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索寓言優(yōu)秀教案設計教學反思
《伊索寓言》這篇寓言相信很多孩子們從小都會有所接觸過,但是教師們應該制定怎么樣的教案設計去進行授課嫩?以下是由學習啦小編收集整理的《伊索寓言》優(yōu)秀教案設計,歡迎閱讀!
《伊索寓言》優(yōu)秀教案設計篇一
知識目標:了解寓言的一般特點。
能力目標:感受故事主人公形象,感悟寓意。
情感目標:培養(yǎng)學生對寓言的喜愛,從故事中學會做人。
教學過程:
一、復習。
用簡潔的語言說一說其中一兩則故事的主要內容。
二、精讀課文。
(一)《狐貍和葡萄》。
1.引導學生觀察插圖,抓住文中關鍵詞語來體味葡萄的誘人。
2.一只狐貍看到了,讒得直流口水,他是怎樣做的?能通過想象說具體嗎?
3.盡管狐貍想盡了各種辦法,但還是白費勁。如果是你,你會怎樣想,怎樣做?
4.狐貍是怎樣說的呢?為什么這樣說?
(“這些葡萄是酸的,不好吃。”虛榮心強、愛面子、生怕別人笑話;自己無能為力,卻又不敢承認,表里不一。)——即狐貍的形象
5.讀一讀課文結束的話。想想這句話在故事中起什么作用?(揭示了道理,畫龍點睛)
6.理解寓意。
(1)齊讀第三自然段。(聯(lián)系狐貍想吃葡萄的讒樣兒,狐貍的言行,剛才分析的狐貍的形象。)體會寓意。
(2)現(xiàn)實生活中你還想到了哪些類似的話語?
(3)對于這些不良話語和心理,我們應該怎樣對待?
(二)《牧童和狼》。
1.集體讀第一自然段,指名說一說你讀懂了什么?
(主人公是牧童,任務是在村邊放羊。閑得無聊,大喊“狼來了”,拿村民們的“驚慌失措”取樂。)
2.到底有沒有狼?
(理解反問句:哪里有什么狼!注意它的標點,說說為什么不用“?”而用“!”。)
明明沒有狼,孩子為什么說“狼來了”?
(理解“驚慌失措”,給“措”選擇合適的字意)
3.你覺得牧童“好幾次”大叫“狼來了”,是什么行為?
( 欺騙、撒謊、不誠實、不老實。)
4.引讀第二自然段,村民們好幾次上當受騙后,會怎么想?怎樣說?
(村民們知道牧童在撒謊,不愿意再上當。)
5.以后村民們再聽到“慌忙大叫”后,會怎樣想?怎樣做呢?牧童的結果會是什么?
6.小組之間討論:牧童是一個怎樣的人?
7.集體朗讀課文最后一段。
8.牧童說謊的結果是什么?
現(xiàn)實生活中你遇到過類似的人和事嗎?
讀了這則寓言,你想對那些說謊的人說些什么?對自己說些什么?
(三)《蟬和狐貍》。
1.學生小組討論交流:“圈套”本來指什么?在本則寓言中指什么?
(使人上當受騙的、壞的、害人的計謀、計策,陰謀詭計。把蟬從樹上騙下來,吃掉他。)
2.怎樣騙的?
(細讀第二自然段。并畫出突出表現(xiàn)狐貍會騙的詞語。)
朗讀狐貍的話。
3.這是一只什么樣的蟬?從哪里看出來的?他是怎樣想?怎樣做的?
(細讀課文第三、四自然段。用不同的線畫出最能說明上述問題的內容。拓展思維:想象蟬的思考過程。)
4.對待狐貍這樣的奸詐小人,我們應該怎樣做?
5.理解寓意。
(1)這則寓言中蟬聰明在哪里?(讀“蟬和狐貍”的最后一自然段。)
(2)小組之間交流:你想對寓言中的蟬說些什么?對那些中了“圈套”的“蟬”說些什么?
(3)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則寓言的寓意。
三、對比“狐貍和蟬”與“狐貍和烏鴉”的主人公形象。
主要把握“烏鴉”愛聽奉承話,不能正確認識自己,抵不住誘惑,失去戒心。而“蟬”善于思考,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存有戒心,識破了狐貍花言巧語的險惡用心。
四、總結。
讀了三則寓言故事,你有什么收獲?
(啟發(fā)學生從文章結構和寓言寓意等方面談收獲。)
五、作業(yè)。
1.完成練習冊。
2.選讀《伊索寓言集》。
《伊索寓言》優(yōu)秀教案設計篇二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指導學生了解對比閱讀學習的基本理論和一般方法。
2.引導學生準確把握本課時主旨。并應用所了解的思維知識,學習和掌握一些科學的讀書方法。
3.引導學生了解文章獨特的思維方式,嘗試用多角度的思維方式分析文學作品或發(fā)生在自己身邊的事情。
能力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質疑解難的能力。
2.訓練學生多角度思維能力,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情感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做個文明誠信的人。
2.學習作者讀名著的方法,即依據(jù)現(xiàn)代人的生活經(jīng)驗,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重新讀解原著,并獲得新的認識。
【教學重點】
1.提出核心問題,啟發(fā)學生探究的動機。比較自己對寓言的看法與作者的見解有什么區(qū)別。
2.幫助學生通過對比研究,理清寓言故事本義和作者賦予的含義二者之間的關系。啟發(fā)思路,引導學生質疑、探究和創(chuàng)新。
【教學難點】
試用多角度思維的方式分析問題,嘗試將這種質疑、探究的精神運用到讀名著中去。
【課前準備】
以教師活動為主。針對教學內容精心設計教學方案,尋找對比閱讀的切入點;瀏覽相關網(wǎng)站主頁搜尋信息,引用一些成語故事、寓言故事以及一些短小的文學著作,捕捉與本課時主題研究的結合點;整理主要信息,建立鏈接,搭建教學互動平臺。
【教學方法】
1.利用網(wǎng)頁大容量的優(yōu)點,引導、歸納、呈現(xiàn)一些需要學習、探究的問題。
2.提供充分的信息、補充一定量的課外知識,啟發(fā)學生的多角度思維和探究的動機。
3.討論交流法。利用好學生獨立思考、小組討論的教學方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書籍使中國幾千年燦爛的文化得以延續(xù),自從有了書,人們的生活變得充實而又生動,我們可以以讀書的方式獲取源源不斷的知識,來武裝自己的頭腦,可以以讀書的方式和英雄對話,和偉人同行。那么,我們應該以怎樣的方式方法對待我們所看的書呢?中國有句古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西方也有一句“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面對同一本著作,每個人的看法和觀點都存在著差異,是什么原因呢?(適當?shù)亟o學生一點思考的時間,教師再做引導。)
從心理學的角度講,是因為思維方式的不同而導致的。什么是思維?我國著名心理學家曹日昌先生在《普通心理學》中的表述為“思維是對客觀現(xiàn)實的概括的、間接的反映。一個心理過程,是通過分析綜合而在頭腦中獲得對客觀現(xiàn)實更全面、更本質的反映的過程。”那么對于我們讀書而言,通俗一點講,就是我們的頭腦對作品不同層次的反映。
二、介紹思維方式的基本理論
先讓我們看看思維方式有哪幾種?
思維有多種方式。從心理學的角度,通常根據(jù)思維時的憑借物或是載體的不同,來劃分不同的思維方式。人的思維能力是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的發(fā)展過程,直覺思維、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是思維由低級到高級的三種形式。
《伊索寓言》教學反思
寓言,是通過一個個小故事,用比喻、擬人等手法來說明某個道理或教訓,給人以啟示。寓言像一座獨特的橋梁,通過它,可以從紛繁復雜的五光十色的生活現(xiàn)象中,去感悟生活的內在意義。我們本課的教學目的,就是在理解寓言故事的前提下,品味寓言的語言,感受寓言的簡潔美、內涵美和語言美。
本課的三則寓言,表面上看淺顯易懂,我采用了短課文長教,淺課文深讀的方法,引導學生學會“咬文嚼字”品出內涵,品出味道。
1、體會語言文字的美。
比如,經(jīng)過“垂”和“掛”的比較,反復推敲,細細品味,精心篩選,覺得只有“垂”字最為恰當?shù)乇憩F(xiàn)了沉甸甸的成熟了的葡萄綴滿了葡萄藤的景象。小學生通過品詞品句,領悟了語言文字的優(yōu)美。
其次通過語言文字的品味,歸納出伊索寓言的特點。更進一步要求,根據(jù)其特點,開動腦筋自如地運用語言文字來改寫、續(xù)寫、編寫寓言。那就惟有老老實實、扎實實地做到“讀書為本”。所以必須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得到道理的領悟
通過品讀語言,提高學生語言的表現(xiàn)力。這樣更感性一些,能上得更有語文味。在課堂評價語言上,我更注重了傾聽和及時評價,更注重抓住細節(jié),不同角度地評價。評價的質量有了明顯的提高,減少了平日里比較隨意的評價
2、充分發(fā)揮想象。寓言故事的短小,也就常常會有一些可供學生進行想象的空間存在。
如《狐貍和葡萄》一課,狐貍會想盡辦法吃葡萄,于是我就讓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進行合理想象,學生興趣來了,盡情地交流:
有的學生說:它先助跑一段路,然后猛地跳起來,但卻失敗了。
有的學生說:它拿來一根棍子去敲葡萄,可葡萄架太高,還是不能夠著。
有的學生說:它用向葡萄扔小石子,可它的瞄準水平實在太差,一個也沒有砸下來。還有學生說:它去爬葡萄架,可支葡萄架的棍子太細太軟,它的爬樹的本領又不行,幾經(jīng)努力還是失敗了。
學生的想象力讓我欣喜,然后我再讓學生體會狐貍此時的心情,學生紛紛舉手發(fā)言。有了前面充分的理解作鋪墊之后,故事的寓意學生自然而然就說出來了
3.注意故事對比。
《蟬和狐貍》與我們曾經(jīng)學過的故事《狐貍和烏鴉》有其相似之處,但一貫被視為狡猾的狐貍在這則故事中沒能實現(xiàn)自己的心愿。抓住這個不同結局,我引發(fā)學生進行思考:為什么烏鴉會上當而蟬沒有呢?這個以舊帶新話題吸引了學生,他們便在品味故事文字的同時,自覺地探究出蟬的聰明所在,也就是故事想告訴我們的深刻寓意。
4、改編故事,深層消化。
在學完《牧童和狼》這一則寓言以后,我布置了一個作業(yè),讓學生找一找生活中的“撒謊”的小故事,寫一篇令自己反省的短文,注意學習寓言的語言之簡潔美、內涵美和語句美。“讀”“寫”是緊密聯(lián)系的,在讀中學寫,把讀中學到的寫作技巧及時運用到寫作之中,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是語文教師的又一重要責任。
看了伊索寓言優(yōu)秀教案設計的人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