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xué)習(xí)啦 > 實用范文 > 導(dǎo)游詞大全 > 河南導(dǎo)游詞 >

河南景點導(dǎo)游詞怎么寫

時間: 詩琪1201 分享

  河南景點導(dǎo)游詞怎么寫?跟著小編來觀賞一下人家的范文吧,說不定對你有幫助呢。

  河南南陽武侯祠導(dǎo)游詞

  各位朋儕,早上好!現(xiàn)在,我就帶各人去游覽位于南陽市西郊臥龍崗上的武侯詞。南陽武侯祠,又名諸葛草廬,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躬耕于南陽”時留下的故址,當年劉皇叔三顧之處,也是歷代人們仰望和祭把諸葛亮的中央。據(jù)清康熙《龍崗志》紀錄,武侯祠始建于魏晉后期,經(jīng)歷代的不停修繕和增建,形成了現(xiàn)在的范圍,今天我們看到的武侯祠,共占地200余畝,殿房150多間,檢聯(lián)70多副,碑刻300余塊,是我國懷念諸葛亮最大的古修建群。今日的武侯祠保持的根本上是元明的布局風(fēng)格,其木構(gòu)修建多為明、清重建或增建。祠院依崗而建,南濱白河,北障紫山,地勢開闊,勢如臥龍。院內(nèi)叢竹視諷,松柏森森,潭水清碧,景色惱人,優(yōu)美的天然風(fēng)光與到處頌揚的人文景觀交相照映,令人流連忘返。

  好了,各位團友,現(xiàn)在我們曾經(jīng)離開了武侯祠的人口,各人看這座“千古人龍”石坊,高9米,面闊13.5米,三門四柱,遍體充滿雕飾。“千古人龍”的意思是指諸葛亮是人中之龍,隱喻臥龍崗是藏龍臥虎之地。各人看這第二道坊為“三顧坊”,清道光年間所立,兩面刻有“漢昭烈皇帝三顧處”和“真神人”,是為了懷念劉備三顧納賢而立。“士為知己者逝世”,正是由于劉備這誠懇的三顧,才使得諸葛亮離開了隱居十年的臥龍崗,幫手劉備,兵馬終身,全心全意,逝世爾后已,劉備才能三分天下,成績帝業(yè),諸葛亮因而功高蓋世,萬古流芳。劉備在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方面是實實在在,沒有停留在行動上,這個優(yōu)點可真的值得我們當今的一些向?qū)W(xué)習(xí)呀!“真神人”三個字,出自蘇軾《武候廟記》歌頌諸葛亮的一段話“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臥龍也。”各人看石坊北邊的臥龍?zhí)?,那些邊有三棵古楸樹,相傳是當年劉、美、張三顧時系馬的樹,現(xiàn)在還存在的那一棵,各人猜一猜,1700多年前,樹上拴的是誰的馬呢?

  載的臥龍崗,到場了劉備的政治團體,后官拜蜀漢丞相,爵封武鄉(xiāng)侯,逝世后溢“忠武侯”,因此歷代諸葛亮祠廟均稱為“武侯祠”。穿過三顧坊,走過仙人橋,這條甫道直通廟門。廟門為武侯祠正門,古樸端莊,正中券門額上石匾雕刻的“武侯祠”三個大字,系郭沫若老師所題。過了廟門,即進入武侯祠的第一進院落,天井寬闊,古柏蔽日,青磚墁地,古樸天然。院中甬道上“三代遺才”石坊與大拜殿絕對應(yīng)。這里是贊揚諸葛亮的才能和品德可與三代的賢人伊尹、呂尚、傅說等相比。我們轉(zhuǎn)過去再看“韜略宗師”四個大字,韜略原指中國古代兵法《六韜》和《三略》,后世用來指用兵的盤算,這里也是贊揚諸葛亮的文韜武略的。

  請看這副:“呂蟠溪伊莘野王佐其才乎繼以宛瑯琊得主有常經(jīng)論不煥,齊鮑叔鄭子皮圣門所許也合之徐元直見賢達舉豪杰奮興”。這副對聯(lián)贊美了呂尚、伊尹、管仲、諸葛亮這些可以或許資助帝王力挽狂瀾治國安邦的政治家,又贊頌了像鮑叔牙、鄭子皮、徐元直這些舉薦有才之士的伯樂,寓意深入,給人以啟迪。-->請看這副:“立身于莘野渭濱之間表讀出師兩朝勛業(yè)驚司馬,結(jié)廬在紫峰白水以側(cè)曲吟梁父千載風(fēng)云起臥龍。”這里,品指的是品級、品位。莘野渭濱,代指隱居時的伊尹、呂尚。兩朝指的是先主劉備,后主劉禪。驚司馬指的是諸葛亮逝世后用木像就使得司馬懿喪膽崎嶇潦倒。下聯(lián)中紫峰白水指的是南陽市郊的紫山和白河,曲吟梁父,即吟詠《梁父吟》,《梁父吟》寫的是齊相曼嬰以二桃殺三士的故事,相傳為諸葛亮所作。這副對聯(lián)充實贊頌了諸葛亮的高風(fēng)亮節(jié)和豐功偉績。他當年躬耕隱居,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完全可與前賢伊尹、呂尚出仕前的高尚行為相比美;他把茅廬建在紫山腳下,白河之濱,自比管仲、樂毅,人比為興周八百年的姜子牙、旺漢四百年的張子房,正好似臥虎藏龍;他未出茅廬,已知三分天下,大夢誰先覺,終身我自知,“草廬對”縱論天上風(fēng)云,戰(zhàn)略決策成竹在胸,顯示了他的政治遠見和曠世奇才;他的前后《出師表》是何等的壯懷猛烈,感人淚下!他以全心全意、逝世爾后已的精力,嘔心瀝血,幫手兩代君主創(chuàng)建了蜀漢偉業(yè)。

  試想正是有了劉、關(guān)、張到此地三顧茅廬,才有了諸葛亮的出仕,也才有了波濤壯闊、多姿多彩的三國戰(zhàn)役風(fēng)云歷史。只管歷經(jīng)千百年來的風(fēng)雨幻化,世事滄桑,但諸葛臺甫垂宇宙,三國佳話天下?lián)P,諸葛亮留下來的政治、軍事、治國方略,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寶貴精力財富,諸葛亮的不朽英名,永遠值得人們懷念。此時此刻,站在武侯祠里,惦記孔明終身偉業(yè),怎不使我們神游往古,浮想聯(lián)翩?想現(xiàn)在諸葛亮隱居南陽臥龍崗頭,苦讀史書,放眼天下,立下雄心雄心,關(guān)心社會民生,在這里度過了他的青年期間。一旦時來運轉(zhuǎn),皇叔三顧,草廬一對,臥龍起飛,火燒博望,天下三分,奈何蜀漢末年,攤上個扶不起的阿斗,又加上國力不濟,諸葛亮雖壯心不已,為統(tǒng)一中原,六出祁山,但孤掌難鳴,更可嘆積勞成疾,5丈原病逝世在軍旅之中。后人思之,無不扼腕感嘆。正像杜甫的《蜀相》的詩中所說,“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逝世,”心在朝廷原無論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須辯襄陽南陽。”這是清人顧嘉衡寫下的著名對聯(lián)。上聯(lián)是說,諸葛亮一心為國,并不分君主是英明的劉備還是昏庸的阿半斗;下聯(lián)說諸葛亮名垂千古,為天下傳誦贊揚,又何須分辨什么襄陽、南陽呢?這是說的一樁歷史”公案”。原來,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回想自己未出茅廬時說:“臣本平民,躬耕于南陽”,但《三國志》上又有一個“隆中對”,隆中在湖北襄陽境內(nèi)。于是,南陽人和襄陽人都說諸葛亮是隱居在自己的故鄉(xiāng),文人學(xué)者是紛紛引經(jīng)據(jù)典,互不相讓,明清時期即打起了翰墨官司。顧嘉衡是湖北人,當時又任河南南陽知府,為了既不冒犯故鄉(xiāng)人,又不刺傷為官地,只好來個“和稀泥”,寫下了這副騎墻的折中對聯(lián),要各人不再分南陽襄陽,從而緩解了一場曠日長期的爭論,因此這副對聯(lián)名噪臨時,為人們競相傳誦。1959年,當時任團中間書記處書記的胡耀邦來南陽視察事情,對這副對聯(lián)頗為欣賞,還據(jù)此聯(lián)改了一副對聯(lián):“心在人民,原無論大事小事,利返國家,何須爭多得少得。”借古人名聯(lián)的舊情勢而付與反動的新內(nèi)容,充實表現(xiàn)了老一輩反動家胡耀邦同道的寬闊胸襟和高尚情操。

  看來直到現(xiàn)在,顧嘉衡這副對聯(lián)還在給我們以有益的啟迪。另外,武候祠還有許多名聯(lián),其內(nèi)容多數(shù)是贊美諸葛亮的才華與德政,若把這些對聯(lián)拼湊起來,加以縱橫分析,可以說是一部三國史詩。如這一副:定三分,燒博望,出祁山,臺甫不朽;氣周瑜,屏司馬,擒孟獲,古今傳播。還有一副妙聯(lián):收兩川,擺八陣,七擒六出,五丈原設(shè)四十九盞明燈,一心只為恩三顧;取西蜀,征南蠻,東和北拒,中軍帳按金木土爻之封,水面偏能用火攻。上聯(lián)巧用了一、兩、三、四、五、六、七、八、九、十lo個數(shù)字,下聯(lián)靈活運用了東東北北中、金木水火土10個字,全聯(lián)共54個字,簡練地闡述了諸葛亮出茅廬后幫手劉備父子兵馬倥傯的戰(zhàn)斗終身,真可以說是字字珠璣,筆筆逼真。請各人隨我到這邊來,參觀岳飛手書的前后《出師表》。這一共由2l塊石碑組成,刻工良好,非常壯觀,不行不看?!冻鰩煴怼肥侵T葛亮在建興五年(227年)給后主劉禪上的奏章,暢述了自已為復(fù)興漢室要“全心全意”的忠貞思想,成為“字字中間有涕零”的千古名篇,熏染力極強。紹興八年(1138年),南宋抗金名將岳飛,在抗金途中路過南陽,“遇雨,隨宿于詞內(nèi)”,觀看了《出師表》之后,被諸葛亮全心全意、逝世爾后已的精力沖動得熱淚盈眶,夜不行眠,坐以待旦,感嘆萬千,后經(jīng)道人請求,揮涕走筆,把1300余字的前后《出師表》趁熱打鐵,背誦寫出,以抒胸臆。其字鐵畫銀勾,龍飛鳳舞,瀟灑俊逸,曠達淋漓,表現(xiàn)了高明的書法藝術(shù)。我們今天游武侯祠,觀《出師表》,遠相撰詞,名將手書,既能見孔明之襟懷志略,又可賞岳飛之翰墨神工,實為此生一大幸事。

  現(xiàn)在我們繞過大殿拾階而上,進入了一處平靜秀麗的院落,院內(nèi)古木交錯,花草盈庭,翠柏叢中蜂擁著這座八角攢尖式修建,便是馳名于世的諸葛草廬。草廬為磚木結(jié)構(gòu),茅草蓋頂,回廊雷同,古樸簡陋。廬內(nèi)豎立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石碑一通,正面刻有“漢諸葛孔明舊廬”七個大字,廬內(nèi)及門額上懸掛著郭沫若老師及國民黨元老于右任所書的匾額。草廬八角挑起,懸掛八只風(fēng)鈴,以八封陣勢別具風(fēng)格。每當清風(fēng)輕吹,風(fēng)鈴??闯身懀鹑缭阪告笖⒄f著傳播千古的一段佳話。我們坐廬中小憩,可近觀周圍景致,古人曾有“身居一廬八面景”之說,臥龍崗十景中的八景在這里都可以看到:古柏亭、野云底、半月臺、躬耕亭、小虹橋、抱膝石、老龍洞等繞廬而建,成眾星拱月之勢。這些景點雖同置一院,但毫無擁塞局促之感,碑廊相連,錯落相間,互為對景,形結(jié)果麗恬靜的園林風(fēng)光,步移則景導(dǎo),表現(xiàn)出古人高明的造園藝術(shù)。-->

  于茅廬右后側(cè),為臺式修建磚石結(jié)構(gòu),立體為正方形,高約數(shù)丈,沿梯道可盤旋而上,上有磚墻花樣平臺,憑欄可望遠觀天。半月臺上諸葛亮在此隱居時夜觀星象的中央,諸葛亮知天文,曉地理,善于使用風(fēng)、雨、霧等天然征象為戰(zhàn)役辦事,草船借箭、祭東風(fēng)等官方故事,家喻戶曉,到處頌揚。清人有詩贊之:“漢月鏤空昭碧天,憑高一望盡寒煙,1U 圍水匝林梢見,待酌流霞候月圓。”臺正面為半圓形磚券門,上嵌顧嘉衡所書“半月臺”三字,旁飾半月圖案,兩側(cè)刻有聯(lián)“自來宇宙垂名平民有幾,能使山水生色陋室何妨”,蓋由唐劉禹錫《陋室銘》“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和“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曰:何陋之有”中演化而來。各位游客,現(xiàn)在我們離開了寧遠樓,又名清風(fēng)樓。它坐在中軸線的末了,為整個祠廟的最高修建,傳為諸葛亮隱居南陽時書齋舊址,樓名由“寧靜致遠”而來。“ 萬古云霄”匾額,源自杜甫《詠懷奇跡》詩:“諸葛臺甫垂宇宙,宗臣遺像肅高,三分割據(jù)纖籌策,萬古云霄一羽毛。”門柱上懸掛清四川鹽茶使趙藩在成都武侯祠謄寫的一副名聯(lián)“能攻心則反側(cè)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戰(zhàn),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從來治蜀要尋思。”

  這里的“攻心”的是諸葛亮在南征時,馬設(shè)曾建議“用兵之首,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zhàn)為上,兵戰(zhàn)為下”,諸葛亮采取了這一建議,七擒七放孟獲,以攻心收到了安撫的效果。寬嚴,是諸葛亮《答法正書》敘述的中間。諸葛亮資助劉備在蜀創(chuàng)建政權(quán)后,憑據(jù)“劉璋暗弱,威刑不肅”,“使蜀土人士-,專權(quán)自態(tài)”的場合排場,實行了嚴厲的法治,舉行了種種革新。時的四川太守法正認為諸葛亮“刑法峻急”并以劉邦進川時的寬刑,來建議諸葛亮“刑弛禁”諸葛亮剖析歷史,針形勢,寫出了《答法正書》,指出憑據(jù)實際情況,不克不及照搬邦人川時的寬刑,主張針對當時益州的狀況,厲行法治。聯(lián)文在高度評價諸葛亮的同時,又強調(diào)了審時度勢的緊張性。高度歸納綜合了諸葛亮治國安邦的經(jīng)驗,極富哲理性和生命力,這副炙人口、三言兩語的楹聯(lián)耐人尋味,充斥著深入而生動的正與反、寬與嚴、和與戰(zhàn)、武功與武功等對立統(tǒng)一的辯證法思想,因而,毛澤東極力推許這副對聯(lián),譽為發(fā)人尋思的“施政篇”和“治安策”?,F(xiàn)在,讓我們到三顧祠看一看。三顧祠門柱懸掛“兩表酬三顧,一對足千秋”的對聯(lián),祠院內(nèi)翠柏挺立,綠草如菌,天井宏敞幽靜,周圍圍墻嵌滿碑刻,有“碑墻 ”之稱。祠內(nèi)有關(guān)張殿,殿內(nèi)立關(guān)羽、張飛貼金塑像。關(guān)羽赤面鳳眼,美髯垂胸,神安氣閑,雄姿威風(fēng),張飛面色漆黑,豹頭環(huán)眼,燕頜虎須,急不行耐。要說起這個張飛啊,他就不是搞政治的,沒象劉備這樣有政治家的遠見,看不到諸葛亮這小我私家才的代價。一顧茅廬時沒有見到孔明,他說“既不見,自回去便了。”也沒有發(fā)什么牢騷,表現(xiàn)還算一樣平常,說得已往。到劉備準備二顧時,張飛說:“量一鄉(xiāng)人,何須哥哥自去,可使人喚來便了。”遭到劉備的呵叱,差點不讓他去。沒想到第二次哥仁又吃了閉門羹,到第三次劉備還要去時,他再也不由得了,說“今番不需哥哥去,他如不來,我只用一條麻繩縛未來!”要是依他的主意,用麻繩把諸葛亮綁來見劉備,那會是什么結(jié)果!

  “三顧堂”.位于關(guān)張殿后,相傳達里便是劉備三次求訪孔明的中央。殿內(nèi)有劉備、諸葛亮對話的塑像,二人分賓主而坐,書童侍立側(cè)旁,抽象逼真,宛在目前,再現(xiàn)了備亮當時縱論天下時的情景。你看那神機妙算的諳葛亮,面貌清秀,穿著高古,含而不露的面孔上略帶有幾分笑意,給人一種文質(zhì)彬彬,盤算在胸,穩(wěn)操勝券的感覺,他正意氣風(fēng)發(fā),侃侃而談;再看劉備,正在畢恭畢敬地傾耳細聽呢。我們一眼就能看出他那如饑似渴,謙虛敬重的心田世界。當時的劉備,以自己是漢室后裔,打著正統(tǒng)的旗號,請求國家統(tǒng)一,他四海飄蕩,驅(qū)馳了二十多年,先后投曹操,奔袁紹,附劉表,終因勢單力薄,一事無成,敗居新野,難籌雄心,但仍雄心勃勃,到處訪賢。厥后,經(jīng)徐庶舉薦,得知諸葛亮的臺甫之后,就冒著嚴寒,詞謙禮恭,親自由新野到南陽支產(chǎn)三次恭請,大有商湯請伊尹、文王栽太公的懇切與襟懷,迫切而又熱情地邀請諸葛亮出山幫手自己,諸葛亮見他求賢若渴,志向遠大,就答應(yīng)了他的要求。正如唐代李白詩中寫的那樣:“ 魚水三顧合,風(fēng)云四海生。武侯立眠蜀,壯志吞咸京。”明陳正倫《臥龍崗》詩云:“君臣一晤交投厚,宇宙三分割據(jù)雄”。三顧晤對真可以說是一次歷史性的會談,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劉備可以或許創(chuàng)建西蜀霸業(yè),關(guān)鍵是得到了諸葛亮這個智囊人物。各人看三顧堂里的這組雕塑,不正是“智能之土,思得名君”,“名君圣主,求賢用能”的贊歌嗎?我們今天參觀的諸葛草廬,不僅是諸葛亮隱居躬耕的中央,也是諸葛亮政治、軍事思想形成的中央,是“三分天下”的策源之地,是劉備、諸葛亮三顧而合,如魚得水的場所,因此歷朝歷代,這里也就成了人們懷念諸葛亮的緊張場所。武侯祠里的人物塑像,個個性情鮮明,惟妙惟肖,心田世界,各具其妙。-->

  當然,最吸引人的還有廊壁間鑲嵌的300余通碑刻和殿堂上數(shù)不清的匾額楹聯(lián),這些碑刻刀法精致,許多匠額楹聯(lián)在書法上也有相當深的造詣。像岳少保謄寫的《出師表》、“還我河山”,鄭板橋的“難過懵懂”等,筆體蒼勁,瀟灑俊逸,歷來受到國表里書法愛好者的贊美和推祟。楹聯(lián)中還有不少佳作耐人尋味。全部這些,使南陽武侯祠成為天下現(xiàn)存祠廟中范圍較大,文物代價較高、文明內(nèi)涵極為富厚的一處人文景觀,處處都閃耀著中國陳腐文明的燦爛光輝。龍崗之游,若僅流連于松柏奇花之間,迷戀于亭臺樓閣之中,而忘了欣賞武侯祠中的碑、聯(lián)、匠,那就像入寶山白手而歸,真是一大憾事。風(fēng)和日麗,閑步武侯詞中,“沉著細看平沙處,可有老師舊馬蹄”,你有什么感覺?我們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文明史,五千年組成了漫長的歷史長河。在這長河中出現(xiàn)了數(shù)不盡的風(fēng)流人物。然而,大浪淘沙,吞沒在歷史河床中的,也同樣數(shù)不清,道不盡,而少少有像諸葛亮這樣不僅能沿著歷史的長河從中古走到現(xiàn)代,而且還能走向千家萬戶,走進千萬萬萬人的心里。讓人敬慕不已的諸葛亮,叫人說不完道不盡的武侯傳奇……其人雖已歿,千載不足情!

  各位團友,諸葛亮淡泊明志,端正耿介的美德千古傳誦;全心全意、逝世爾后已的赤誠感天動地,化作了歷史的永恒。他是中國人以致東方人心目中伶俐、忠實、仁勇的化身,史學(xué)家稱他為政治、軍事、經(jīng)濟的三絕,在中漢文明史上獨領(lǐng)風(fēng)騷,被后世譽作“千古第一完人”。

  河南禹州逍遙觀景區(qū)導(dǎo)游詞

  逍遙觀風(fēng)景旅游區(qū)。位于禹州市淺井鄉(xiāng)的崆峒山麓,是軒轅皇帝訪上古哲人廣成子的發(fā)生地。逍遙觀為一處道觀建筑,是傳說中古代軒轅黃帝問道于廣成子而成仙得道之地,有“天下第一觀”之稱,該觀在建國初期,仍保留有眾多的古建筑,而且在布局方面,依山就勢,錯落有致。

  逍遙觀始建于何年已無法考證,根據(jù)該觀殘存的明代碑刻記載,它至遲在明代后期就已經(jīng)是一處規(guī)模宏大、聲名遠播的道教活動中心了,素有“上觀到下觀,七十二座殿”之稱。

  由于年代久遠,逍遙觀破壞嚴重,現(xiàn)存建筑很少,但此觀依山就勢雄偉寵大的氣勢尢存,黃帝文化的底韻和神奇尚在,娘娘寶劍、黑龍河、老龍洞,娘娘蛋石、千年牡丹以及高原古寨、山泉瀑布把這里妝扮得既神秘又靈秀,這里青山環(huán)抱,溪水潺流,風(fēng)景秀麗,游人至此會油然產(chǎn)生一種“清心悅目飄飄欲仙”之感,自然、人文景觀的美妙組合使世人仰慕。目前這里逐步形成了以逍遙觀為中心,有30多個景點組成的黃帝遺跡游覽區(qū)。

  [備用材料]

  1:廣成子是古代傳說中的有道之士,很有見地,甚至于無所不能,《封神演義》中有他下山降妖除魔的描述。

  2: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其父叫少典,為有熊國的國君;其母叫附寶,有一次其母到郊外游玩,忽遇大雨,一道電光纏其身很久才離開,繞北斗而去。次日附寶感而受孕,懷胎25個月才生下黃帝,起名叫云。傳說他落地能語,性情和善。長大后以姬水為姓,叫姬云。黃帝戰(zhàn)敗蚩尤后,長江流域的其他部落紛紛歸順黃帝,他便在釜山大會天下諸侯,被推舉為天子,完成了統(tǒng)一中華的不朽功勛。并且制訂了以蛇為主體,以魚鱗為鱗,以魚尾為尾,以獅頭為頭,以鹿角為角,以鷹爪為爪的動物為新圖騰,命名為龍。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即由此而來。

  3:馬溝村名緣于《莊子*徐無鬼》記載的黃帝拜訪大隗的故事。相傳黃帝聽說大隗很有才干,就去拜訪他,當時同行者還有方明,昌寓,張若,昆閽,滑稽等,連黃帝共七人,行到馬溝地界,“七圣皆迷,無所問途”。正在焦急之時,見溝坡有一牧童子,年齡不過十幾歲,是所謂“黃口小兒”。黃帝心存疑慮,又找不到別的人,只好問他:“你知道具茨山吧?”牧童說:“知道。”又問:“你知道有一位高人叫大隗的吧?”牧童說:“豈只是知道,連他的住處和常識都非常熟悉。”眾人聽了都很驚慌:“這么小的年紀,言談話語卻又如此歷練老成,豈是一般牧童子么?”黃帝于是請教牧馬童子說:“你如何有這么廣博的見識呢?”牧童子說:“我從小游于六合之內(nèi),后來有長者教我游于六合之外,故此知事多矣!”黃帝見牧童決非凡夫俗子,所以就向他求教“治理天下的方略”。牧馬童固辭不答。黃帝及隨從的幾位大臣再三懇求,牧馬童子才要言不繁地指點道:“治理天下,跟我牧馬一樣,唯去其害馬而已矣!”黃帝頓悟,稱牧馬童子為天師,再稽首拜時,牧馬童子已不知去向。

  從此,這條溝便叫“牧馬溝”,俗稱“馬溝”。后人曾在溝崖的石壁上刻了“黃帝問道溝”五個大字,因此,這里便成了黃帝遺跡的一個重要景點。

  黃帝暮年想要修道成仙,想起崆垌山優(yōu)美的自然風(fēng)光,覺得此山非常適合修煉,于是就帶著妻子螺祖娘娘向崆垌山走去。因黃帝和螺祖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大家都不愿意他們?nèi)バ逕挘娂娡炝?,但黃帝夫婦心意已決,眾人無奈只好含淚送行,君臣走了一程又一程,難舍難分,走到一村莊,黃帝不忍再讓大家受累,就堅決同大家告別,于是辭別眾臣,攜妻向崆垌山步行而去,眾臣見黃帝夫婦越走越遠,只好在這里散架回朝。由于黃帝在此散架登程,后人便將此村叫做散架村,黃帝夫婦繼續(xù)前進,覺得口渴,恰巧路遇一井,但水太深無法取水,黃帝就說:“要是井水能淺一點就好了。”話音剛落,就見井水上涌,馬上就淺了,黃帝大驚,認為是上天讓黃帝修煉才這樣幫他的。于是后人稱此地為淺井,一直流傳至今。

  相傳黃帝在攝政之前,南方有蚩尤族,兄弟81人,皆銅頭鐵額,能造刀戟大弩,威震天下,不仁不慈,濫殺無辜,侵凌中原。最終黃帝降伏了蚩尤。

  逍遙湖

  大家眼前這一泓清水就是逍遙湖了。它是有逍遙河之水匯集而成,這條河雖不大卻是一條神奇的河。因為古時候這里是原始森林,河水從叢林中穿插而過,流到這段地段稍微有些疏朗就聚集成湖,湖水清澈見底。有三個神奇的特點,第一是大約有幾百米長的一段河水,晚上會泛出一種銀綠色的光,距兩岸百步之外都能看清河中的石頭和岸邊的葦草。夏日夜晚,許多青年男女都喜歡到這里洗澡、納涼、唱歌、跳舞,為的是享受“夜光湖”那種不是燈光勝似燈光,不是月光勝似月光的神秘情調(diào)。據(jù)專家實地調(diào)查,認為這種河水發(fā)光的現(xiàn)象是因為河底生長有一種水藻,水藻有一處閃光物質(zhì),類似磷,在漆黑的夜晚能熠熠發(fā)出光來??上У氖沁@種藻類植物現(xiàn)在數(shù)量極少,到晚上光也不是很亮。第二是湖中沒有烏龜,據(jù)說是黃帝認為烏龜是不干凈的動物,所以不許它在這兒,免得把水弄臟。第三最為神奇,此湖里的魚是一種會唱歌的魚,游人只要把竹竿一端插入湖中,另一端貼近耳朵,就會聽到美妙的音樂,如果潛入水中就猶如置身于水下音樂廳在聆聽一個管鉉樂隊的演奏。各位不妨試一試。不過,能不能聽到還看魚兒愿不愿唱了。

  朱仙鎮(zhèn)導(dǎo)游詞 ·中岳廟導(dǎo)游詞 ·岳飛廟導(dǎo)游詞 ·河南嵩山少林寺導(dǎo)游詞

  [備用資料]

  此湖實為水庫,是解放后為解決山區(qū)用水問題而修建的。古時并無此湖。

  箭崖

  請大家看對面大山近山頂處,有一巨石突兀而起,立于石崖峭壁之上,高有數(shù)丈,它就是望箭石,下邊的石箭就叫箭崖。箭崖來歷久遠,說是黃帝暮年,心想修道成仙,就來到逍遙谷,見了廣成子,問廣成子在哪兒修煉比較合適。廣成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宇宙間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人應(yīng)當順其自然,不可刻意作為。”于是,黃帝便登上山崖,往空中射出一箭,毫無目標,順其自然,箭落在那里,就在那里修煉。箭射出后,黃帝便登高到高聳的巨石方向上去看,看箭到底落在什么地方。一看,那箭正向西飛的過程中忽然折轉(zhuǎn)方向,掉頭向北,落到上觀西邊的懸崖峭壁上。黃帝心想,這是天意,就順其自然吧,便在懸崖上鑿了一個石洞,住在里邊修煉起來。這條洞就是現(xiàn)在的“得道庵”,射箭的地方叫“箭崖”,看箭的巨石便叫“望箭石”。這個故事雖然有一些神奇,但也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人生有時不可強求,順其自然方為上策。

  逍遙泉

  各位朋友,這就是逍遙泉。當年黃帝及后來所有在此修煉得道的人都是飲用此水,由此可以看出此泉不同凡響。此水清冽甘甜,據(jù)化驗里面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是純天然的礦泉飲料。常飲此水可滋陰壯陽,延年益壽,附近村子里無絕子孫者而且多長壽者,與此有很大的關(guān)系。所以,村民稱水為神水。更為神奇的是這里面的泉水終年不涸不溢,旱天不干,澇天不升,水面始終同泉口保持一米左右的距離。來!嘗一口仙水吧,解解渴,攢攢勁。

  逍遙河

  大家看逍遙泉南有一峽谷,谷兩岸綠樹茂密,怪石參差,忽有泉水從隙中流出,聚而成潭,其源乃池塘之水由地下潛流而出也。潭水由石隙間溢而成數(shù)股細流,自亂石中擠出,似水蛇蜿蜒游動,形成小溪,前流百余米,河水突然斷折,溪水尺怕不及使性,已墜入另一水潭。然后又在亂石堆中東鉆西突,幾經(jīng)掙扎,再匯成溪,涓涓前行,汩汩細吟,呈怡然自得狀。猝不及防間,兀自又有巨石攔道,小溪機警回避,躲閃著從旁邊繞過,不料又誤入石窟。幽暗中幾經(jīng)磨難,總算從一豁口逃出,卻隨即掉進另一石潭。再從石潭涌出時,已經(jīng)變得比較雄健,比較自信,在石堆間鉆出鉆入,頗顯幾分自如。及至躍入黑龍?zhí)?,再從大石棚下轟然而出,回首細數(shù),短短五里路,卻經(jīng)歷一十三次跌巖,十三個石潭,雖說不易,倒也別顯情趣。無怪乎人們喜歡“五里十三潭”,也無怪乎游人樂于探尋逍遙源,因為它帶給游人了許多人世的感悟和思考。

  白爺洞

  對面就崖而建的石洞為白爺洞。據(jù)說土地在此修煉成仙后,廣招徒弟,聲名遠播,法術(shù)很靈,為世人所敬重。相傳,土地爺?shù)膬蓚€徒弟去趕考,路遇疾病,無法及時趕到京城。無奈之中就求救于師傅。白爺說:“去吧,沒關(guān)系。“二人忐忑不安地又上路了。剛到京城就聽說考場失火了考試推遲舉行。二人順利的參加了考試,并且考取了功名。

  劍橋

  這座古磚橋就是劍橋,它是逍遙觀上觀與下觀的分界線。橋的北邊叫上觀,橋的南邊叫下觀。逍遙河在上古時候本沒有橋,河谷兩岸都是參天古木,互助交叉,枝干重疊,搭架一起,平鋪成了一種天然的“樹橋”,道士們就從樹橋上走過,從東岸走到西岸,從西岸走到東岸;從下觀走到上觀,從上觀走到下觀,倒也十分方便。一天夜里,天降暴雨,突然一聲巨響,好似天崩地裂,逍遙河陡然裂開,變得又深又寬。河?xùn)|落下一股瀑布,一連三跌,跌進黑龍?zhí)?,然后又涌入逍遙河向下流去。河西岸的峭壁上,也落下一道瀑布,飛流直下,懸掛200多米,一頭栽進逍遙河里,兩瀑相匯,鼓鼓蕩蕩,向下奔去。上觀下觀也被隔斷了,兩岸 道士沒法來往了。

  于是,道士們便在逍遙河上砌起了一座石拱橋。沒成想,這拱橋的橋基下邊是一塊“翻身石”,群眾都說是“活石頭”,三年兩頭翻身,有時向左滾,有時向右滾,總時把石橋滾塌。一天,黃帝從這里經(jīng)過,正碰了那“翻身石”正在躬腰,便在自已腰里抽出劍,猛力向“翻身石”刺去,只聽“哧”的一聲,那“翻身石”便被釘死在那里,永世不得翻身了,道士們怕那“翻身石”以后某一天又會反省過來,重又興風(fēng)作浪,禍害百姓,就祈求黃帝把寶劍留下來,永不拔出。同時,又派黑、白、青、黃四條石龍護住拱橋的四個橋腳,使石橋永遠安如磐石,牢固如鑄。

  此后,人們便把這座橋稱作“劍橋”,也有人叫它“寶劍橋”?!啊鼻埃迕襁€能見到寶劍,可后來不知是誰把寶劍給偷走了,現(xiàn)在只能看到一個劍鞘了。

  備用資料:

  1:此橋建于唐朝。

  2:劍鞘位置在橋的下面,可帶游客從逍遙河上看后,沿河而上。

  黑龍?zhí)?/p>

  黑龍?zhí)妒清羞b觀中最大的石潭,潭大數(shù)十丈,三面石崖,有二跌瀑布從老龍拐奔涌而出,直瀉潭中。潭后有石棚,寬大如房,棚內(nèi)為石洞,直通后山老龍洞。據(jù)說曾有牧羊人在老龍洞避雨,丟失一只羔羊,第二天卻從黑龍?zhí)洞笫锵裸@出來。潭前有巨石數(shù)塊,將潭水分割成許多細流從石堆中擠出來,如蛇行般沿卵石隙曲折爬行,艱難前流數(shù)十米,方匯集成溪,又前行成河,越劍橋奔騰而下。

  潭中產(chǎn)黑魚,刺少、肉肥、味鮮,為逍遙觀特產(chǎn)之一。另有潭魚,俗稱老鱉或元魚,個大如瓷盤,重約五斤左右,清蒸后湯白肉嫩,為上佳補品。鱉甲焙粉,配以草藥,可使花甲男女重返第二春,精力充沛,面色紅潤,皮膚光滑,平復(fù)皺紋,因此,常有善釣者圍潭垂釣。

  得道庵

  大家看懸崖峭壁上有一石龕,里面是一天然洞穴,外面用琉璃瓦鑲了門楣。門楣上方有碉石橫出如檐,下方則立壁陡崖,兩旁山石也如刀削一般,門外并無方墳空地,四周又無石徑可上,唯見洞懸于半空。因此,山民呼之“懸空洞”。這就是黃帝向廣成子問道處,俗稱“得道庵”。

  黃帝在此得了什么“道”呢?文獻記載,黃帝治理天下十九年,令行天下,享有極高的威望。這時候他聽到了廣成子在崆洞山石室中修煉成仙的故事,就往崆峒山來拜訪他。黃帝說:“我想攝取天地精華,使五谷豐登,來養(yǎng)活天下百姓;我還想掌握陰陽變化,來驅(qū)使萬物,聽說先生您明達‘至道’,請問‘至道’的精粹是什么?廣成子說:“你要問的東西,乃是萬物的本質(zhì),你要掌握的東西,卻是事物的殘渣。自從你統(tǒng)一天下、做了中央大帝之后,便沾沾自喜,不問政事,娛樂耳目,滿足口腹,變得庸俗淺陋起來,我怎么好跟你談‘至道’呢?”黃帝聽后,只好退回,另筑別室,鋪了白草,獨臥其中,靜心反省,追思過錯。舍棄了華麗的宮殿,撤去了貼身的侍從,毀掉了迷亂的樂器,撤消了美味的佳肴,以一顆百姓的心反省自己的過失的確太大了:“云氣還沒凝聚就下雨,候鳥不到季節(jié)就遷飛,草木不待發(fā)黃就調(diào)落,這些都是咎由自取的報應(yīng)啊!”從此洗心革面,清心寡欲,順乎自然,胸?zé)o雜濾。三個月后,他又去見廣成子。廣成子聽了黃帝的自省后,高興地躍起身子說:“好!如今我可以告訴你‘至道’了。‘至道’的精粹,深遠有味;‘至道’的極致,靜默宛潛。目無所視,耳無所聞,心后所求,持守你內(nèi)在的虛靜,摒棄外界的紛擾,你便可以進入光明的境界,到達‘至陽’‘至明’的根源。天地各司其職,陰陽各居其所,萬物就會昌盛。”黃帝深悟地說:“那就是天人合一了。”文成子說:“對!但我要告訴你,‘至道’沒有窮盡,人們卻以為存在著終結(jié);‘至道’深不可測,人們卻認為可以究極。這種想法也是違背‘至道’的呀!”于是,黃帝便放棄天子之尊,舍棄人君之貴,隱居崆峒山中,不知歡樂,不知憤怒,不知生存,也不知死亡,一心修煉,終獲‘至道’,升天而去。

  三皇殿

  逍遙觀的三皇殿不是人們平常說的“天皇、地皇、人皇”殿,而是三個皇帝敕修的“皇家宮殿”。這就是“玄宗殿”、“仁示殿”、“乾隆殿”,也叫“三鑾殿”。

  玄宗殿建于唐朝開元年間,建在逍遙觀的最后邊。從黃帝得道庵沿峭壁往上爬,走到玉女池,再上觀北頂,在廣成子城里邊,有一座大殿,臺基高兩米“五色石”。大的如石頭,小的如橡子、如櫻桃、如貓眼。光滑明潔。放入水中,五彩繽紛,似珍珠,像瑪瑙,賽美玉。更有彩色之中間帶各種花紋者,像樹木,像山水,像人物,像花卉,奇珍異常,名日“畫石”,汪價在《中州雜俎》中說,他曾在陽翟馬氏家中見一五彩石,大如橡子,外觀純白色,置水碗中則有圖畫映現(xiàn),有一綠衣少將,騎赤兔馬,作回首張弓樣。人之眉目,馬之鬃毛,清晰可見,實足珍奇。

  時至今日,前往游玩者多揀拾而為紀念,也有畫石家專門挑選罕見者作為收藏。

  摘星樓

  請大家往東看,一孤峰插天,東西皆谷,下有谷水,向南匯入麻地川。從西谷攀援而上,逾十八盤,達于巔峰,則見陰側(cè)壁立千仞,陽側(cè)群山百態(tài)山頂有自然生成之石椅、石斗、石箕等,民眾稱為金椅、金斗、金簸箕。這些都與黃帝有關(guān),是黃帝撒下的遺跡。關(guān)于此峰群眾中流傳了一則故事。說是很早以前,摘星樓山下住著一戶窮苦人家,有老兩口和一個十五歲的兒子王林,老兩口子得了瘟疫,借了財主李三的錢,病還沒好,李三就逼王林去他家扛長工抵債,王林上山給財主砍柴,遇上下雨就躲到山頂,朝天舉籃,按仙翁交待,拜了八拜,然后將一顆流星摘到籃里。王林把星星往雙親上一照,二老立刻康復(fù)了。王林手捧星星,挨家治病,全村病人,一夜痊愈。五更時分,王林按仙翁囑咐,捧籃上山朝北八拜,舉起籃子,只見一道白光,神星又飛上天去。財主李三聽說王林得了神星,便要去給他醫(yī)治。怎奈星已歸天,財主無計可施,當晚咽氣死去。村民為了感謝王林,便在山頂修了一座小廟,命名為“摘星樓”。

  牡丹巖

  牡丹巖在淺井鄉(xiāng)白石巖自然村,南距禹縣市區(qū)28公里。因該村北靠“摘星樓”,摘星樓山體結(jié)構(gòu)有一種奇異的白色花岡巖,其中夾有許多海底的泥沙和魚蝦化石,群眾便稱該村為“白石巖”。白石巖緊靠在摘星樓北坡,東西南三面環(huán)山,北臨山溝,林木茂密,花草蔥蘢。十幾戶人家鑲嵌在一個美麗的山坳之中,很有幾分“深山藏古寺”的感覺。白石巖村子不大,然而吸引人千里百里來參觀的“新奇之物”卻不少。首先是一個“水簾洞”,緊挨在村子西北角,沿山溝、順小溪往里走,不過幾十米之遙,忽見一天然洞穴,有數(shù)丈闊大,崖頂前伸如棚,岌岌欲墜。巖縫交織如網(wǎng),構(gòu)成葉脈狀圖案,令人奇譎難名。加之巖縫間長滿小草,開滿粉紫色和淡黃色碎花,把崖 洞妝扮的花蔟錦繡,使人晃然如走進童話世界一般。洞頂巖棚上有細泉如麻,絲絲縷縷從空中飄落下來,似斷似連,如珠如煙,輕輕柔柔。確如一幕水簾,溫柔而親適;絕不像一道瀑布滾跌而下,那么粗野,那么狂暴,那么大煞情趣。

  在巖石錯落間,又有三泉,叫“牡丹泉”水柔軟細膩,據(jù)說女孩子用此水洗臉洗手可使皮膚光滑白嫩。牡丹仙子生來皮膚干澀粗糙,就是因為常用牡丹泉水洗澡,后來就變得“肌膚晶瑩”、“軟玉溫香”。“王母泉”是王母娘娘專為男女不孕之人從“靈泉”引來的“孕水”,喝了可以生貴子。“明目泉”人人都喜歡,泉水清得發(fā)藍發(fā)綠,清爽宜人,用之拭目洗眼,可治眼疾,不長翳子不長雀斑,少不近視老不花,女人不爛眼圈,男人不得白內(nèi)障,所以到明目泉洗眼的人絡(luò)繹不絕。許多人名日旅游,實際是為治病而來。

  白石巖最新奇的當然是那株“千年白牡丹”,它倒掛在山巖上,根扎在石縫中,一絲土不見,居然活了一千多年,而且長得很旺盛。每年4月10日開花,花朵都是單數(shù)。稀罕的是,憑所開花朵的多少,可以預(yù)測當年的收成好壞。更稀罕的是,白牡丹有自我保護能力。有一年白石巖春會,一男子當著許多人的面伸手去折一枝牡丹花,手剛挨到花枝,頓覺手臂麻木,便趕緊把手縮了回來。另一男子不信,也伸手回來。另一男子不信邪,硬是折下一枝,手臂紅腫了三個月,幾次來燒香贖罪,紅腫方消。后來人們便在牡丹樹旁建了一座小廟,內(nèi)祀牡丹仙子。凡是被牡丹仙子看顧的女子,都有能終身保持貞潔,不被壞人欺負。

  白牡丹西邊10米,長了一棵“仙人樹”,看外表與滿山坡的老姜樹沒什么兩樣,但有兩點非常特殊:一是別的姜樹冬天都落葉,這棵姜樹冬天不落葉,四季長青。二是這棵樹葉顏色深綠,摘一片貼在眼角可去魚尾紋,貼在眼下可除眼袋,讓人永遠保持年輕人狀態(tài)。

  這么好的地方相信大家不會失望。


河南導(dǎo)游詞相關(guān)文章:

1.河南導(dǎo)游詞精選

2.簡短的河南導(dǎo)游詞4篇

3.導(dǎo)游詞大全

4.河南省龍門石窟導(dǎo)游詞

5.河南風(fēng)景名勝介紹

4104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