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旅游古跡導游詞
福建旅游古跡導游詞
福建,簡稱“閩”,省會福州。福建位于我國東南沿海,東隔臺灣海峽與臺灣省相望。陸地平面形狀似一斜長方形.今天學習啦小編為大家?guī)砀=糜喂袍E導游詞。
福建旅游古跡導游詞篇1
南普陀寺是中國古代建筑物之一,大雄寶殿石柱上有副對聯(lián):"經(jīng)始溯唐朝與開元而并古,普光被夏島對太武以增輝。"這副對聯(lián)將寺廟開基的年代和地理位置說得清清楚楚,那就是說寺廟在唐朝就有了,距今也有1200多年;寺廟對著南太武山,真是風水寶地。據(jù)說該寺是唐代首先到島上開發(fā)的陳氏族人所建,五代時,稱泗洲院,宋初叫無盡巖,后該名叫普照寺. 普照院,元代至正年被毀,明洪武時重建,明末又毀于兵火,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由統(tǒng)一臺灣的施瑯將軍重建。因與浙江普陀山普濟寺同觀音菩薩,又地處普陀山之南,故稱南普陀寺,是目前國內僧人較多的寺廟。南普陀寺坐子向午,依山面海,呈中軸線遞次向上,主體建筑有天王殿,鐘鼓樓,大雄寶殿,大悲殿,藏經(jīng)閣,向左右對稱展開,依次層層升高,層次分明,俯仰相應。東西二側依次升高的廡廊,回護著三殿,形成一個整體,雄偉壯觀。南普陀寺原為"臨濟宗"一派世襲主持,1924年起,該為十方叢林選賢制,選撥賢者為方丈。自那時到至今已選任了11任方丈。
南普陀寺改革開放后增加了活力,得到了政府的扶持,也得到了十方信善的捐贈。80年代以來,所有堂院都翻修一新,還新建了一批設施,主要有:海會樓. 普照樓. 方丈樓. 太虛圖書館,兩座山門以及閩南佛學院的教學樓. 僧舍樓,還有佛教協(xié)會的辦公室. 上客堂,會客樓。1992年在般若池畔,新建了一座氣勢宏偉的大禪堂,堂高三層,八角重檐飛脊,圍以白石雕欄,精巧嚴密,富貴堂皇。現(xiàn)在的南普陀寺是建寺以來最為昌盛的時期,是閩南乃至福建最為流光溢彩,金碧輝煌的寺院!南普陀寺院內以及后山五老峰前,都留下歷代許多摩崖石刻和多塊碑記,主要有明太常寺卿林宗載的"飛泉",清施瑯將軍的"為善最樂",以及抗荷將軍沈有容等的題刻和光緒三十四年美國艦隊訪問廈門的刻石,都提供了歷史的見證。
福建旅游古跡導游詞篇2
海月巖位于漳浦縣沙西鎮(zhèn)境內,距縣城綏安鎮(zhèn)約45公里,驅車可直達巖下。
海月巖具有悠久歷史,寺殿始建年代不詳,無從考證。它重建于宋咸淳年間(公元1265年至1274年),明代經(jīng)再修繕,保存較好。
海月巖路旁有一口小潭叫羊角潭,水澈清洌。由于所處位置特殊,每逢中秋之夜子時左右,明月映照潭中,月光恰巧正折射到山上巖寺寶殿中釋迦牟尼佛的胸膛上,古人稱為“月照禪心”、“月升朗佛”,其余時間則不可見,堪謂奇觀,海月巖也因此得名。
海月巖的山門別具一格,由兩塊長形石條斜立互倚構成三角形的山門,名曰:“不二門”。因四周巨石重疊,游人上山入寺,必經(jīng)此門,沒有第二條通道。山門兩側刻有楹聯(lián):“青蓮布地開三島,巨藕通天只一門”。游人過了山門,一眼便望見修建于天然大石洞中的海月巖寺。
“海月巖好風景,石頭蓋屋頂”這是當?shù)厝藗黜灥乃渍Z,也形象地概述了海月巖寺廟內建筑的特點,它們的屋頂大都由一塊石頭直接蓋成,真是渾然天成。海月巖寺又名海月庵,供奉釋迦牟尼坐像及十八羅漢。寺殿規(guī)模雖不大,卻構筑精巧,裝飾美觀,其殿頂是一整塊花崗巖大石板,據(jù)介紹長約50米、寬約20米、厚3至5米,重達數(shù)百噸。大石板下兩側,有石壁支撐,寺門石柱上有副以“海月”藏頭的聯(lián)語:“海氣凝云云氣結成羅漢相,月光映水水光返照菩提心”,生動描述海月巖的奇觀勝景。
寺前有塊巨石,巍然兀立,上刻有“落伽境”3個大字,下雕觀音菩薩浮像,旁有題詩:“峰外長江不盡流,巍巍片石幾春秋;自從題刻觀音石,萬古清風應祈求。”成了海月巖十景之一。民間傳說觀音下凡現(xiàn)身于此,經(jīng)常有善男信女在此祈求平安幸福。海月巖背靠金剛山,面朝東山灣,怪石嶙峋,洞穴密布,芳草凄凄,綠樹蒼蒼,是個可觀山望海賞石探洞的旅游勝地。
海月巖有摩崖石刻60多處,大都為宋朝文人墨客所題,有的雄渾有力,有的清秀雋永,給人以深刻印象。過寺殿,繞巖障,鉆洞穴,登陡嶺,趣味盎然。上到?jīng)鐾?,極目遠眺,一覽秀色。沙西鎮(zhèn)縱橫交錯的道路、星羅棋布的田園房舍、煙波浩渺的大海以及屹立于江流中著名的石礬塔,盡收眼底,構成一幅美麗動人的風景畫。
福建旅游古跡導游詞篇3
崇武古城:我國現(xiàn)存最完整的花崗巖濱海石城-崇武古城,位于惠安崇武半島上。是我國古代東南海疆的一座抗倭名城。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崇武半島在我國古代的海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為防備海盜倭寇,江夏侯周德興在崇武建造城池。初筑時,明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倭寇攻城六晝夜,城被攻陷,百姓生命財產(chǎn)遭到嚴重損失,鑒此教訓,勸募大修。明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四月,福建總兵抗倭民族英雄戚繼光屯兵在此,興修城防,演武練兵,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軍事制度和城防設施。清代又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整修,這時全城周長2567米,南北長500米,東西寬300米,基寬5米,墻高7米,有窩鋪26座,城堞1304個,箭窗1300個。四面設門,東西二門筑有月城,城墻上有烽火臺、了望臺和這放銃炮的虛臺。城墻有二至三層的跑馬道四城邊各有一潭、一井和通向城外的涵溝。城內原建有捍寨、墩臺、館驛、軍營和演武廳等,構成一套比較完整的軍事防御體系。
此后,城防已失去軍事上的作用,又因長期廢棄,城墻失修倒塌。1983年,由國家撥款進行全面修復。歷史上曾經(jīng)為國立下不朽功績的古城,又屹立于崇武半島上。1987年舉行“崇武古城創(chuàng)建六百周年紀念活動”及學術討論會,引起了中外學者的巨大興趣,它是民族的驕傲,歷史的豐碑。
猜您感興趣:
1.福建古跡導游詞
3.福建旅游導游詞
4.福建導游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