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 > 學習方法 > 通用學習方法 > 學習方法指導 > 再別康橋教學反思

再別康橋教學反思

時間: 慧珍791 分享

再別康橋教學反思

  相信每一位語文教師們都會喜歡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這么一首有沒得散文詩歌吧?教師們在教授完這門課程后想必會有很多感想吧?以下是由學習啦小編收集整理的《再別康橋》教學反思,歡迎閱讀!

  《再別康橋》教學反思(一)

  教學完《再別康橋》已經(jīng)近一個星期了,也到了非反思不可的時間了,不然,再過幾天,恐怕想反思也不得了。

  上公開課,我不喜歡事先的演練,我喜歡的是現(xiàn)場直播。這樣的課堂才是真實可信的,而不是虛假的做課。

  課堂的起初階段,完全是按照我事先設計好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有條不紊地向前推進。初讀,讀準語音,一切順利,再讀,讀出節(jié)奏,也沒問題。但這個環(huán)節(jié)過后的一個問題,使課堂出現(xiàn)了插曲,我設計的問題是:這首詩有什么特點?我本來是想讓學生在讀詩過后,體會詩歌節(jié)奏鮮明音韻和諧的特點,但由于在設計問題時,沒有給它加上適當?shù)南拗?,使得學生在理解時出現(xiàn)了偏差。有學生回答,這首詩有三美,那就是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這跟我事先設計的答案有較大的差距,本來這個問題并沒有太大的難度,由于設計時考慮不周,因此,我要把我的設計意圖告訴學生,引他們回到我的思路上來,花了一點時間。高老師在評課時建議,不如,就順著學生所說的思路繼續(xù)下去,高度肯定學生的見解,然后,當場修改教學步驟。他說得很有道理,不過,風險也很大,在那么短的時間里,迅速對教學設計做那么大的調(diào)整,恐怕我力所不能及,另外,課件已經(jīng)做好,臨時調(diào)整步驟,也不現(xiàn)實。如果在平時上課,完全可以這樣去做,不必考慮課件的修改問題,平時的教學時間也好掌控,快一點,慢一點都無關緊要。這個小插曲告訴我,在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時,考慮更周到一點,真正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確實很有必要。這個問題這樣改,也許針對性更強一點:通過朗讀,我們發(fā)現(xiàn)這首詩歌在節(jié)奏,音韻上有什么特點?

  三讀,讀出情感,這個環(huán)節(jié),我請起來的學生朗讀水平不夠高,比前幾個同學都差,不僅語音問題還存在問題,節(jié)奏,情感都不太理想。事后,評課老師也都提到了這個問題,說讓這個學生讀書,正好把你前面“兩讀”都否定了,更不要說更高層次的讀出情感了,作為老師你完全可以先讓這個同學來進行初讀,然后,再逐漸請出朗讀水平更高的學生,形成梯度,效果要好很多。這個意見我不認同,我覺得這就是最真實的課堂,這就是最真實的學生水平,我想呈現(xiàn)的就是這種真實的狀況。不是老師一堂課,就可以達到實現(xiàn)預想的效果,教學工作任重道遠。我也不必因為是公開課,為了達到所謂的教學效果,而刻意回避學生的實際。

  在理清詩歌的情感脈絡時,我對學生的估計不足,原本以為兩三分鐘就能搞定的問題,結果,花了近十分鐘才勉強結束,這個地方出現(xiàn)的冷場也是我事先沒有估計到的。我覺得,畫面內(nèi)容的概括對于高中生來講應該不會成為大問題,何況,我還可以作些引導性的提示。可是,課堂跟我想的就是有差距。課前的眼保操大約占去了三分鐘的時間,這里,又比預計多花了五六分鐘。這個地方的時間過長直接導致,時間非常緊張。在把詩歌的“三美”點到之后,做意象分析的時候,就沒有時間了。評課時,滕老師對此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老師的誘導性太強,以自己事先設計好的臺詞,誘導學生,不利于課堂的生成。我認為他的說法很有道理,這也正式預設課件教學的不足之處,很難讓學生有自己的主張,實際上是老師的預設代替了學生的思考。這應該成為運用多媒體教學研究的課題,即多媒體課件和課堂的生成關系問題,讓多媒體也和學生能夠產(chǎn)生互動。

  在詩歌繪畫美的分析時,我挑選了一些很漂亮的圖畫,并盡量與詩的畫面相吻合。這個環(huán)節(jié),是詩歌畫面美的再現(xiàn),時間不長,畫面的轉換很快,學生邊讀邊賞,很容易進入詩境,效果顯而易見。評課時,滕老師認為,這個地方是老師以自己對畫面的理解代替了學生的想像,不利于學生想像力的培養(yǎng)。這個環(huán)節(jié)如何改進,值得我認真思考。

  總之,上好一節(jié)公開課,是不容易的,需要從多個方面進行綜合考慮,尤其是要對課堂上可能出現(xiàn)的情況,要能預判,這樣上課時才會心里不慌,游刃有余。

  《再別康橋》教學反思(二)

  《再別康橋》第一課時

  我領著學生先回顧了《雨巷》說到情感有提到作者戴望舒,當然詩中情感與作者情感是分不開的,然后提到徐志摩,在兩個人的對比中進入徐志摩的心靈世界,通過徐志摩的經(jīng)歷和詩篇說明他的一生中都是在對“愛”“美”和“自由”不斷地追求著,更多的有介紹了“康橋對徐志摩的影響”進入《再別康橋》。這節(jié)課重點還是指導學生讀詩,把握情感,聽錄音,再讀。我一直在想:第一課時我們都是按照常規(guī)的思路教學,有沒有更好的方法,我現(xiàn)在沒答案。

  《再別康橋》第二課時

  這節(jié)課主要分析《再別康橋》里的“意象、意境、情感”,也就是主要解決“新詩派”中提到的“繪畫美”。我們這節(jié)課開始還是讓學生讀,點評,然后聽錄音(不帶視頻)主要讓學生感悟。接下來讓學生分組討論概括這首詩七節(jié)的每一幅畫面,派小組代表到黑板上把自己組討論的結果寫下來。學生很棒,都能積極參與討論,概括的畫面也很美。下一個環(huán)節(jié)就是讓學生自由發(fā)言,談談自己認為最美的畫面并說說原因,主要從“意象、意境、情感”入手。學生回答的也很好。

  趙潔老師聽了我和朱麗霞老師的課之后,我們又在一塊討論了一下。說到第二個環(huán)節(jié)設置的很好,但有一個缺陷,就是不能把作者的情感變化體現(xiàn)出來,如果要體現(xiàn)情感變化還必須按順序逐節(jié)分析。所以我們倆的的還得把每幅畫面在連起來,讓學生體會情感變化。如果按順序將的話,這個重整畫面的步驟就可以省略了。確實如此,下節(jié)課我們還得捋順圖片,感悟情感變化。

  《再別康橋》第三課時

  在這節(jié)課的開始,我領著同學回顧了這首詩的情感,然后捋順了畫面體會了情感變化,把上節(jié)課做了一個小節(jié),這節(jié)課就分析了新月詩派的“三美”主張中的“音樂美、建筑美”。然后讓學生想他們學過的或者知道的關于離別的詩句,又跟本詩做了一個比較。之后我們有拓展了徐志摩的兩首詩,加深一下徐志摩在同學們心中的印象。

  由于把上節(jié)課的“零亂”的畫面做了一個整合,所以這節(jié)課再體會作者情感變化時,學生就比較輕松的體會了出來。

  《再別康橋》教學反思(三)

  本節(jié)課最大的優(yōu)點我想應該主要是通過多媒體輔助手段,提供大量與《再別康橋》有關的信息。很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具體表現(xiàn)如下:

  1.創(chuàng)設情景,誘導思維,激發(fā)興趣。

  我在導入課文和介紹徐志摩時,通過播放歌曲《再別康橋》,附上劍橋的風景圖片, 緊接著出示3張徐志摩的照片和播放《海上名人錄--才情徐志摩》視頻和情景模擬,拉近了學生與語文的距離,逐層推進,讓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中激發(fā)學習《再別康橋》的興趣。

  2.巧妙設計有梯度的問題,體現(xiàn)分層教學。

  本課的提問設計層層遞進,逐級攀登,讓學生完成教學任務。在講述意象和意境時,設置的問題是有淺入深。為的是照顧到各個層面的學生,所以有一位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能回答出“第一節(jié)在全詩中起什么作用?”這個問題后,就搶著回答下面的問題。

  3.自主探究與小組競賽相結合。

  自主學習是課堂上比較常用的方法,而且是學生學習很有效的方法,但現(xiàn)在社會更強調(diào)團隊合作,所以我設計學生協(xié)作討論這個環(huán)節(jié),希望增強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以期達到較為理想的教學效果。

  4.注重誦讀的學習方法指導。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F(xiàn)代教育更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發(fā)展能力,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教學生“學會”,而且還要教學生“會學”。要用各種方法教會學生“怎樣學”,“制衡”及評價的方法。

  在這節(jié)課中,我很強調(diào)學生的誦讀的學習方法的學習,效果還不錯。有一個音色比較好的學生,在配樂播放鋼琴曲《神秘園》時,朗誦出了詩歌那種特有的感覺。

788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