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錢飯讀書筆記
榆錢飯讀書筆記
榆錢飯對生活的變化充滿喜悅之情。那讀者又是如何看待的呢?來看看學習啦小編精心為你整理榆錢飯讀書筆記,希望你有所收獲。
榆錢飯讀書筆記篇一
讀了著名作家劉紹棠的散文《榆錢飯》,仿佛把人生的視線一下子擴展到延伸子。作者以
親身經歷,吃榆錢飯為題材,從多參次,多角度,多側面地巧用對比。鮮明而深刻地反映了
農村經濟日益發(fā)展,農村生活日益提高,有了明顯的改善。的確,今天的我們跟他們相比,我們過得則是“天堂”的生活。
文中第一段寫到“我自幼常吃榆錢飯,現在確很難得了”。從“自幼,常吃”可以看出當時的生活困難,沒有足夠的糧食,只能靠吃榆錢飯來填飽肚子,“難得”一詞則與下文“越想吃,卻吃不上”相照應,鮮明地寫出人們生活的改善,舊社會的苦日子揮手告別,誰也不想在回想榆錢飯的味道。而“我”卻對榆錢飯戀戀不舍,不時地想嘗嘗榆錢那清新的味道。其實我很認同作者的想法,因為榆錢飯是舊社會勞動人民生活勞苦的象征,是舊社會的窮生活到現在富裕生活的過渡,沒有當時的榆錢飯充饑哪有今天的肚皮來填裝雞鴨魚肉.通常人們富裕了,不愿回味過去,但那是不對的,不回味過去那窮生活給人們帶來的艱難困苦,哪能體會到今天富裕生活的甜蜜與幸福,從而珍惜這來之不易的生活。
從榆錢飯到美味佳肴,從艱難的舊生活到美好的新生活,這些都是兩個不同時期存在的巨大差別,從而體現了我們的國家越來越強大,生活越來越美好。過去的以成為歷史,而現在的在不久的將來也會成為歷史,我們應該記住歷史,珍惜現在,憧憬未來。
榆錢飯讀書筆記篇二
初中語文第一冊課本中選入了劉紹棠的散文《榆錢飯》,誠如課文前面的“自讀提示”所說:“在本文中,作者從親身經歷中截取了幾次吃榆錢飯的生活片段,反映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農村經濟的發(fā)展和農民生活日益富裕的新面貌。”
劉紹棠,1936年生,當代著名作家,他的作品清新純樸,富于泥土氣息。劉紹棠是建國后五十年代出現的一位早熟的青年作家。1952年1月1日,16歲的劉紹棠在《中國青年報》上發(fā)表了小說《紅花》,引起了全國青年讀者的注意。1952年9月,劉紹棠又在該報以整版篇幅發(fā)表了小說《青枝綠葉》。這篇小說在1953年被編入高中語文課本。當時,劉紹棠也在高中上學,據說,當老師講到這一課時,不好意思講了,只好請坐在下面聽課的劉紹棠上來講。劉紹棠因此在全國贏得了“神童作家”的美譽。
拓展閱讀:榆錢飯原文
我自幼常吃榆錢飯,現在卻很難得了。
小時候,年年青黃不接春三月,榆錢兒就是窮苦人的救命糧。楊芽兒和柳葉兒也能吃,可是沒有榆錢兒好吃,也當不了飯。
那時候,我六七歲,頭上留個木梳背兒;常跟著比我大八九歲的丫姑,摘楊芽,采柳葉,捋榆錢兒。
丫姑是個童養(yǎng)媳,小名就叫丫頭;因為還沒有圓房,我只能管她叫姑姑,不能管她叫嬸子。
楊芽兒和柳葉兒先露頭。
楊芽兒摘嫩了,浸到開水鍋里燙一燙會化成一鍋黃湯綠水,吃不到嘴里;摘老了,又苦又澀,難以下咽。只有不老不嫩的才能吃,摘下來清水洗凈,開水鍋里燙個翻身兒,笊籬撈上來擠干了水,拌上蝦皮和生醬作餡,用玉米面羼合榆皮面搟薄皮兒,包大餡兒團子吃。可這也省不了多少糧食。柳葉不能做餡兒,采下來也是洗凈開水撈,拌上生醬小蔥當菜吃,卻又更費餑餑。
楊芽兒和柳葉兒剛過,榆錢兒又露面了。
村前村后,河灘墳圈子里,一棵棵老榆樹聳入云霄,一串串榆錢兒掛滿枝頭,就像一串串霜凌冰掛,看花了人眼,饞得人淌口水。丫姑野性,膽子比人的個兒還大;她把黑油油的大辮子七纏八繞地盤在脖子上,雪白的牙齒咬著辮梢兒,光了腳丫子,雙手合抱比她的腰還粗的樹身,哧溜溜,哧溜溜,一直爬到樹梢,岔開腿騎在樹杈上。
我站在榆樹下,是個小跟班,瞇起眼睛仰著臉兒,身邊一只大荊條筐。
榆錢兒生吃很甜,越嚼越香。丫姑折斷幾枝扔下來,邊叫我的小名兒邊說:“先喂飽你!”我接住這幾大串榆錢兒,盤膝坐在樹下吃起來,丫姑在樹上也大把大把地揉進嘴里。
我們捋滿一大筐,背回家去,一頓飯就有著落了。
九成榆錢兒攪合一成玉米面,上屜鍋里蒸,水一開花就算熟,只填一灶柴火就夠火候兒。然后,盛進碗里,把切碎的碧綠白嫩的青蔥,泡上隔年的老腌湯,拌在榆錢飯里;吃著很順口,也能哄飽肚皮。
這都是我童年時候的故事,發(fā)生在舊社會,已經寫進我的小說里。
但是,十年內亂中,久別的榆錢飯又出現在家家戶戶的飯桌上。誰說草木無情?老榆樹又來救命了。
政策一年比一年“左”,糧食一年比一年減產。五尺多高的漢子,每年只得320斤到360斤毛糧,磨面脫皮,又減少十幾斤。大口小口,每月三斗,一家人才算吃上飽飯;然而,半大小子,吃窮老子,比大人還能吃,口糧定量卻比大人少。閑時吃稀,忙時吃干,數著米粒下鍋;等到驚蟄一犁土的春播時節(jié),十家已有八戶亮了囤底,揭不開鍋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管家婆不能給孩子大人畫餅充饑;她們就像胡同捉驢兩頭堵,圍、追、堵、截黨支部書記和大隊長,手提著口袋借糧。支部書記和大隊長被逼得走投無路,恨不能鉆進灶膛里,從煙囪里爬出去,逃到九霄云外。
吃糧靠集體,集體的倉庫里顆粒無存,餓得死老鼠。靠誰呢?只盼老榆樹多結榆錢兒吧!
丫姑已經年過半百,上樹登高爬不動了,卻有個女兒二妹子,做她的接班人。二妹子身背大筐捋榆錢兒,我這個已經人到40天過午的人,又給她跑龍?zhí)住N艺此墓?,她家的飯桌上有我一副碗筷,年年都能吃上榆錢飯,混個樹飽。
我把這些親歷目睹的辛酸往事,也寫進了我的小說里。
1979年春天,改正了我的“1957年問題”,我回了城。但是,年年暮春時節(jié),我都回鄉(xiāng)長住。仍然是青黃不接春三月,1980年不見虧糧了,1981年飯桌上是大米白面了,1982年更有酒肉了。
不知是想憶苦思甜,還是想打一打油膩,我又向丫姑和二妹子念叨著吃一頓榆錢飯。丫姑上樹爬不動了,二妹子爬得動也不愿爬了。越吃不上,我越想吃;可是磨破了嘴皮子,卻不能打動二妹子。1981年回鄉(xiāng),正是榆錢成熟的時候,可是丫姑又蓋新房,又給二妹子招了個女婿,雙喜臨門,我怎么能吵著要吃榆錢飯,給人家殺風景?忍一忍,等待來年吧!
1982年春,我趕早來到二妹子家。二妹子住在青磚、紅瓦、高墻、花門樓的大宅院里,花草樹木滿庭芳;生下個白白胖胖的女兒,剛出滿月。一連幾天,雞、鴨、魚、肉,我又燒肚膛了。忽然,抬頭看見院后的老榆樹掛滿了一串串粉個囊囊的榆錢兒,不禁又口饞起來,堆起笑臉怯生生地說:“二妹子,給我做一頓……”二妹子臉上掛霜,狠狠剜了我兩眼,氣鼓鼓地說:“真是沒有受不了的罪,卻有享不了的福,你這個人是天生的窮命!”
我知道,眼下家家都以富為榮,如果二妹子竟以榆錢飯待客,被街坊鄰居看見,不罵她刻薄,也要笑她小摳兒。二妹子怕被人家戳脊梁骨,我怎能給她臉上抹黑?
但是,魚生火,肉生痰,我的食欲不振了。我不敢開口,誰知道二妹子有沒有看在眼里?
一天吃過午飯,我正在床上打盹,忽聽二妹子大聲吆喝:“小壞嘎嘎兒,我打折你們的腿!”我從睡夢中驚醒,走出去一看,只見幾個頑童爬到老榆樹上掏鳥兒,二妹子手持一條棍棒站在樹下,虎著臉。
幾個小頑童,有的嬉皮笑臉,有的抹著眼淚,向二妹子告饒。我看著心軟,忙替這幾個小壞嘎嘎兒求情。
“罰你們每人捋一兜榆錢兒!”二妹子噗哧笑了,剛才不過是假戲真唱。
我歡呼起來:“今天能吃上榆錢飯啦!”
“你這不是跟我要短兒嗎?”二妹子又把臉掛下來,“我哪兒來的玉米面!”
是的,二妹子的囤里,不是麥子就是稻子;缸里,不是大米就是白面。二妹子的男人承包30畝大田,種的是稻麥兩茬,不種粗糧。
有了榆錢兒又沒有玉米面,我只能生吃。
看來,我要跟榆錢飯做最后的告別了。二妹子的女兒長大,不會再像她的姥姥和母親,大好春光中要捋榆錢兒充饑。
或許,物以稀為貴,榆錢飯由于極其難得,將進入北京的幾大飯店,成為別有風味的珍饈佳肴。
劉紹棠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1.蒲柳人家讀書筆記
2.劉胡蘭讀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