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四書五經(jīng)”有感作文:智慧的結晶
編者按:“四書五經(jīng)”作為儒家經(jīng)典,經(jīng)過了時光河流的淘洗,流傳至今,不可不謂古人智慧的結晶,下面我們來看看作者閱讀了“四書五經(jīng)”之后的感想吧。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大學》之道,在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孩童稚嫩的誦吟聲與兩千多年前那浸透著智慧的聲音跨越時空,交織融會在一起。
“四書五經(jīng)”作為儒家經(jīng)典,經(jīng)過了時光河流的淘洗,流傳至今,不可不謂古人智慧的結晶。不必說那“哀而不傷,樂而不淫”的《詩經(jīng)》,也不必說那涵蓋了天地萬物之理的《周易》,單是“四書”,便令人受益匪淺。
《孟子》中有這樣一句:“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在古代大賢,在“亞圣”眼中,人在古代就已經(jīng)分成高下,分出三六九等。所謂“勞心者”“勞力者”之類,是謀生之法的差別。更有其在“智”這一點上的差別?,F(xiàn)代人常說的“智商”、“IQ”的高低便是如此。孟子曰:“先圣后圣,其睽一也。”本是說做人之準則,無論古今,是不變的,而真理也是如此,不會因為時間之流逝而改變分毫。對于“智”的看法,雖不排除有些人有失偏頗,但這絕不是一種歧視,而確實是“智”決定一個人的出路。
圣人孔子眼中“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由此我們引申出“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儒家本是推行“仁政”,提到“仁者”也就不足為奇,而又提到“智者”,足以證明一個“智”在孔子心目中的地位。
孔夫子也對“智”作了一番解釋:“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最后一個“知”,就是智慧的意思??鬃诱J為,實事求是的求學態(tài)度恰恰就是智慧的表現(xiàn)?!秲尚恨q日》一文中的孔子便是如此嚴謹而又絕不信口開河的。
我覺得,智慧更是要滲透到日常言行態(tài)度之中去的。“人一能之,己百之;人能十之,己千之”,這是“智慧”的另一種體現(xiàn)——腳踏實地、實事求是,這是踏實的努力付出。就如那句“拾穗雖利,不如躬耕;束炬夜馳,不如早行”,憑借一時的小聰明,能成什么大事業(yè)?又如何算得上大智慧?所謂“大智若愚”,便是教導我們要腳踏實地、才不外露地謙遜地做事,方能成就智慧。
光是一個“智慧”,書中寥寥數(shù)語便如此深刻,更不用說其它深深蘊藏之哲理了。“四書五經(jīng)”作為古人智慧的結晶可見一斑。
作者:張一凡
公眾號:作文成長會
本文為原創(chuàng)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jīng)授權不得轉(zhuǎn)載!