導游詞范文(三)
水洞溝地區(qū)又是中國北方明代古長城、烽燧、城堡、溝塹、墩臺等軍事防御建筑大觀園。保護區(qū)內(nèi),蜿蜒東去的長城、高臺聳立的墩堠、古樸神秘的城堡、曲折幽深的溝塹令人目不暇接,令人遙想當年“甲士擁矛馳戰(zhàn)壘,將軍拔劍逐胡兵”的壯烈場面。
水洞溝旅游區(qū)已經(jīng)成為一個集旅游觀光、科學考察、休閑娛樂、軍事探密為一體的旅游區(qū)。隨著水洞溝遺址博物館、寧夏長城博物館2009年開館,水洞溝景區(qū)又將增添新的亮點。
遺址博物館
水洞溝遺址博物院,它的外形仿水洞溝出土的名為石核的石器建造而成,建筑面積4308平方米,水洞溝遺址博物院以雕塑、展板、投影、文物展出以及講解的形式,可以了解人類進化的起源、水洞溝文化的興起以及水洞溝遺址五次考古發(fā)掘的過程與成果,同時,還有12分鐘的動態(tài)演出,讓我們實景體驗三萬年前原始人生產(chǎn)、生活以及面臨山洪暴發(fā)、山崩地裂的災難時被迫遷徙的場景。
實景體驗瘋狂原始人
實景體驗館將高科技、藝術性、文學性等元素融合,使萬年的時光和歷史場景倒流,讓您親眼見證遠古水洞溝從植被繁茂、動物成群,到氣候變遷、環(huán)境惡化,水洞溝人不得不遠走他鄉(xiāng)的過程。與水洞溝遠古先民一起親身體驗3萬年前遠古祖先的采集、打獵、祭祀、戀愛以及圍著篝火烤食獵物,載歌載舞的生產(chǎn)生活場景,以及暴雨,洪水,地震等災難來臨時的震撼場景。通過高科技逼真的還原演繹,帶你穿越3萬年的時空距離。
張三小店
1923年,當一陣悠揚的駝鈴聲從遠處漸漸傳來時,有家名叫張三小店的車馬店主人知道一定是有客人從遠方來了。于是,主人張三和妻子早早站在門口迎接,來者是兩位黃發(fā)藍眼的外國人,后來張三夫婦才知道他們正是法國古生物學家德日進和桑志華,他們這次是從天津出發(fā)沿黃河沿岸進行考察,在途經(jīng)水洞溝時由于天色已晚就住進了張三小店。
院內(nèi)陳列著四尊雕像,他們分別是法國古生物學家德日進、桑志華,中國考古學家裴文中和賈蘭坡先生。這幾位都是對水洞溝的考古發(fā)掘做出過巨大貢獻的杰出人士。
水洞溝村
古老的水洞溝村是由北方的先民們創(chuàng)造了窖洞式和地穴式的居室方式。這種居室往往是建在黃土層較厚的山坡或溝岸上,具有冬暖夏涼的特點。水洞溝人在此基礎上改進了這種居住方式,發(fā)展成一種半地穴式建筑形式。其方法是在黃土坡上先挖出一定深度的地穴,然后在地穴四壁確定為墻壁的地基上,用土坯(pī)壘墻,使之達到一定高度,再以桁(xíng)條,木椽搭頂,復以柴草,柴草上面糊以泥土,防止漏水。水洞溝村就是這樣一個古老的半地穴式的聚集村落遺址,我國西北地區(qū)群眾習稱其為“地窩子”。水洞溝村聚落共有29處地穴式建筑遺址,我們選擇了其中的一些進行了恢復,讓我們能夠直觀地了解先民們的居住形式。
蘆花谷
水洞溝旅游區(qū)有三公里長的蘆花谷,蘆花谷內(nèi)蘆葦搖曳生姿,走在其間的小路上,陶醉在那葦蕩叢中,此刻心情一片寧靜。湖泊面積近30萬平方米,其中鴛鴦湖上修有原生態(tài)木橋4座,涼亭兩處,湖面上,蘆葦叢中百鳥翔集。碧綠的湖水、清脆的鳥鳴、唯美的畫面,是休閑娛樂的好去處。紅山湖內(nèi)綠波蕩漾,游船往來,水岸長城,難得一見,在游船上觀賞雄偉的古長城,別有一番情趣。當你還沒有從土林景觀的童話世界中走出的時候,下船登上碼頭,又掉入了一個世外桃源內(nèi),那就是景區(qū)內(nèi)的沙棗灣。沙棗灣里沙棗樹叢生,六七月份沙棗花開的時候,那一陣陣的清香又讓你流連忘返。
明長城
水洞溝遺址旅游區(qū)內(nèi)明代軍事立體防御體系區(qū)是由明長城、藏兵洞、邊溝、大峽谷、紅山堡、甕城等共同構成的。
旅游區(qū)的明長城為土夯長城,是寧夏境內(nèi)相對保存最完整的一段長城遺址。明長城西至入黃河巨龍的長城小龍頭稱為兩龍交匯處,東至鹽池境內(nèi)。站在長城上放眼眺望,北邊的毛烏素沙漠,南邊的水洞溝景區(qū)地貌盡收眼底。
水洞溝長城觀景臺
水洞溝長城觀景臺是一座、一腳跨兩省的長城觀景臺。在水洞溝旅游區(qū)您可以閑庭信步于明長城腳下,或者登上新修建的長城觀景臺,一腳跨兩省,站在長城上放眼眺望,北邊的毛烏素沙漠,是濃厚西北大漠風貌;而在南邊的水洞溝,湖泊濕地、高峽平湖盡顯江南秀色,給您別樣的體驗。
水洞溝長城觀景臺,是覽水洞溝大峽谷和蘆花谷美景的最佳觀賞地。站在觀景臺上,溝壑縱橫,地形獨特的土林景觀仿佛就在腳下,跌宕逶迤直達峽谷深處。整片翠綠的蘆葦蕩隨風擺蕩,風景蔚為壯觀;時而野鴿飛翔,紅嘴鴨叫聲四起,泉水潺潺發(fā)出聲響,匯集成溪。
野性草原牧家樂
翻過長城,就到到了500年前的韃靼、瓦剌修養(yǎng)生息、馳騁疆場的蒙古野性草原,在
遼闊旖旎的野性草原體驗一下蒙古人的野性豪放的生活,做一回純正的蒙古人。 野性草原沙漠沖浪車、野性草原騎駱駝、沙漠卡丁車等精彩刺激的娛樂項目等著您!
紅山湖
登上壩頂,我們眼前呈現(xiàn)的是“高峽出平湖”的又一奇特景觀,這片湖面因位于紅山地區(qū),所以名為“紅山湖”?!凹t山湖”也是蓄積邊溝之水而成的,豐水期,湖面可于峽谷中向東延伸2公里多,上空常有鷹鶴翱翔,水面上時有鴛鴦、野鴨游弋,山中野草青青,景色非常優(yōu)美。
乘船蕩漾的紅山湖中,可以觀看水岸長城,體驗人與水鳥和諧共處;長城、斷崖倒映水中;藍天白云,映于水底的別樣番情趣。這種天人合一,歷史文化和當今生態(tài)有機結合的塞上江南景觀,實是不可多得,真可謂“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
大峽谷
從水洞溝到紅山堡之間,有長約4公里的峽谷,本是大自然的“杰作”,但明代時,這又成了長城“深溝高壘”防御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峽谷兩岸經(jīng)常年的風雨剝蝕,溝壑縱橫,深厚的黃土經(jīng)長期的雨水沖刷,土柱突兀壁立,造型奇特,形成了“土林”?!巴亮帧庇纸?jīng)大自然鬼斧神工雕琢般地形成千奇百怪的形像。有的像僧人登高遠眺,似在期待來者;有的宛如一對戀人,相親相依;有的如夫妻相敬,
雙方對拜,琳琳總總,各具形態(tài),給人以無盡的遐想。在峽谷的兩邊的崖壁上有明代將士修建的藏兵洞,它充分顯示了古代人民的軍事智慧和聰明才智。
藏兵洞
在峽谷兩側懸崖上的一個個黑洞,就是著名的“藏兵洞”,所謂藏兵洞,是紅山堡守軍由地上轉入地下,隱蔽軍隊,保護自己,伺機出擊,或在空曠處設伏兵的地道。這在我國是保存較為完整的古代立體軍事防御體系。在我國的長城防御體系中,把長城、城堡和地下藏兵洞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防御系統(tǒng),全國這是獨一處。 奇特的藏兵洞高出溝底10多米,蜿蜒曲折于懸壁之上中,上下相通,左右相連,洞中分叉路口頗多,左右盤旋,猶如迷宮久久不見盡頭。洞內(nèi)辟有居室、糧食儲藏室、水井、灶臺、兵器庫、火藥庫、炮臺、陷阱、暗器孔道等設施。
5篇介紹寧夏水洞溝的導游詞范文(四)
各位貴賓、大家好、
大家不遠千里來到我們美麗的塞上江南、不知道大家對我們寧夏真正的了解多少呢?不了解沒關系、這里就有我為大家做一個簡單的介紹、
寧夏回族自治區(qū)位于黃河中上游、簡稱‘寧’、東臨陜西、北接內(nèi)蒙、南于甘肅相連、土地面積6.64萬平方公里、是我國唯一的省級回族自治區(qū)、成立于1958年10月25日、被稱為是‘穆斯林之鄉(xiāng)’、人口600多萬、回族人口占全區(qū)人口的1/3、多民族在這里團結友愛、安居樂業(yè)、這里早在3萬年前就有人類繁衍生息、古老的黃河文明、神秘的西夏歷史、美麗的塞上明珠、雄渾的大漠風光、在西部大開發(fā)后慢慢的被世人所了解、走向世界、
‘天下黃河富寧夏’ 黃河全長5464公里、流經(jīng)寧夏397公里、黃河從甘肅黑山峽進入寧夏境內(nèi)、水流平緩、水面寬廣、為寧夏創(chuàng)造了富饒的黃河河套灌區(qū)、寧夏引黃灌溉的歷史已有2000多年、歷代皇帝都比較關心水利工程、秦、漢就有秦渠、漢渠、唐徠渠、漢延渠等渠道、由于黃水中帶有大量的泥沙和微量元素、加上寧夏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和氣候條件、寧夏的農(nóng)副產(chǎn)品也是獨占鰲頭、更是全國重要的糧食生產(chǎn)基地、
我國的山脈基本都是東西走向的、而在我們寧夏就有兩座南北走向的山脈、這就是有名的賀蘭山和六盤山、賀蘭山位于寧夏和內(nèi)蒙的交界處、東西長50-250公里、南北長456公里、賀蘭在蒙語里是‘駿馬’的意思、寧夏的氣候早晚溫差大就要歸功于賀蘭山、因為賀蘭山阻擋了西伯利亞寒流的侵襲、也阻擋了騰格里沙漠的東移、成為了銀川平原的天然屏障、更是寧夏的大氧吧、賀蘭山內(nèi)有綠色植被1.9萬公頃、稀有動物和國家保護動物也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寧夏五寶之一的賀蘭石就是產(chǎn)自賀蘭山上、在寧夏的南部的另一座名山就是紅軍長征最后翻越的一座山脈、六盤山、因盤山古道要經(jīng)六盤才能到達山頂、故名六盤山、偉大的領袖毛爺爺在這里還留下了千古的詞篇、《清平樂、六盤山》被稱為是南部的‘油盆’現(xiàn)為國家旅游扶貧試驗區(qū)、六盤山現(xiàn)在正在開發(fā)建設當中、但其秀美的景色還是讓人著迷、這兩座寶山就像倆個英勇的戰(zhàn)士、為寧夏看守者南北的大門、
‘穆斯林之鄉(xiāng)’寧夏、由于回族人口密集、居住習慣、‘大分散、小聚居’回族人口占寧夏全區(qū)人口的1/3、占全國人口的2/5、燦爛的回族文化和風俗人情就是最吸引人的招牌、大大小小的清真寺出現(xiàn)在寧夏的每個角落、、身穿回族服飾的穆斯林人情招待遠道而來的客人、金燦可口的油香捧到眼前、讓人為之心動、而獨特的生活習俗定會讓你流連忘返、位于賀蘭山腳下的西夏王陵卻又在訴說著曾經(jīng)的興衰榮辱、早在1038到1227年、黨項族的可汗李元昊就在現(xiàn)在的銀川建立了大夏政權、由于位于黃河以西、又在我國的西北、被稱為西夏、西夏在歷史的舞臺上存在了189年之久、然而很多人都不知道西夏歷史、就算有的史書中有記載、也是幾筆帶過而已、《24史》中又唯獨缺少西夏史、而西夏文字又被史學家稱為‘絕學’、全世界認識西夏文字的人沒有幾個、這個曾經(jīng)在歷史上輝煌一時的西夏、因為發(fā)生了什么變動、就這樣悄然退出了世人們的視線、就讓我們?nèi)サ轿飨耐趿?、共同解密、謎一樣的國家、
由于寧夏地處西北、被三個沙漠所包圍、所以寧夏的風沙也是珍貴的旅游資源、位于石嘴山市的首批5A級生態(tài)旅游景區(qū)沙湖卻有別樣的塞上風光、沙湖、顧名思義、有沙有湖、金沙懷抱翠湖、翠湖圍繞金沙、倆種風格迥異的景色相互融合、加上江澤民書記的題字、沙湖名聲大震、吸引著中外游客到此觀光游覽、并為寧夏創(chuàng)造可觀經(jīng)濟效益、沙山、翠湖、飛鳥、游魚、蘆葦、每個景色看去都是自成一景、卻又逃脫不了游人每每的贊嘆、而以治沙成果令世人折服的5A級全球五百家環(huán)保單位沙坡頭也在這片熱土上撒下她的妖嬈和柔情、沙坡頭位于騰格里沙漠邊緣、‘麥草方格沙障’阻擋了4.3萬平方公里騰格里沙漠的腳步、使中國第一條沙漠鐵路在這里穿過、隨著沙坡頭的開發(fā)建設、這里又被譽為‘全國十大最好玩的地方’、去看那一望無際的沙海、騎著沙漠之舟、聽著駝鈴叮當、展望黃河那性感的曲線、此時的心情、只有身臨其境才能體會、一片沙有湖相伴、一片沙與河相依、也許、這樣的塞上江南、就是夢中追尋過多次的地方!
5篇介紹寧夏水洞溝的導游詞范文(五)
分布于賀蘭山東麓山前、溝內(nèi)巖壁上的鑿刻圖畫。賀蘭山巖畫自1965年以來就陸續(xù)有人發(fā)現(xiàn)。1983年文物部門正式組織調查,此后經(jīng)近十年的工作,在賀蘭山東麓至衛(wèi)寧北山一線共發(fā)現(xiàn)巖畫地點20多處,巖畫近萬幅,收集記錄巖畫資料3000余幅。依據(jù)巖畫分布狀況,賀蘭山巖畫可分為三種類型:①、山前草原巖畫,主要分布于賀蘭山北段的石嘴山區(qū)、惠農(nóng)縣境內(nèi);②、山地巖畫,主要分布賀蘭山中北段,多鑿刻于深山腹地的崖壁上;③、沙漠丘陵巖畫,主要分布于賀蘭山南段衛(wèi)寧北山。賀蘭山巖畫的內(nèi)容,主要有:動物巖畫,種類有羊、馬、牛、鹿、狗以及少數(shù)禽類和爬行動物。這類巖畫占了賀蘭山巖畫的絕大部分;人物巖畫,有全身像、人面像以及肢體、器官等圖像;天體巖畫,有太陽、星辰、云朵等;工具武器巖畫,有弓箭、盾牌、車輛等。除此而外還有一些為數(shù)不多的建筑、植物、符號巖畫以及時代較晚的文字題刻等。賀蘭山巖畫的題材,以狩獵、畜牧為主要內(nèi)容,另外舞蹈、交媾、爭戰(zhàn)、械斗等也是巖畫中常見的題材。賀蘭山巖畫的鑿刻方法主要為敲鑿法、磨刻法和劃刻法。在賀蘭山腹地,平羅縣白芨溝上田村一處巖洞中,還發(fā)現(xiàn)了用赭石顏料繪制的巖畫,約31組。關于賀蘭山巖畫的年代問題,一種意見認為可分三期,第一期,春秋戰(zhàn)國前;第二期,秦漢至南北朝;第三期,隋唐至西夏、元。也有人認為,巖畫是一個較新的研究領域,在許多重要問題上,如巖畫的時代、巖畫內(nèi)容的理解等,仍處在探討階段,尚難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