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養(yǎng)成孩子好的學習習慣
在學習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學習習慣,只有養(yǎng)成好的學習習慣才能把學習學好。那么如何養(yǎng)成孩子好的學習習慣?以下是學習啦小編分享給大家的養(yǎng)成孩子好的學習習慣的方法,希望可以幫到你!
養(yǎng)成孩子好的學習習慣的方法
1、要從小節(jié)開始,持之以恒。有許多的“細節(jié)”,諸如坐的姿勢,讀書的姿勢,書寫問題等等,平時要注重把這些細節(jié)養(yǎng)成好習慣,必須注意從一點一滴的小事抓起。習慣是經過重復或練習而形成的自動化了的行為動作,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必須有一個過程,要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要從細微之處著手,需要不斷強化,需要持之以恒地滲透。久而久之,學生的習慣就自然形成了。
2、培養(yǎng)孩子認真完成作業(yè)及其他學習任務的習慣 ,要求孩子按時回家,第一件事情就是家長督促孩子及時完成老師布置的家庭作業(yè)。家長監(jiān)督孩子做作業(yè)要像上課那樣嚴格要求,避免孩子邊做作業(yè)邊玩耍。這樣做,可以減少乃至避免學習時走神或注意力渙散的情況,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率。也是幫助學生依靠自己的勞動獲取知識、掌握能力的關鍵措施,對學生人格的形成和自主能力的形成有很重要的意義。
3、培養(yǎng)孩子課前預習,課后復習的習慣。提前預習課程,把不懂的內容做好記號,等到第二天到了學??梢灾鲃酉蚶蠋熖釂枺瑢W習不懂的知識,這樣就有針對性,方向明確。復習時候抓住知識點,做好知識結構清理,重難點明白。對各科內容進行交換復習,合理安排好復習時間,達到事半功倍的復習效果。
4、培養(yǎng)孩子認真聽講,積極舉手發(fā)言,養(yǎng)成勤思好問的學習習慣。 積極舉手發(fā)言表明孩子好學,勤思好問,認真學的一面。說明孩子有上進心,有利于開拓思維,提高學習積極性;有利于提高學習成績。 同時也是培養(yǎng)和訓練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這一習慣的培養(yǎng)應貫穿在整個教學的過程中,與學習思維方法,思想能力的培養(yǎng)有機的結合在一起。
5、要激發(fā)孩子的學習興趣,增強孩子的自信心。興趣是求知的內在動力,沒有興趣,談不上什么喜好,就不會付諸行動,又哪里有習慣可培養(yǎng)呢?激發(fā)起孩子的興趣, 學習就會積極主動, 就會學得輕松而有成效,各種好習慣就更容易形成。而自信心是進取心的支柱,有了自信,興趣就更濃厚,就會對自己所進行的各項學習活動充滿希望,支撐自己直到走向成功。
6、培養(yǎng)孩子不斷總結、反醒的學習習慣。在學習的過程中,需要不時停下來,甚至回頭望,一段時間內,學習效果怎么樣,成績與不足,需要及時總結,成功的經驗,失敗的教訓,都是一種財富,通過不斷反醒,才能更好地在后一階段的學習中,逐步改進、完善、提高,才能把學習推向一個新的高度。
養(yǎng)成孩子好的學習習慣的建議
第一步:耐心發(fā)動,逐漸加速。
俗話說:“有志者,立長志;無志者,常立志”。為何常立志?原因是:很想好好做,就是做不好。因此,要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第一步就要說到做到,堅定不移。計劃每天要記10個英語單詞,就一天不落地去記;認識到寫字潦草、做題馬虎這些毛病,就在寫字、做題時嚴加注意,確保字字工整,題題復查;意識到了不良學習習慣的危害,就自動自覺地克服;制訂了學習計劃,就定時定量地去完成;決心使自己的學習成績在全班、全校的位次前移,就要千方百計地挖掘自己學習的潛能。
第二步:控制時空,約束自己。
人的行為,很大程度上受情景因素的影響。比如,一個中小學生,已經認識到打游戲機的負作用了,不想再打游戲機了,可是,一走近游戲廳就忘乎所以了,就把握不住自己了。因此,在習慣形成的過程中,在自己的自制力還不十分強的情況下,應從控制自己的活動時間和活動空間入手來約束自己的行為。在時間上,從早上起床一直到晚上就寢,都安排滿有意義的學習內容和活動內容,不讓一日虛度,不讓一時空耗。在空間上,嚴格控制自己的活動范圍,歌廳、舞廳、游戲廳、錄像廳、臺球室等游樂場所,無論自己多么好奇,無論別人怎么引誘,也不要去。
第三步:偶有偏離,及時調整。
許多同學自制力比較差,在好習慣形成過程中,或者在壞習慣克服過程中,容易出現反復、拖拉、敷衍、放任等現象,容易出現跟著感覺走的現象。這就要求自己要嚴格監(jiān)督自己,發(fā)現偶有偏離,立即作出調整。比如,發(fā)現自己的字寫得不規(guī)整了,發(fā)現上課時自己精神溜號了,發(fā)現自己沒有執(zhí)行或沒有完成學習計劃了,發(fā)現自己躺著看書、看電視了,發(fā)現自己走路或騎自行車時思考問題了......立即作出調整。培養(yǎng)習慣,就像走路一樣,發(fā)現走的路線不對,及時調整到對的軌道上去,久而久之,一條小路便踩出來了。
影響學習成績的習慣
一、尊重與欣賞老師的習慣
親其師,信其道。學生更要尊重老師,適應老師,并學會欣賞自己的老師。從現在適應老師,長大了適應社會。不會稍不如意就埋怨環(huán)境。
二、自學預習的習慣
自學是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就學習過程而言,教師只是引路人,學生是學習的真正主體,學習中的大量問題,主要靠自己去解決。閱讀是自學的一種主要形式,通過閱讀教科書,可以獨立領會知識,把握概念本質內涵,分析知識前后聯系,反復推敲,理解教材,深化知識,形成能力。
提前預習,是培養(yǎng)自主學習的精神和自學能力、提高聽課效率的重要途徑。提前預習教材,自主查找資料,研究新知識的要點、重點,發(fā)現疑難問題,從而可以在課堂內重點解決,掌握聽課的主動權,使聽課具有針對性。
三、專心上課的習慣
教與學應該同步,應該和諧,因此學生在課堂上要集中精神,專心聽教師講課,認真聽同學發(fā)言,抓住重點、難點、疑點,邊認真聽邊積極思考。哪怕是你已經超前學過了,也還是要認真聽,要把教師的思路、其他同學的思路與自己的思路進行對比分析,找出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并在這過程中,盡量多理解記憶一些東西。
四、認真觀察,積極思考的習慣
對客觀事物的觀察,是獲取知識最基本的途徑,也是認識客觀事物的基本環(huán)節(jié),因此,觀察被稱為學習的“門戶”和打開智慧的“天窗”。每一位同學都應當學會觀察,逐步養(yǎng)成觀察意識,學會恰當的觀察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觀察習慣,培養(yǎng)敏銳的觀察能力。
“觀察”這兩個字有兩層意思,“觀”是看的意思,“察”是想的意思,看了不想,不是真正的觀察,對認識客觀事物毫無意義。要做到觀察和思考有機結合,要善于提出問題,要積極思考在學習過程中碰到的問題,積極思考教師和同學提出的問題,通過大腦進行信息加工,總結得出事物的一般規(guī)律和特征。
我們觀察事物,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回答問題,一般要求達到:有根據、有條理、符合邏輯。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罔即迷惘,殆即疑惑。孟子說:“盡信書不如無書。”孟子所言之書,是專指《尚書》,今天可以理解為:對書本知識不可以全信,而應該批判地吸收。清代學者王夫之說:“致知之途有二,曰學,曰思。”這都是在強調養(yǎng)成認真思考習慣的重要性。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