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 > 實用范文 > 導游詞大全 > 寧夏導游詞 >

寧夏旅游景點導游詞

時間: 詩琪1201 分享

  寧夏最有名的地方特產(chǎn),首推枸杞、甘草、賀蘭石、灘羊二毛皮等種,因顏色分別是紅、黃、藍、白,所以又稱“四寶”。歡迎閱讀借鑒,希望你們喜歡小編為大家準備的導游詞,感謝支持。


  寧夏滾鐘口導游詞全文

  滾鐘口,俗稱小口子”,西距銀川市區(qū)約四十公里。此山口三面環(huán)山,山口面東敞開,形似大鐘。在景區(qū)中央有一座小山,又像是鐘內(nèi)懸掛著的鐘錘,人稱鐘鈴山”,滾鐘口”由此得名。

  滾鐘口山巒起伏,巖石峻峭,林木蔥蘢,巍峨秀麗。在西夏時,就是西夏古名勝地”。當時,李元昊曾于山溝北部建造了一處規(guī)模宏大的避暑宮苑?,F(xiàn)在在這片參差錯落的20多處建筑遺址上,散落的磚、瓦、器物殘片遺物,還俯拾即是。明清時,這里也大興土木,建造廟宇、樓閣,修建了賀蘭廟、老君堂、大悲閣、斗母宮、小洞天、關(guān)帝廟、興隆寺、晚翠閣、觀音廟等14處廟庵臺閣,這些建筑依山臨險,隨勢自然,錯落有致。山內(nèi)的三座山峰之上,還建有三座造型優(yōu)美、小巧別致的白色喇嘛式塔。始建于清朝光緒十八年(1892年)的賀蘭廟,廟宇坐落在半山之上,分為上中下三層臺院,三座殿宇連成一體。主殿泥塑彩像,兩側(cè)繪有滾鐘口全景圖和賀蘭廟全景圖,殿宇雕梁畫棟,蔚為壯觀。據(jù)史料載:明清時期,每年六月,城鎮(zhèn)村堡的善男信女多進香山寺,輪騎絡(luò)繹不絕,名曰朝山”,亦借以游覽滌暑。景區(qū)南側(cè)山旁的清真寺”,有阿拉伯也門的馬克倫丁·本·歐斯曼長老拱北”墓,他曾在16世紀末遠涉重洋來到中國,在銀川等地傳教30多年。每逢回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遠近穆斯林紛紛前來念經(jīng)朝拜,以示紀念。?

  小滾鐘口經(jīng)過歷代修葺建設(shè),成為一處著名的風景游覽勝地。春夏之際,小滾鐘口內(nèi)滿谷高杉,一片蔥綠。來到景區(qū)入口,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幾棵蒼勁蔥蘢的古槐和勃勃生機的長青松柏。進入景區(qū),漫步于山道上,只見滿山遍谷的洋槐、翠柏、白楊綠陰遮蓋溝坡,郁郁蔥蔥。溝間坡地的山果樹上掛滿了晶瑩欲滴的紅山果和紅酸棗。山澗里一縷清泉涓涓流淌。山中綠樹、紅花爭相輝映,絢麗多彩。?

  南望群山,有三峰峭立,形似筆架,人們稱它為筆架山”。山下有人采佳石為硯,因而又稱曰硯石筆架山”。若拾級而上,登臨山顛望海亭”,可憑高四覽,向西遠眺,但見峰巒起伏,勢若奔浪;極目東望,又見千里平疇,像風平浪靜的海洋,天地相間處,云煙浩渺渾然融為一體。在這里還可觀賞到日出筆架”、月光別鐘鈴”、石嶂穿白云”等自然景觀。如逢朝暉夕映時,又可觀賞到賀蘭佛光”之景,堪與峨眉寶光”爭妍。六月暑日,在景區(qū)西邊溝盡頭的青羊溜山巔上,藍天晴空,白雪蓋頂,這就是古寧夏八景之首的賀蘭晴雪”。?

  在景區(qū)北部一條寬窄變異、蜿蜒曲折的深溝內(nèi),多有寺廟遺址,故稱大寺溝”。溝內(nèi)樹木蒼翠,泉水清澈,怪石林立,獅吼”、臥虎”、頑猴”、仙人指路”、青羊跳澗”等奇石,神態(tài)各異,令人嘆為觀止。順溝向西而下,有巨石立于溝間,上刻西爽亭”三個大字,這里山勢開闊,泉水叮咚,綠草如茵,是最舒坦幽靜的休息之地。

  寧夏賀蘭山巖畫導游詞全文

  各位游客:

  在銀川市的西北部,有一座雄偉峻峭的山脈,它峰巒起伏,裝入一批奔騰的駿馬,由東北向西南馳騁于銀川平原和阿拉善高原之間,這就是著名的賀蘭山。

  賀蘭”一詞來自于蒙古語,是駿馬的意思。賀蘭山又稱阿拉善山,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和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阿拉善盟之間,是寧夏和內(nèi)蒙古的分界線。山脈呈南北走向綿延250余公里,東西寬20—40公里,最寬處60公里,在浩瀚沙漠中拔地而起,北接烏蘭布和沙漠,南連衛(wèi)寧北山,西傍騰格里沙漠,東臨銀川平原,儼然是銀川平原的一道天然屏障。

  整座賀蘭山又大小山峰46個,較大的山口38個。賀蘭山平均海拔在2000米以上,賀蘭之山五百里,極目長空高插天”,就是贊美最高峰敖包疙瘩的,其海拔3556米,比我國著名的五岳都要高得多。敖包疙瘩,是蒙古族人在賀蘭山巔的最高處,用石頭堆起的一個敖包”,是他們祭神的地方。他是賀蘭山頂峰的標志。賀蘭山主峰也就以此為名。

  賀蘭山是我國一條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線,對銀川平原發(fā)展成為塞北江南”有著顯赫功勞。它不但是我國河流外流域內(nèi)流區(qū)的分水嶺,也是季風氣候和非季風氣候的分界線。山勢的阻擋,既削弱了西北高寒氣流的東襲,阻止了潮濕的東南季風西進,又遏制了騰格里沙漠的東移,東西兩側(cè)的氣候差異頗大。賀蘭山還是我國草原與荒漠的分界線,東部為半農(nóng)半牧區(qū),西部為純牧區(qū)。

  賀蘭山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歷來滿布刀光劍影。它地處我國農(nóng)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交接地帶,民族遷移十分頻繁,在歷史上是游牧民族通往中原地帶的重要屏障,被譽為朔方之保障,沙漠之咽喉”。眾多的谷口平時是貿(mào)易交通要道,戰(zhàn)時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唐代詩人王維有詩寫道:賀蘭山下陣如云,羽榭交馳日夕聞。”以陣如云”、羽榭交馳”形象描繪了激烈的戰(zhàn)爭場面。岳飛《滿江紅》架長車,踏破賀蘭山闕”的名句,也曾激勵過眾多熱血男兒奔赴沙場,報效國家!

  賀蘭山的動植物和地下礦藏資源十分豐富。植物種類約有670種,其中不少為賀蘭山特有的種類,如賀蘭山西花紫堇、賀蘭山翠雀花、賀蘭山丁香、賀蘭山棘豆和賀蘭山麥瓶草等。此外還有云杉、油松以及山杏、山桃等果木和灌木,是寧夏三大林區(qū)之一。

  賀蘭山的野生動物有170余種,其中藍馬雞、馬鹿、麝、盤羊、猞猁、斑羚、灰鶴等為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藍馬雞為我國特有鳥類,在寧夏僅分布于賀蘭山,1983年被定為寧夏區(qū)鳥。山下有豐富的煤炭、錳、鐵等礦產(chǎn)資源,山中還盛產(chǎn)賀蘭石,是制作勢頭工藝品的名貴原材料。

  賀蘭山歷史悠久,鐘靈毓秀,其境內(nèi)有許多引人入勝的風景游覽點,如避暑勝地小滾鐘口風景區(qū),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賀蘭山巖畫,以及具有很高文物價值的西夏古塔——拜寺口雙塔等等。游客們可以從中盡情領(lǐng)略這座古老山脈自然、歷史和人文的風韻之美,一定會回味無窮。

  下面請大家隨我從蘇峪口北側(cè)進山,前往參觀具有游牧民族藝術(shù)畫廊”之稱的賀蘭山巖畫。

  游客們,賀蘭山巖畫記錄了賀蘭山一帶遠古游牧民族的生活,在北至石嘴山,南至中衛(wèi)的250多公里的十多個山口,分布著1000多幅巖畫,單個圖案超過2萬個。賀蘭山口就是有著眾多巖畫的山口之一。

  從蘇峪口往北走約5000米,就到了賀蘭口。大家看,在溝谷兩岸綿延600多米的山巖石壁上分布著賀蘭山巖畫300多幅,巖畫題材廣泛,大至表現(xiàn)日月宇宙,小至描畫動物足蹄,并有狩獵、放牧、舞蹈的場面,巖畫藝術(shù)造型粗獷奔放,構(gòu)圖樸實,具有獨特的意境和藝術(shù)價值。其中數(shù)量最多的是各種各樣的人面形。許多人面形畫面簡單,多數(shù)有眉毛、鼻子和嘴,而偏偏缺少一對眼睛,這可能與作畫民族的習俗和信仰有關(guān)。還有一個耐人尋味的有趣現(xiàn)象,即人面形中有似一個站立人的輪廓,雙臂彎曲,兩腳叉開,腰佩長刀,表現(xiàn)了一化身圖騰的巫覡為中心的造型形象,這種獨特的崇拜和敬仰,是其它巖畫所少有的。

  人面形巖畫中有的人首長著犄角,有的插著羽毛,這些可能是表現(xiàn)狩獵時的偽裝;有的還帶著尖型和圓頂帽。表現(xiàn)女性的巖畫,有的戴著頭飾,有地挽著發(fā)髻,風姿秀逸,楚楚動人,再現(xiàn)了幾千年前古代婦女對美的追求。還有一些表現(xiàn)生活的歡樂和情趣,或大耳高鼻滿臉長毛,或嘴里銜著骨頭,可能是表現(xiàn)人民在歡慶狩獵豐收時跳舞的情景。另外,還有多種多樣的動物巖畫,有奔跑的鹿,有雙較突出的巖羊,有風馳揚鬃的駿馬,還有搖尾巴的狗以及飛禽走獸,各個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據(jù)考證,賀蘭山巖畫不是一個時期一個民族的作品,其前后延續(xù)時間可能達2000年之久,在賀蘭山生活的諸多古代民族前后相繼,共同完成了這一藝術(shù)畫庫。巖畫是他們表達情感、愿望、信仰的藝術(shù)心態(tài)錄”。巖畫的創(chuàng)作,大致可分為兩個時期:一是先秦至漢時,匈奴游牧部落所作;二是五代至西夏建國之初,黨項族游牧民族所作。他們在狩獵與勞作之余,用這種方式表達他們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習俗,展現(xiàn)了豐富的想象力和無窮的創(chuàng)造力。如今,這些石頭的史書已成為寶貴的藝術(shù)文化遺產(chǎn)。

  各位游客,賀蘭口巖畫的鐫刻,有些是先鑿后磨,線條光滑;有些是先勾輪廓,在加深線條。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古樸稚拙,向兒童筆下的形象。即刻畫其所見,有直抒其所想,流露出自然與粗獷的神秘魅力。百聞不如一見,今日之行,想必大家一定受益匪淺。

  寧夏南關(guān)清真大寺

  出銀川南門廣場西行二里許,一座具有鮮明伊斯蘭風格的建筑物--銀川南關(guān)清真大寺,便矗立在你的眼前。

  仰首望去,禮拜大殿上一組渾厚飽滿的綠色穹窿圓頂,宛若披著綠色蓋頭的五姐妹,豐姿綽綽,亭亭玉立。

  仔細分辨,個個以寶瓶裝飾,渾圓光潔。中間的穹項高22米,頂端懸掛一彎月形燈,四個小穹項分別立于東南西北四角,玲瓏別致。

  穹頂下二樓是禮拜大殿,五道拱門向東方敞開--中國的清真寺門都向東開,穆斯林進門禮拜,面向西方,那是穆斯林朝覲圣地麥加的方位。大殿底層是小禮拜殿、接待室和阿訇住房?;乩认噙B,寬敞明亮。

  沿著弧形樓梯拾級而上,來到大殿前水磨石地面的月臺。月臺圍繞大殿,南北延伸,舒展而不局促,節(jié)日期間也可供禮拜用,是禮拜殿向室外的延伸。大殿與月臺之間事實一道漢白玉貼面的雙心圓券柱廊,它是穆斯林禮拜出人大殿時脫鞋穿鞋的地方。穿過柱廊進入大殿,寬敞圣潔的大殿一派肅穆的氣氛。殿堂呈正方形,長寬各21米,可容千人禮拜。大殿中部有四根綠色瓷磚飾面的方柱,支承上面的大穹頂。方柱與穹頂?shù)撞裤暯拥囊欢螆A柱體稱鼓座,鼓座上方開24扇高窗,加上大殿南北兩側(cè)各開的6扇大窗,使得大殿八方來風,四面進光,清爽明亮。向外張望,視野開闊,仿佛矗立于寬廣舒展的綠色原野。大殿正面的西墻中間,設(shè)置"米哈拉布"窯(禮拜者面向的地方),裝飾莊重而精巧,采用晶瑩潔白的漢白玉構(gòu)成多圓心的復葉形壁龕圖案,其上鐫刻經(jīng)文,簡潔舒暢。整個大殿的墻面用穆斯林喜愛的綠色涂飾,與漢白玉券柱深淺對比,濃淡映襯,給人以典雅、舒適、和諧、明潔之感。

  作為銀川城區(qū)最大的一個回民聚居的地區(qū)--南關(guān),原也有一座清真寺,始建于1915年,解放后于1953年擴建修葺,成為一個大殿63間、占地20余畝的大寺,其規(guī)模居當時銀川七寺之首,不幸在動亂年代被當作"四舊"滌蕩了。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南關(guān)寺得以重建。這座建筑面積1300多平方米的新清真寺,從設(shè)計、施工到竣工,僅用了半年多時間。設(shè)計之巧,建造之快,質(zhì)量之好,實屬罕見。


寧夏導游詞相關(guān)文章:

1.寧夏導游詞

2.關(guān)于寧夏的導游詞精選

3.寧夏六盤山導游詞3篇

4.導游詞大全

5.遼寧導游詞

415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