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概況導游詞
湖南概況導游詞
湖南有很多有名的旅游景點,很多人都會選擇去湖南旅游,作為一名導游,要做好對游客介紹的工作,解說景點的特色之處。下面是學習啦為大家?guī)淼暮细艣r導游詞,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湖南概況導游詞篇1
湖南依江畔湖,風景秀麗,是海內(nèi)外聞名的旅游勝地。湖南歷史悠久,人文薈萃,英才輩出,“惟楚有才,于斯為盛”。湖南物產(chǎn)富饒,素有“湖廣熟,天下足”之譽,是著名的“魚米之鄉(xiāng)”。
湖南著名景區(qū):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長沙市、岳陽市、鳳凰縣。國家5A級景區(qū):長沙岳麓山-橘子洲景區(qū)、岳陽岳陽樓-君山景區(qū)、湘潭韶山景區(qū)、衡陽南岳衡山景區(qū)、張家界武陵源--天門山景區(qū)[。世界自然遺產(chǎn):張家界武陵源風景名勝區(qū)、邵陽新寧崀山(中國丹霞)
湖南為大陸性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氣候具有三個特點:第一、光、熱、水資源豐富,三者的高值又基本同步。第二,氣候年內(nèi)與年際的變化較大。冬寒冷而夏酷熱,春溫多變,秋溫陡降,春夏多雨,秋冬干旱。適宜秋季旅游。
湖南位于長江中游江南地區(qū),由于大部分地處洞庭湖之南而成為湖南。湖南境內(nèi)湘江貫穿南北,所以簡稱為湘。湖南東臨江西,西接渝貴,南毗兩廣,北連湖北。全省轄14個地州市、122個縣(市、區(qū))
湖南以長江南岸洞庭湖之南而得名。先秦兩漢時期為楚國境地,“江南”最早在湖南得名;直至隋朝,“江南”為今湖南為主體涵蓋周邊部分地區(qū)的專稱;唐屬江南道、江南西道,后設(shè)湖南觀察使,為湖南得名的開始;宋稱湖南路;元設(shè)嶺北湖南道;明屬湖廣省,后改省為湖廣布政使司;清分湖廣省置湖南省,省名至今未變。
湖南概況導游詞篇2
湖南省位于長江中游南部,大部分地區(qū)在洞庭湖之南,故名湖南。境內(nèi)湘江貫穿南北,又簡稱為湘。據(jù)傳,湘江流域過去多植芙蓉,唐代詩人譚用之有“秋風萬里芙蓉國”之句,湖南故又有“芙蓉國”之稱。湖南東臨江西,西接川黔,南毗兩廣,北連湖北。
洞庭湖平原位于湖北省北部。范圍東起汨羅、岳陽,西到臨澧、常德、桃源,南至益陽、喬口、湘陰,北接湖北荊江以南。面積12690平方公里(湖南省境內(nèi))。海拔30—50米。系洞庭湖長期淤積、湖底出露而成的湖積沖積平原。洞庭湖平原與湖北省中南部的江漢平原合稱兩湖平原,是全國三大平原之一的長江平原的重要組成部分。
湖南省河網(wǎng)密布,流長5公里以上的河流5341條,總長度9萬公里,其中流域面積在5000平方公里以上的大河17條。省內(nèi)除少數(shù)屬珠江水系和贛江水系外,主要為湘、資、沅、澧四水及其支流,順著地勢由南向北匯入洞庭湖,經(jīng)城陵磯入長江,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洞庭湖水系。湘江湖南最大的河流,也是長江七大支流之一。洞庭湖全省最大的湖泊。該湖跨湘、鄂兩省。1644—1825年洞庭湖總面積為6270平方公里。1937年為4700平方公里。1983年測量結(jié)果,洞庭湖湖泊水面只有2691平方公里,不到1825年的一半。由于入湖泥沙量與日俱增,1949~1977年的28年中,洞庭湖湖面平均每年縮小8.55萬畝。
湖南是一個少數(shù)民族較多的省區(qū),有回、土家、苗、壯、滿、侗、瑤、蒙古、維吾爾、彝、藏、朝鮮等26個少數(shù)民族。
湖南省會長沙市地處湖南省東部偏北,湘江下游,京廣鐵路線上,東與江西省的銅鼓、萬載、宜春、萍鄉(xiāng)交界,南連湘潭、株洲兩市,西與婁底及益陽地區(qū)毗連,北與岳陽地區(qū)接壤。長沙是全省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交通中心,是國務(wù)院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約在七千多年前,長沙已有原始先民在這里生息繁衍。長沙之名始于西周。東周時期為楚國南方重鎮(zhèn)—青陽,秦統(tǒng)一后置長沙郡,西漢初期建立長沙國,漢、晉、南朝時,長沙為臨渣縣,隋為長沙縣,唐為潭州,五代十國時為楚國都城,元改潭州路,又改天臨路,明清為長沙府,1933年設(shè)長沙市。自清以來,長沙歷為湖南省會。1949年8月4日,長沙和平解放。新中國成立以后,這里經(jīng)濟發(fā)展很快,現(xiàn)在已形成以機械、紡織、輕工、化工、建材、食品等工業(yè)為主的綜合性工業(yè)體系,主要產(chǎn)品有棉紗、卷煙、工業(yè)泵、風機、原煤、鋼材、水泥等,傳統(tǒng)工業(yè)產(chǎn)品有長沙湘繡、瀏陽夏布、爆竹、菊花石雕、銅官陶器等。農(nóng)副產(chǎn)品以水稻、生豬、鮮魚為主,茶葉、柑桔、茶油、油菜籽等亦享有盛名。
湖南礦藏資源豐富,是全國的重要的礦產(chǎn)基地,素有“有色金屬之鄉(xiāng)”之稱,近又被譽為“非金屬之鄉(xiāng)”。
湖南的名勝古跡很多,有岳陽樓、洞庭湖、岳麓書院、馬王堆漢墓、天心閣、桔子洲、韶山毛澤東故居、新民學會舊址、清水塘革命紀念館、自修大學舊址、瀏陽文家市會師舊址、劉少奇同志故居、楊開慧同志故居、雷鋒紀念館等,另有衡山、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等。
湖南概況導游詞篇3
湖南歷史悠久,舊石器時代有人類活動,古為苗人、越人和楚人的生活地區(qū)。西周時期為楚國南部。唐廣德二年(764年)首置湖南觀察使,至此中國行政區(qū)劃上開始出現(xiàn)湖南之名。
湖南省現(xiàn)行行政區(qū)域在周朝為荊州南境,春秋戰(zhàn)國時期納入楚國版圖。秦統(tǒng)一中國后, 實行郡縣制,湖南地區(qū)設(shè)置有黔中郡、長沙郡。
西漢實行州、郡、縣三級制,與封國并行。湖南境內(nèi)設(shè)有武陵郡、桂陽郡、零陵郡和 長沙國。王莽新朝曾廢長沙國改立長沙郡,桂陽郡改南平郡,武陵郡改建平郡,零陵郡改 九嶷郡。東漢時恢復原郡名,但長沙不再立國而保留長沙郡。
三國時期,湖南地區(qū)為蜀漢和東吳角逐之所,零陵、武陵郡屬蜀,長沙、桂陽郡屬吳。 后零陵、武陵郡歸入東吳版圖,并增置南郡、臨賀郡、衡陽郡、湘東郡、天門郡、昭陵郡 6郡。
西晉時,湖南分屬荊州、廣州。東晉偏安江左,湖南分屬荊州、湘州和江州。 南朝宋、齊和梁前期,湖南分屬湘州、郢州和荊州。陳朝時湖南分屬荊州、沅州、湘 州。
隋朝裁并州、縣,改州、郡、縣三級制為郡縣二級制。湖南省境設(shè)8郡:長沙郡、武 陵郡、沅陵郡、澧陽郡、巴陵郡、衡山郡、桂陽郡、零陵郡。
唐初改郡為州,武德四年置潭州總管府,管轄潭州、衡州、永州、郴州、連州、南梁 州、南云州、南營州8州。武德七年改總管府為都督府,統(tǒng)轄潭州、衡州、永州、郴州、 連州、邵州和道州。太宗朝始設(shè)道,道下設(shè)州(或郡),州下為縣。湖南分屬山東南道、江 南西道和黔中道、黔中道黔州都督府。廣德二年又置湖南觀察使,湖南之名自此始。
五代十國時期,馬殷據(jù)有湖南,立楚國,國都為長沙府。楚分其所轄地為28州1監(jiān), 在湖南境有13州1監(jiān):潭州、岳州、郴州、朗州、辰州、溪州、邵州、錦州、澧州、敘 州、衡州、永州、道州和桂陽監(jiān)。
宋朝分全國為路,路下設(shè)州、府、軍、監(jiān),各轄若干縣。湖南分屬荊湖南路和荊湖北 路。
元代實行行省制度。湖南屬湖廣行省,分14路3州:岳州路、常德路、澧州路、辰 州路、沅州路、靖州路、天臨路、衡州路、道州路、永州路、郴州路、寶慶路、武岡路、 桂陽路、茶陵州、耒陽州、常寧州。元朝政府還在今湘西少數(shù)民族聚居地實行土司制度, 置有10多個長官司或蠻夷長官司,分別隸屬思州軍民安撫司、新添葛蠻安撫司和四川行 省永順等處軍民安撫司管轄。
明朝行省設(shè)布政使司,后改為承宣布政使司。省下為府(州),府下設(shè)縣,實行省、府 (州)、縣三級制。湖南屬湖廣布政使司,轄地在今湖南境的有7府、2州、2司:岳州府、 長沙府、常德府、衡州府、永州府、寶慶府、辰州府、郴州、靖州、永順軍民宣慰使司、 保靖州軍民宣慰使司。
清朝地方政權(quán)實行省、道、府(直隸廳、直隸州)、縣(散廳、散州)四級制。康熙三年 置湖廣按察使司,湖廣右布政使、偏沅巡撫均移駐長沙。湖廣行省南北分治,湖南獨立建 省。長沙、衡州、永州、寶慶、辰州、常德、岳州7府,郴、靖2州由偏沅巡撫直接管轄。 雍正二年,偏沅巡撫易名湖南巡撫。至此,現(xiàn)行的湖南省行政區(qū)域作為獨立的地方一級政 權(quán)組織才基本確立下來。
清代湖南總計分4道、9府、4直隸州、5直隸廳(不轄縣)。直隸州、直隸廳直接隸 屬道與省,而不由府管轄??h以外設(shè)有散廳、散州,受府節(jié)制,相當縣一級。湖南有散州 3個,散廳1個。作為基本行政單位的縣和散州、散廳,包括不轄縣的直隸廳和直隸州在 內(nèi),共有77個單位。
中華民國成立后,湖南的行政設(shè)置幾經(jīng)變化。民國3年(1914),分全省為湘江、 衡陽、辰沅、武陵4道,其轄區(qū)與清代長寶道、衡永郴桂道、辰沅永靖道和岳常澧道基本 相同,共75縣。
民國5年(1916),裁常德道,所轄縣常德、岳陽、平江、臨湘、華容、漢壽、沅 江、澧縣、安鄉(xiāng)、臨澧、南縣劃歸湘江道,桃源、石門、慈利、大庸劃歸辰沅道。全省存 3道,仍有75縣。
民國11年(1922),撤銷道制,僅存省、縣二級。
民國24年(1935),在沅陵設(shè)立湘西綏靖區(qū),將指定綏靖范圍的19縣劃為慈石 庸、沅瀘辰溆、永保龍桑、芷黔麻晃、乾鳳古綏5個行政督察區(qū)。民國25年(1936), 正式設(shè)立專員公署。將澧縣、臨澧、靖縣、會同、綏寧和通道6縣劃入,與原19縣組成 4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專員公署分別設(shè)在沅陵、慈利、乾城和黔陽。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是由省政府派出機構(gòu),代行省政府職權(quán)。
民國26年(1937)12月,全省普遍設(shè)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以專員兼任駐在地 縣長。全省劃為9區(qū):第一區(qū)轄瀏陽、平江、臨湘、岳陽、醴陵、湘陰、長沙、湘潭、寧 鄉(xiāng)、益陽等10縣,專員駐瀏陽;第二區(qū)轄常德、華容、南縣、安鄉(xiāng)、沅江、漢壽、澧縣、 臨澧、石門、慈利、桃源等11縣,專員駐常德;第三區(qū)轄沅陵、大庸、桑植、溆浦、永 順、瀘溪、辰溪等7縣,專員駐沅陵;第四區(qū)轄乾城、龍山、保靖、古丈、永綏、鳳凰、 麻陽等7縣,專員駐乾城;第五區(qū)轄衡陽、常寧、衡山、耒陽、攸縣、茶陵、安仁、酃縣 等8縣,專員駐衡陽;第六區(qū)轄邵陽、湘鄉(xiāng)、安化、新化、武岡、新寧、城步等7縣,專 員駐邵陽;第七區(qū)轄黔陽、綏寧、會同、芷江、靖縣、通道、晃縣等7縣,專員駐黔陽; 第八區(qū)轄郴縣、桂東、汝城、永興、資興、宜章、桂陽、嘉禾、臨武、藍山等10縣,專 員駐郴縣;第九區(qū)轄零陵、祁陽、新田、寧遠、江華、道縣、東安、永明等8縣,專員駐 零陵。 民國29年(1940)4月,又將全省劃為十個行政督察區(qū)。曾一度增置陽明縣( 后改為陽明特別區(qū)),但不久即撤銷。先后還增設(shè)2省轄市(長沙、衡陽)、2縣(懷化、 隆回)。至1949年8月5日湖南和平解放前,全省共有2個直轄市、10個行政督察 區(qū),77個縣。具體情況如下:
省轄市:長沙市(民國22年設(shè),省會),衡陽市(民國32年設(shè))。 第一行政督察區(qū),治岳陽,轄8縣:岳陽縣、長沙縣、湘陰縣、臨湘縣、瀏陽縣、平 江縣、湘潭縣、醴陵縣;第二行政督察區(qū),治耒陽,轄8縣:耒陽縣、衡陽縣、衡山縣、 攸縣、茶陵縣、常寧縣、安仁縣、酃縣;第三行政督察區(qū),治郴縣,轄10縣:郴縣、桂 陽縣、永興縣、宜章縣、資興縣、臨武縣、汝城縣、桂東縣、藍山縣、嘉禾縣;第四行政 督察區(qū),治常德,轄9縣:常德縣、澧縣、桃源縣、石門縣、華容縣、南縣、慈利縣、安 鄉(xiāng)縣、臨澧縣;第五行政督察區(qū),治益陽,轄6縣:益陽縣、湘鄉(xiāng)縣、安化縣、漢壽縣、 寧鄉(xiāng)縣、沅江縣;第六行政督察區(qū),治邵陽,轄6縣:邵陽縣、新化縣、武岡縣、新寧縣、 城步縣、隆回縣;第七行政督察區(qū),治零陵,轄8縣:零陵縣、祁陽縣、寧遠縣、道縣、 東安縣、永明縣、江華縣、新田縣;第八行政督察區(qū),治永順,轄6縣:永順縣、龍山縣、 大庸縣、保靖縣、桑植縣、古丈縣;第九行政督察區(qū),治沅陵,轄8縣:沅陵縣、溆浦縣、 辰溪縣、鳳凰縣、乾城縣、永綏縣、瀘溪縣、麻陽縣;第十行政督察區(qū),治洪江,轄8縣: 會同縣、芷江縣、綏寧縣、黔陽縣、晃縣、靖縣、通道縣、懷化縣。
此外,國內(nèi)革命戰(zhàn)爭時期,1927年8月~1937年7月間,在中國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 下,湖南省境的平江、瀏陽、醴陵、岳陽、臨湘、湘陰、長沙、酃縣、茶陵、攸縣、郴縣、 宜章、永興、耒陽、資興、桂東、汝城、安仁、桑植、永順、龍山、大庸、石門、慈利、 華容等25縣建立了革命根據(jù)地,或者成為游擊區(qū),并成立縣蘇維埃政府,建立區(qū)蘇維埃 政府170多個,鄉(xiāng)蘇維埃政府或革命委員會910多個,成為湖南最早的基層工農(nóng)政權(quán)。 省一級蘇區(qū)政府,有1930年7月30日成立湖南省蘇維埃政府;1930年10月成 立湘鄂西省蘇維埃政府;1931年7月,成立湘鄂贛省蘇維埃政府(后改為湘鄂贛省工 農(nóng)兵蘇維埃政府);1931年10月成立湘贛省蘇維埃政府;1934年11月成立湘 鄂川黔省革命委員會,以上均行使省級革命政權(quán)的職能,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人民 政權(quán)的先聲。
猜你感興趣的:
1.岳麓山導游詞
2.張家界導游詞大全
3.江西導游詞概況
5.湖南長沙導游詞
6.長沙湖南導游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