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內蒙古的導游詞大全合集
內蒙古自治區(qū)地勢由東北向西南斜伸,呈狹長形,全區(qū)基本屬一個高原型的地貌區(qū),全區(qū)涵蓋高原、山地、丘陵、平原、沙漠、河流、湖泊等地貌,氣候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地跨黃河、額爾古納河、嫩江、西遼河四大水系。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最新內蒙古的導游詞,歡迎閱讀。
最新內蒙古的導游詞1
歡迎大家來到這里,下面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
在烏中旗境內,與同和太牧場毗鄰處,有一片由上千座天然石頭組成的石林。石頭有的像靜臥的大象,有的像站立的兔子,有的像奔馳的駿馬,形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是經(jīng)過幾千年的風吹雨蝕而開成的天然景觀,被稱為“塞上奇石林”。石林區(qū)周圍是京津地區(qū)沙源治理示范園區(qū),地勢平坦,綠草如茵,呈現(xiàn)遼闊草原氣象。
它北靠旗政府所在地海流圖鎮(zhèn)僅15公里,并直通中蒙邊境甘其毛道口岸和中蒙184公里邊線;東北鄰近希熱廟旅游區(qū)和阿其山自治區(qū)級自然保護區(qū);東與德嶺山水庫、蒙古大營相鄰、南連烏不浪口抗日烈士陵園;西與?!骞放?,黑色路面聯(lián)通110國道和京包、包蘭鐵路線,交通十分便利。石林區(qū)南北長約4公里,東西寬約3公里,占地面積12平方公里。里面伴生有馬藺、山丹花、針茅草等200余種野生植物資源,其間棲息著野雞、野兔、石雞等珍禽30多種。它沒有南方石林那么嬌小秀美,體現(xiàn)的是北方的粗獷、豪放、蒼茫和遼闊。
四季分明,氣候涼爽是理想的消夏避暑勝地,也是建設草原旅游風景區(qū)的理想場所。曾是《白馬飛飛》、《鐵騎》等多部影視片外景地。塞上奇石林位于烏中旗海流圖鎮(zhèn)南15公里的同和太牧場,總面積約12平方公里,是由上千座奇石組成的天然石林。該景區(qū)地勢平坦,緊鄰海流圖至五原公路,曾是《白馬飛飛》、《鐵騎》等多部影視片外景地。
最新內蒙古的導游詞2
昭君島位于包頭市區(qū)以南約30公里處,南臨黃河,與伊盟昭君墳隔岸相望,其余三面被黃河支流所環(huán)繞,故名“昭君島”。東西長4公里,南北寬2.5公里,有旱生植物和沙漠等植物25種,鳥類約25種。
島上自然環(huán)境優(yōu)美,登上觀景樓,南望是廣闊浩渺的黃河,北面是茂密的蘆葦蕩,游人泛舟其間,可領略水鄉(xiāng)風光。島上建有懷抱琵琶的昭君雕像,長有奇特的“三葉樹”,供游人觀賞。島上蒙古包餐廳除提供民族風味食品外,還提供新鮮的黃河鯉魚。[1]
昭君島旅游區(qū)位于包頭市郊區(qū)全巴圖鄉(xiāng)政府西南約4公里處,是全巴圖鄉(xiāng)政府籌資興建的新旅游景點。島內有月牙灣、龍門灣、無源溪等自然水道和面積為8平方公里的天然草原,一年四季均有冬候鳥、夏候鳥在島上棲息和繁殖,亦有赤狐、蒙古兔、麝鼠和國家二類保護珍禽白天鵝。
為了方便旅游者在島上觀光、度假,旅游區(qū)內設有摩托艇、游艇、渡船、蒙古包、以及民族風味餐廳等服務設施,游人在飽覽大自然的旖旎風光后,還可以進行游泳、騎馬、釣魚等娛樂活動。
2景點美食編輯
包頭的餐飲特點仍帶有濃郁的西北風味,即以牛、羊肉和各種面食為主,在城市西部有“塞外第一街”之稱的鋼鐵大街上集中了數(shù)十家各種風味的餐館。另外,在環(huán)城路和南門外大街的交叉處,有可以品嘗到當?shù)馗鞣N風味小吃的夜市大排檔,而且價錢十分便宜,在夏季的夜晚,來這里一飽口福的人絡繹不絕。 包頭的風味小吃有馬奶酒、燕麥片、熏雞、素鍋盔等。
奶豆腐 內蒙古牧民家中的常見奶點。奶豆腐色澤乳白,酸香濃郁。可冷凍存放,亦可晾干久存食用。
奶茶 蒙古民族傳統(tǒng)熱飲料。由磚茶、鮮奶煮制而成。喝時通常加少許鹽,可以終日飲用,還可以加黃油、泡炒米和奶食品食用。有暖胃、解渴、充饑、助消化的功用。隨著牧區(qū)與城鎮(zhèn)的交往,奶茶逐漸引進餐館經(jīng)營。
奶酪 俗稱酪蛋子。將分離出白酥油的酸奶,經(jīng)微火煮熬后,裝入布袋,擠出酸水,成碎塊狀晾干即為酪蛋子。酪蛋子質硬味酸,是奶制品中最普通的食品,為蒙古民族所喜愛。
德興源稍美 該食品歷史悠久。選用錫林郭勒草原鮮羊肉做餡,優(yōu)質河套面粉做皮精制而成,上屜蒸熟即可。成品呈石榴狀,可做宴席中的點心,又是民間美餐。德興源稍美以皮薄、餡嫩、味香、形美著稱,在呼和浩特市稍美經(jīng)營中獨占鰲頭。
哈達餅 內蒙古傳統(tǒng)名點。相傳匈奴東胡人活躍于現(xiàn)在的赤峰市西拉木倫河一帶時即用此食品,至今在內蒙古東部地區(qū)廣泛流傳,一般飯館普遍經(jīng)營。是選用富強粉、奶油、白糖、桂花、桃仁等烹制而成。此餅層次分明,奶香濃郁,酥松甜美。
刀切酥 內蒙古風味點心。以面粉、飴糖、糖粉制作而成。成品色褐紅、味香甜、質酥脆,宜做高、中檔宴席的點心,一般多在大、中型酒店經(jīng)營,民間也有烤制食用的。
王小二大餅 內蒙古傳統(tǒng)名食品。相傳興安盟回族已故王小二師傅自幼學徒,經(jīng)過名師指點制成王小二吊爐餅。因其外焦里嫩,香酥可口,食用方便,經(jīng)濟實惠而美名流傳 奶皮子 把羊、牛鮮乳倒入鍋中慢火微煮,俟其表面凝結一層臘脂肪,用筷子挑起掛通風處晾干即為奶皮子。制作方法與制作腐竹相似。屬鮮奶中的精華。味純香,營養(yǎng)豐富。加上奶茶、奶果子、炒米食用,為招待貴賓的佳品。
烤整羊 著名傳統(tǒng)內蒙古菜。用去毛帶皮整羊烤制而成。此菜羊形完整,色澤金紅,羊皮酥脆,羊肉嫩香,是內蒙古飲膳食俗的代表作。也有用剝皮整羊烤制的,效果亦佳。
成吉思汗鐵板燒 一種烤肉方法。相傳元太祖成吉思汗善食此品,在率兵馳騁天下時傳至中亞、南俄,風靡世界。在日本等國家民間迄今仍很流行。所以,稱之為成吉思汗鐵板燒。鐵板烤肉制作獨特食法別致,烤具方便攜帶,很適應飯店經(jīng)營和旅行、野游外餐。選料以羊肉為佳,其次可用牛、豬、雞、魚、蝦肉,切成適度薄片調制后由食者在鐵板上烤熟,蘸已備芝麻醬辣椒、芥菜、蔥、姜末、蒜泥、鹵蝦油等調配的佐料汁食用。肉味鮮香可口,別具一格。
羊背子 蒙古族人民最喜歡、最名貴的佳肴。只有在祭祀、婚嫁喜事、老人過壽或歡迎親朋貴賓宴席上才能見到。所謂羊背子,是把全羊卸成七大件(除去胸叉),帶尾入鍋,加鹽煮熟。用大銅盤先擺四肢、羊背頸胛、羊頭放羊背上,似羊的爬臥姿勢上桌 。吃時每人先用蒙古刀從羊尾巴上拉下一條先吃掉,而后就可各取所需。席間還有配菜、奶食品和馬奶酒等。
最新內蒙古的導游詞3
麻池古城遺址位于包頭市九原區(qū)麻池鄉(xiāng)政府西北約800米,古城南緊鄰麻池——哈林格爾公路。分南北二城,二城呈相接的斜“呂”字形,方向8度。北城南北長690米,東西寬720米。南城南北長600米,東西寬640米。北城北墻中段和南城西墻、南墻中段各設寬15米的門。土筑城墻除北城西南角平整土地被破壞外,其他保存較好。北城殘墻高2米,寬約3米,夯層厚9厘米,北城南部近中,有三個大的夯土臺基,臺基呈品字形分布,北面兩個東西相對,相距72米,位置與北城城門大體相對。
夯土臺基約呈覆斗狀,夯基層厚0.09-0.12米,上均發(fā)現(xiàn)有筒瓦、板瓦殘片。南城城墻寬約4米,殘墻高2-4米,最高7-8米,夯層厚0.1-0.15米,南城南墻外側,露出筑墻時固定夾板的杠孔,自下而上可分4行,水平排列,每隔2米一個,孔徑10-12厘米。古城內地表散見板瓦、筒瓦、瓦當?shù)冉ㄖ牧虾凸?、盆、碗、豆等陶器殘片,常有“五銖”錢、鐵田片、鐵鏟和銅鏃等出土。上世紀50年代曾發(fā)現(xiàn)印有“萬石”字樣的磚。
包頭地區(qū)戰(zhàn)國、秦、漢長城,多略呈方形,分布很有規(guī)律,所在位置一般都是陰山南北的交通要道,麻池古城正好面對昆都侖溝的南口,顯然在軍事上有重要地位。從面積上看,麻池古城的南北二城的面積都在650×650平方米以上,屬縣一級的城址。關于麻池古城是漢代的哪一縣城這一問題一直有很多爭議。經(jīng)專家認定:麻池古城的北城較南城早,與秦直道起點形制、布局相同的三個夯土臺基也在北城,北城應為秦直道終點——九原城。它也是戰(zhàn)國、秦、漢九原,漢五原郡治所。麻池古城的南城則是漢五原郡五原縣城。
最新內蒙古的導游詞4
河套地區(qū)在清代屬鄂爾多斯諸旗,因其地歷代均以水草豐美著稱,故有民諺“黃河百害,唯富一套”;至民國為綏遠省。河套一般分為青銅峽至寧夏石嘴山之間的銀川平原,又稱“西套”,和內蒙古部分的“東套”。有時“河套“被用于僅指東套,和銀川平原并列。東套又分為巴彥高勒與西山咀之間的巴彥淖爾平原,又稱“后套”,和包頭、呼和浩特和喇嘛灣之間的土默川平原(即敕勒川、呼和浩特平原)的“前套”。有時河套稱河套—土默川平原。
河套平原通常是指內蒙古高原中部黃河沿岸的平原。一般講的河套平原主要指陰山以南的黃河沖積平原,包括前套平原和后套平原。前套平原主要指內蒙古包頭、呼和浩特一帶的平原,南北朝時稱“敕勒川”,五代時叫“豐州灘”,明朝以后稱“土默川”;后套平原指烏拉山以西至巴彥高勒的平原。廣義的河套平原還包括內蒙古磴口與寧夏青銅峽之間的“西套”,即通常所說的銀川平原?,F(xiàn)在,河套平原多指前套和后套平原,而不包括銀川平原。銀川平原和青銅峽以南的中衛(wèi)平原則合稱寧夏平原。
河套平原位于中國內蒙古自治區(qū)和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境內。又稱后套平原。通常是指內蒙古高原中部黃河沿岸的平原,西到賀蘭山,東至呼和浩特市以東,北到狼山、大青山、南界鄂爾多斯高原。又稱河套地區(qū)。何丙勛在《河套圖考》序中指出:“河以套名,主形勝也。河流自西而東,至靈州西界之橫城,折而北,謂之出套。北折而東,東復折而南,至[url]府谷[/url]之黃甫川,入內地迂回二千余里,環(huán)抱河以南之地,故名曰河套?!?/p>
河套是黃河中上游兩岸的平原、高原地區(qū),因農(nóng)業(yè)灌溉發(fā)達,又稱河套灌區(qū)。其地歷代均以水草豐美著稱,故有民諺“黃河百害,唯富一套”,不過,現(xiàn)在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大不如前,境內許多地方已近荒漠或半荒漠狀態(tài)。
河套周邊地區(qū),包括湟水流域、洮水流域、洛水(陜西省)流域、渭水流域、汾水流域、桑乾河流域、洛水(河南省)流域、漳水流域、滹沱河流域,都具有比較好的自然環(huán)境條件,它們環(huán)繞著河套地區(qū),正如眾星捧月一樣,把河套文明推到了最高峰,同時又把河套文明傳播到更廣闊的區(qū)域之中。
自元代起,“河套”一詞越來越多地出現(xiàn)在各種書籍里,并有了較穩(wěn)定的內涵,用來指賀蘭山以東,狼山、大青山南,黃河沿岸地區(qū)。并以烏拉山為界,東為前套,西為后套。也有以黃河南、長城北地區(qū)為前套的,與河的北面的后套對稱。
最新內蒙古的導游詞5
萬部華嚴經(jīng)塔是古代勞動人民辛苦和智慧的結晶,也是我國古代建筑史 上一處很具科研價值的實物。是各民族人民團結友好的簽名簿,塔內墻壁上寫滿了從金代起,來自祖國各地的各族人民用漢、藏、契丹、女真、蒙古、維吾爾等文字書寫的題記。素白的身影,幾里開外便可入目。在莊稼翻滾的綠浪中,與山光水色銀粼映輝。形成了呼和浩特的勝景之一“白塔聳光”,巨塔筆挺,雖經(jīng)千年滄桑,遼代風格猶存,雄姿不減,敦實威武的形象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正是北方民族的寫照。1982年,白塔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白塔的建筑年代目前尚未見到可靠的文字記載。相傳建于遼圣宗年間(公元983-1031年)。遼代興建了豐洲城,在城內又建了大明寺 。作為大明寺的一部分,為了存放眾多“華嚴經(jīng)卷”,修筑了這座“萬部華嚴經(jīng)塔”。
歷史變遷,豐洲城傾圯了。村民把豐洲城的殘垣斷壁當作神秘之地。相傳城里有一窩小白雞,由一只黑母雞帶領,日近黃昏便出來打食。但是可見不可近。有人說塔上有只日日啼晨的金公雞,飛到誰家地里,誰家就會有好收成。周村 人在耕作中得到陶瓷器 、銅錢或金銀玉器,就認為是塔上的菩薩、天王所恩賜,要跑到塔下祭拜。如今隨著人民文化素質的提高,白塔成為文物保護單位 ,原豐洲城成為重點文物保護區(qū),這里完好的古跡和件件文物都從不同角度昭示著豐洲城昔日的風采。
游覽白塔,走近塔身,鐵馬叮當,銅鏡閃爍,一座華麗精美的龐大藝術品撲入眼簾,令人驚嘆,引人遐思。
舉目上眺,一二層,直欞窗,一洞一門,盤龍柱相隔,各成畫面,菩薩護窗,天王護門,形態(tài)逼真,氣勢宏大。計32尊遼代雕塑,件件都是絕代佳作,藝術珍品。抽身遠眺,七層斗拱,七層出沿,七層平臺,好像天空上的七道彩虹,雖然失卻了平臺的鉤欄 ,昔日登臨者憑欄注眺的情景,還是可以想象得到的,平臺疊澀出沿,塔頂疊澀鋪墁,方磚不同于瓦,形態(tài)凝重端莊。
整個塔體分為基座、塔身、塔剎三部分。塔體逐層微有回收,造型敦實、宏偉、穩(wěn)健,融建筑藝術與雕塑藝術 為一體。
塔基座三層,為須彌座 、蓮花臺,上為仰蓮瓣,中為束帶,下為俯蓮瓣。蓮瓣由下而上漸次伸出,逐層增大,由人工砍磨成型砌筑而成;花瓣曲線變化,自然流暢,手法細膩,優(yōu)美逼真;輔以花托,蓮蓬構成怒放盛開的出水蓮 瓣,頗為壯觀。
塔身七級,平面布局由外壁、內部塔心壁 及二者之間的回廊組成,塔心設“壁內折上式”梯道、通行上下。一二級為單路梯道,二級以上均為雙路通道。塔身門窗設置獨具匠心,凡單數(shù)層正南北開券磚拱門,正東西砌出磨磚 直欞假門;雙數(shù)層則相反,上下錯落,交替設置;其余方向內設磨磚直欞假窗,用以通風采光?;乩日鎯葌人谋诰O龕室,為供奉佛像存放經(jīng)卷之地。
塔的第七層無塔心壁,塔室中空如庭,與北方游牧民族 帳式穹廬 頂?shù)脑煨拖嗨?。塔檐采取“疊澀出檐式”,層層回收;每層均在八面檐下嵌以銅鏡,共計224面;每層轉角和第七層椽下系風鈴,風吹鈴響,增加了古樸典雅的風韻。
塔剎自上而上,用剎桿將覆缽、相輪、寶珠、寶蓋 和寶瓶串聯(lián)而成,猶有一種靈光寶氣 ,如登極樂境地之感。
★ 內蒙古導游詞
★ 內蒙古導游詞合集
★ 內蒙古導游詞5篇
最新內蒙古的導游詞大全合集
上一篇:關于內蒙古的導游詞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